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的發現與弘揚——《良溪:後珠璣巷》前言



  2006年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教授,到江門的蓬江區考察僑鄉文化,發現在該區良溪村有座清康熙年間所建的羅氏宗祠堂,是該村羅姓村民爲紀念南宋時從粤北南雄珠璣巷人南遷的首領羅貴而建的。祠中有付長聯,記述了羅貴南遷至此發祥的歷史:“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家,歷險際間嘗獨任;開基塱底,分居廣、肇、惠、韶、朝各群萬千世,支流北派盡同源”。這付長聯,與史料記載南宋時羅貴率領從中原進入粤北南雄珠璣巷多姓民衆南下開發的歷史相契合,清楚地列舉出這批民衆到良溪(古名塱底)村後,又進一步擴展至廣州、肇慶、惠州、韶州、潮州等地開發的走向和歷史。而且,在該村至今仍存羅貴之墓,墓碑記是清干隆年間重修。由此,專家們認爲:這是南宋時期以羅貴爲代表的中原人南遷南雄珠璣巷後,又進而遷移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的中轉站或中轉地。所以,可稱之爲“後珠璣巷”。

  這個發現和文化定位,是很有新意和深意的。因爲自秦漢以來,有多次中原人南遷嶺南的移民潮,發生在宋元時期的珠璣巷移民潮,是其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鋪蓋面最廣最遠的一次,僅宋元之交的百年間即有三批百萬以上移民南下,從唐宋至明清的千年歲月,自北南下移民源源不絶,從珠璣巷遷至嶺南各地,其中不少後裔又於明清後遷往海外南洋、歐美各國定居,成爲海外華人華僑。顯然,在這長達千年、延及世界的大移民潮中,理當是有帶有時間和空間上的轉折點的;而對這轉折點的找尋和定位,也理當是以這移民潮首領人物或群體的移民路綫及其行踪實证爲依據的。從現有資料上看,雖然南下移民姓氏甚多而分佈很廣,但有遺存材料者甚少,唯羅貴及其所領三十六家(姓)南遷族係資料較多較全;而羅貴又是這移民潮的首領人物。所以,專家們以羅氏宗祠和羅貴墳墓所在地的實证爲依據,對良溪村作出“後珠璣巷”的定位,是有理有據的新發現。

  以珠璣巷爲標誌的移民潮,是中國古代移民和姓氏變遷的一部悲壯史詩,是體現民族傳統精神的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是中華移民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典型體現,可謂之珠璣巷文化。其主要精神是:“异性一家,同舟共濟,勤勞勇敢,務實包容,開拓進取。”(見電視片《千年珠璣》主題詞,並見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會長黎子流的賀詞)。以良溪爲標誌、並以羅貴等三十六姓後裔爲代表的“後珠璣巷”人,在珠江三角洲和向海外的開拓,則是這種精神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具有更大的“海納百川,開拓進取”的内涵和境界。所以,“良溪——後珠璣巷”概念的提出和探討,是對珠璣巷文化的進一步發掘,是對珠璣巷精神的更大更新的弘揚。

  正是本着這些目的,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江門市委宣傳部和江門市蓬江區委宣傳部,於2007年10月在廣州和江門聯合舉辦了“良溪——後珠璣巷”學術論壇,來自北京、上海、武漢、香港、澳門,以及本省的學者、記者,共50餘人莅會。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深入探討,求同存异,學術氣氛濃烈。本書是提交論壇的論文、發言及中外媒體相關報導的匯編。

  本次論壇結束不久,在良溪村新發現明代著名學者陳獻章(白沙)爲《羅氏族譜》所寫的序言。這一發現,爲良溪村的定位提供了更有力的實证,特編入本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曾昭璇教授,是早期研究珠璣巷文化的學者,他領衔著述的《珠璣巷人遷移路綫研究》一書中,有《珠璣巷宋代居民羅貴南遷事件》專章,爲羅貴到良溪開拓及其後裔到海外的發展,作出了翔實論证;曾祥委、曾漢祥兩教授在前些年主編的《南雄珠璣巷移民的歷史與文化》一書中,有《珠璣巷移民後裔的海外拓殖》專章,也爲後珠璣巷移民的海外開拓提供了充分的論據;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江門僑鄉調研報告:《打造僑鄉文化  使歷史更輝煌》,以及譚元亨教授提交的省政府參事建議:分别提供了發現“良溪——後珠璣巷”的緣起和今後努力目標,都是與本次論壇密切相關的重要文獻,所以一並編入本書。

  謹向爲舉辦本次論壇和編輯出版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參與者、支持者、贊助者,致以衷心的謝意和敬意!

           (2007年12月2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