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較有影響的文章



  從1958年至2008年的半個世紀期間,在國内外報刊發表的文章和談話近千篇,共約500萬字。僅將在各個時期有較大影響的文章列下:

  一、《試論李清照的詞》——1958年4月《中山大學學生科學研究》創刊號發表,是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學年論文。發表不久,全國高校即在左傾思潮的大批判背景下,展開對所謂“厚古薄今”傾向的批判運動,被指派爲學生批判小組和《批判集刊》負責人,應約爲《光明日報》撰寫:《論李清照》、《是現實主義文學史,還是藝術形式發展史》、《再談評價李清詞的幾個問題》等文先後發表,均是極左思潮影響之作。

  二、《動人心魄的史詩》、《泥香噴噴的鮮花》——評歐陽山的《三家巷》——1959年10月27日、31日《羊城晚報》發表,與黄樹森合作。這是首篇關於《三家巷》的評論,在當時頗受注目,被著名作家陳殘雲稱爲“文壇新秀”。1962年《苦鬥》問世時也發表相關評論。前後評論都對以後影響甚大。

  三、《題材、諷刺、風趣——談歐陽山的短篇小説》——1962年4月12日《羊城晚報》發表。當時正在極左思潮造成經濟困難時期,歐陽山連續發表了《鄉下奇人》《在軟席卧車裏》《金牛和笑女》等諷刺性小説。這是對這些作品的首篇全面性評論。1964年大批判中,歐陽山這些作品列爲“毒草”,這篇評論也隨之被列入。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歐陽山及其作品均受批判,從而這篇評論及之前發表的關於《三家巷》《苦鬥》的評論也在批判之列,並由此而被列爲《羊城晚報》社三號“黑秀才”之一。

  四、《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重讀[三家巷][苦鬥]》——1979年1月號《作品》發表。這是在粉碎“四人幫”後爲被誣衊作品平反的文章之一。此外,尚發表爲周立波《韶山的節日》、歐陽山的《鄉下奇人》、肖殷的《桃子又熟了……》等作品的平反文章。

  五、《“寫中間人物”是資産階級的文藝主張嗎?》——1979年4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發表後對促使對邵荃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著名文藝理論家)冤案的平反昭雪起到一定作用,並由此對“四人幫”的文藝理論起進行了系列批判,包括在此前後陸續發表的論文:《三突出是“四人幫”扼殺社會主義大棒》《反真人真事論的反動本質》《粉碎文藝黑綫專政論》《論文藝作品的理想人物》《論文藝作品的主要人物》《打破塑造反面人物的清規戒律》等。

  六、《提倡社會主義文藝創作方法的多樣化》《論社會主義的批判現實主義》——前者於1980年4月號《廣州文藝》發表,同年7月號《新華月報》轉載;後者於1980年4月號《湘江文藝》發表,同年10月《文學研究動態》摘要轉載。當時美國和前蘇聯報刊均有報導,稱其爲中國現實主義的“新學派”代表之一,被列入1982年《中國文藝年鑒》《中國文學研究年鑒》。前者從創作方法多樣化角度爲批判性作品立論,後者對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及以前被壓制的批判性作品的特徵,從創作方法概念上作出理論概括,稱其共性特點是:“在揭露中表彰,在批判中歌頌,在思考中前進”。發表不久即在《廣州文藝》《湘江文藝》上引起熱烈討論。在1983年的反自由化運動中,被列爲廣東“精神污染”三個代表理論之一而受批判。

  七、《藝術的節制——兼論意識流》——1981年10月號《廣州文藝》發表。這是提交中國當代文學學會1981年廬山年會的論文。因此文而被人斥之爲廣東現代派的“理論代表”。

  八、《新時期以來中國小説藝術的發展》——1982年5月《當代文藝思潮》創刊號發表。這是應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金介甫教授的邀請,爲該校在1982年7月舉辦的“當代中國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的論文,曾於會上宣讀提要。《美國之音》電臺、美國《北美時報》《中報》《華僑日報》《世界日報》《華語快報》,臺灣《聯合報》,香港《七十年代》等均作了報導。

  九、《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正在冒出地平綫——評外國學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和評論》——《當代文壇報》1987年11、12期和1988年1期連載。這是提交中山大學舉辦的“中外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國作家協會因此文而在其研究部中開設研究專題,1988年4月9日《文藝報》在《文摘》欄中報導。

  十、《論[一代風流]的來龍去脈》——這是一篇長達10萬字的系列論文,1987年在《中山大學學報》《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新世紀》《特區文學》《當代文壇報》等報刊先後發表,其中在1987年4月6日《羊城晚報》發表的《[一代風流]前二卷與後三卷比較》提出了“多卷長篇小説後不如前”的觀點,引起强烈共鳴。此後又於1991年2月30日《羊城晚報》發表就《天堂挣扎》致楊干華信:《再談多卷長篇小説後不如前現象》一文,再次引起强烈反響。

  十一、散文《情戀瑞雲》——這是試寫文化散文的開篇之作,先後在1990年12月16日香港《新晚報》、1990年12月30日《羊城晚報》、1991年2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1991年4月2日《廣西日報》、1991年3月出版的《廣西賀縣中學校慶70週年特刊》發表。此後陸續撰寫回憶性或地域性文化散文,在各地報刊發表,2001年11月匯編於散文集《浮生文旅》中。

  十二、《文學評論家的勇氣和責任心——肖殷師七年祭》——1990年《花城》第6期發表,1990年8月29日至9月2日香港《大公報》連載。隨後還發表《評[肖殷論]》、《肖殷和廣東的當今的文藝批評》等文。在這些文章中首次提出要正確對待在極左思潮影響下評論家的失誤問題,最早提出成立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的建議。

  十三、《論珠江文化及其典型代表——陳殘雲》——1991年《開放時代》雜誌第6期發表。這是正式提出珠江文化概念並論其特徵的首篇論文,也是從文學進入文化之啓步。此文實乃1989年秋完稿。同時還寫有《秦牧創作的民族文化意識特徵》一文,提交1990年9月舉辦的慶賀秦牧創作50週年研討會,以及《歐陽山與民族的大衆的現實文學》(後獲廣東省期刊優秀論文奬)、《論民族文化的兼融性及其典型作家——杜埃》、《已經有個嶺南文派》等文章,都是這個啓步的一批初步成果。

  十四、《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化觀照——並論中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這是提交1992年8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編入大會論文集。1992年《當代文壇報》第2期、1992年《藝術世界》笫2期同時發表。

  十五、《多元化的文學格局在繼續着逆反性變化——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文藝思潮演變》——這是1993年3月應香港作家聯會、澳門寫作學會邀請赴港澳的講學報告,同月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作家》,以及《澳門日報》均有報導,1993年《廣州文藝》第6期、1994年《澳門寫作學刊》第4、5期先後全文發表,並獲《廣州文藝》優秀論文奬。

  十六、《穿越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和藝術》——這是應邀參加1993年8月在海口舉辦的臺灣詩人羅門、蓉子的文學世界囯際學術研討會而提交的論文,編入先後在大陸和臺灣出版的論文集:《羅門蓉子的文學世界》。

  十七、《論“打工文學”和[廣州夢]》——1994牟5月21日《南方日報》發表,這是就譚偉文寫的打工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説而倡道這一文學新潮,隨後又與研究生作了關於這種文學的對話:《一種正在走向泛化的文學現象》,被稱爲這種文化的倡道者之一。同時還與研究生對話探討了:羊城晚報連載的接力小説《都市迷情》、“檢查文學”、“新都市文學”、“特區軍旅文學”等,爲文學新潮鼓與呼,也爲輔道學生開創新路。

  十八、《現代珠江(嶺南)文化特徵初探》——這是提交1994年12月廣東首次舉辦的廣東現代文化建設研討會論文,編入會議論文集《南粤文化論叢》中,並被廣東省參事室編的《廣東改革開放反思録》一書編爲其中一章。1974年《當代文壇報》第2期全文發表。

  十九、《關於開發嶺南文化古都的建議》——1996年3月20日省政府參事建議,是在考察時發現封開(含梧州)是西漢時“廣信”所在地而作的倡議報告。同年8月舉行了專家論证會,認同了這個發現,具有將嶺南文化史提前2萬8千年的意義。同年《嶺南文史》《同舟共進》《源流》《廣州宣傳》等雜誌和《參事文萃》均全文發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廣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以及香港《文匯報》、澳門《華僑報》、美國《世界日報》、菲律賓《新中原報》、泰國通訊社均作了報導。

  二十、《關於扶持本省文學創作的建議》——1996年9月4日省政府參事建議,公開批評了我省文學刊物和團體不注重扶持本地作者的現象。1997年4月27日《南方日報》全文發表。發表後引起熱烈討論,最後以發表《編輯素質與繁榮創作》一文(1997年11月16日)結束。

  二十一、《廣州及各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新建、改建、擴建過程中應注意保留一定地段的傳統街道風貌》——1997年4月3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建議,是到西歐五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德國)之後,針對當時廣州爲建地鐵而拆部分街道騎樓的情况提出來的。受到當時廣州市領道批示,使北京路、上下九路街道原貌得以保留,此後才有步行街的盛況。後又將西歐五國考察過程寫成文化散文:《咖啡緑洲——西歐紀行》,在翌年香港《商報》連載。

  二十二、《應當重視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2000年6月30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是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剛成立時,率專家考察團到雷州半島發現徐聞是西漢時海上絲路始發港而寫的報告。這個發現,意味着將聯合囯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中囯海絲史(最早在南宋)推前了1300多年,受到省領道重視,舉世矚目。《南方日報》《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等均作了報導。接着按省領道批示,成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率多學科專家先後到粤東和廣西合浦、北海等地考察,發現南海沿岸遍佈各個朝代的海絲古港。2001年11月在湛江舉辦了全國性的“海上絲路與中國南方港”學術研討會,與會百多位專家認同了這項考察結果,國内外媒體均作了報導。在會上作了主題報告:《對海上絲綢之路逐步認識和深化研究開發的過程》,會後編入論文集,被編入《廣東省誌·絲綢志》。

  二十三、《關於支持南華禪寺籌辦建寺1500週年慶典的建議》——2000年7月19日省政府參事建議。建議提出:韶關南華禪寺是六祖惠能禪宗發祥地,被譽爲佛教禪宗祖庭,在世界20多個國家有分庭,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存,應準其在建寺1500週年之際,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活動,以及佛教群衆性活動,並歸還其在“文革”時被占土地。後獲省政府先後批準,舉辦活動,並收回180畝土地。

  二十四、《關於開發南雄珠璣巷和中華姓氏文化的建議》——2000年8月11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是1993年秋首次到南雄珠璣巷考察、並向當地提出發展尋根旅遊和珠璣巷後裔文化、使該地獲得特大發展而又受到要人非議的情况下,再次提出的重要建議,使其得以解除困境,得再發展。

  二十五、《珠江文化創新特質及其發展源流略論》——這是2000年11月13至23日,率中山大學中文系學術代表團赴臺灣高雄中山大學參加“兩岸中山大學學術研論會”所作的學術報告,會後編入論文集《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四輯,臺灣出版),《嶺南文史》1998年第2期發表。並於2001年香港《中國評論》3月號發表《一位大陸學者在臺灣的文化感受》,以及先後在《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發表散文《高雄印象》《臺北紀行》,記下此行感受。

  二十六、《多學科交叉的立體文化工程——[珠江文化叢書]總序》——負責總編的《珠江文化叢書·海上絲路專輯》於2001年11月開始出版。這是該年元旦爲其寫的總序,多家網頁轉發。此專輯包括:《開海》(洪三泰等著)、《千年國門》(譚元亨等著)、《廣府海韵》(譚元亨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陳永正選注),以及《中國學者論海上絲綢之路》《外國學者談海上絲路與中國》(譚元享等編)。

  二十七、《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這是2001年4月中下旬應美國華文文藝家協會黄運基會長的邀請,赴美國舊金山、紐約等地的講學報告。美國《世界日報》、《金山時報》《僑報》及《星島日報》均有報導。香港《中國評論》記者韋民也寫了同題釆訪記,在該刊2001年10月號發表,並被多家網站轉發。回國後在香港《商報》連續發表訪問記:《星條世界——美國紀行》。

  二十八、《關於研究開發海陸絲綢之路交接點——南雄梅關珠璣巷的建議》——2002年6月8日提交。《廣州日報》2002年9月8日報導,稱這是“填補學術空白”之論。此後陸續到封開、懷集、肇慶、廣西梧州、賀州、玉林考察,發現在這些邊界地區的古道、水道都有海陸絲路對接通道的歷史遺存。多家媒體先後報導了這些發現。

  二十九、《珠江文化始祖——舜帝》——2002年《嶺南文史》第1期發表,在網站上傳播甚廣甚大。這是使珠江文化能與黄河文化、長江文化並列的關鍵立論,也是珠江文化搆成系統的發端之論。隨後陸續寫出惠能、張九齡、容閎、黄遵憲、樑啓超等珠江文化古代和近代聖賢專論,都是爲確立思想發展系統的人物論。

  三十、《珠江文化哲聖——惠能》——這是提交2002年11月22日在韶關南華禪寺建寺1500週年之際舉辦的全國性“六祖惠能禪學”學術研討會的論文,會前在《肇慶學院學報》發表,會後編入大會論文集《曹溪: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此文在研討會上引起强烈反響,並在南華寺同時舉辦的香港《中國評論》“思想者論壇”中,與北方宗教學者産生了激烈争論。詳見《中國評論》2003年3月號《六祖禪宗的歷史地位與中華文化》一文。

  三十一、《充分發揮珠江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大省》——2003年1月8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是省領道發出建設文化大省號召時的最早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閲批,《人民日報》華南新聞發表。此後又發表:《建設文化大省,要做五“大”文章》一文。

  三十二、《必須盡快開發南海Ⅰ號沉船的文化遺産工作》——2003年9月26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是在率專家考察團赴陽江考察後提出的建議。考察時爲其作了“海上敦煌在陽江”的定位並題字。陽江媒體即大作宣傳,影響世界。2004年元旦,陪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前往陽江考察,認同這個定位;同年夏天,世界著名海洋學家吴京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原教育部長、成功大學校長)也要求陪同前往考察,也認同這一定位,並認爲“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寫”。

  三十三、《包公文化論》——這是爲2004年4月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包公興端州》一書而寫的“道言”。香港《亞太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肇慶《炎黄大觀》2004年第2期先後發表。

  三十四、《走出神教迷信誤區,確立六祖惠能的文化地位,弘揚媽祖、龍母文化的精華》——2004年3月13日省政府參事建議,《肇慶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發表,雲浮、梧州等地印發爲内參。

  三十五、《泛珠三角:不僅是經濟概念,也是個文化概念》——2004年4月12日《南方日報》發表對該報記者陳志紅、方正的談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研究》一書收入。此前對《人民日報》華南新聞記者談話:《泛珠三角經濟圈需珠江文化支撑》,也被收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聚焦泛珠三角》一書中。

  三十六、《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2004年《學術研究》第7期,長達近萬字,是珠江文化工程啓動10餘年來的總結性文字。原題是:《對珠江文化的探索歷程》。

  三十七、《爲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2004年9月6日省政府參事建議,這是率專家考察團在雲浮、羅定、鬱南考察的發現。考察時《南方日報》以《粤西發現南江文化走廊》爲題報導,在網上引起注目。香港《亞太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4期、《同舟共進》雜誌2005年第1期發表全文。《同舟共進》還接連於同年第2期發表《用多元文化觀探究西江文化》(即2004於8月24日在廣西梧州“西江文化研究會”上的發言)。2005年5月19日又提交《粤西四市南江文化帶考察報告》,深化南江文化研究開發,並爲策劃“北江大堤文化園”建設,在考察佛山、南海、三水、清遠、連州、陽山等地後,寫出《北江文化刍論》、《東江文化大觀》,從而搆成珠江文化的江河系統。

  三十八、《金燕——美的象徵,文化的載體》——這是2005年6月在懷集舉辦的“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上的發言。源於2001年8月率團考察時爲懷集作出“嶺南燕都”的文化定位並題字,後又寫出同題散文在《西江日報》《南方日報》發表,名聲大振。該縣領道就此請珠江文化研究會在燕岩設“金燕文化研究中心”,掛牌儀式與中國攀崖比賽同在招商會中進行,以文化帶動經濟,簽約達35億。同年7月提交的省政府參事建議:《在整合中挖掘,在開發中保護——關於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工作的報告》,亦於廣東省社科院在懷集舉辦的研討會上發表。

  三十九、《以珠江文化擴大嶺南文化優勢》——2005年9月6日《廣州日報》理論版發表。這是提交廣州市舉辦的嶺南文化與廣州學術研討會的論文。發表後,多家網頁和清遠《北江》雜誌先後轉發。

  四十、《系統、整合、昇華、轉化——[珠江文化係論]自序》——這是爲2005年11月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的《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首部而自撰的序言,是爲珠江文化系統的概述文字,多家網頁轉發。在這自序中,首次公開披露了同年初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呈交題爲:《以自身特性和共通性文化爲紐帶,促進區域及對外經濟合作,促使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轉化》的信件、張德江同志於同年5月11日作出批示,以及蔡東士、朱小丹等省領道和省委宣傳部也作出批示的詳情。實際上,這封信所提出的戰略性建議的思想,也體現在這自序中。

  四十一、關於文藝新現象的談話——包括:1.關於鐵凝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就此事於2006年11月16日對《廣州日報》記者發表談話,認爲這意味着“作協主席走下神壇”,顯示“四個突破”,即:“權威時代、男性時代、傳統時代、老人時代”的結束。全國和世界許多網站轉發了這則談話。2.關於網上恐怖靈异小説。就此事於2007年3月1日對《廣州日報》記者發表談話,提出質問:“這是一種社會思潮,還是一種文學思潮?在恐怖靈异小説走紅的背後到底有着怎樣的心理支撑?哪些人在寫?哪些人在看?中國文學是不是進入了‘裝神弄鬼’的時代?”國内外多家網站轉發了這談話。3.關於反腐作家張平任山西省副省長。就此事於2008年1月25日對《廣州日報》記者發表談話,認爲“過去有意見認爲培養官員容易,培養作家不容易,所以作家與從政角色是天然矛盾的,但是現顯然在起變化”。“做官員也是觀察社會的一種方式”。“現實主義作家往往與從政道路有天然的内在聯繫”,“他不可能不關心政治”。海内外網站普遍發此消息。4.關於阿Q搬入文化公園。2008年1月8日《廣州日報》發表廣州陳家祠因阿Q形象不是嶺南文化而要將其遷出,爲此發表談話認爲:“不能將嶺南文化狹隘地看成是嶺南題材。這些銅像是嶺南雕塑家的作品,本身就代表嶺南文化。”多家網站轉發此新聞。5.關於《萬花之城》和《亂雲飛渡》的討論。前者是葉曙明創作的歷史性散文著作,寫的是廣州2000年和30年的“史記”型作品,稱其爲寫出了廣州的“前世與今生”。後者是樑鳳蓮寫的理論專著,以黄遵憲、康有爲、樑啓超三位廣東近代精英的詩作和人生道路,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之途。6.關於洪三泰的長詩《神州魂》。2008年6月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的這部著作封底,印出我對此書的評價:“《神州魂》真實地紀録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歷史事件,熱烈地謳歌了在抗震救灾中震撼人心的中華民族大愛大勇的英雄精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氣勢恢宏,發人奮進,是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灾鬥争中的首部史詩性的英雄頌歌”。並參加了此書首髮式,多家報刊作了報導。

  四十二、關於歷史和現實文化現象的談話——1.韶關南雄《烏逕古道比珠璣巷早》,2006年3月14日廣州日報。2.《海頭港村掛起抗法舊址牌匾》,2006年4月25日羊城晚報。3.《疍家文化源自高要》,2006年7月26日廣州日報。4.《學者走出書齋“擁抱”珠江》,2006年9月8日南方日報。5.《“珠江文化”是後工業文明的代表》,2006年10月9日廣州日報。6.《江門良溪古村堪稱“後珠璣巷”》,2006年11月7日南方日報。7.《廣東封開譜寫“廣信文化”新篇章》,2006年12月3日香港大公報。8.《珠江文化,奏響時代的號角》,2006年12月27日華南師大曆史學人。9.《西京古道,海陸絲路在此對接》,2007年5月31日廣州日報。10.《雲浮市腰古鎮水東村是“嶺南理學第一村”》,2007年12月3日南方日報。11.《打造“三古”文化品牌,促進賀州文化旅遊發展》,2007年12月13日賀州日報。12.作爲江門日報、西江日報、雲浮日報、珠海特區報聯合舉辦的“西江歷史文化之旅”的總顧問接受記者采訪,發表了《西江流域是重要的廣府文化帶》,2008年4月1日《江門日報》。13.2008年5月10日在《陽江日報》發表要從科技角度宣傳南海Ⅰ號的談話。14.2008年6日14日《江門日報》報導我提出:“臺山可打造僑圩文化”。多家網站轉發此條新聞。15.2008年6月17日在《陽江日報》發表談話,認爲該報發現的美國傳教士的百年老照片是:“西學東漸”文化潮流在中國繼續的剪影。16.2008年6日18日在《廣東科技報》發表與張景中院士對話,公開提出“科技也是第一文化軟實力”的觀點。17.在珠海舉辦的“西江文化之旅”總結會上,提出“珠海要打好海洋文化這張牌”,爲珠海定位爲“中國近代海洋文化第一港”。2008年7月4日《珠海特區報》專版報導,多家網站轉發此新聞。18. 2008年8月9日就北京奥運會開幕式向《廣州日報》記者發表談話,認爲:以展開畫長卷的搆思,很有民族特色,傳統而又新穎,容量大,内涵深,很有文化韵味。19. 2008年9月25日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文化論壇上發表演講:《廣東海洋文化應如何再創新輝煌》,《羊城晚報》10月4日報導。20. 2008年9月27、28日,在廣東科學館“科技與藝術沙龍”,分别主持了:中科院院士吴碩賢教授與畫家盧小根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教授與畫家李喻軍教授的對話。《廣東科技報》報導。21. 2008年10月7日參加廣州市文聯主辦的《改革開放與廣州文學》論壇,作了《社會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的提出及其理論與現實意義》的發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