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關於深圳經濟特區和香港的經濟合作關係



  深圳特區將進一步完善“一、二綫”管理,實行放開市場政策,更好地把香港市場與深圳市場連接起來,促進兩地經濟的全面合作,這對加快深圳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步伐以及香港“九七”的平穩過渡和繁榮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深港經濟合作有利於香港的穩定發展和繁榮

  江澤民總書記今年六月視察深圳特區時指出“經濟特區尤其是深圳、珠海特區要繼續爲國家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和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作出更多的貢獻”。深圳特區在現階段抓住機遇,實行新的開放政策,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保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於增强香港同胞的信心。香港主權回歸在即,香港同胞對内地的開放政策十分關注,深圳選擇這個時候實行更加開放的政策,進一步表明我國對外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以及擴大開放的决心。深圳特區的經濟政策與香港更趨一致,經濟體制與香港進一步銜接,對香港人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有着重大的意義。

  2.有利於增强香港經濟活力,提高和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深圳特區進一步放開市場,快速地提高了香港市場的容量,有利於緩解香港勞動力緊張、地價昂貴的矛盾。深圳與香港經濟的互相滲透,將促進香港産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香港市場輻射的廣度,增强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力。

  3.有利於香港與内地的經濟交往。目前,由於深圳口岸管理體制不順而導致的經常性堵車給港深兩地造成損失,而且直接阻礙了内地與香港的貨物流通,影響兩地經濟的發展。隨着改革一綫管理體制和各口岸通關能力的提高,將會極大地提高兩地貨物的流量,促進兩地經濟的增長。

  由於深圳與香港僅一河之隔,又面臨1997年香港回歸問題,香港人對内地的變動,特别是深圳的變動十分敏感,因此,深圳進一步放開市場政策的實施要充分考慮可能對香港産生的負面影響:一是放寬深港之間人員出入境,可能會引起香港人擔心内地人口會大量涌進香港,與香港人争就業、搶飯碗,並增加香港的城市負擔;二是在深圳特區範圍開放進出口貿易可能會使香港人擔心會出現内地貨物競相涌入香港(包括出口、居民出境携帶、郵寄等方式),衝擊香港市場,影響香港與内地之間的正常貿易。但是只要深圳一綫做好人員出入境、貨物進出口的嚴格監管,完全可以防止深圳特區成爲全國的“漏鬥”,更不會造成對香港的衝擊,也不會影響正常的人員往來和貿易渠道。

  二、進一步拓展深圳經濟特區與香港經濟合作的構想

  深圳和香港兩地的經濟已逐步形成“唇齒相依”的關係,今後的經濟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實現深港經濟的銜接,開創深港經濟合作的新格局。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合作關係,即深港在互利互補的基礎上從目前分散的小型的短期合作轉入整體性、結構性長期合作。這種結構性合作,主要是指深港在基礎設施、原材料工業、開拓國際市場、科技的研究和開發應用,以及金融和信息領域等方面進行合作,這既有民間也有政府間的合作。今後深港經濟合作應在以下領域更加廣泛地開展。

  1.經濟貿易方面:由原來較爲單一的“前店後廠”的合作形式,發展到一起開拓國際市場和聯合銷售産品的多層次合作形式。共同組建跨國企業集團,建立多渠道的國際銷售網絡,形成以歐美、亞太地區爲主幹,獨聯體、東歐、中南美洲、中東爲輔翼的多元化貿易市場格局。

  2. 投資結構方面:由原來一般性加工工業的合資、合作生産,發展到以資本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原材料、元器件的生産項目,以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爲重點的合作。同時,由原投資工農業到投資於物業、地産、旅遊、金融、科技、信息等行業。

  3.科技合作方面:由原來較單純的資金、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合作,發展到共同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産品;合資合作加快深圳高科技工業園的建設。同時,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加强深港通信合作和技術性勞務合作。

  4.産業合作方面:製造業要圍遶發展各自的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進行對口行業結構性合作,把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結合起來,第一、三産業要根據各自的優勢,互補互利地發展,進一步增强合作的互利性和長期性。

  5.基礎設施方面:既要進一步加强合作,又要搞好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配合和銜接工作,防止重復建設造成功能的相互扺消和人流、物流不合理的相互制肘。

  6.金融合作方面:由原來個别資本的自發投資,發展成兩地共同組織銀團貸款、引入外資銀行,以及證券投資、股票交易等形成。

  三、 促進深港兩地作爲一個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幾點措施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不僅是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同時又是世界航運中心、信息中心和旅遊中心,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深圳經濟特區要盡快和香港銜接,逐步吸收延伸香港的經濟中心的功能,分享其國際地位和優勢,使深圳成爲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並逐漸成爲香港的强大經濟後盾。

  1.經濟一體化與産業調整。八十年代香港工業的北移,造成了深圳及其周邊地區工業的繁榮,也造成了港深兩地的“前店後廠”的産業分工模式。進入九十年代後,深圳把發展重點轉向第三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許多勞動密集型産業再次北移,由此形成了深圳自身“有廠有店”及深圳與内地之間的“前店後廠”的格局。這種新的格局使深港銜接在經濟發展目標和産業結構方面有了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港深之間“前店後廠”模式將不復存在,而深港聯手形成更大規模“前店”共同爲華南乃至全國“後廠”服務的新格局將取而代之。由於香港發展空間狹窄,地價、樓價居高不下,其高度發達的第三産業向北轉移和發展的首選地非深圳莫屬。“九七”前後,香港的國際金融業、服務業、信息業也將相繼發展,如深圳方面能把握時機、緊密配合,將有可能出現繼八十年代工業北移之後的“第二次浪潮”即第三産業北移的浪潮。這對於深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良機。目前,國際資本在香港地區的集聚有增無减,海外投資者對跨越“九七”的發展、對藉助香港這一“跳板”跨入大陸市場有着濃厚的興趣。據統計,1991年香港發行的債券年期長於5年的只占6%,而1993年發行的債券年期跨越“九七”的則超過了一半,這充分顯示出海外及香港工商界人士對“九七”前景和進軍中國市場抱有信心。這也爲深圳在銜接過程中進一步擴大引進外資、加快發展國際金融業,吸引更多的國際財團、國際銀行來深投資或設立地區總部,進而帶動整個第三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然,深港兩地的産業結構在銜接過程中除了其相似和一致的一面以外,也還將繼續保持互補性,如香港作爲五大國際中心的地位和功能,是深圳難以取代,並可以藉助的;而深圳在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方面的步伐,也完全有可能快過香港,並對香港産生一定的輻射作用。

  2.區域發展和功能互補。搞好區域發展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互利、互補和共同繁榮,在這個總的原則之下,深港兩地完全有可能開闢出新的合作領域,開發出新的合作項目。如深圳河沿岸的開發,目前較爲緩慢,兩岸共同開發、共同發展一些貫通兩岸的交通、儲運、保税、旅遊等項目,前景廣闊,大有作爲;在房地産方面,深港兩地也可發展一些新的區域性項目。此外,深港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勞務輸出等方面均可進行區域性互利、互補的合作。

  3.市場對接與機制接軌。香港擁有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深圳也是國内率先進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試驗的地區,這些基本條件决定了深港兩個市場實現對接的可能性。通過深港兩個市場的對接,可以形成一個容量更大、輻射面更寬、作用更加突出的大市場,這個大市場將成爲溝通、連接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巨大“通道”的“中轉站”。在運行機制的銜接方面,要實施“三個機制”的銜接,即市場機制、外向型運轉機制、法制監督機制的銜接,逐步縮小和消除深港運行機制上的差异,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的接軌。

   (本文寫於1994年7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