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抗清英烈陳邦彦



  明朝覆亡後,滿洲貴族軍隊長驅入關,擊敗李自成、張獻忠的大順軍和大西軍,跨黄河,渡長江,越五嶺,民族戰争的烽火燃遍了華夏大地。在漢族軍民轟轟烈烈的反抗鬥争中,遠處南疆的順德縣,也崛起一位引人注目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幾百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喻户曉的“嶺南三忠”之一陳邦彦。

  陳邦彦,字會份,號岩野,順德龍山華西小圃村人。父韶音舉家移居縣城大良,以教館爲業。邦彦生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自幼隨父讀書,性情果敢,志向高遠,見識超卓。十八歲進縣學,每期考試均名列前茅。成年後,身材魁梧,赤面美髯,雙眸炯炯,“能與日光敵,瞪視移時不眩”(屈大均《順德給事陳公傳》)。品行學問,均深受時人推重。

  邦彦精研《周易》、《毛詩》和經世致用之學。二十多歲後,在縣城北郊錦岩山下設帳講學,世稱“岩野先生”。遠近慕名前來受業者每年不下數百人,著名文學家屈大均是他的門生。他在教書治學之餘,密切關心時政,對府、縣大事,每能提出切衷的建議,因而當局官員遇上疑難,都常常徵詢他的意見。他盡管滿腹經綸,在科場上却不順遂,多次應考都没中舉。人們爲他不平,他却不以爲意。

  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明廷覆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政權,改元弘光。國難當頭,邦彦憂心如焚,對朋友慷慨陳詞:“此時不思報國者,非丈夫也!”隨即結束講學,針對局勢,精心撰寫了一萬七千多字的《中興政要》,具體開列三十二條抗敵救國方略,只身趕赴南京進呈弘光帝,但因人微言輕,没被采納。邦彦報國無門,慨嘆“七尺昂藏愧此軀”,怏怏南歸,繼續關注時局,磨礪以待。

  第二年五月,弘光朝傾覆。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繼立,改元隆武,着意訪求賢能,組織抗戰。邦彦受大學士、東莞人蘇觀生引薦,得以入見。隆武帝讀了他的《中興政要》,大爲贊賞,破格封爲監紀推官。不久,邦彦參加廣東鄉試,中第七名舉人。

  下一年,邦彦昇兵部職方司主事,監粤兵入江西,協助蘇觀生防守北綫。九月,清兵壓境,猛攻贛州,蘇觀生按兵南安府,逡巡觀望,邦彦一再請戰,没被批準。未幾,贛州失守,福建汀州、上杭相繼陷落,隆武帝死難。蘇觀生急於在廣州擁立新主,下令全軍撤防,邦彦極力反對,他指出蘇觀生此舉純屬舍本逐末,當務之急應該憑藉五嶺和韓江天險扺擋北、東兩面來敵,以保住廣東,建立牢固的根據地,然後擁立新皇帝也不遲。他敦促蘇觀生火速率領主力取道惠州和潮州,救援尚在苦苦撑持的泉(州)、漳(州)前綫守軍,並請求自領一軍扼守南安,扺抗北路清軍。但蘇觀生執意不聽,邦彦無可奈何,只好一同南撤。

  回廣州後,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湖廣總督何騰蛟等已推舉桂王朱由榔爲監國攝政王,駐蹕梧州,統一指揮南方及西南各省展開抗戰。蘇觀生與丁魁楚有私怨,十分不滿,邦彦則認爲大敵當前,應當摒棄舊嫌,同心抗敵。蘇見已成事實,索性順水推舟,派邦彦到梧州勸桂王即位,定都廣州,好抬高自己以後在小朝廷中的地位。邦彦出發後,適值隆武帝的弟弟朱聿粤由福建逃來,  蘇觀生轉而覺得隨人擁立,不如獨自擁立,好歹也是一個皇帝,看在擁立頭功的份上,“首輔”這把交椅必定非己莫屬,於是聯合前明閣老何吾騶、黄士俊等人,在廣州擁朱聿粤爲帝,改元紹武。邦彦到了梧州後,聽到消息,十分生氣,覺得蘇觀生不僅庸懦,而且私心太重,出爾反爾,難成大事,於是决意與他分道揚鑣,輔佐朱由榔共圖反清大業。十一月,朱由榔急下肇慶即帝位,改元永歷,封邦彦爲兵科給事中,派往廣州宣召蘇觀生來歸,並到各縣募兵。但這時蘇觀生已發兵攻打永歷軍。十二月,紹武、永歷兩軍在三水縣一帶正拚得你死我活,清將李成棟乘虚而入,連下潮、惠,攻陷廣州,朱聿粤、蘇觀生自殺身死,永歷君臣亦倉皇逃回廣西。在兵荒馬亂中,邦彦與他們失去聯絡。

  這時已是順治四年(1647)正月。李成棟陷肇慶,奪梧州,深入廣西腹地追擊永歷君臣。邦彦化名林居士,抓緊時機到高明縣山區招募義軍,並冒險到甘竹灘説服緑林豪强餘龍部兩千多人歸順,派門生馬應房與之合兵復順德。接着,相繼串連東莞張家玉,南海陳子壯,順德胡靖、樑斌,新會黄公輔、何世熊,恩平王興,陽江莫廷蘭,新興樑信灼,東安(今雲浮縣)何仕璋舉義,合力制西進的清軍。四月,李成棟被迫放棄追擊永歷君臣,回師東下解救。邦彦得到諜報,派馬應房和餘龍率領水軍到順德黄連鄉北邊攔江截擊,激戰多時,因寡不敵衆,敗於敵手,馬、餘二人壯烈犧牲。邦彦趁成棟軍轉向新安進攻張家玉部之機,會同高明麥而炫、歐懷昊一舉攻下江門,聲威大振。巡撫佟養甲視邦彦爲心腹大患,偵知他的眷屬住在老家龍山鄉下,秘密派緹綺前往偷襲,將邦彦妾何氏及幼子和尹、虞尹劫持回省,以此要挾歸降。邦彦在佟養甲招降書上凛然批復:“妾辱之,子殺之,身爲忠臣,義不顧妻子”!於是,何氏及兩幼子慘遭殺害。

  七月,邦彦與陳子壯合兵攻打廣州。事前派出衛指揮楊可觀、楊景燁會同花山(今花縣)義軍三千人詐降充當内應,約定子壯攻城西南,自己攻城東北,於初七日三更時分進逼城下,一齊發起進攻。不料陳子壯提早兩天行動,攻佔西郭砲臺,並派人到城下張貼檄文,被清軍捕獲,逼供出機密,内應的三千人全部遇害。子壯見攻城失利,正要退兵,邦彦率軍趕到,通知他:“李成棟剛在新安打敗張家玉,現正回兵救城,預計今晚半夜到達東郊禺珠洲,我已布下伏兵用火攻,到時請合力夾擊。請認明我軍標誌是青旗紅穗。”但是,邦彦的情報並没引起陳子壯的重視,他再度失誤,没有傳令部下作準備,到了三更,敵軍果然浮江而來,邦彦揮兵火截擊,一下子燒燬敵船數十艘。李成棟猝不及防,倉皇敗退,邦彦順流猛追,平明時分,迫近子壯軍營。子壯部下不知就裏,以爲敵軍大舉殺到,慌忙開船退却,陣脚大亂,反被清軍乘勢擊潰。邦彦孤掌難鳴,只好火速撤退。一場壯舉,就此毁於一旦!

  邦彦撤離廣州後,轉攻三水縣,斬清朝知縣陳億,繼而進攻新會、香山,接連告捷。八月,南明衛指揮僉事白常燦攻克清遠縣,李成棟揮兵反撲,常燦邀邦彦合兵拒守。他們沿江設置栅欄,成棟兵船駛近時,被阻遏不能前進,南明將領霍師連趁勢縱火攻走成棟,但不久風向倒吹,燒盡栅欄,成棟乘機回兵進逼城下。邦彦與白常燦及城内生員朱學熙合力指揮將士拒守,每天只吃一頓,夜裏累了只坐着瞌睡一會,士卒深爲愛戴,甘願以死效命。清軍猛攻十日,仍不能得手。最後,偷挖地道直達城下,用火藥爆開城墻,蜂涌而入。南明軍扺擋不住,傷亡慘重。在慘烈的巷戰中,白常燦陣亡,邦彦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鮮血淋漓,退到朱家花園,見朱學熙已自縊殉節,悲憤之下,揮筆在池亭題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六言詩寫道:

  

  平生報國懷深,日望西方好音。

  已共萇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沉。

  

  另一首四言詩:

  

  無拳無勇,無餉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

  天命不祐,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

  

  寫完後,邦彦一頭扎進池水中,决意一死報國,但隨即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道:“我就是陳兵科陳邦彦!”

  邦彦被押到廣州後,佟養甲派醫生爲他治傷,送上佳肴想勸降,可是邦彦笑而却之,他以文天祥爲榜樣,寫了《獄中步文丞相韵》詩,謂“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誰青?”在獄中絶食五日,只要來紙筆,寫下生平自述及絶命詩三首作爲回答。吏員們愛他一筆好字,争着拿紙到獄中求書,邦彦來者不拒,揮灑自如。五天後,佟養甲見勸降無望,遂下令將他押到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臨刑前,邦彦面不改色,慷慨高歌:

  

  天造兮多艱,臣也江之滸。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

  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

  

  歌罷,從容受刃,結束了忠勇壯烈的一生。時順治四年(1647)九月二十八日。

  邦彦殉國不久,張家玉、陳子壯亦相繼犧牲。這三股當時廣東地區最頑强的反清武裝力量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了,但他們的英勇鬥争,緊緊拖住了清軍的後腿,爲逃到廣西的永歷政權贏得喘息和發展的時間。第二年,南明軍隊展開反攻,收復粤西廣大地區,君臣回駐肇慶,幸免於難的邦彦長子恭尹入陳父殉難情狀,永歷帝下詔追贈爲兵部尚書,賜謚“忠愍”。門生們並在錦岩東麓老師昔日講學處建造陳岩野先生祠,四時焚香設祭。三百年來,浩氣不滅,山以人傳,這處不很顯眼的勝迹,一直受到四方人士的景仰憑弔。

  陳邦彦不僅以民族氣節著稱於世,詩文亦飲譽於時,著有《雪聲堂集》。詩歌尤其氣魄宏大,筆力老健,感慨深沉,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相當高度,與著名詩人黎遂球、鄺露並稱爲“嶺南前三家”。《粤東詩海》讚揚他“感時之作,氣嚙長虹,骨凌伙隼,直摩少陵之壘而拔其幟”。氣魄之大,感慨之深,堪稱一時無兩。

     

  注:

  嶺南三忠:另二人爲南海陳子壯、東莞張家玉。

  陳邦彦的表字,《明史》作“令斌”,《西南紀事》作“會斌”,别本作“會邠”。今從清代《順德縣誌》、《龍山鄉志》及陳恭尹《先府君岩野陳公行狀》、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録》、薛始亨《陳岩野先生傳》、彭士望《雪聲堂集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