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歷史名人



  

  第一節  明、清時期人物

  胡杰——均安豸浦人,雍正進士,官至翰林。干隆十二年(1748)因得罪權貴被黜,乃携眷南歸,在豸浦村麗澤書院主講。著有《槐園集》。

  胡亦常——均安豸浦人,胡杰之子。詩人。字同謙,號豸浦。亦常幼年喪父,資質聰敏,記憶力强。5歲時隨父南歸,到家後即能把沿途名山大川向祖父歷歷陳述。亦常才思敏捷,情動於中,發爲詩詞,心裁别出,娓娓動人,少年時才名已傾動遠近;青年時代更以卓爾不群的才華,形成自己作品特色。時人把他跟本縣張錦芳和欽州馮敏昌稱爲詩壇的“嶺南三子”。當時著名詩人錢曉征認爲亦常的詩“妙語天成,能於南國諸子外自成一家。”《粤東詩海》稱道他的詩作“敏妙高超”。亦常在各詩體中,特别以五言出色。

  亦常學習勤奮刻苦,不恃天分。他不僅詩詞出衆,還寫得一手嫻熟的章草。他很重視朋友間的切磋,跟本縣名士張錦芳、張錦麟、黄丹書、歐陽芬等往來甚密,互相啓益。

  亦常性格温厚坦誠,不抱世俗末節,事母至孝,對友親如手足。有一次,他外出訪友,誤搭别船,上岸後無地投宿,信步入村至一村塾,跟塾師談得非常投契,竟留連數日始别。

  亦常厭惡八股文,故屢試不第,干隆三十年(1771)他已28歲才中舉人。他的房師李文藻很愛他的才華,在京試時把他舉薦給當時大學者、文學家錢大聽和紀曉嵐,錢、紀兩人也很器重他。亦常下第南歸時,恰與當時著名思想家、學問家戴東原(又名戴震)同舟,朝夕相處,深得戴學問的宗旨精華,便詳細鈔録戴所著的天文律曆書稿,以便回家深研。豈料時值盛著,亦常多吃了瓜果而得病,死於旅途中。亦常去世時年僅30歲,他的遺腹子出生不久也殀折了,亦常妻也没有再立嗣。亦常死後,錢大聽深爲悼惜,爲他寫了墓誌銘。

  亦常的詩作被輯爲《賜書樓詩集》兩卷。艾步村鄉民爲紀念亦常,在村口建立牌樓,上刻“豸浦”二字,後將村名改稱豸浦,牌樓至今尚存。

  歐陽顯——均安三華人,字昌緒,又字晦岩。書法家。生活於干隆年間。顯自幼酷愛書法,考取生員後便專心精研自晋朝至宋代各大家法帖。他善於揣摩領會,以楷書和行書稱著,聲譽鵲起。求書者日益增多,他索性移居廣州以鬻字爲生。省會名流並不因顯地位寒微而輕視他,争相購藏。

  歐陽顯的摹仿字迹足可與古帖亂真。當他極度貧困時,便僞造一兩幅出售,人們無法辯認。他的摯友張錦芳幾經輾轉購得黄文節墨迹一捲,欣喜异常,帶給歐陽顯共賞,誰料竟是歐陽所制的膺品。當時以鑒别著名的收藏家布政使吴俊,用高價向顯買得古帖一捲,愛不釋手,反復鑒賞。數日後,吴偶然發現帖上有微小弱點,引起懷疑,便請顯到寓所細問古帖來歷,顯詭稱是先世所藏。吴俊笑説:“如此説來,不但先生受騙,連閣下先世亦受騙。”顯如實相告,吴不禁嘆服。

  顯秉性疏爽,不事積蓄,收藏名家墨迹之癖至老不改,耗費甚巨,因而一生都在清貧中度過。

  李文田——均安上村人,小名勝兒,字若農,又字仲約、畲光,謚號文誠。父吉和,在佛山經商。文田自幼隨父生活,在南海縣何鐵橋先生處就學。他聰明穎悟,頗得師、生喜愛。文田14歲時喪父,家境日窘,掠輟學,鐵橋先生力留資助,文田益勤奮。18歲應縣試,被知縣郭汝誠拔置首名,並聘入衙内教自己的兒子。咸豐六年(1856)中舉人,九年(1859)中進士,同年殿試取爲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文田歷任翰林院學士,國史館纂修,各省鄉主考、學政、會試副總裁,内閣學士,禮部兼工部右侍郎,入值南書房等官職。他爲官正直,但政治態度保守,曾多次阻止康有爲上書變法。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想修復圓明園,文田力諫阻止。後又抗疏彈劾大學士葉赫那拉·瑞麟貪污舞弊。是年秋,文田奉旨南歸奉母,在我縣生活的11年間,除主管惠濟義倉和主講鳳山、應元兩書院外,先後爲我省辦了幾件大事:光緒三年(1877)和五年(1879)接受廣東總督劉坤委托,主持清遠石角圍和三水大路圍的修築工程,他設法捐募巨款,解决了築圍經費;光緒八年(1882)法越戰争爆發,他奉旨偕同龍元禧督辦廣東團防,主持局務,規劃籌置很有法度,被張之洞和彭玉麟贊賞;中法戰争時,諒山前綫喫緊,劉永福缺糧求援,文田迅速籌到巨款解窘,並與張之洞合同推薦老將馮子材出守鎮南關,重創法軍,迅速扭轉戰局。

  文田晚年憂國之心更趨熱切。光緒二十六年(1894)兼署工部右侍郎時,對官場上營私舞弊現象極爲憤慨。他大力進行稽查整頓,不避權貴。是年九月,日軍攻陷朝鮮,直逼遼東半島腹地,清軍節節敗退。文田上疏提出當時禮親王世鐸“才具平庸”,“處於疏遠之地而懷疑畏”,主張起用恭親王奕。11月遼南陷落,舉同震動。文田受命特派團防大臣,負責保衛京城。與文田共事的五城御史擔心械少兵單,難以戰守。文田慨然説:“大臣衛國,焉慮逃難?萬一不測,南海子橋邊乃殉國之所。”不久,值慈禧60大壽,文田上疏奏清:慶典不宜過分鋪張。翌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朝中有人主張增税以償賠款。文田竭力抗争,説“税民償倭有五不可……”。繼而又抗疏反對李鴻章裁湘用淮的軍事做法,指出“兵權忌一家,驕兵難獨任。湘淮並崎,朝廷不宜有所偏重,致灰海内忠憤之氣,以啓奸雄輕侮之心。”奏疏上呈後,親友皆爲之擔憂。文田凛然表示: “國家多難之秋,只顧自身而不思進盡忠言者,焉得爲人臣。”同年冬,文田奉命管理三庫事務,連日冒嚴寒外出查庫,感染風寒,喘病大作,12月6日逝於官邸,年62歲。

  文田生平不置産業,薪俸除養家外,全數用以購求秘籍碑帖;公餘治學甚勤。著有《元秘史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條》、《西游録注》、《雙溪醉隱集箋》、《四庫提要進書表注》、《撼龍經注》等作品。他所作詩詞每不留稿,故世傳甚少。文田字迹現留在均安的有倉門梅莊祠横額石刻和紹德堂木匾;新會白藤壇嶺山祖墳墓誌銘碑刻。文田舊宅在廣州市西關多寶坊,現在僅存“泰華”書軒,内藏有《泰山刻石》拓本。

  李文田傳世作品較多,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寫的《楷書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隸書四屏》、《書畫團扇》。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於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營丘筆法團扇》,《與蘇六朋合作風景人物扇面》、《楷書軸》、《楷書八言聯》、《隸書六屏》。

  歐陽鼐——均安倉門人,字劍南,咸豐丙辰(1856)科進士,官至工部主事。是《順德縣續志·周志》第九區資料采訪員之一。

  歐陽溟——均安三華人,字鯤池,貢生。咸豐四年(1854)同倉門村歐陽鼐的父親歐陽信共同倡建均安圩。咸豐九年倡建三華至均安圩的梅園石路。著有《味園詩草》、《梅鶴巢詩草》、《宋史樂府》、《海鷗巢集》等作品。

  何貫廷——均安星槎人,生員。《順德縣續志·周志》第九區資料采訪者之一,奎福寺民國二十年重修碑記作者。

  何子高——星槎人,同治丙寅(1866)歲貢。著有《梅園詩集》。

  歐陽璿——均安倉門人,同治戊辰(1868)武進士,授花翎侍衛。

  羅銘釗——均安沙浦人,同治舉人。

  李文冏——均安上村人,字屬南,李文田弟。同治順天榜舉人。

  歐陽蕙——均安倉門人,光緒舉人,授曲江縣訓導。

  黄玉紹——均安沙頭人,光緒舉人。

  歐陽笙——均安倉門人,武舉人,授西砲臺千把總。

  

  第二節   武打巨星——李小龍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 Lee),生於美國三藩市,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爲了兒子的體魄强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咏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着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種,爲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小龍的父親是當時粤劇四大名醜之一李海泉,其祖居位於均安上村。李小龍自幼好武,經過自己的勤學苦練,自創了身心與拳術合一的“截拳道拳法”。1958年移居美國後設武館授徒,1973年心臟病突發逝世。李小龍被譽爲“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而飲譽世界,曾獲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爲“世界七大武術名家”稱號,中國武術協會頒發的“武術電影巨奬”,《時代》雜誌的“二十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李小龍電影事業成名作是《唐山大兄》,其後相繼主演了《精武門》、《龍争虎鬥》、《猛龍過江》、《死亡遊戲》等。

  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小龍迷,他們在李小龍生活過的香港、美國瘋狂地搜集一切關於這位傳奇人物的資料。而在中國内地,順德均安有我們惟一能够緬懷“功夫之王”的地方,那就是——李小龍祖居。它是一座青磚青瓦的普通民居,屋高4米,一廳兩房,面積只有51平方米,隱藏上村婉轉曲折的小巷裏,顯得慵懶而又閒適。屋中的擺設簡單而又耐人尋味,幾十張李小龍的資料圖片、一張古老的床……在李小龍的祖居,你可能會尋不到“功夫之王”的内幕信息,你也可能會失望地十分鐘就游遍這彈丸之地,但你的心中却十分容易衍生一種和傳奇的貼近感:矯健的身手,凌厲的拳術,像一陣旋風、一道閃電般呼嘯而至,刹那間將敵人打翻在地……到現在爲止,這裏已經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二十萬人之多。

  

  第三節  粤劇名伶

  李海泉(1898-1965年)——原名李滿船,光緒二十八年2月18日出生於順德江尾(即現今均安上村)。著名粤劇醜生、小生演員,著名武術家李小龍父親。

  李海泉的父親李震彪早年從事鏢師工作,晚年退休回到江尾轉行打短工維持生計。爲减輕生活負擔,李震彪安排兩個兒子李滿甜和李滿船到當時佛山有名的酒家笑塵寰茶樓(現改爲百貨商店)當學徒。在這裏,李滿船終於遇到一個能改變他一生的粤劇名伶小生奕。

  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李滿船正式拜小生奕爲師學戲。小生奕爲他起了一個藝名叫李海泉。20世紀20年代末在新中華班任小生,同班主要演員有靚東全、少新權、肖麗章、白玉堂等,主要演出劇目有《錦毛鼠》、《羅通掃北》、《夜渡蘆花》等。20世紀30年代在永壽年劇團任醜生,以擅演反映社會基層人民生活的“爛衫戲”而著稱。他多才多藝,武丑、網巾邊、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尤以擔綱演出《打劫陰司路》、《煙精掃長堤》而聞名劇壇。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李海泉和廖俠懷、半日安、葉弗弱合稱“粤劇四大名醜生”,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渾質檏,深爲粤劇觀衆所稱道,在海外演出,也廣受華僑觀衆的歡迎。

  後來他到白玉堂擔綱的興中華劇團任正印醜生,主演名劇《乞米養狀元》,轟動香港藝壇,該劇與薛覺先的《花染狀元紅》、陳錦棠的《狀元紅》、廖俠懷的《本地狀元》,合稱“四大狀元”戲,傳演不衰。1945年之後,成爲錦添花劇團的臺柱之一,擔綱演出《三盗九龍杯》、《銅網陣》、《兩個煙精掃長堤》等名劇。李海泉曾和永壽年班開戲師爺陳鐵軍合編新劇《斷崖飛絮》,千裏駒在劇中飾演一個歷盡艱險的少女,於斷崖上悲歌一曲,訴説自己坎坷的身世,令滿座觀衆齊灑同情之泪。他還與薛覺先合作演出《大鬧梅知府》等劇,參加《十年人事幾番新》、《七字奇冤》、《紅粉軍師》、《情蝶靈鶼》、《望夫化石》、《愛妻劍化吴宫春》等劇目的演出。

  李海泉於1958年退出舞臺,1965年病逝於香港。他的其中一個兒子是著名國際武打電影明星李小龍(李振藩),另一爲著名演藝人李振輝(森森的丈夫)。

  羅家權(1904-1970年)——原名羅仕干,均安沙浦人,羅家英的父親,家中排行第八,行内尊稱“八叔”,著名粤劇醜生。早年,羅家權曾經拜上海京劇名净劉奎官爲師,學習如何演活紂王。後來,他與馮鏡華、秦小梨、馮少俠等名伶組織大龍鳳戲班,并且與秦小梨合演的一出名劇《肉山藏妲己》,被譽爲“生紂王”。在帶領“人壽年”的時候,曾演出著名粤劇《龍虎渡薑公》。除了表演粤劇外,還拍攝《包公夜審郭槐》、《危城鶼鰈》、《風火送慈雲》、《火葬生妲己》等粤劇電影。1949年,帶着羅家英往香港定居。1984年,他遠赴舊金山再次與秦少梨合作演出。著名劇目有《七氣蘇秦》、《龍虎渡薑公》等。

  羅家樹(1900-1972年)——原名羅炳生,均安沙浦人,羅家寶的父親,著名粤劇樂師。他幼年便在鄉間跟隨“鑼鼓櫃”(民間禮儀樂隊)習練打擊樂,十二歲拜大鑼達爲師,進一步精練打擊樂技藝。學成後加入粤劇戲班“棚面”(樂隊),先在環球樂班打大鑼,後逐步躍昇爲“掌板”(鼓師),先後在各個粤劇名班與著名演員朱次伯、千裏駒、白駒榮、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於他掌板的手法嫻熟,打鼓的槌頭重,年輕記憶力强,熟記各種牌子曲調,20世紀30年代中,被薛覺先領衔的覺先聲劇團聘爲掌板。他積極參與薛覺先對粤劇打擊樂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時掌板準確靈活,同演員配合得當,無論文場還是武場,都表現得十分出色,爲薛覺先的“薛腔”和薛派名劇增色不少,因而在同行中享有聲譽,人稱“打鑼樹”、“打鑼王”、“打鑼狀元”。中年以後,注意培養青年鼓師,經他栽培而成名的有鄧細、葉榮昌、陳粲等。他的兒子羅家寶,也是經他苦心培養、嚴格要求,從而在唱功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演員。

  羅家樹一生注意搜集收藏粤劇牌子、鑼鼓資料,但並不自秘居奇。當1962年廣東粤劇傳統藝術調查研究班公開徵集資料時,他把所藏稀本無私奉獻,該班根據他所提供的資料,整理編印了《思凡》、《和番》、《封相》、《彈詞》等多套完整的牌子譜和鑼鼓譜,羅家樹爲粤劇傳統藝術的發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羅家寶——生於1930年,均安沙浦人,家父羅家樹是著名的掌板師傅,叔父羅家權是著名的粤劇演員,香港粤劇演藝名人羅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羅家寶自幼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粤劇的熏陶,對前輩薛覺先、桂名揚、白玉堂等的名家的唱法非常熟悉,並博取各家之長,結合個人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蝦腔”。他12歲開始投身粤劇戲班,至今已經入行足足60年了。羅家寶最初是唱小生,善於文戲。1954年,他從新加坡回到祖國,憑演一套《柳毅傳書》贏得了觀衆的贊賞,因而他獨特的唱腔——蝦腔不脛而走。

  蝦腔是據羅家寶的乳名而取的,是粤劇藝術長河中的一種新創造新成就,深得戲迷的喜愛。如今,只要有粤劇的地方,就有蝦腔的身影。據省粤劇院著名劇作家潘邦榛介紹,蝦腔的形成,是羅家寶博採了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之長,又從自己的聲音條件出發,揚長避短,多方探索,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獨創一格的唱腔,後來得到了京劇大師俞振飛等名師的指點而更臻成熟,其特點是音色甜潤,叮板穩實,低音區音質厚實,共鳴强烈,行腔不事雕飾,不求花哨,酣暢自然,韵味醇厚,於檏素中閃現華彩,易於學唱與傳唱,所以直到現在仍是最流行的粤劇唱腔流派之一。

  羅家寶不僅獨創了蝦腔,同時還塑造了一系列的粤劇人物形象。在憑藉《柳毅傳書》中的柳毅一角成名後,羅家寶並没有停止對藝術的追求,而是在“文革”10年後,敢於挑戰自己,從小生轉攻官生,飾演了《血濺烏紗》中的清官嚴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帥袁崇焕、《夢斷香銷四十年》中的陸游,在粤劇人物長廊裏留下了一群印象深刻的藝術人物形象。這次轉型的成功再次大力度地把蝦腔推向了海内外。

  羅家英——原名羅行堂,均安沙浦人,著名粤劇文武生。出生於粤劇世家,八歲開始接受父親羅家權的基本功訓練,唱功、做功的知識和技能,師承伯父羅家樹和叔父羅家會,從藝過程度中又先後拜在粉菊花、吕國銓及劉洵門下,還曾經拜著名京劇武生李萬春爲師。由於他夙有家學淵源,師出名門,自己又痴迷粤劇,勤學多思,所以學得一身優异的演藝本領,唱做俱佳,能文能武,可演正劇悲劇,又善演諧趣喜劇,既會粤劇傳統表演,又勇於進行粤劇的創新實驗,近年更在舞臺、銀幕、熒屏三方天地盡力展現其演藝之所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