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鄉土風情


  第一節  鑼鼓櫃巡遊

  宋朝年間,一驛丞背着關公靈牌來到南方供職,把關公供奉於驛站内。鄉民們敬重關公的忠、義、仁、勇等精神,紛紛到驛站拜祭。當時,江尾(均安)是海洋邊陲,深受海浪之苦,於是又供奉都督平浪晏公候王,以祈神靈保佑鄉民水途平安。

  到明萬曆末年(公元1619年),在均安三華村鰲峰山麓建帝王古廟,同祀關公與侯王。到清代咸豐元年,由附近五條村籌款擴建帝王古廟,故稱“五股廟”。自此,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到廟拜祭絡繹不絶。五股廟理事會决定每年農曆五月初四日至十二日爲廟會之期,關帝侯王在十三鄉(均安)巡遊九天,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以祈驅邪消灾,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各村組織人力、設備、帥旗、羅傘、鑼鼓櫃、八音等,務求陣容浩大,以壯聲威。十三鄉的鄉民積極響應並籌備。鑼鼓櫃就此産生了。兩年後,人們覺得農曆五月是雨季之期,影響廟會的舉行,於是將活動改爲農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舉行。

  鑼鼓櫃。敲擊樂器懸掛或安放在一個特製的架框上,架框或雕龍刻鳳,或雕奇禽异獸,栩栩如生。由幾個彪形大漢抬着,這叫鑼鼓櫃。

  帝侯二聖出巡,盛况空前。儀仗隊伍仿傚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由敲響十三下的頭鑼開道,領頭的是上書“三軍司令”的大旗,有三丈高,在風中飄忽,發出霹霹啪啪之聲,非常威武,無數彩旗迎風飄颺,色彩鮮艷,紅緑相間,好看至極。接着十多個牌匾高舉,上刻着“污穢勿近”、“肅静”、“逥避”、“威武”等字樣。全是黑衣黑褲,腰係紅綢,步伐整齊有力,真是威風凛凛。接着是“八寶”隊伍,他們也是黑衣黑褲,胸前貼着偌大的“兵”字,背後貼着偌大的“勇”字,肩上扛着“軍刀”、“金瓜”、“斧  ”等。接着是二十多個大羅傘,這些羅傘五顔六色,全是刺綉,上有“百鳥朝鳳”、“八仙過海”、“麻姑追舟”,鑲有很多小鏡子,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金碧輝煌。羅傘手服裝統一,雍容華貴,他們穿戴古裝服飾,渾身穿金戴銀,以演示富有。接着是侍衛隊伍,他們頭戴高帽子,穿着黑衣黑褲,手執棍棒,不時高呼“威武”。由八個膀圓腿粗、臂如藕節的青壯抬着,是關帝、侯王端坐的兩乘鑾輿,鑾輿有節奏地上下顛動。緊接着是抬着銅香爐、香案的隊伍,行香的隊伍,全是婦女,她們頭戴大小統一的草帽上插着黄皮樹葉,身穿花衣,下係紅裙,甚顯端莊典雅,手執燃香。

  十三鄉的鑼鼓櫃隊伍,按安排的先後順序行進,共有三十多支隊伍,每支隊伍前面都有一支大帥旗,兩丈高。頂有多個五顔六色的絨球,旗身綉有“花”、“草”、“鳥”、“獸”及樂社名稱,鑲有無數小鏡,在陽光的反射下,閃晴耀眼,由一個虎虎生威的青壯舉着。有好幾個羅傘,十多支彩旗,跟着的是鑼鼓櫃,由四個人抬着,一邊行進,一邊按鑼鼓譜敲鑼打鼓。後邊兩人抬着食箱,裝載食物。一大班吹的、彈的、唱的,一派鼓樂喧天,好不熱鬧!

  遊行隊伍足有幾里長,一路上香菸裊裊,爆竹聲聲,鑼鼓陣陣,歌聲悠悠;一路上鄉民兩旁站立,争相觀看遊行隊伍。各家各户在路旁或門口擺設金猪、鷄鵝、糕點、生果、茶水等迎駕,並招待行人。在那晴天萬裏、碧空如洗的秋天,更顯得熱鬧非凡,分外高興。

  帝侯而聖巡遊共九天,巡繞十三鄉。路綫是:初四起駕,出三華,經豸浦、上村,到福岸,在張氏大宗祠歇宿;初六起駕,離沙浦,經豸浦,入菱溪,在陳家祠歇宿;初七起駕,離菱溪,經太平圩和南面,入村外,在馮氏大宗祠歇宿;初八起駕,離外村,經渡江,入磯頭,在李家祠歇宿;初九起駕,經橋頭,入沙頭,在黄氏大宗祠歇宿;初十起駕,離沙頭,入倉門巷心,在李家祠歇宿;十一起駕,到倉門土廟,在鬆隱歐陽公祠歇宿;十二起駕,離倉門,經均安圩,入三華,回鑾古廟。

  帝侯二聖出巡,旅居海外的親人,紛紛回鄉參加慶祝活動,都加入遊行隊伍。鄉民們都不怕辛勞,以參加活動爲榮。

  帝侯二聖出巡的九天中,整個均安喜氣洋洋,熱熱鬧鬧,歡欣鼓舞,大大增加消費量,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爲和諧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二節   曲藝之鄉

  均安鎮,是中國曲協最早命名的“中國曲藝之鄉”之一。在該鎮8.6萬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曲藝愛好者。

  史料記載,均安曲藝可溯源到清代道光年間民間盛行的八音鑼鼓櫃巡遊。其時的均安各鄉普遍有在農曆九月舉行鑼鼓櫃巡遊的習俗,鑼鼓櫃上擺設各式樂器,一路巡遊一路吹打,每到一鄉夜宿就落脚“開局”,爲鄉民表演。久而久之,由鑼鼓櫃巡遊演變而成的曲藝在均安大地生根發芽,開出艷麗奇葩。到上世紀中葉,均安曲藝聲蠻省港,一大批名伶名家相繼涌現,廣東戲曲界“四大名醜”之一的李海泉、有“生紂王”之稱的羅家權、有“打鑼樹”之稱的羅家樹、粤曲四大唱腔之一“蝦腔”的創始人羅家寶等就是當中的佼佼者。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均安鎮委、鎮政府把曲藝定位爲淵源深遠的特色文化,將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範疇,以“雙爲”方向和“雙百”方針爲指引加以重點扶持。近年來,鎮委、鎮政府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賦予了曲藝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文化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使命,均安曲藝由此步入了發展的黄金期。

  1992年,均安鎮戲劇曲藝協會成立,開啓了曲藝發展組織化的先河。繼而,戲曲分會如雨後春笋般扎起。截至2005年,16個分會已覆蓋全鎮13個村(居),倉門、沙頭、太平三個村(居)分别有兩個分會,此外的家庭“私伙局”更是多如繁星。鎮曲協和分會共擁有會員600多人,其中近30人爲省曲協會員,10人爲中國曲協會員。爲促進曲藝活動的常規化開展,鎮、村(居)兩級爲鎮曲協和每個分會配備了條件優越的活動室,在公共場所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廣場和表演舞臺,又給曲協和分會拔付了運作經費。地處水鄉深處的天連村,村委會和福委會還牽頭成立了曲藝基金,籌集到40多萬元支用於支持分會的長遠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鎮、村(居)兩級每年用於曲藝事業的經費達150萬元。

  活動是均安曲藝的靈魂,分會是活動的載體。每個曲藝分會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動時間,一些活躍的分會一年的活動時間甚至超過300個夜晚。每逢喜慶節日,鎮曲協和各分會自覺或受邀,把“開局”搬出廣場、擺上舞臺,讓曲藝大餐與衆分享、與民同樂。豸浦分會每年都組織會員排演折子戲,目的就是迎合公開演出的需要。鎮曲協和各分會紛紛開展“引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活動,通過與兄弟鎮(街)以及江門、中山甚至香港、澳門等地曲藝團體或個人進行相互走訪交流,在加深情誼之餘,亦爲均安曲藝的健康發展開闢了取長補短、相益進步的廣闊空間。均安鎮委、鎮政府對曲藝重視有加,每年的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幾大節日都舉辦曲藝雅集、曲藝匯演、“鳧洲杯”曲藝大賽等規模大、檔次高的曲藝活動,致力營造曲藝事業持續興旺的興奮點。值得一提的是重陽前後。除了鎮曲協和分會的公開活動後,省内的粤劇團體紛紛受各村(居)之邀莅臨演出爲敬老助興,曲藝活動達到了一年當中的頂峰期。僅2007年重陽期間,均安鎮舉辦的大型曲藝演出活動就有60多場次,受惠的群衆達8萬人次。

  面對現代娱樂方式的多元多樣,年逾百歲的曲藝如何繼續穩守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又如何融入現代社會,贏得人們特别是年輕一代的喜愛呢?均安人又一次祭地創新大旗。爲培育新型曲藝人才,均安鎮文化站從1998年開始,連續11年在暑假開設曲藝培訓班,共培訓30歲以下的曲藝新秀800多人次(今年的第十一期培訓班有培訓學員70多人)。2005年開始,文化站又將培訓班辦進了天連小學,使曲藝培訓常年化,參加的學生近100人次。這些曲藝新人當中,有4人躋身廣東省曲藝“明日之星”、1人成爲“佛山市粤曲十大唱家”,5人成爲“順德區粤曲八大唱家”和“十大唱家”,1人入讀中國曲藝演藝學院,另爲廣東粤劇學校輸送了學員11人,爲省、港、澳粤劇曲藝團體輸送人才10多人。爲實現曲藝作品的推陳出新,均安鎮從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文學曲藝創作大賽,充分調動了曲藝創作人才的積極性,累計涌現出《明珠還我掌》、《鳧洲河畔覓春歸》、《長城抒懷》、《延安頌》、《誠信頌》等近60首既帶傳統韵味又富時代氣息的新作。爲拉近曲藝與年輕一代的距離,均安鎮又在活動中鋭意尋求突破,近年舉辦了青少年曲藝大賽、青少年曲藝薈萃晚會、曲藝新作演唱會等形式新穎的活動,一舉扭轉了曲藝過往被稱爲“伯父戲、伯母戲”的舊印象,掀起一股曲藝活動創新求變的風潮。

  有傳統積澱的豐厚底藴,又有創新因子的蓬勃涌動,“曲藝”這個文化品牌被刷新爲最具均安特色的閃亮名片。1992年,均安爲廣東曲藝界贏得了“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美譽。1996年,均安被省文化廳命名爲“廣東省民族民間文化之鄉”。1999年,中國曲協授予均安“中國曲藝之鄉”稱號。2000年,中國曲協工作現場會在均安召開,這是中麯協首次在一個鎮級單位召開年會,“均安現象”向全國曲藝推廣。2006年,廣東省首届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在均安舉辦並永久落户均安,均安同時被省曲協命名爲全省首個“廣東省曲藝人才培訓基地”,熱心人士歐陽國兆先生被省曲協聘爲名譽主席。同年,全國少兒曲藝大賽廣東賽區選拔賽在均安舉行,羅家寶青年粤劇團落户均安,順德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把均安命名爲“順德區民族民間文化培訓基地。2007年,艷陽天粤劇團落户均安天連,成爲均安鎮第二個專業粤劇團。2007年,順德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區教育局和把天連小學命名爲“順德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

  多年來,均安鎮曲協先後代表省、市、區參與各項演出活動,把“均安曲藝”的名片廣爲播發。1992年,少年樂手歐陽劍雲入選中國少年藝術團,遠赴土耳其參加國際少年藝術表演;1994年,鎮曲協組成的農民樂隊代表廣東赴京參加中國社會發展成就展演出;1996年,代表順德到浙江省紹興市參加全國十强縣(市)文藝精品展演;1998年,赴南京參加全國戲曲雅集薈萃演出;2001年,進京戲參加慶祝建黨80週年“金曲豪情”順德曲藝專場演出;2003年,參加了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的中國曲藝薈萃·曲唱雅集;2006年,均安曲藝新秀在各大賽事掀起了争金奪銀的高潮,12個省級以上奬項花落均安,其中黄錦玲勇奪全國少兒曲藝大賽銅奬,歐陽子文、鎮曲協樂隊獲得廣東省“曲協杯”曲藝大賽金奬。同年,省曲協在均安舉辦了首届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均安6名選手參賽,兩人躋身十大“明日之星”行列 “明日之星”李彩鴻被省曲協推薦免費入讀中國曲藝演藝學院,成爲佛山市入讀該學院的第一人。2007年,黄錦玲入選第二届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歐陽子文、黄振文獲首届廣東省曲藝大賽第一名、歐陽秀明獲第三名。

  進入2007年,呈現在“均安曲藝”面前的是大道朝陽般的壯闊景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