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萬家萌南北風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國興起,有相當一批舊時代的精英,摇身一變成了革命黨人,鄉村政權和族權依然掌握在他們手中。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萬家萌潘家出現了一個新的代表人物,此人就是潘賀添。

  潘賀添是前清國學士潘道生之孫,潘耀發之子。宣統年間,他曾任清遠縣知縣。清遠是個偏僻的小縣,地方貧困,胥吏貪婪,衙役横行。外地人如無靠山、無巨資,不敢到此爲官。潘賀添初出茅廬,走馬上任,僅帶一名“牛仔”,此“牛仔”忠勇,武藝過人,雖説能保障這位縣太爺的生命安全,但爲官號令,寸步難行。三月未滿,潘賀添便掛冠還鄉。

  民國建立,潘賀添擁護共和,民國初年被委任爲塘涌鄉鄉長,萬家萌村也在管轄之内,此時,潘氏家族的族長也自然非君莫屬了。平心而論,潘賀添爲萬家萌潘氏家族的發展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接任族長後,第一件事就是在萬家萌村創辦第一所現代小學,聘請港人潘新珠回鄉擔任校長,學校就設在潘氏宗祠。

  潘賀添爲長房中人,平時族中事務,由紳士潘水吉協助管理(後繼任族長、保長)。此時的潘家四大房,長房和四房人丁興旺,旗鼓相當,二房三房相對來説人氣不旺,且缺乏領頭的精英人物。一、四兩房的矛盾根子在於族産。萬家萌潘氏家庭歷史上有族田數百畝(土改前夕爲270畝),還有大片山林和荒崗,四房潘仲安(外號標仔)企圖獨霸經營堂鵝萌的公産,每年可收租百擔稻穀,潘賀添、潘水吉則要求利益均沾,各不相讓。爲此,一房和四房之間經常發生磨擦,或因秧田過水,或因牲口踐踏莊稼。後來逐步發展到對抗,誰也不買誰的賬。由於歷史的原因,一房集中住在萬家萌村的南邊,四房則集中住在萬家蓢村的北邊,一個統一的家族,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但是,真正家族分裂的導火綫還是因爲對潘慶光之父及大只旺的處置上。潘慶光之父是四房中人,爲人放蕩不羈,横行鄉里,爲族人憎恨,不少人要求以家法族規懲之,但由於房份的保護,無從實施。1941年冬,潘氏宗祠負責人指揮秘密地殺害了潘慶光之父,從而激化了家族矛盾,潘慶光之母停屍於廖坑崗不葬,官司打了整整5年,毫無結果。大只旺流氓成性,强暴婦女,爲家族着人光天化日之下刺死。

  小震不斷,大震必到。1942年4月,萬家蔭村終於發生了兄弟鬩墻之事,長房和四房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長達半年之久。據解放后土改工作隊的調查,起初是潘仲安(又名潘標仔)想籍做戲生端,他請了一臺戲,争先在北方散佈空氣,不準南方仔看,來看就打,用以刺激南方。南方的潘賀添、潘水吉自然也不會示弱,結果發生了流血衝突,開始拳脚相對,後升級到械鬥,最後打紅了眼,動用了槍支。雙方各死1人,傷數十人。本來家族内部矛盾,族長可以出面干預,因爲族長潘賀添也卷進矛盾的旋渦之中,無法控制局面。周圍的村莊都在萬家萌潘族婚姻圈内,一些姻親紳士眼看事情越鬧越大,便主動出面到萬家萌調解,在他們的苦口婆心的勸説下,終於平息了這場風波。時值抗日戰争,國難當頭,族人不能同讎敵愾,共赴國難,郤搞起了“窩裏鬥”,實是萬家萌潘氏家族發展史的一大敗筆,一頁耻辱。

  俗話説,家和萬事興。家族的矛盾和分裂,給家族的發展投下了陰影,萬家萌潘氏家族的衰落趨勢已經是不可遏制。家族内部鬥争,也從反面教育了族人,使他們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很快就抛棄了家族觀念而認同於階級,形成在階級基礎上的同舟共濟。(歐陽發)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