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知識青年



  1962年,逃港風潮席捲珠江三角洲,寶安縣外逃了近萬人,造成寶安縣嚴重缺乏勞動力,對農業生産的發展十分不利。正好廣州市開始壓縮城市人口,已有五百多人分配到寶安插隊勞動。寶安縣委特要求廣州市委給寶安縣安排勞動力七至八千人。按照廣東省、寶安縣政府的指示,沙井人民公社專門成立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安置辦公室”,負責接收安排下鄉的知青工作。

  1962年佛山市赴寶安縣插隊知青1000多人,年齡從十六歲至二十幾歲都有,在佛山市勞動局長朱繼的帶領下,分乘幾十輛貨車到達了深圳,次日300多人分派到沙井公社。當時,佛山市勞動局與插隊知青訂有合同。内容大致爲佛山市知青響應毛澤東主席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爲”的號召,到農村去插隊鍛煉,時間爲三年,期滿後回城。插隊的第一年由佛山市委托當地管理部門發給每個插隊知青生活費每月人民幣5元,並憑证到當地糧食供應部門每月購買口糧大米18市斤。

  佛山插隊知青到達沙井公社辦公室(大王廟)後,當晚在東塘村的村委、糧倉等地睡了一晚地鋪,次日即分配下隊。先到大隊,然後分别由各村的人帶到插隊的村裏去。原則上每個生産隊插一個知青。每條村分别設一間男知青屋和一間女知青屋,開工時各人參加自己生産隊的勞動。食住各在自己的知青屋裏。三年鍛煉期滿後,佛山市勞動局並没能按合同收回這些插隊知青。

  1964年9月17日,廣州市10萬上山下鄉知青集中向全省各地出發,有到海南島農場的,有到湛江雷州半島農場的,有到全省各地農村插隊的,年齡多爲十五、六歲到二十歲左右,他們都是廣州各街道組織的待業青年、閒散人員。到寶安縣插隊的人當晚到達深圳,在深圳中學住了一晚課室。次日分配到沙井公社的100多人,上午到達沙井公社辦公室(大王廟)。中午在沙井大茶樓喫飯。下午各村把公社分配到村的知青帶領回村,生産隊給知青搭了棚屋,開始時還派一個炊事員給知青煮飯。知青參加生産隊勞動全年大約可獲得3000工分,每10工分爲一個勞動目,每個勞動日分紅爲人民幣0.3元左右。知青在農閒時可向生産隊借支生活費每月2元,農忙時可借每月3元。但在年終分配時要扣還。

  1971年,沙井的廣州知識青年饒凱玉以其高超的剪紙技藝創作的《體育之花》、《四員》參加寶安縣美術作品展覽。這是寶安縣展覽史上第一次出現剪紙藝術。1977年,她的作品參加惠陽地區舉辦的美術作品展覽。

  隨著時光的流逝,知青們長大了,生活也在不斷變化。有些人成了幹部、職工,有些人回城謀生,有些人與當地人婚嫁等。1978年知青運動結束,按政府的指示,原來上山下鄉的知青回城恢復户口,安排工作。

  沙井從1962年開始接收安置知青,到1978年知青運動結束,先後共接收安置知青4000多人。1981年,在當地嫁給農民或因其他原因未回城的知青,一律轉爲居民户口,每人補貼安家費人民幣300元。(馬海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