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適應全球 融入内地——香港為什麽能够保持如此繁荣



  
  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長期的繁榮穩定狀態。

  1.據統計,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裡,2006年年中的人口約699萬。在1995年至2005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3.9%實質增長,2005年的本地生產總值達16,200億元,而以貨幣計算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則為199,261元(25,622美元)。

  在2004/05年度,政府的總收入(包括記入政府一般收入帳目和各項基金的收入)為2,616.94億元,其中1,841.85億元屬政府一般收入,775.09億元屬各項基金。政府總收人,有約37%來自直接稅,21%來自間接稅。其餘的收入來源包括:罰款、沒收及罰金、公用事業、各項收費、物業及投資的收益、償還墊款及捐贈款項、償還貸款、發行政府債券及票據所得的浄收益,以及地價收入。

  在2004/05年度,公共開支總額為2,652.59億元,包括政府一般收入帳目和各項基金的開支共2,429.74億元(不包括政府在其只持有權益股的機構如香港國際主題樂園有限公司所作的投資),以及其他公營部門(如房屋委員會)的開支及由政府法定基金撥付的開支共22.85億元。公共開支總額約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0.7%。

  長期失業情況自2003年起大幅改善,至2006年年底,31600個較低職業階層員工屬長期失業人士,佔總失業人數的20.6%,明顯低於2003年年中的相應數字,即72,100個和25.7%。

  在2000至2006年期間,香港的勞工生產力每年約升3.7%,明顯高於90年代的2.8%平均升幅,反映香港經濟持續向高增值和知識為本的活動轉移,而香港勞動人口的素質亦不斷提升。”

  2.基本判斷: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什麽能夠保持如此穩定繁榮狀態?主要是由於香港充分適應了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趨勢和緊緊依靠祖國內地這個大背景兩個因素。這也正是堅持與鞏固“一國兩制”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是堅持與鞏固自身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结果。

  3.本文以解讀香港特首2006—2007年施政報告為根據,來闡述上面的這個基本判斷。

  A、行政長官曾蔭權指出:

  踏入21世紀,我們正面對信息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還未改革開放時,香港乘勢蛻變為面向國際的貿易樞紐,逐步形成金融、貿易、物流、旅遊四大支柱產業。隨著內地近30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中國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系之一。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在思考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香港要迎接全球化時代,首先必須在國家發展中找到適當的重要角色。全球化與中國崛起已合而為一,香港適應全球化,與融入內地。並非兩相矛盾的發展道路。香港既已回歸祖國,更應當建設成為一個能夠在中國和平興起中擔當重要角色,能夠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能夠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世界都會。

  B、首先,我們回顧1997年7月1日江澤民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成立慶典上的講話:

  在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後,在國家主體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保持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

  這些方針政策,是中央人民政府為了维護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深思熟慮地提出來的。堅持這些方針政策,於香港有益,於全國有益,於世界有益,因而是沒有任何理由去改變的。我在這裡重申,“一國兩制”、“港入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這是一項長期的基本方針。

  香港今日的成就,歸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創造出來的。香港同胞的開拓進取和艱苦創業精神深受世人欽佩。香港同胞一定會進一步發揚這種可貴的精神,創造香港的美好未來。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表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遊、信息等服務業,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業中心的地位”,這肯定了香港的優勢產業以及在國際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全國城市來說,香港的角色是獨特和不可替代的。

  C、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2004年的施政報告中強調:

  我們確立了“背靠內地、面向世界;善用香港優勢,鞏固支柱產業;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向高增值提升”的策略路向,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如同北美洲的紐約和歐洲的倫敦。

  在2006年12月初舉行的“香港經濟峰會2007”午餐會上,香港特首曾蔭權表示,香港的未來策略就是要加強與內地在貨物、資金、信息、人才這“四大流量”上的交流,充分把握國家“十一五”規劃帶來的新機遇,保持並加強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的地位。

  曾蔭權說,只有在國際發展中定位,香港才可以在全球競爭中找到合適的角色。就好像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一樣,如果要在全球競爭中维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首先要成為內地企業上市集資的中心。

  許多香港經濟專家認為,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深港合作、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滬港合作,乃至香港與內地經濟的全面合作,對內地與香港的未來至關重要。

  特區政府已將與內地經濟融合作為施政重點,近年來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正以多種方式展開,其中,香港與泛珠三角聯合海外招商步伐加快,繼與廣東省聯合赴海外招商外,今年10月香港與福建省聯手到美國招商。

  京港經濟合作也出現了新形式。11月在香港舉行了首屆京港時尚論壇,兩地專業人士表示將攜手把北京打造成“時裝之都”。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有限公司和香港機場管理局以增資並購方式共同组建合資公司。

  香港與內地經濟日益融合,香港國際機場更被定位為中國最重要的樞紐機場之一。

  專家表示,香港背靠祖國內地,在經濟上已經與內地形成密不可分,優勢互補、合作共赢的關係。香港可以在國際發展中加快發展自己,可以從內地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不竭的發展動力。為此,香港要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推動京港、滬港、粤港等合作不斷深化,特別要加快與泛珠三角的經濟融合,努力爭取成為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和發展的核心力量。

  D、國家繼續強力支持香港。CEPA在實施中不斷深化,今年以來又在商貿、專業服務和投資便利化等領域增加了新措施。內地居民訪港“個人遊”的計劃逐步擴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會城市。由2007年元旦開始,把“個人遊”計劃更進一步擴展至河北省石家莊、河南省鄭州、吉林省長春、安徽省合肥和湖北省武漢五個省會城市。

  4.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除了有強大統一祖國的支持外,就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而這個制度的鮮明標誌就是自由市場經濟。

  A、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市場主導,就是政府不對經濟或市場作任何指導性規劃。

  政府相信投資者和企業家遠比政府官員瞭解市場,而私人機構的活動也遠比官方的經濟藍圖更能帶領香港走上繁榮之路,經營動力是维持本港的競爭力及為港人創造財富的關鍵。

  傳統基金會公佈的2005經濟自由度指數,繼續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使香港連續第11年维持在評級的榜首。美國加圖學院聯同全球50多個經濟學會,亦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香港列為先進經濟體系。其他有名的機構,例如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管理发展研究所及經濟學人情報组織,同樣認為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營商地方之一。

  據此,香港形成了特有的產業结構優勢。

  據介紹,香港作為世界製造業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信息中心和旅遊中心,其現代產業的成型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结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即從單一的轉口貿易港過渡到以製造業為基礎的新興工業地區,然後再過渡到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國際經濟中心。其產業结構基本格式如下:第一產業部門始終微不足道,在本地生產總值和從業總人口中的比重未超過3%;第二產業部門經過近30年的大發展時代已經由盛而衰,在本地生產總值和從業總人口中的比重從最高點的三四成和五六成下降為近年來的一成左右;第三產業部門則處於不斷攀升階段,在本地生產總值和從業總人口中的比重已超過80%。

  金融中心:鞏固和提升了香港作為亞洲區內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符合國家和地區的利益。香港在金融方面的領先地位,由多項因素綜合形成,包括法治精神、市場制度、貨幣完全流通、產權保護、基建設施、企業管治、信息開放、辦事效率、營商方便以及與國際接軌等。

  香港辦理人民幣業務已積累了兩年經驗,運作暢順。人民幣業務是香港配合國家政策,全力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務院現在積極研究進一步擴大在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範圍,包括允許香港進口商以人民幣支付從內地的直接貿易進口,以及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特區政府已經為這兩項新業務的早日出台做好充分準備。

  香港應內地市場的需要,發展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市場,我們會就發展商品期貨市場作深入研究,努力爭取吸引內地保險機構的部分境外金融投資業務,香港國際化的保險及再保險市場,可以為內地發展迅速的保險業提供再保險的功能。

  貿易與物流中心:

  貿易與物流在香港佔有很重要的產值和就業份額,随著內地成為“世界工廠”,加上漸趨富裕和消費需求日增,香港貿易與物流業將面對很多新機遇。CEPA實施以來,香港本地產品出口開始回升,2006年1月至9月以本地來源證輸入內地的貨值,比去年同期增長達37%。

  在物流方面,近年貨源產地由珠江東岸逐漸擴展至西岸,大量貨運由內河水道運載來港。政府現正修例以推出內河船多次入港許可證,簡化申請程序和減低收費,並簡化入港程序和提高效率。

  香港國際機場的貨機停泊位將持續增加,機場的貨運中心也在繼續擴建,以進一步提升空運貨物的處理能力。特區政府穩步擴展本港的航空網络,簽訂更多雙邊民航協議,並切實跟進落實增加運力的安排,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內航空樞紐的地位。

  為提高跨境貨車運輸的效率,與東莞方面已有共識,今年年底前啟用的東莞寮步車檢場將採用快速通關模式,提高查驗效率。特區政府將繼續與內地保持溝通,共同研究開展跨界基建項目。

  香港的成功靠人流、資金流、物流以及信息彙流,這四大巨流造就了這個城市人氣旺盛、活力充沛、生生不息的特點。

  未來全球產品的競爭,是科技與設計之爭:創新科技應用可以提升產品功能,而設計則有助建立自主品牌及行銷。政府銳意向科研基建和人力開發投資,推動設計,鼓勵工商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應用研究,提升產業的科技水平,開發高增值產品。

  居於世界前列的金融和貿易中心都不缺少蓬勃的文化創意產業。香港流行文化產業在區內一直佔領先地位,音樂、電影、電視片集行銷全球華人市場。電影是香港創意產業重要的一環,在區內和全球擁有崇高聲譽。憑著CEPA,香港電影背靠強大的內地市場和資源優勢,面對著新的機遇,加上政府的適當協助,可以再創新的輝煌。

  香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需有彙聚世界各地的創意人才。吸引創意人才來香港,除了要有良好的發展機遇,還有適當的城市文化氛圍。香港是東西文化蒼萃的活力都市,文化生活多元開放。其有逾千個表演藝術團體,每年演出逾萬個不同種類的項目。

  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來港,鞏固香港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其一貫的基本政策。在“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過去三年已成功吸纳超過一萬一千名內地人才來香港工作。

  B、經濟界普遍認識到

  香港堅信市場這隻“無形之手”能夠有效分配和運用資源、刺激創意、激發經濟活力並創造就業機會,長期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基本經濟理念。香港的經濟自由理念和經濟自由政策,體現在香港經濟的方方面面。在微觀經濟和產業經濟層面,香港基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政策。

  香港支持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既不強制性地制定產業發展政策,從而對經濟發展做出規劃。也不強制性地調動產業發展的資源(特別是資金),對某些行業刻意重點支持。特別堅持政府“積極不干預”市場運行,一切聽任“看不見的手”去安排。因此香港在產業支持政策上主要表現在保障市場機制順利運行,注重基礎設施、產業環境、法律環境等方面的營造。由於香港經濟早已由製造業為主轉向了服務業為主,因此香港相關產業政策的導向上著重於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②

  曾蔭權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尤其強調:香港的成功,有赖於香港人務實,不搞意識形態爭論,不搞鳥托邦社會工程,我提到務實政治和公共理財哲學,引起社會討論,目的是希望大家多瞭解政府的角色和信念,同時亦讓我多瞭解社會大眾對政府的期望,從而建立共識。

  有人誤以為不再採用(積極不千預)的說法是一次政策性轉變,而且是劇變,這是不對的。政府施政要實事求是,不能被意識形態及口號所阻礙。殖民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響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時,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爵士擺脫自由放任的教條主義,提出政府要積極考慮後才決定干預,以務實態度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在他任內,政府大力擴展教育、房屋、公共醫療與基建,令香港發展踏上全新的台階。他用“積極不干預”這個名詞表達其理念,卻立即引起過不少議論和批評。其後歷任財政司都避免使用,但背後的哲學,三十年來沒有改變,公共開支都儘量维持在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下。亞洲金融風暴以後,經過持續的努力,上一個財政年度政府開支已降至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七以下,連同法定機構等的開支在內,公共開支總額降至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八點一,都是多年來的最低比例。當前最大變局是全球化與中國崛起,我們同樣需要務實、具體地討論政府在不同經濟領域的角色。在經濟發展各領域中,因應時間和環境的改變,政府的角色及介入程度也有分別。各方人士在(大市場、小政府)和公共開支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的前提下,具體討論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應否介入市場及介入的時間和程度,而不是糾纏於務虚的口號爭拗之中。

  5.我認為,良好的制度必須建立在社會正義基礎上,而法治社會又必須以優秀的公務員隊伍為基本维護主體。

  2005至2006年度的政府開支總額,已降至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六點四,主因是成功控制了公務員的編制和薪酬。現在公務員編制降至約十六萬,薪金回到一九九七年的水平。政府各部門厲行節約,维持了高素質的服務,說明香港公務員作為一支隊伍,服務文化深深植根,廉潔高效,紀律嚴明,的確是屬於世界上最優秀的。

  行政長官說,200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的施政理念,一年來一直努力實踐這個理念。

  他曾在不同場合闡述“強政勵治”的意義。今年三月底我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闡釋,“強政勵治的理念不是信奉政府萬能,而是相信一個小而強的高效能政府,面對充滿風險挑戰的外界環境,在關鍵的環節做到透明而有效的支持”。強政勵治是為了建立一種有效執行的管治文化,目標是以民為本,決策果斷,有效響應市民訴求。

  對此,內地考察官員們深有感觸。他們總結說,香港由一個昔日默默無聞的僅有1092平方公裡面積,不到700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憑什麽一躍濟身於全球最富有的國際經濟大都會行列,經過考察學習,我們感到:除了香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高度開放和自由港政策,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新變化帶來的機遇,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和自由活躍的市場機制,與內地生死攸關和緊密經濟聯繫所形成的“中國因素”之外,廉政公署四十年來,為穩定香港局勢,創造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促進香港的經濟繁榮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

  香港廉政公署於一九七四年成立,一直以來通過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的方法打擊貪污,並獲得香港政府及廣大市民的支持,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廉潔的地方之一。以高度獨立、自成體系為特點(不存在類似內地黨政機關對公、檢、法辦案的任何干預),香港廉政公署不懼不偏的反腐敗工作為香港赢得了很好的聲譽。

  在國際聲譽方面:香港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即在國際市場上創造財富的能力)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在經濟方面: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全球第四大銀行中心,全球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全球第八(亞洲第二)股票市場、全球第四大黃金市場、全球第八大貿易經濟實體,國際貿易、金融、空運、製造業、旅遊中心。

  在廉潔方面:香港具有廉潔之都的美譽,“國際透明”組織將其列為亞洲地區第三廉潔城市,“政治風險顧問公司”將其列為第二。③

  毫無疑問,所謂繁榮穩定也是相對而言,完全不說明社會發展不存在問題與危機。行政長官以憂患意識的強烈心態分析了香港發展問題所在。認為,第一項挑戰,是經濟如何持續發展。有一種危險的想法,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存對立起來。我認為追求社會發展進步,是一個整體觀念。應該要以人為本,講求全面、協調、和諧及可持續,除了要講求速度,也要講求效益,除了經濟效益,還包括人文、社會和環境的效益。人文效益是講求歷史文化保存,社會效益是要共享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而環境效益則是講求資源保育及可持續發展。但要實現這些進步的目標,經濟必須持續增長,否則一切都是空話,沒有本錢去實現。香港目前面對的發展困難主要是投資不足,政府公共投資步伐緩慢。我相信今後政府與商界、議會、環保團體對發展目標要多溝通,政府公共投資計劃才可以順利推進。

  第二項挑戰,是民主政制如何進一步發展。積極推動香港政制民主發展進程,是基本法的要求,也是香港廣大市民的普遍願望。

  對於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政治體制秩序漸進地發展,最終達至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體議員普選產生的目標,都是持積極態度的,這一立場從來沒有改變過。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理性溝通和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我們一定能夠把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問題妥善處理好。

  這是爭取實現“雙普選”最實際的做法。

  第三項挑戰,是如何建構和諧社會。全球化帶來新的機遇,凡與全球經濟高增值沾上邊的人士,如從事金融投資、創意科技的,都可以賺取高收入;但低技術工人的生活卻越來越困難,辛勤工作甚至未必可以賺到基本生活開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生、中低學歷的一批人,當中不少也就業困難,收入下調,當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流動獃滯,矛盾如何解決,和諧社會如何建立呢?這都是我們今後需要共同思考、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顯然,上述問題既帶有香港特殊性、更帶有世界的普遍性。但這也至少說明香港的競爭力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競爭力與發展水平無必定及固定的正相關聯繫,如消費天堂的信譽下降,航運物流、旅遊業的客源減少、科技與製造業薄弱等)。

  從根本上講,只有在戰略上把握住發展(否则公共投資削弱)與和諧(否則兩極強烈分化社會產生動蕩因素)兩大主題,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下,繁榮與穩定的狀態就不容易逆轉。

  注释:

  ①資料引自“香港便覽”2006年。

  ②資料引自黄展、楊輝文章。

  ③資料引自深圳市紀委報告(執筆李保軍)。

  (作者蘇東斌,為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