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哥德堡號”透視歐洲航海文明



  ——廣州日報赴歐洲采訪紀行[廣州日報“尋訪絲路古港和航海文明”報導組,本文策劃:戴玉慶;  顧問:鄭明;統籌:顧澗清;特派記者:駱貴卿、卜鬆竹、楊勤、陳向軍。]

  近一時期,廣州正出現從未有過的航海熱。從5月初起,一批又一批青年男女夢想登上“哥德堡號”,在珠江岸邊參加“海上絲路魅力水手”的選拔大賽;5月21日,全國首個“艦船科普基地”落户廣船國際,當日引來大批青少年觀衆;6、7月間,在琶洲和白鵝潭寬廣的江面上,將與“哥德堡號”仿古商船結爲友好船的“南海神·廣州日報號”仿古廣船正日益引起更多市民的關注。這股航海熱潮將在7月18日起進入高潮。這一天,瑞典國王將和“哥德堡號”一同進入南沙港區,廣州將會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共同重温260多年前“哥德堡號”三次扺達廣州時的傳奇經歷。

  廣州日報作爲市民的眼睛,在我國第二個“中國航海日”暨“哥德堡號”即將扺達廣州之際,派出記者扺達歐洲,展開了“尋訪絲路古港與航海文明”的釆訪之旅。6月20日至7月9日20天,采訪組跨越地中海、大西洋、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瑞典6個國家,拜訪了威尼斯、熱那亞、馬賽、巴塞羅那、裏斯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9個港口城市。

  采訪組一路參觀當地的海事博物館;與各港口城市的官員和專家進行訪談,瞭解歐洲新一輪的港口經濟復興計劃;尋訪歐洲航海史上著名的古船。采訪組與各港口城市的人們一道享受陽光、沙灘和海水,分享人和自然的和諧。記者試圖剖析歐洲深厚的海洋情結,爲中國讀者瞭解“藍色文明”提供第一手見聞。一、在歐洲的博物館裏我們深感來自中國廣州的驕傲

  7月1日采訪組驅車來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館,從陽光明媚的户外,我們走進燈光微弱的博物館展廳,開始眼睛還有點不適應。就在我們各自觀看展品時,一位同行者的叫聲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金黄色的油畫,畫面上是當年繁華的黄埔港,水面上到處停滿了飄颺着各國國旗的商船。左邊,另外一幅油畫上是珠江的出海口——虎門,江面兩邊的小山上散佈着防禦工事。陳列櫃裏展示的是我們僅在相關書籍裏看過的中國傳統服飾和瓷器。此時,我們仿佛置身於18世紀的廣州,眼前是當年萬船雲集的繁華景象。

  在接下來的幾天,采訪組一行在斯德哥爾摩的東亞博物館、海事博物館和哥德堡城市博物館(即:瑞典東印度公司博物館)多次看到有關黄埔港、十三行,甚至文德行的書畫、文書,以及廣州外銷瓷器等我們在廣州都很少見到的展品。

  6月30日,抱病接受我們采訪的葡萄牙海軍研究院院長貝雷拉將軍,在裏斯本近郊半山的家中,先後兩次從二樓搬出了他去年應邀到南京參加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時獲贈的“寶船”模型,以及2個大小不等的古代中國測量星體以確定海上行船位置的牽星板。

  特别是古代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在14世紀初就在世界航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幫助船員在一望無垠的海洋上判定方向。

  這一切讓我們備感作中國人的自豪!二、人們開發仿古船確實可以傳承海上絲路的輝煌歷史

  離阿姆斯特丹不遠的萊斯裏達造船廠是荷蘭國家海洋歷史中心,附近的江邊上停靠着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著名的“巴達維亞號”仿古商船,但這艘著名的古船於1629年就撞礁沉没在澳大利亞的西海岸了。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雖然“巴達維亞號”商船當年只花了9個月便造成,但復製這條古船却花了15年的時間。提出復原仿造商船的是一個名叫威廉·福克斯的造船工程師。復古工程於1985年10月開始,最初參與的只有6人,但慢慢地,整個荷蘭爲這個偉大的設想而行動起來,成爲全民參與的一個龐大計劃。整個復原仿造工程,荷蘭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錢:全靠民間捐贈。雖然中途因經費不足而停工,也曾因缺乏當年的設計圖紙而有時不得不返工,但開發仿古船計劃却一直堅持了下來。“巴達維亞號”復製成功後曾赴2000年悉尼奥運會展出和航行演示,吸引了數十萬遊客上船參觀。

  7月4日下午,采訪組來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瓦薩博物館”。1628年8月10日星期天的上午,“瓦薩號”戰船在盛大的首航儀式中展示了它威武的容貌。突然一陣强風迎面吹來,這艘顯示瑞典航海榮耀和威力的戰船下水後僅行走了1300米便沉没在港灣裏。岸邊觀看的人們瞠目結舌,眼睁睁看着“瓦薩號”緩緩地沉入海底。博物館高級顧問卡塔麗娜告訴我們,從此一代又一代的瑞典人開始了長達333年的打撈工作。直到1961年,“瓦薩號”終於重見天日。如今,“瓦薩博物館”成了瑞典人和到瑞典的外國遊客必去的地方。

  “爲什麽要花這麽長時間來打撈一艘古船?”“因爲它不僅是現存的唯一一艘17世紀帆船,更保存了太多珍貴的歷史信息,能够讓我們瞭解先輩們的航海之路。”卡塔麗娜如是説。當時,我們就想如果“瓦薩號”能采用中國早已發明的水密隔壁技術,“瓦薩號”也許就不會沉没了,但是爲什麽中國更輝煌的造船科技歷史没有被交流和展示呢?站在外國的仿古船面前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

  “瞭解人類探索過的航海之路”,在對6國9港的采訪中,記者不斷體會到歐洲人的這一信念。在意大利熱那亞老港碼頭附近,我們看到一群專程從都靈趕來的中學生正等着海洋館開館。參觀這座地中海地區最大的海洋紀念館是他們此行的第一個項目。”不遠處的熱那亞海事博物館則是這群中學生的下一個目標。當地人告訴記者,在由舊軍艦工廠改造而成的海事博物館裏,剛剛舉辦過紀念哥倫布逝世500週年展覽,引起了巨大反響。

  “我們没有在普通學校專門開設航海方面的課程。不過在任何一所學校,這座城市的航海歷史都是教師們着重傳授的内容。”熱那亞大學航海史和古地圖專家阿斯藤戈教授説,“航海是我們重要的城市記憶。”

  一座城市的航海記憶需要交給年輕人去傳承。歐洲港口城市的海洋博物館中,最常見的是孩子們。海洋博物館都設有專門的兒童區域。在遍佈各地的航海俱樂部中,培養孩子們的航海意識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項目。每到假日,海面上到處是坐滿了孩子的帆船,緑影白帆和兒童們的笑臉組成一道海上風景。在巴塞羅那海事博物館的“海盗史”展區,我們看到了母子,爺孫一起遊戲的場景。海洋文明的基因,潜移默化,深深地植入了後人的心靈。  三、現代海洋物流業正成爲振興港口城市經濟的核心

  在熱那亞海事博物館附近的碼頭,我們和正在考察這座港口城市的規劃專家一起乘船遊覽了港區。負責接待的熱那亞新聞官馬可先生説,熱那亞目前正在進行以重建和擴建港口爲主要内容的新一輪城市規劃,預計耗資50億歐元。今年7月份就將定下最終方案。熱那亞政府新聞官給我們的畫册上,赫然醒目的標題是:《熱那亞,一個等待重新發現的城市》。這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歷史上曾經打敗過威尼斯共和國的名城,在新一輪競争中懷抱的勃勃雄心。采訪中,我們還瞭解到,法國馬賽也希望藉助世界航運巨頭的進駐,進一步振興港口經濟。

  鹿特丹是荷蘭著名港口城市。這裏正計劃修建第二條集裝箱碼頭,總投資也將達50億歐元。鹿特丹港務局總經理告訴我們,在荷蘭,每一歐元的GDP裏,就有15歐分來自阿姆斯特丹空港和鹿特丹海港。被自然保護區包圍的哥德堡港,也計劃在未來七、八年裏,將目前80萬標準箱的吞吐能力翻一番。

  令人高興的是,這些雄心勃勃計劃的推動者們,幾乎都對中國懷着濃厚的興趣。“歐洲港口都希望同中國開展合作。鹿特丹港口經濟每年12%的增量中的一半是來自中國”,鹿特丹港務局總經理説。

  港口是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也是産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國内外的經驗證明,港口的功能和等級,影響乃至决定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速度。關於港口與城市的關係,江澤民同志在上海就曾講過一段非常深刻的話:“港口和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有人類以來,人們就利用天然河流,創造出一代一代的人類文明。世界發展到今天的時代,港口如何依託城市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達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而城市經濟又怎樣利用港口門户走向世界,港爲城用,城以港興,應該是我們在世界經濟新的挑戰面前所要研究的主要課題。”  由此可見,港城關係有着深刻的内涵,港口對促進和推動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廣州港去年的貨物吞吐量超過2.5億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三位,也同時位居世界十大港口前列。廣州港正在成爲具備裝卸儲存、多式聯運、物流運輸、保税加工等多功能的現代化國際性大港和强港。特别是南沙港區的大規模建設還將會成爲廣州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廣州港的未來將會更加令人激動。我們相信廣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0萬標箱的目標,也會在2010年前提前實現。

  四、人與海洋、  自然的和諧發展才是我們的真正追求

  7月3日,鹿特丹主管港口、經濟和環保事務的副市長德鮑爾接受了采訪組的專訪。他説,鹿特丹曾經位居全球第一大港長達43年。鹿特丹港口即將興建第二個集裝箱碼頭,占地達1000公頃。但鹿特丹將同時動用750公頃土地興建緑化、住宅小區和休息設施。所有的用地都需要填海獲得。記者發現,從位於市中心的古港口到出海口的40公里路上,鹿特丹不僅是港口區和生産區,同時也是生活區和休閒區。整個港口乾净得像是用吸塵器清潔過的一樣。

  在我們行程的最後一站——哥德堡,港區的東、西方向分别是森林和鳥類保護區。因此,這個波羅的海第一大港的擴建只能向内延伸。哥德堡對於港區環境的保護獲得了歐盟頒發的2004年度“最佳潔净港”奬牌。

  采訪組一路上感受到人與海洋、自然的和諧相處。所到之處的港口的水道裏,到處是成群的水鳥、野鴨在怡然自得地戲水,大小魚兒在船的周圍游弋,潔白的海鷗在港口海域上飛翔;休閒的人們在萬噸貨船經過的地方或垂釣、或沐浴着夏日的陽光。五、結束語:世界航海文明的成果值得我們充分借鑒

  在水城威尼斯遊人如織的聖馬可廣場,朝海的方向矗立着兩個柱碑。這裏曾經是威尼斯的城門。古老的威尼斯没有高聳的圍墻和深深的護城河,它體現的是開放包容的精神。正是秉承這一精神,威尼斯接納了莎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裏精明的猶太商人,讓他們在這裏經商致富。

  葡萄牙的貝雷拉將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説,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主要是因爲當時横穿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因爲宗教衝突而無法通行。與大陸相比,海洋是無法扺擋的。通過藍色的大海,歐洲開啓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海上貿易史。而在歐洲15、16世紀“航海大發現”後的幾百年裏,世界格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讓人們感悟到了海洋文明的威力和魅力。

  260多年前,“哥德堡號”第三次扺達中國時,同前兩次一樣,只能停泊在廣州城外的黄埔港,用小船在城市和船舶之間運送貨物。260年後,新的“哥德堡號”上的80名女水手將同她們的男同事們一起,在南沙港、在黄埔古港、在洲頭咀碼頭接受廣州人的歡呼。

  260多年前,中國對於歐洲來説,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古國。這裏出産的茶葉是令人着迷的飲料,優質的絲綢和瓷器則是歐洲上流社會不可或缺的高雅用具。而歐洲能够提供給中國的東西實在不多,國人唯一感興趣的是白銀。

  260多年後,展現在“哥德堡號”面前的景象已經完全不同,昔日兩岸静謐的漁村龢民居,變成了繁忙的港口。高大的龍門吊車以驚人的速度裝卸着從世界各地駛來的船舶上的貨物。舊時的木船作坊被正在崛起的造船廠取代。在一座座横跨江面的大橋上,大型貨櫃車魚貫而過。中國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度,成爲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龐大市場。

  結束了20天的行程回到廣州,正值7月11日我國第二個“航海日”系列活動開展之際。此次活動的主題是“愛我藍色國土,發展航海事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黄菊爲“航海日”發出賀信,“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摇籃和重要基礎。航海活動是世界各國相互溝通、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與紐帶。”

  中國,擁有3.2萬公里海岸綫;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中國要借着“航海日”的主題,促進全社會更加關注海洋、關心航海、樹立“藍色國土”觀念,推動航海及海洋事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結束20天的行程采訪組回到廣州。這座已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正翹首期盼瑞典商船“哥德堡號”重訪故地。象徵着“和平、友好和平等貿易”的“哥德堡號”,在廣州市民中掀起一股航海熱,使人們重新認識廣州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廣州,這個正在加速發展的城市,放眼國際,參考和借鑒世界港口城市發展經驗,振興港口經濟,加快發展現代海洋物流業,正在把廣州建設成“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樂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