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 死

  「死後哪裡去」?簡簡單單五個字,幾千年來卻一直困擾著古今哲人,中外人士。死後的問題已不僅是一個文化的問題,它也是宗教苦心積慮,想要解決的問題。可惜的是,長久來的探索,仍逃不出一個結論﹕人一生下來,就得往死亡的方向推進。死的不可知和神秘性,存在於它對「生」之終止的需求。換句話說,活生生的人,不能像經驗穿衣吃飯一樣,去經驗所謂死這檔事。也不能像經驗睡覺一樣,睡了一覺又醒過來。說起來這是很令人傷感之事,這是人的宿命,既然來了,就得有說再見的時後。只是這個「再見」就是不能再見的意思。所以,沒有人是不關心此等事的,但也是沒有人能心懷不亂的來處理此等事的。唉,該來的終是要來的。

  生和死之間就是隔著這麼一道永遠不可逾越的高牆。生的人休想爬過去,死了的「人」也別夢想要回到此生此世來過活。在生老病死的這一道洪流,我們只能優游在生老病這一岸,然後不夭壽的話,短短幾十年,就得不自主的給波浪水花接送到無時無盡的那一岸。人生實在是無奈,難怪有人說,才下了水,還沒遊夠就得馬上靠岸,活著真是沒意思。這大概是為什麼古今哲人和宗教高僧大德夜夜難眠的主因之一。

  哲人之中,孔老夫子大概是能力最菜的一個。它老人家一定很怕死,因此用「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話把死之事置之一旁而不談。慶幸他還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才造就出往後孟子「死有重於泰山,輕如鴻毛」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重道義,視死如歸的儒家偉大氣魄。這和墨家那種濃厚的自我犧牲精神,為道義勇於獻身,義無反顧的悲壯淒涼之情懷,實不相上下。這雖然無助於了解死後到底是怎麼回事,但至少能以「視死為生的另一種形式」的觀點,來推移生死那道高牆,幫助我們從死的恐懼之中解脫出來。

  道家對死的看法,顯然比儒墨高深了一點,但也不見得能清礎的說出死到底是何物。老子的「物壯則老」,「人之生,動之死地」等生死宛若瓜熟蒂落一樣自然,因此試著以專氣守柔,長生久視之法,來無驚無駭的面對死的來訪之論說,不幸培養出道教一批行氣煉丹冶金之徒,吞金嚐銀喝汞,把自己弄得瘦的像鬼,活得只三分像人,或提前向閻老爺報到。還好三生有幸,出了南華老仙莊周道人,直接從無為自然之「道」的本體,提出「生死齊一」說法。這種生死渾然一體,或「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的論調,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個圓環的兩個點,相互追逐,弄得無法分辨是生是死,是死是生,或乾脆無所謂生死。因此生固無可喜,死亦不足以悲,消遙自得,安時處順,死而不亡,棄倒懸之苦。無怪乎他會選在其妻過世之日,鼓盆而歌,慶祝她不再為臭皮囊所縛。真是酷斃。不過此舉果真發生在當世,莊老爺不被以違背善良風俗而瑯鐺入獄喝白水吃鹽飯才怪。

  那麼西方哲人雃士又怎麼說呢?古希臘的詭辯大師普羅蒂可屍勸世人不用怕死,因為活著的時後,意謂死亡尚未駕到;而死去的時候,人已杳然不在。辯的似乎有幾分道理,不過聽了之後,我還是很怕死。蘇格拉底倒是一個真的不怕死的好先生,他深信靈魂不朽之說,認為人活著的時候,應該儘力追求智慧,來關懷靈魂,以顯現其德。他老人家晚年給三百六十一位不知智慧是何物的裁判官判了死刑。他連逃走避難都不想,欣然毒酒一灌,溘然嗚呼哀哉,一去不再回。妙的是,臨死前他的遺言是要他的學生幫他還一隻雞給一個醫生。這種「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飄逸灑脫,不把死看在眼裡的態度,實在深得我心。雖然我們無從知道他死後靈魂是否真的還活在那裡,但他的瀟灑自如狀,已夠我們對活著產生信心。

  除了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死的問題之外,宗教是最能夠對死提供解釋的。宗教不像哲學對死談得那麼玄虛,而是清清礎礎的描繪出死後之情狀。譬如,基督教認為死乃是罪的代價。人死了並不像燈滅,或與萬物合一了,或輪迴去了,而是到天堂或地獄去也。死了就好像是睡著一樣,等耶蘇再來時,我們都要再復活一次的。不同的是,信了神的那些死人,很可能給接送到天堂樂園去了,那些不悔誤不信神的死人,恐怕就得到地獄去受苦的。因此,只要信了主,死就不是件什麼可怕之事。基督教把死分成了三類。第一是肉體死了,靈魂離開了肉体;第二是肉体還在,但靈魂死了,也就是所謂的行屍走肉。但是如果心中仍然有主,以主為依靠,行主之所求,經由懺悔贖罪,這兩種死仍是有救的。果若不信主重生,死後受審判,會給神踢到陰間去。結果又死了一次,死了又死,這就所謂的永死,真的再也活不過來了。死或不死,看來只有主可以決定而已。懺悔嗎?不懺悔嗎?這就成了自個兒的事了。

  佛教對死後的描繪更是逼真,尤其是密教的中陰身理論最具代表性。近年來市面上流行的西藏生死書即是這派的產物。佛教把人的「生」看成是苦的,因為人是六道輪迴的結果。若不好好自修,永遠會在天、阿修羅、人、畜生、鬼、和地獄六道之中輪個不停。若能禁慾行善參佛苦修,則有可能超脫輪迴之苦,進入涅磐之境,生死不識,煩惱斷盡,愚癡不在,瞋恚永無,西方淨土是也。密教論死則有中陰身三階段之說。當我們停止呼吸後,並不意謂我們已死,「身」死之後,人的深層意識還是在運作著。我聽一位西藏仁波切(德行皆深之喇嘛)說,身死後,就像是在夢中一樣,我們仍是有知覺的。這或許就是華人所謂的靈魂。臨終前若德行圓滿,能證悟法身實相,而得解脫,則就不受輪迴之苦了。要不然就得歷經三階段,每階段都會碰見各種不同顏色之光,每個階段我們都有選擇得到解脫的機會。機會是稍縱即逝,一錯過馬上落入中陰身第二階段,果真積業太深,不修任何本尊之法相心咒,而再錯過解脫的機會,則就得進入中陰身第三階段,直往六道輪迴,再度投胎受生,永受貪、瞋、癡三毒之困惱束縛。

  不過,不管哲學或宗教如何談論死之事,身為活人的我們,我想是沒有人願意去試著死看看的。死後之境不論是多恐怖或多吸引人,對活人而言,終究是一條不回頭的河流,終究是得放棄此生此世所擁有之一切。試之乎行之乎?難矣,難矣!或許老夫子是有幾分道理的,把此生此世打點好,當死召喚時,無憾無怨無悔的回應,則無什可求,心安理得就是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