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養 生

  養生不是貪生。養生也不是怕死而冀求長生不老。人的壽命終究有限,因此,養生的目的在於保存與改善生活的品質與揚升生命的意義。孔老夫子曾說,「老而不死,是為賊」,活了一大把年紀,德行也沒修好,老來又疾病纏身,度日如年,夜夜不能安枕,苟且殘喘,生活沒有樂趣,生命沒有脈動,這種歹活的現象,完全不符合養生的意義。因此,在死神來訪之前,生為人,我們都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

  養生包括養心與養身。心不修不養,徒具一副剛壯的軀殼,如行屍走肉,像一顆巨大但內部空洞的樹,抵不住風吹雨打的考驗。身不鍛不養,縱是心懷若谷,壯志如虹,意氣風發,卻由不得一具敗壞的臭皮囊的拖累,遲早同歸於盡。由此可知,如何同時並進,身心雙修,培養到一個均衡的境界,就成了養生的秘訣。

  養生之道自古有之。尤其是養心的方法,垂手可得。譬如,儒家講心齋,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講止、定、靜、安、慮、得,講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講好學以知、力行近仁、知恥致勇,講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佛家講勤修戒、定、慧,永除貪、瞋、癡。至於道家和道教的修心養身之法,則玲琅滿目,千奇百怪,目不暇給。

  道家長生久視之道,引發了道教養生的思想與實踐,形成了符錄派與丹鼎派的宗傳。道教的養生論重人貴生,重形神統一,性命雙修,與逆修返源之理。其方法包括靜功、動功、房中術、外丹、內丹、女丹、和符咒、手訣與雷法等。真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給華夏子孫留下一筆養生之理論與方法的寶藏。唯因包含過廣,內容良窳不一,加上時代的進步,也讓我們發現其中也有諸多不合科學之處。身處當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化潮流滾滾而至的世紀,吾人當如何從老祖宗留下來的這筆寶藏,汰蕪存菁,以求一套健全的養身修心之方法呢?我個人有一些看法。

  我認為部分的靜功與動功術值得傳承推廣。靜功的作用在於行止坐臥之間,通過放鬆、靜息、守意、調息等體內運作,來達到去病保健,開發智慧和潛能,並進而打通天人之間痕溝的過程。佛教多種系統性的靜坐法,儒家與道家實踐收心、存心、內視、入靜、調神、調息等止、專、守、虛的心齋或坐忘法,耶教的祈禱洗心通神法等,都是在物慾流竄,日理萬機,身心俱疲的當今社會的大壓力下,能讓我們守住原神,保住真君,不失自我,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所謂人的可行之道。當然,如何有效的運用,以避免走火入魔而傷了自我,是實踐之前非小心研討不可的。

  動功其實就是健身術。八段錦、五禽術、跑步、游泳、划船、射劍、各類武術等調肌理壯筋骨的體操,是保住這副臭皮囊不致於早衰敗壞的良方。這些動功並不止於手腳的活動而已,它們還包括扣齒、漱唾、咽津、熨目、引耳、摩面等輔助動作,以臻體、心、氣、神的合一。動功與靜功整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氣功。也就是說,靜功著眼內心的定與靜,動功注重肢體的搖與動,如此動靜兼容,心平氣穩,即能達氣功強調的效果。

  至於房中術、外丹、內丹、女丹、和符咒、手訣與雷法等術,則流於玄虛與不符合科學之道,有興趣者自可親證實驗,看能否體察出其中奧秘且適合個人喜好的部分。這幾種道術之中,我覺得經由服食丹藥以求長生的外丹術最值得我們留意。古時候的道士就如同當今的化學家,燒鉛煉汞,試圖打造出一個神仙的自我,但因為對物質的知識不足,服用煉出的丹藥,常常像吞服毒品一樣,反而把身心弄得七零八落。這種外丹養身術,對當今科學家而言,已是易如反掌之事。譬如,一日一顆綜合維他命與礦物質丸,可說是灌溉了整個人體保健的基本之需。這小小一丸,不僅安全,更是勝過古時道士煉出的千百種丹丸。如果肯花點功夫,灠讀書籍資料,更可進一步了解除了一顆綜合維他命與礦物質丸之外,自己的身體需要加重那種維他命與礦物質,以達到健康的極致,甚至達到醫療治病的效果。除了維他命與礦物質,如草藥等輔助品的使用,在當今藥學家仔細的分析之下,很多種類的輔助品的正負功能,都已有了科學的報告。如果能善加利用,配合身體之所需,整合外丹與動靜功的練習,那麼養生的效果若不至亦不遠矣。

  一言以蔽之,養生是提升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之道,是身為真正的人所必需實行的。唯當理解養生之道並非一式適萬境的方法。養生之理論雖可共通,其實踐則必須依賴個人之狀況而加以裁飾配用。可喜的是,養生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古今都有豐富的記錄可供研究取用。如何去蕪存菁,取己之所需,鍛身養心,以臻善境,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來追求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