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神七成功 中美是放下心防時候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演繹了一個完美的中國人航天故事。因為今次的太空技術含量特別高,國際社會廣為矚目。如今回顧,從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始,美國與西方就議論紛紛,評頭論足。縱觀歷史以來的主要言論的演變,可以看出美國與西方的主要心態的變化。 

  第一,好奇與藐視的階段。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用21小時繞地球飛行14圈。2001年1月10日1時0分,神舟二號發射,7天繞地球飛行108圈。它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中國太空人離上天的日子更近了。在這一個階段,美國與西方是不重視中國的航天技術的,主流輿論都認為中國人要上太空,談何容易!對於中國人的試驗,西方輿論是好奇的,但是同時也是蔑視的。

  第二,敏感與警惕的階段。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發射升空。9個月後的12月30日0時40分,神舟四號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這個時候,西方輿論開始敏感和警惕起來了。因為,他們發現:一,中國人有堅定的信心。二,中國人遨遊太空的日子近了。對此,不能不正視了。於是,圍繞著中國太空事業的利弊影響,西方輿論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第三,擔憂與恐懼的階段。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楊利偉21個小時23分鐘、繞地球飛行14圈的太空行程,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2005年10月12日9時,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在軌運行5天,共繞地球飛行77圈,費俊龍、聶海勝在返回艙和軌道艙內按計劃完成了一系列科學試驗。面對現實,美國與西方清楚地知道,中國人的太空事業已經完全拉開了序幕,今後的發展勢當破竹,無法阻擋,於是,中國的太空威脅論在這一階段登上了最高峰。其中美國方面多次片面強調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飛船的軍事用途,並認為中國即將具備在太空領域威脅美國的實力。 

  第四,務實與求變的階段。今次神七的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太空技術的進步以及未來發展的不可限量前景。對此,我們要看到,西方、美國的反應是複雜的。 

  美國的有識之士給予了高度的和準確的評價,如美國宇航專家雷納 ·大衛說:「中國載人航天吸納了美國與蘇聯的經驗與教訓,中國航天不是『重複美俄老路』,和美國載人航天相比,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堪稱『跨步、飛奔和跳躍』。這種發展經驗對其他國家必將會有很大幫助。」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亞洲事務專家迪恩 ·程說,「美國和蘇聯在載人航天發展過程中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中國迄今為止保持得非常完美,這對各國發展載人航天都非常重要。中國在走一條完全不同於美俄漸進式載人航天發展的道路。這種跳躍式且安全的發展,對未來人類探索太空非常重要,既省錢又安全,這是航天事業跨越瓶頸的關鍵。」 

  這樣的評價未必是主流的意見,但是,必須務實面對中國太空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並且總結其中的科學性,為人類的太空事業做出貢獻,這是無論東方、西方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僅有妒嫉和猜疑是不夠的。 

  但是,美國智庫機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理查 ·菲舍爾於3月22日發表報告稱,「來自國外的技術已經從本質上幫助中國實現了無人和有人的空間領域軍事雄心」。中國有人操縱的太空計劃由解放軍總裝備部負責,而總裝備部隸屬於中央軍委。中國的外交部門經常痛駡美國向外太空轉移並使外太空軍事化。不過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正在研究和開發能夠對地面軍事活動提供幫助的空間系統,而且中國正在準備發展外太空進攻和防禦的戰鬥能力,其中可能包括有人操縱的軍事任務。一些消息顯示,解放軍總裝備部將會領導建立中國的「空間部隊」。美國一直對中國發展太空能力抱有戒心。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對中國航天技術可能用於軍事領域還一直存有疑慮,因此中美航天合作受到阻礙,美國至今仍未決定是否與中國合作。中國一直認為,雙方合作應該能帶來互利和雙贏。但美方認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是軍民一體,因此擔心相關技術合作會對美國造成軍事威脅。 

  之所以把這樣的觀點羅列出來,是需要提醒人們注意,西方的、美國的心態中,有揮之不去的濃重陰影:一,中國的太空計劃是軍事計劃。二,中國的太空計劃會威脅美國的安全。三,美中太空合作對美國未必有利。這三點,因該是美國有關決策部門的共識吧? 

  在此,我們要引述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來批評美國有關部門的政策思考,該報道說:美國非贏利機構UCS在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儘管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猛,但美國一直將中國排斥在國際航天站的建設之外。而這現在反而使得中國航天事業更快發展。據USC掌握的情況,中國曾於2007年10月提出願意成為國際空間站的第十七個建設夥伴,此前國際空間站16個建設夥伴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宇航局的11個國家:「結果美國為首的少數國家硬是不願意接納中國入席,於是迫使中國走上自力更生建設空間站的道路。」 

  神七中的一項放小衛星技術,更是令美國和西方譁然,美國媒體稱,伴隨「神七」在太空飛行的小衛星僅有足球般大小。對於放飛小衛星,歐洲軍事宇航界人士則不無擔憂地說,這一技術意味著中國飛船將具有「太空獵星」的能力,因為既然中國宇航員有能力釋放衛星,當然同樣有能力「擄走」他國的衛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陸晉榮對此做了澄清。陸晉榮介紹說,神七釋放的伴飛小衛星只是作為一個媒介,用來觀測並記錄太空人的出艙過程,所謂具有攻擊性純屬謠傳。 

  我們不懷疑陸晉榮的說法,但是,面對幾乎肝膽俱裂的美國、西方人士,如何解釋得清楚呢? 

  神七的成功,再次表明,美國以拒絕合作的手段來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的發展,是毫無用處的。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已非完全靠仰人鼻息了。中國有自己的人才、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目標。面對現實,美國是否到了放下心防,開始與中國合作的階段了呢? 

  也有美國媒體稱,神七載人航天成功,使得美國宇航局有可能進一步尋求與中國合作。由於美國太空梭即將全部退役,國際空間站主要靠俄羅斯飛船運送物資以維持運轉,但俄羅斯與格魯吉亞在南奧交戰之後,美俄關係惡化,美國選擇中國作為航天合作夥伴的可能性隨之大大增加。這一報道不知是真是假。9月8日,美國行業刊物《航空與空間技術週刊》披露了一條被中國國內忽略的消息:經歷兩年中斷後,中美兩國代表、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國際事務的助理局長邁克爾 ·奧比恩(Michael F O’Brien)已於7月在北京重啓關於航天合作的談判。  

  對此,我們只能說,是時候了,中美太空事業應該進行互利合作,雙方是放下心防時候了!

  2008年9月2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