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國對華四不做 接觸政策獲回報



  美國對華一段時期來都奉行遏制與接觸兩手政策,過去遏制佔上風,現在接觸似乎日益擡升。日前,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公開宣稱美國對華有四件事不做,大有接觸政策已佔上風的味道。 

  美國駐華大使雷德日前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演講時說:「有四件事美國不會對中國做。首先,美國不會遏制中國;第二,美國不會分裂、西化中國;第三,美國不會利用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來破壞中國;最後,美國不會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鏡子』國家,中國就是中國。」 

  雷德開門見山就表示美國不會遏制中國,其後三點其實還是關於不遏制中國的具體補充。雷德這樣大聲地宣佈,不是他心血來潮的胡說,布什政府當前最為忌諱的是其對華政策被別人指責為遏制中國政策。不遏制中國,是美國政府統一的外交口徑。 

  如在2005年11月19日,《紐約時報》社論文章中稱,布什政府正在對中國實行「新遏制政策」。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埃爾利在21日立即進行闢謠指出,這一說法錯誤解讀了美國的對華政策。他說,美國認同中國是個崛起的大國,與其說中國是美國的對手,還不如說中國在許多方面是美國的夥伴。美國尋求讓中國融入國際體系,扮演一個積極和建設性的角色,共同維護世界的安全和繁榮。美國前助理國務卿詹姆斯 ·凱利也公開表示,《紐約時報》的社論是錯誤的,美國不執行對華遏制政策,美國追求的是對華接觸政策,他不明白《紐約時報》的文章為什麼要這樣歪著脖子說。 

  由此可知,雷德作為駐華大使,他的講話必須完全符合美國政府的統一口徑,也由此可知,美國對華政策以接觸為主的勢頭繼續上升,沒有減緩。 

  在克林頓執政前期,實行對華全面遏制政策,但毫無作用。在美國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進步政策研究所(與民主黨關係密切)力促之下,克林頓在執政後期開始實行對華接觸政策。但是,所謂對華「接觸」政策本身也有最後要控制中國的潛在含義。專家認為,「接觸」一詞是從英文「Engagement」譯過來的。而「Engagement」就有「鍥合」、「約束」等的含義。美國人選擇這個詞,煞費苦心。 

  此後,美國對華政策在遏制與接觸之間搖搖擺擺,走得很艱難。國際問題專家很難找到最貼切的詞彙來衡量。儘管布什政府反覆宣稱對華不遏制,但是專家們都抱著懷疑的態度。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法倫海特在2006年3月撰文指出,華盛頓3月16日發表了一份題為《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報告。據報載,這份新出爐的報告列出了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大致走向,供美國國防、外交及其他官方機構制定政策時「作為指導方針」。細讀這份報告以後可以發現,同過去數年相比,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仍然沒有大的變化,還是接觸加上遏制。說到政策上的「微調」,倒也不是沒有,顯示堅持「接觸」的意向仍然體現在政治層面上,而加強「遏制」的行動則更多地體現在軍事層面上。法倫海特的發現,不是新大陸! 

  美國其實很難徹底擺脫對華遏制與接觸並舉的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國内部的政治鬥爭,對華政策成為最重要的鬥爭之一。但是,有可能在鬥爭中找到一個共同的過渡空間,使得接觸政策佔上風。 

  專家認為,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思潮中主要的兩支是所謂的「接觸派」和「遏制派」。「接觸派」主要由國際主義(相對於孤立主義)自由派和有商業利益背景的保守派構成,這兩股在美國政治光譜上遙相對立的勢力在對華政策共識下成了奇怪的同路人。這兩派對華主張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對中美實力對比較為客觀的估計,即中國的實力與美國相差甚遠,在相當一段時期不會構成對美國的挑戰或威脅。它們隨後從各自不同的政治邏輯推出了應當加強同中國接觸、往來而不應對其孤立、遏制的結論。 

  應當說,布什政府巧妙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強化了對華政策的接觸面。布什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使得美國獲得大利,獲得重大的回報。 

  一,美國獲得了與中國在國際秩序安全、亞太戰略安全全面合作的重大回報。中國不僅沒有挑釁美國戰略,而且給予積極配合,努力採取措施穩定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在亞洲承擔和平發展的使命,努力起到維護亞洲的安全與和平的作用。 

  二,美國獲得了與中國加強經濟貿易合作,獲得更大市場,獲得更大發展動力的重大回報。中美經濟利益已經形成重大的國家利益,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中國。英國說,這是100年來,美國最離不開中國的時候。此言可謂入木三分。

  三,美國獲得了與中國進行廣泛合作機遇的重大回報。中國對此態度非常積極,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曾說,作為利益攸關方和建設性合作者,中美應就事關世界和平穩定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加強對話,深化合作。雙方應繼續就亞太事務加強磋商與合作,共同維護和促進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雙方應充分發揮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中美商貿、經濟、科技聯委會等機制的作用,推動兩國經貿合作更快更好地發展,並繼續加強反恐、防擴散、防務、能源、航太、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青年等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全面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 

  「求同存異」雷德演講時用中文強調。他說,尼克松首次訪華時,中國總理周恩來本著求同存異的態度,兩國最終共同發表了上海公報。「美國將中國看作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就像布什總統曾經說過的那樣,一個強盛、穩定和繁榮的中國,也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雷德這位精通亞洲事務的美國外交官會說熟練的普通話,是美國駐華任期最長的一位大使。  

  「求同存異」的確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塊重要基石,也是美國對華政策中接觸成份能夠超越遏制成份的重要因素。但是要指出的是,「求同存異」要放置在發展的潮流中,才會有生命力,同的因素會日趨增強,異的因素會日趨減弱。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8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財政部長鮑爾森時說,中美關係的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際利益,對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了重要影響。中方願與美方一起,進一步加強戰略互信和互利合作,妥善處理彼此關切的問題,不斷拓展雙方的共同利益,推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取得新的進展。 

  胡錦濤的「不斷拓展雙方的共同利益」提議,這是最有利於美國揚棄遏制思維、全面提升接觸層次的最好的方法。

  2007年9月1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