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林月開:要建嶺南“第一村”

  本文原載2006年4月16日《人民日報》第7版。

  作者:夏珺、李時平,人民日報記者。

  今年春節前的一天,地處粤北深山的乳源瑶族自治縣龍頭新村鑼鼓喧天,爆竹齊鳴,秧歌陣陣,村民的臉上盪漾着幸福的笑容。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歡慶自己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全村52户270人,全部告别泥磚房,搬入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而這些嶄新的樓房均來自一位農民企業家的捐助,他就是這個村的村民、韶源水泥廠總經理林月開。

  從小立志改變窮村面貌

  陽春3月,粤北山區百花吐艷。記者來到龍頭新村,見到了這位被人們譽爲“粤北劉老根”的林月開。

  54歲的林月開,臉膛黝黑,身材高大,嗓門也大。上世紀80年代初,他第一個投身商海;90年代,他引進資金在家鄉興建股份制水泥廠。他大膽引進人才,科學管理,産品獲國家質量標準認证,並安排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就業。現在,龍頭新村人均收入達6500多元,成爲全縣首富村。

  2002年,林月開帶領村民興建龍頭新村,每户1幢3層半403平方米的聯排别墅式樓房,平均造價18萬元。

  林月開帶我們沿着新村的外圍邊走邊看,向我們介紹新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站在村前小河邊,放眼望去,新建的村莊依山面水,24棟樓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林月開告訴記者,新村是請韶關市有關建設單位統一規劃設計的,包括引水、排污、環保工程一條龍解决。

  望着被青山緑水環抱,氣派不凡的龍頭新村,記者問:“整個新村建設投入了多少錢?”

  “1000多萬元。”

  “你做什麽生意挣了這麽多錢啊?”

  “嘿嘿,我這個人雖然没讀幾年書,但腦子還管用,改革開放後,黨給了我們這麽好的政策,如果還富不起來就對不起黨和政府了!我能喫苦,過去開礦,現在辦水泥廠,我也是靠幾十年打拼出來的啊!”

  “你富了,怎麽想到要給全村的人蓋大樓呢?”

  “財富這東西,來源於社會,最終還得回歸社會。對我來説,挣錢是手段,我生在村裏,長在村裏,瞭解龍頭新村過去的窮,我從小就立志要改變它的面貌,今天算是如願以償了!”

  要建嶺南“第一村”

  林月開心中一直有一個造福鄉梓的夢想。他説:“新村是蓋起來了,但這僅是第一步,我的目標並不只是讓每個村民住上小樓,還要提昇新農村的内涵,打造出龍頭新村人的品格。華西村我去過,華西村經驗藴藏的内容很多啊。我的夢想是要將龍頭新村建成嶺南‘第一村’、嶺南‘華西村’!”

  村民告訴我們,老林平時没什麽愛好,連撲克、麻將也不會玩。但就是愛讀書學習,他曾自費到中央黨校學習,村裏每天熄得最晚和亮得最早的就是他房間裏的燈。村民説,老林的“功夫”是苦練出來的。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我們今天住的比城里人好,就要以城里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物質文明上來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龍頭新村人就得有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素質。”

  站在村前新建的河堤上,老林指着四周的青山緑水説,對於龍頭新村來説,全村人都住進了新樓,頭一個“五年計劃”實現了,接着要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開發全新生態旅遊,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

  采訪時有兩個不起眼的細節引起記者注意。村前河裏的水不深,清可見底,一群紅鯉魚在自由游弋,起初以爲是自然的,村民告訴我們,這是村民買來放在河裏養着的,要吃時再到河裏來撈。我們納悶,河池離新村足有二三百米,怎麽不擔心魚被偷呢?村幹部告訴我們,在龍頭新村,這是很正常的事。生活富裕了,偷盗現象似乎絶迹了。還有一個細節,龍頭新村很多人出門時都不鎖門。村幹部説,鄰裏間都相互照應着呢,不鎖門一樣安全。這幾年,村裏没有發生一起偷盗案件。

  記者隨意來到一個敞開大門的村民家,一位穿着時髦的婦女笑容可掬地迎了上來,請我們進屋。只見她家裝修得十分亮堂,傢具擺設跟城里人的一樣漂亮,茶幾上還擺滿幾樣點心水果。她告訴記者,丈夫在村辦水泥廠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够花了,她就做了“全職太太”,操持家務。説話時,她的臉上寫滿了幸福。

  在村前的休閒廣場一隅,五六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陽光下拉家常。71歲的劉阿婆告訴我們,林月開可是個大好人,挣了錢爲村民蓋大樓,要不是他,我們還得住泥土房,冬天冷,夏天熱,下雨漏,現在好了,個個住進了“洋樓”,享福了。

  村幹部告訴我們,林月開做事很公平,在新房分配上一視同仁,連他自己的住房都是抓鬮來定的。林月開笑笑説:“人人都平等,家家都富裕,這樣才和諧啊!没有黨的好政策,我林月開再有天大的本事,‘龍頭’還是舞不起來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