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天塹變通途 瑶鄉盡歡顔——乳源瑶族自治縣交通建設回眸

  本文原載2005年11月16日《韶關日報》第12版。

  作者:賴南坡,中共乳源瑶族自治縣委新聞秘書。

  乳源瑶族自治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最高的山海拔1900多米,一些村莊坐落在海拔近800米的石灰岩山區。由於山多山高的原因,造成縣與鎮、鎮與村、村與村之間被“天塹”隔斷,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致使居住在深山之中的瑶鄉人民貧困落後。爲改變落後面貌,瑶鄉人民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精神,開山辟地建公路,再造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輝煌。

  試看今日瑶鄉,天塹變通途:京珠高速公路穿越縣境,連接南北,高等級國道323綫舒展延伸,改建後的省道坪乳公路一綫通過,100多個行政村有了硬底化水泥路面……吃盡交通閉塞之苦的瑶鄉人民,如今跨過了“天塹”,走上通途,展露了久違的微笑。

  公路建設成績斐然    

  貧窮落後與交通閉塞,在當今時代可謂同義詞。道路不通,永遠受窮。深受行路難之苦的瑶山人悟出了“要治乳源的窮,先治乳源的僻”這個道理,他們不再屈於崩山塌方、路阻車停的現狀,不再安心當“山大王”,他們吹響了大興公路建設的號角!

  從1991年開始,全縣掀起了公路建設的高潮。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991年至1995年,主要任務是國省道的改建和開通行政村及一些大自然村的公路;第二階段是在1996年至2000年,在繼續對國省道進行改建的同時,公路建設的重點轉移到縣通鎮公路硬底化改造。而“十五”期間建成以縣城爲中心,以高等級公路爲主骨架,溝通各類公路,實現縣、鎮、村公路網絡化。有道是畫圖容易建路難,要修路,瑶鄉人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便是“錢”。乳源是國家重點扶貧縣,財政困難,拿錢修路可謂困難重重。但縣委、縣政府頂着困難上,千方百計多渠道籌集資金,終於保证了“糧草”的到位。

  力量源於群衆。乳源人民對修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過去,桂頭鎮的方洞行政村没有一寸公路,2000年冬行政村通機動車大會戰時,男女老少齊上陣,場面十分感人。洛陽鎮白竹行政村2001年實施13.9公里公路硬底化工程時,除省、市定額補助外,資金缺口還很大,該行政村硬是自籌100多萬元資金,保证了工程按時完工。同年冬,大橋鎮岩口行政村中洞片新建7公里路時,當地村民組織了捐款集資活動,籌集到資金近10萬元,并發動外出工作人員籌資8萬多元,全村群衆還開展了爲期3個月的大會戰,終於使公路於年底全綫貫通。

  譜寫乳源發展新篇

  數年的鍥而不捨,數年的全力投入,使乳源的交通事業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九五”以來,乳源全境投入公路建設的資金達31.8億元,完成國、省道改建工程33公里,完成地方公路硬底化193公里;新建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59公里;新建鄉村公路191公里。到去年底,全縣擁有公路196條,通車總里程1197.7公里,全縣9個鎮106個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從1989年每百平方公里34.5公里提高到現在的56.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國省道爲主骨架,連接縣、鎮、村和林區的公路網絡。

  數字也許是枯燥的,但老百姓却從這些數字中感受到了實惠。該縣大橋鎮岩口行政村鐵龍頭村小組的種果大户張助良,現在公路通到他的果園,用車運果銷售,既保证了果的新鮮,又節約了勞力和運輸成本,直把他樂得眉開眼笑。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已初步拉動了乳源全縣經濟的發展。現在,在乳源投資辦廠的外商有70多家。近幾年,全縣農村人均純收入年年大幅增長。公路交通的發展帶動了旅遊業、飲食業的發展,同時又帶動了山區水電事業的發展。由於公路交通條件的改善,大峽谷、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景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村建奔康房的農户不斷增多,脱貧奔康的農户也越來越多。

  “真是路通財通經濟繁榮啊!”這是瑶鄉人民的感嘆與喜悦!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