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乳源過山瑶之獨特魅力

  瑶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約300萬,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福建等省區。瑶族分佈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而且主要居住在山區,以從事山地農業爲主。乳源瑶族在遠古時代或誕生之初爲逃避自然灾害、戰亂龢民族歧視,爲了生存,而生活遷徙多變,“耕作一山又移一山”,過着刀耕火種森林狩獵的苦難而漫長的歲月,故稱“過山瑶”。

  乳源過山瑶古老而神秘,在悠長的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習俗,閃現獨特魅力。

  一、必背,世界過山瑶先民的集散地

  據考證,今旅居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部分瑶族人,是明代由於戰亂而由廣東的乳源、連州、樂昌西山(今乳源必背鎮),湖南的江華等地陸續西遷進入廣西、雲南,然後跨越國境繼而在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居住。20世紀70年代初,老撾等東南亞國家一再發生動亂,這些瑶人中的一部分逃到泰國後作爲難民被聯合國難民署安置到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地居住。目前,美國有瑶族3萬多人,法國有1000多人,加拿大有2000多人。廣西金秀、田林,湖南的江華、藍山,雲南的河口以及廣東連南等地的部分瑶族人也自稱他們的先祖是明代由乳源瑶山西遷而去的。這充分説明乳源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上是古代瑶族先民的重要集散地。“過山瑶”祖輩都生活在乳源群山之中,世代都走着“過山”的遷徙道路,無論在縣内或省外,以至漂洋過海,遠涉异國,都是如此,可謂乳源所特有的一道人文風景綫。

  20世紀80年代以來,必背瑶山成爲世界瑶族歷史文化研究探源的焦點,先後有多批國際專家學者莅臨考察,美國、泰國、越南等地瑶族代表前來尋根問祖,在必背鎮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根。

  二、瑶山,孕育過山瑶文化的宜人風景

  乳源過山瑶聚居的地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這裏的空氣,這裏的陽光……這裏的一切,乃孕育過山瑶這個古老民族獨特文化的神秘土地。

  必背瑶寨群峰逶迤,峰險、石怪,懸崖倒掛,壁立千仞;每到雨霧天時,飄渺的乳白色雲霧時而籠罩山頂,時而環繞山腰,時而從山澗騰起,時而消失於莽莽林海,形成一幅幅美不勝收、令人心胸開闊,目不暇接,好一處“翠竹千竿芳草碧,清溪十裏樹籠煙”的自然景觀。川流不息的楊溪河婉轉曲折於崇山峻嶺的山脚之間,順流東去。沿河緑樹婆娑,怪石突兀,奇峰异景,連綿不絶,真是“俯看一江風物,遠眺萬山峥嶸”。

  黄龍景區群峰滴翠,層巒叠嶂,座座雄風大展,赤壁倒懸,險峻無比。該景區屬石英砂岩的高山峽谷地貌,有黄龍、黄鳳、神女問金龜、酒壺石、筆架峰等衆多獨特的景觀。且處處可見青鬆立於岩石側、峭崖邊,飄逸的修竹,恬静的河水,大山的豪放,丹崖的剛烈,構就了一幅幅如詩的山水圖畫。

  “鱉背”位於必背鎮政府左側,一座形狀酷似烏龜的小山睡卧其中,山脚下一注溪流緩緩流過。“鱉背”的四周青山環繞,緑樹簇擁,站在高處俯瞰,“鱉背”如仙境瑶池。“鱉”以其强大的支撑力而成爲古代建築中力馱石柱、石碑的神獸,當地更傳説建房以“鱉背”爲基,則子孫代代無拖累。因此,“鱉背”四周都建起瞭風情濃郁的幢幢樓房。

  過山瑶民俗文化陳列館聳立在必背鎮政府隔河相望的半嶺山脚下,楊溪河岸邊。館的一側築起了古香古色的瑶寨吊脚樓,古樂悠揚的瑶家園舞曲和原生態瑶族歌舞令遊人流連忘返。

  三、拜王,瑶族最隆重熱烈的歌會

  “拜王”即“拜盤王”,是瑶族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傳統拜祭儀式。“盤王”即祭拜傳説中的盤瓠,爲瑶族先祖。相傳盤王某天上山狩獵,不慎被羚羊觸下懸崖而身亡。兒女聞訊,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長鼓,憤而起舞,紀念盤王,此亦爲瑶族小番鼓舞之由來。從此,瑶族人每年農曆十月收冬後舉行祭祀盤王的拜王歌會,並逐漸演變成盤王節,成爲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籍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拜盤王”活動内容豐富多彩,需時三天三夜,各地瑶人翻山越嶺齊聚一堂,祭祀、歌舞,熱鬧非常。其内容主要有請神、祈福、唱盤王歌。拜王儀式由瑶族師爺主持,議程有請神、敬獻、調神、掛燈、抛兵等,所用禱詞、咒語奇特,極具神秘色彩。儀式結束後即唱盤王歌,歌謡曲調悠揚,歌詞長達3000多行,内容廣泛,涉及瑶族傳説、祭祀及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在拜王歌堂裏盡情歌唱,“娱神樂衆”,風情盡顯。

  作爲一項最具民族風格的傳統儀式,“拜盤王”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乳源瑶族自治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於2008年1月編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拜盤王》專輯),至今仍爲國内及海外瑶人所傳承。其内容不斷延展,融匯了瑶族歷史、文化、習俗、信仰、道德、知識技能等各個方面。目前,國内13個瑶族自治縣相約,集中輪流主辦大型“盤王節”活動,在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及海外瑶人中影響甚巨。

  四、歌舞,經久不衰的過山瑶神韵

  瑶族在遠古時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説。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就有盤瓠神話的記載,除盤瓠神話外,瑶族反映本民族遠古社會生活的神話,還有《盤古開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且多以民間歌謡形式流傳下來。因此,歌謡在瑶族傳統文化藝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謂源遠流長。

  瑶族歌謡内容豐富,有講述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歌,有記載本民族歷史的古歌,有表現勞動生活的狩獵歌和農事季節歌,有祭祀用的樂神歌,有讚頌反抗鬥争用的革命鬥争歌等。民間流傳的生産歌、酒歌曲調平緩而喜悦,苦歌、哀歌悲痛深沉,情歌歡快動人,有較强的藝術感染力。瑶族音樂、舞蹈與其民間歌謡一樣,均起源於勞動與宗教,其著名舞蹈有小番鼓舞、銅鈴舞,是祭天祈福、祭祀盤王的大型舞蹈。民間盛行的舞蹈還有獅舞、草席舞、鐃鈸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師舞、三元舞、藤拐舞等數十種。

  古老文明的瑶族歌謡歌舞,至今仍在乳源瑶山流唱不斷,經久不衰。乳源瑶鄉,被人稱爲“歌舞之鄉”。

  五、瑶綉,詮釋過山瑶“五彩文化”

  五彩瑶綉是過山瑶獨特的傳統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過山瑶男女老少傳統服飾如帽、頭巾、上衣、腰帶和圍裙上都有手工刺綉的各式圖案,其花紋和諧美觀。

  瑶族婦女都會刺綉,閑時針不離手,平時亦將刺綉所用的材料以長巾包裹,懸於身上,在外耕作放牧之餘,即將材料取出,忙裏偷閒,穿針引綫。她們可以在不打底稿的情况下,即興把人物、花鳥盡收綫底,綉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令人讚嘆不已。瑶綉是配色綉,用的色綫是紅、緑、黄、白和黑5種。刺綉用的底布,一種是白色,一種是藍黑色即俗稱的藍靛布。其刺綉手法别具一格,是從圖案的反面進行穿針刺綉,綉的過程中完全不看正面。這種刺綉技術難度較大,而綉出來的花紋圖案也獨具特色,只用5種色綫即配綉出鮮艷奪目的五彩圖案。瑶綉是過山瑶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積累形成的傳統技藝,反映了瑶族的歷史、家庭、宗教和生活等方面,是過山瑶“五彩文化”的縮影。2007年11月22日,在乳源“十月朝”風情旅遊文化節開幕式上,“瑶嶺長歌·過山瑶歷史文化百米刺綉長卷”工程正式啓動。在全縣瑶族婦女中精心挑選出38位熟練刺綉工藝的高手,經過整整一週年夜以繼日的艱苦努力,2008年11月8日,一幅長100米,寬1米,中間無縫接的長卷刺綉作品,在乳源瑶族自治縣成立45週年慶典上完成最後一綉,成爲一部反映過山瑶歷史起源、遷徙游耕、傳奇故事、山川風光及現代化發展變化等的瑶族風情史詩巨作。  

  六、習俗,撩開過山瑶風情的神秘面紗

  瑶族因地域偏僻,其宗教、婚姻、節慶等信仰習俗頗具神秘色彩,引人遐思。

  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儀式,是瑶族特有的一種習俗。瑶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换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着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男孩到了十六七歲要經過度戒。瑶族不認爲18歲是成人的年齡,在他們看來,年齡無論大小,只要度戒過關,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男性人生的社會價值。昔日,度戒是瑶族男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比娶親嫁女還要隆重。

  婚姻。舊時瑶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較爲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閒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亦可開始像夫妻一樣生活,所謂“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説合的。20世紀80年代之前,瑶族一般不與外族人通婚,尤其不與漢族人通婚,傳説與漢人通婚死後骨頭會變青色,被視爲不吉利。這些婚俗,在90年代後都有了較大改變,隨着現代文明的普及,瑶族人的婚俗觀念已發生質的變化。

  節日。瑶族既融合吸收了鄰近漢族人的節日,也有本民族特有的節日。春節同樣是乳源過山瑶最隆重的節日,穿最好的衣服,拿出一年的積蓄,花在這個節日上。農曆的七月十五,是瑶族的“鬼節”,過得也很熱鬧隆重。農曆的十月初一,名曰“十月朝”,在每年只能種一造糧食的瑶山,每年農曆十月初即爲慶祝豐收的一個節日,可盡情品嘗新收的糧食,因此,也叫“嘗新節”。

  七、檏實,過山瑶千年不變的優良風尚

  解放60年來,乳源過山瑶從封閉、落後的傳統社會逐漸走向現代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爲支撑一個民族頑强生存發展的優良傳統却並未發生本質的改變,在現代社會充滿競争、商業氣息的環境中,其純檏誠實、勤勞勇敢、熱情好客,以及重信義、守諾言等優良風尚更顯珍貴。

  “深山看大樹,瑶族看老人”。過山瑶老人在社會上極受尊重,寨内許多事務均由長者商議决定,節日喜慶宴席,必請老人坐上席,好酒好菜侍候。瑶族團結互助慰然成風,獵獲的獵物不論男女老少見者有份;公衆事務如架橋、修路、修水利等,全村男女老少齊齊出動參加;婚喪喜慶、建房喬遷,親朋鄰居主動相幫;農忙時節,勞力充足的家庭會主動到勞力少的家庭幫工而不求回報。瑶族人檏實,守信,事無巨細,凡是作過承諾的事,從不食言,從不反悔,這一點深得當地漢族同胞的稱贊,不少漢族人與瑶胞結成“同年”,親如兄弟,有難相幫,有苦同當。瑶山民風純樸,熱情好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不論漢人瑶人均熱情招呼,以最好的酒菜招待;門不閉户,路人遠道趕集或耕作經過,如有需要,可自入路旁無人在家的瑶胞家中,自己取米做飯,日後可自動奉還,也可不還,主家不會介意。過山瑶堅信“非己之物莫取”的信條,偷盗行爲極少發生,各家的家禽、牲畜、穀物、農具等置於村頭草棚、谷倉均不用上鎖,在外勞動或趕路,將衣物、飯包等放置路旁,打個草結作爲記號,不用擔心會被人拿走。偶然在山上發現野生蘑菇、野蜂窩(蜜),只要在上面放上一扎青草或在旁邊插一樹枝作標記,别人便知此物已有主而不取走。在瑶山,人們真誠純樸,坦然處世,夜不閉户、路不拾遺的現象至今依然常見。

  瑶族,作爲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逐步融入其他各民族生活、文化的進程中,保持了本民族的優秀傳統,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質,同時也不斷吸取了其他民族優秀、健康的文化成份,體現出漢文化的共性。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期待乳源過山瑶在現代化進程中,與各民族水乳交融,交相輝映,綻放更加瑰麗的色彩。

  (本文作者:瑶族,乳源瑶族自治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