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世界聚焦瑶山

  國際專家學者雲集

  簡鋭剛

  本文原載簡鋭剛編著《往事録》,花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作者:簡鋭剛,簡介見本書第15頁。

  1986年5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化促進會聯合在香港舉行第一届瑶族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中心議題:1. 瑶族族源及古代史;2. 瑶族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3. 瑶族語言及民間文學;4. 瑶族的民俗及宗教;5. 瑶族的社會文化變遷及現代化。會議擬於5月30日後組織與會人員赴連南、乳源訪問考察,6月3日在乳源閉幕。

  這是歷史性的盛事,省、市、縣十分重視。在省的支持下,我縣在必背建一座迎賓樓。接待、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工作,由縣政府抽調人員,提前作好充分的準備。

  6月3日上午,縣裏派出政府辦公室、公安、交管、醫務人員驅車到天井山恭候迎接客人。中午1時許,滿載國内外專家學者的大型巴士徐徐駛進温泉賓館時,鞭砲齊鳴,受到熱烈歡迎。趙才慢副縣長領着我們接待,逐一安排住宿,吃過午飯後休息。

  前來乳源的國内外專家學者40人,其中不乏學術界知名人士,如英國利兹大學中國研究學係唐納教授,法國科學院康度文那斯教授,法國科學院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李穆安博士,瑞典斯德歌爾摩大學比較宗教學係坎德利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史前及人類學係米斯爾博士,美國威廉斯卡裏國際大學應用語言係珀内爾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學院中國研究中心史丹迪費爾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饒宗頤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主任喬健博士,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廖寶昀研究員。還有原在乳源工作、時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李默,他在瑶族研究領域已有建樹,此次會議所發表的《廣州瑶族分佈考》可見其學術上厚實的基礎。盤才萬縣長也出席了會議,并發表《乳源縣東邊瑶與西邊瑶的差异》論文。

  下午3時30分,瑶族研究國際研討會在温泉賓館會議室舉行全體會議,選舉成立國際瑶族研究協會。至此,會議完成全部議程而落下帷幕。

  接着,大家到縣文化館二樓參觀《乳源瑶族文物展覽》,國内外專家學者十分感興趣。晚上7時30分,縣領導在温泉賓館餐廳會見會議代表,由我介紹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主要領導與大家認識,一起觀看反映乳源瑶族的電視片《乳源瑶山行》。

  之後,縣人民政府設晚宴招待來訪的國内外專家學者。黄福周副縣長在宴會上致詞,他代表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18萬瑶漢族人民,對在座的各位嘉賓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剛結束的首届瑶族研究國際研討會的圓滿成功致以衷心的祝賀。他接着介紹乳源瑶族和乳源縣建設發展概况。最後祝願各位嘉賓在乳源觀光和生活稱心如意。

  宴會上氣氛熱烈,賓主頻頻舉杯,表示要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共同努力奮鬥。

  6月4日,早餐後由我引領專家學者進必背——美泰瑶人首次尋根訪祖之地。車到溪口電站後進入充溢清靈的峽谷,我不禁想起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末兩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眼前就有大自然造化的神女與靈龜,長相厮守在王龍山上,如今這般神采飛揚,大概是瑶寨的變化令她倆喜出望外,終於盼來亘古未有的好光景。

  當扺達必背時,傳來一陣轟鳴,聲震山谷野嶺,這是瑶族迎客最高禮儀的3輪9響地砲響起。只見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幾頭醒獅在鑼鼓聲中迎向客人起舞,5位嗩呐手和5位牛角手吹響手中的樂器,身穿節日盛裝的150人文藝隊伍高喊:“歡迎!歡迎!”藍天,山寨,人潮,盪然融爲一體,好一幅壯麗的風情畫卷。

  我們在人群的簇擁下往前走,在迎賓樓前,主人給每位客人敬上瑶家特釀甜如蜜的糯米酒。這時候我發現,四周都站滿了人,連邊遠的村寨也來了不少人,可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客人們激動地説是平生第一次所見,讓人難忘。他們手執照相機、攝像機忙個不停,不少人還與瑶胞合影留念。80多歲慈眉善目的瑶族大娘盤一妹最上鏡,成了衆多人合影的對象。美國的珀内爾教授第二次到必背,還與夫人同行,他懂瑶語,很快被人認出,親切地交談起來,有的瑶胞還給他夫婦敬送頭巾。我責任在身,不能光顧看熱鬧,要招呼貴賓進會議室喝茶,豈料許多人不知所踪,原來是跟着盤才萬縣長穿街串户參觀後,到了他的家裏坐,這裏可熱鬧了。過了好一會,在迎賓樓前舉行盛大的文藝表演,那銅鼓舞、鐃鈸舞、草席舞、打馬兵舞,風格古檏,别具特色,盡展瑶族傳統文化的風采,小小的必背鎮,歡聲雷動。中午,在迎賓餐廳,主人宴請客人品嚐豐盛的瑶家美酒佳肴。

  回來的路上,當談起今天在必背的感受,許多外國專家學者都竪起大拇指,説:“Good!Very Good!”

  晚上8時,廣東省民委和韶關市人民政府設宴招待出席研討會的國内外專家學者。

  在這兩天裏,我們還安排客人到縣民族中學與師生座談,並參觀了千年古刹雲門寺。

  6月5日,早餐後,縣領導在温泉賓館爲客人送行,歡迎各位今後再到乳源做客。我受託送到離縣境處停車下來,向客人揮手告别,直至他們的車遠去。

  我們的朋友携乳源的美好印象陪伴歸程,一路順風。

  同根共源  情深誼長

  簡鋭剛

  本文原載簡鋭剛編著《往事録》,花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作者:簡鋭剛,簡介見本書第15頁。

  年前,美國瑶族代表一行15人到乳源,是1984年以來返故土訪祖人數最多的一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乳源瑶族海外聯誼會會長盤才萬禁不住即席賦詩一首:

  乳江滔滔流九州,盤王子孫共千秋。

  美國瑶人來訪祖,血脈親情萬世留。

  國外瑶族約有60多萬人,其中不少人稱自己祖籍爲原廣東省樂昌縣。1953年,訪問中國的越南勞動黨中央代表團趙慶芳説:“據太祖公説,我們祖先是從中國廣東韶州府樂昌縣,經由廣西進入越南居住。”泰國瑶族黄元昌珍藏的《家先單》稱:“吾祖來自廣東韶州府樂昌縣。”美國瑶族保存的《趙貴珠家先墳圖》開宗明義告訴後人:“原祖居在廣東韶州府樂昌縣,寅卯二年逃難,留傳子孫萬代莫失傳。”國外瑶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没有忘記自己的祖源地,故土情深,代代相傳。

  歲月滄桑,原樂昌瑶族聚居地於1963年基本都劃進乳源瑶族自治縣。當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神州大地如沐春風,處處充滿生機,一片欣欣向榮之際,思鄉深切的海外瑶族後裔,經全美瑶人協會籌劃,在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把要回祖居地探望的消息告訴那裏的瑶胞,大家1元、2元、5元的籌集路費,一些人熱泪盈眶,許多瑶族老人叮囑代他們問候骨肉同胞,場面感人。於是出現了1984年美、泰瑶人來乳源,到曾爲樂昌管轄的必背尋根訪祖。他們説:“我們分離400多年了,非常高興在中國看到瑶族兄弟姐妹。”“我們分離的時間很長,傷心的時間很長,今天是最高興的一天。”回去美國後,幾百瑶胞相聚俄勒岡州,爲此舉行徹夜的歡慶。

  從此,國人喜悉瑶族同胞不僅有遷徙東南亞,亦有移居歐美國家,并且開始互訪交流,從而增進互相間的瞭解。我們知道,國外瑶族以勤奮自强的精神融入居住國社會,分别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瑶族移居美國初期靠救濟生活,他們以堅强的毅力克服語言不通和環境改變帶來的種種困難,經過文化和技術上的學習培訓,不少人掌握了謀生就業的本領,很快找到各自的工作,經濟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此次到訪的美國瑶族參觀考察團7男8女,當中7人在社團中任職,2人做社會服務工作,3人經商,2人務農,1人是學生。團長趙召山是美瑶人家族社區發展組織里布滿市執行主任,他經營房地産、工廠、商店,擁有資産達1000多萬美元。他還是促進各國瑶族人民友好的出色使者,曾率團到廣西的金秀、恭城,雲南的勐臘,泰國的曼谷、清邁、清萊等地,訪問那裏的瑶族同胞。來到乳源,縣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親自接待,表示熱烈歡迎,使他們深受感動。當獲悉這些縣領導中不少是瑶族,更令他們感到驚奇,紛紛稱贊今日中國的民族政策好。客人到訪的當天下午進必背鎮,目睹祖居地樓房林立,瑶族人民安居樂業,十分欣慰,都説故鄉的建設讓他們喜出望外,與祖輩描述相比,真有天淵之别。當地瑶族群衆看到來自大洋彼岸的親人鄉音未改,鄉情依舊,倍感親切,自發前來叙談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還盛情請客人到家裏去。鎮裏采用有群衆參加的節日喜慶大聚餐方式,衆人圍坐在長長的桌旁,以瑶族特製的美酒佳肴款待客人,熱鬧非常,大家如品嚐苦爽酒甜透心窩,爲眼前的情景所陶醉。晚上在廣場舉行了篝火聯歡晚會,乳源民族藝術團表演了充滿瑶族風情的精彩節目,客人也即興唱起瑶歌,抒發重返故土的激動情懷。今宵難忘,客人夜宿必背瑶寨,次日依依惜别,踏上歸途,彼此有説不盡的話,道不盡的情,“天下瑶族一家親,世世代代永不忘”,是共同的心聲。

  白雲深處結情誼

  ——隨臺灣少數民族基督教靈泉聖樂佈道團團長一行

  到必背瑶寨參觀遊覽記

  許化鵬

  本文原載《粤北鄉情》, 1992年第2期(總第12期), 1992年4月出版。

  作者:許化鵬,簡介見本書第26頁。

  深秋的瑶山,風和日暖,秋蘭飄香。四方遊客,紛至沓來。

  1991年11月7日,臺灣少數民族基督教靈泉聖樂佈道團團長温梅桂小姐、李幼卿牧師及其夫人,由廣東省政協委員、省基督教協會副會長範秀遠牧師帶領,一行5人從連南扺達乳源參觀遊覽。温團長等人是應邀參加11月10日至1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第四届少數民族運動會的。赴會前,他們先到達大陸的連南、乳源兩個少數民族縣參觀遊覽。

  8日上午,温團長一行在乳源縣政協領導的陪同下,從乳源縣城出發、驅車向必背瑶寨駛進。

  必背瑶寨距乳源縣城55公里,小車過了桂頭鎮,隨客人同行的乳源縣政協工作人員告訴臺灣客人:過了楊溪口那座似若長虹的水槽便進入了瑶區。小車沿着依山而築的公路前行,客人們透過車窗往外眺望,只見必背河在山谷中麯折流淌,河兩岸群峰高聳,山巒對峙。山上斑斑碧緑,片片橙黄,點點楓紅,既色彩斑斕而又和諧悦目。客人們説,他們是第一次來必背瑶山,第一次有幸目睹瞭如此秀美的瑶山麗景。當汽車行到龍王寨電站對面路段時,客人們連忙叫停車。原來,他們是被這裏那經過地殻運動變化而成的由一層一層沙礫石、粉岩石堆砌而成的石峰吸引住了。這些石峰險峻峥嶸,奇形怪狀,大小高低,直指蒼穹。嵯峨與嫵媚相映,奇險與峻峭共存。從鐵索吊橋走過河的對岸仰望,有一石峰,側看如一堵筆直的城墻,突兀峭麗。如换一個位置看,其形狀却變得如一尊巨大的女神,巍然屹立。其下另有一峰,看上去尤如一只烏龜。兩座石峰形成一對形象生動的動物圖形。縣政協隨行人員告訴臺灣客人:“這就是必背瑶山有名的‘神女問金龜’了。”“多好聽的名字啊!”臺灣客人邊讚嘆,邊舉起照相機,一連拍攝了十幾個鏡頭。

  來到必背鎮,在必背鎮委、鎮政府領導的帶領下,客人們參觀了必背瑶族風情展覽和必背鎮中學及小學。那一件件瑶族人民就地取材,自己製造和製作的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具和傳統的服飾工藝,引起臺灣客人濃郁的興趣。温梅桂小姐説,她們高山泰魯閣族也有很多自己製作的生産生活用品,有些物品的製作、用途跟瑶族的還是相同的呢!

  臺灣客人對必背瑶寨這塊風景勝地一切都感到新鮮。還特意問起“必背”這個名字的來歷,必背鎮一位領導告訴客人:“必”是“鱉”的諧音。“必背”原來叫“鱉背”。必背鎮所在地,形似“鱉”而得名,傳説這裏原來是一片汪洋,造山運動時,有一只千年古龜和一條鯉魚精來不及退回海里而留在此地,古龜化成山地,鯉魚變成良田,造福人類。神奇而有趣的傳説引起了客人們更大的興趣。必背鎮的負責同志還向客人介紹了1986年在香港舉行的有中國、法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等國和香港地區的專家、學者參加的“國際瑶族討論會”的全體代表到必背參觀訪問時的情景。並告訴客人:必背是美國、泰國、法國、緬甸、老撾等國部分瑶族的祖居地之一,近年來有不少國外瑶胞尋根訪祖來過必背。

  在必背中學,當必背鎮領導把在必背中學任教多年的全國先進瑶族女教師鄧菊花介紹給客人時,兩岸少數民族同胞倍感親切。温梅桂小姐緊緊握着鄧菊花老師的手説:“我是臺灣高山泰魯閣族,我們都是少數民族,今天能有此機會到大陸來和大陸少數民族姐妹們相會感到十分榮幸!”鄧菊花老師激動地説:“希望臺灣姐妹常來必背。”鄧菊花老師還給臺灣客人贈送了瑶族綉花袋等紀念品并合影留念。

  在必背鎮用過中午餐,臺灣客人隨必背鎮領導來到了距必背鎮政府約2公里的賢坑村。此時,道路兩旁已站滿了人。那頭戴綉花高帽,身着綉花瑶衣,全身色彩斑斕,一幅瑶族盛裝的瑶族姑娘和小伙子,早已等候在這裏歡迎客人的到來,還準備爲客人表演節目。

  臺灣客人被迎進新建造的民族演藝亭裏,一位瑶族姑娘笑盈盈地爲每位來賓遞上一杯用竹杯盛着的瑶山香茶。隨即,鑼聲即起,鎖吶齊鳴,兩位瑶族姑娘首先表演了“瑞獅迎賓”。緊接着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各種傳統歌舞以及“獨木行舟”和“瑶族婚禮”等節目。臺灣客人興致勃勃,與必背瑶胞歌舞聯歡。温梅桂小姐拉開清脆的歌喉,跳起柔美的舞姿,爲大家表演臺灣高山泰魯閣族舞蹈和用泰魯閣族語演唱獨具其民族特色的《山地組曲》、《泰魯閣之戀》等歌曲,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兩岸少數民族熱情洋溢,歡歌漫舞,共同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海峽兩岸人民的團結與向往。兩岸少數民族同胞親密無間,共叙骨肉深情。

  瑶山高,白雲深,白雲深處結情誼,兩岸同胞情誼深。日薄西山,臺灣客人戀戀不舍地離開必背。他們説:美麗的瑶寨風光和勤勞、聰明、友好的乳源瑶族同胞使他們流連忘返。李幼卿牧師的夫人還囑咐説:乳源瑶山,山清水秀人情好,回臺後要帶親友前來遊覽,領略瑶山旎旖風光,一聚兩岸同胞深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