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瑶山的榮耀

  毛主席和她握手

  簡鋭剛

  本文原載簡鋭剛編著《往事録》,花城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作者:簡鋭剛,簡介見本書第15頁。

  王觀妹,瑶族,乳源瑶族自治縣成立(1963年10月1日)時,是縣婦聯副主任,未曾謀面便聽到關於她的故事,在一個大院工作時間長了,才知道解放後她有過令人羡慕的不尋常經歷。

  她出生在龍南的龍溪村,母親生下5個兒女,因貧病交迫,只養活她一人,自幼與苦難相伴,飽受煎熬。解放後,看到瑶族人民不再受壓迫剥削,日子越過越好,她感受到世道真正變了,高高興興地參加各種活動,所安排的工作積極完成,在黨的培養教育下逐步成長。1955年在海岱村當互助組組長,同年加入共青團組織;1956年任海岱村高級社主任, 這一年成爲一名共産黨員;次年任西山鄉副鄉長,這時才20歲出頭;1957年7月,韶邊瑶族自治縣成立,調任縣婦聯副主任。人們對她的工作交口稱譽,都説她不愧是瑶族人民的好女兒。

  1958年5月1日,王觀妹有幸被選上觀禮團,赴北京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慶典活動。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去祖國的首都,看到長安街上56個民族的盛大遊行,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向群衆頻頻揮手致意,人潮似海,歡聲雷動,她完全沉浸在激動與歡樂之中。撫今思昔,自己是一個普通的瑶家女,歷經舊社會的磨難,在貧病中挣扎長大,能有今天太幸福了,她要把毛主席、共産黨的恩情銘記在心。

  當她與觀光團的其他成員在北京這座有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遊覽時,忽然接到通知,黨和國家領導人要接見他們,時間是5月4日上午,地點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廣場,真是喜從天降。

  這一天,大家早早就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望着巍峨莊嚴的紀念碑,不禁肅然起敬。碑身上毛主席親筆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在人們心中回響。在碑身背面,刻着周恩來書寫的毛主席1949年9月30日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争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争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爲了反對内外敵人,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争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大碑座四周鑲嵌10幅漢白玉大浮雕,歷史地記載和再現了1840年以來中國革命所經過的艱苦歷程。

  王觀妹和同志們感到,今天瞻仰弔唁、緬懷先烈,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

  這時候,人群中有人低聲呼喊:“啊!來啦,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

  果然,除劉少奇在外地,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了。

  毛主席像巨人,邁着矯健的步伐走來,越來越近,看到他在招手,看到他慈祥的笑容。“這就是窮苦人民的大救星!”在人群中間的王觀妹屏着呼吸,瞪大眼睛望着,望着……主席竟在歡呼、鼓掌聲中走到面前,伸出手來和自己握手,她霎時全身熱血沸騰,熱泪盈眶,心裏有許多話都没説出來,只是緊緊地握住毛主席的手。之後,毛主席和大家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合影留念,王觀妹站在周恩來背後,離毛主席很近。《人民畫報》、《民族畫報》都作了報導,還登了毛主席與王觀妹握手的照片。

  這幸福時刻鎸心銘骨,令她終生難忘。

  在乳源瑶族人民中,有幸享受這種殊榮的,王觀妹並非第一人。1952年,游溪鄧榮桂,東坪趙敬慢、趙敬金、趙志金、趙德良,必背趙才通、趙漢忠參加國慶觀禮,1955年,必背盤興發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大會,1956年,東坪趙志聰參加少數民族參觀團,都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然而,此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所選擇的時間、地點,接見王觀妹這批代表,如若瞭解歷史,便會深明其義,我願在此多費點筆墨。

  毛主席在張思德追悼大會上説過:“今後我們的隊伍裏,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爲一個制度……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遵循這樣的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在閉幕前召開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毛主席題寫的挽詞是“死難烈士萬歲”。這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惟一一次以全國代表大會的名義召開的追悼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隆重召開,會議主要任務是,組織中央人民政府,籌建新中國,於30日選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國委員會委員,選舉了中央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體委員後,宣告閉幕。在大會閉幕式上,全體政協代表一致通過了建立“爲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决定和毛主席起草的紀念碑碑文。之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紀念碑奠基典禮,毛主席和各單位首席代表執鍬鏟土,爲紀念碑奠定基石。

  據中央民政部門和組織部門的統計,全國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達370餘萬人。僅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戰争和抗日戰争時期,在戰場上犧牲的就有76萬餘人,其中中共黨員32萬餘人。在刑場上犧牲的烈士也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到1932年以前,至少有100萬以上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被殺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爲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首都建立一座爲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1952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4月22日竣工,同年5月1日舉行隆重的揭幕儀式。紀念碑用17000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高達37.94米,比天安門城樓高出4.24米,象徵着先烈們的不朽革命精神,標誌着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深切懷念,是一座歷史豐碑。毛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選擇“五四”在這裏接見,是要勉勵年輕一代弘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爲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王觀妹没有辜負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期望。雖然工作變動頻繁,1958年9月任樂昌縣瑶山公社副社長,1961年12月任必背公社副社長,1962年12月任乳源縣婦聯副主任,始終埋頭工作。1970年下基層後,先後到龍南、東坪,還是做婦聯工作,從無怨言,兢兢業業,出色完成任務。尤其是在丈夫因高血壓半癱後,更加以頑强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做好工作,深得公社黨委和群衆的好評。

  王觀妹於1979年被授予全國和省“三八”紅旗手稱號。

  瑶山裏的燭光

  楊 劍 雷建文

  本文原載1997年9月3日《人民日報》15版《人在華南》。

  作者:楊劍、雷建文,人民日報記者。

  廣東乳源,初秋的一天,天還没亮,趙雄英懷着兩個月的身孕,背着米和鹹菜向大山深處走去。山路陡峭,草比人高。山寨裏的瑶胞走出幾裏地迎候30多年來第一位上山的女教師,遠處,隔着晃動的草叢就聽到她粗重的喘息聲。

  盡管有充足的思想準備,趙雄英還是被茶山口教學點的現狀震撼了。5個學生披着雨布坐在四處漏雨的危房裏,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等着她上課。她站在講臺上,面對幾片木條釘成的黑板,手抖得竟把字都寫歪了,有一個學生跑到講臺上給老師撑起了傘。一堂課下來,趙雄英也不知是泪還是雨,臉上全是濕的。晚上山野漆黑,就一盞昏闇的油燈,她給縣教育局長寫信。她説,茶山口32户人家中有大半適齡學童因交不起34元的學費而輟學在家放牛,校舍簡陋,她上課心提在嗓子眼裏,就怕房子塌下來,傷了孩子……天没亮透,她就起來開始挨家串户地走,懇求山民:讓孩子讀書吧!趙雄英説服和感動了山民,班裏學生增加到17個。

  剛開始,這群山野之子既聽不懂普通話,更不會説普通話。孩子們上課玩耍,聽到鳥叫,一翻窗户就到教室外去了。趙雄英就一邊瑶話一邊普通話,結合課文,唱歌、講故事。很快,孩子們就喜歡上了讀書。趙雄英不僅教他們課本上的知識,還教他們懂禮貌講衛生。她在教室的門背後掛了一面小鏡子,哪個學生臉上掛着鼻涕,她就把他帶到鏡子前照照,然後領到河邊洗乾净,再帶回鏡子前照照。孩子在鏡子裏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自己,又忸怩又興奮。

  孩子們懂得了喫飯先洗手,到學校時跟媽媽要乾净的衣服穿。茶山口教學點琅琅的讀書聲和趙老師與孩子們遊戲的身影成了大山裏最美麗的風景。

  春去秋來,趙老師啓蒙了山裏孩子的心智,她自己十月懷胎的生命就要降生了。山寨的男女老幼流着眼泪送了又送,孩子們追到山脚下,還拉着衣襟把頭扎在她懷裏叫着:媽媽老師!

  從15歲上講臺至今,21年過去,趙雄英輾轉在東坪鎮一所所教學點之間,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十幾年來她幾乎年年被市、縣和鄉鎮評爲優秀教師;1994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

  都知道趙雄英教孩子有辦法,同事們説:其實,對山區的孩子的啓蒙教育,愛心更重要。趙雄英老師帶着母愛教學,她的課孩子們能安安静静坐滿45分鐘;學生們頭痛腦熱、衣服破了、頭髮長了、没學費了,不找家長先找老師!

  而趙雄英念念不忘山外漢族老師到山裏教會了自己讀書;是村寨的鄉親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她。她説:“我愛這個職業,愛山裏孩子。我没法在他們還需要我的時候離開……”趙雄英純樸、真摯,她的愛在層巒叠嶂的大山裏,像一點點暖暖的燭光,亮在山野的深處,也亮在孩子們的心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