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歷史文獻選録

  《後漢書》關於衛颯鑿山通道的記載

  範  曄 

  範曄撰《後漢書》,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作者:範曄(398—445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南朝宋史學家。

  《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2458-2460頁)關於桂陽郡太守衛颯的記載,其中記述了東漢建武二年(26年),衛颯在今英德浛洸、曲江(當時乳源屬曲江縣地)等縣“鑿山通道五百餘裏”的事實。

  衛颯字子産,河内修武人也。家貧好學問,隨師無糧,常備以自給。王莽時,仕郡歷州宰。

  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鄧禹府。舉能案劇,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遷桂陽太守。郡與交州接境,頗染其俗,不知禮則。颯下車,修庠序之教,設婚姻之禮。期年間,邦俗從化。

  先是含洭、湞陽、曲江三縣,越之故地。(含洭故城在今廣州含洭縣東。湞陽,今廣州縣也。曲江,韶州縣也。)武帝平之,内屬桂陽。民居深山,濱溪谷,習其風土,不出田租。去郡遠者,或且千裏。吏事往來,輒發民乘船,名曰“傳役”。每一吏出,徭及數家,百姓苦之。颯乃鑿山通道五百餘裏,列亭傳,置郵驛。於是役省勞息,姦吏杜絶。流民稍還,漸成聚邑,使輸租賦,同之平民。又耒陽縣(山)[出]鐵石(續漢志耒陽縣有鐵官也)。佗郡民庶常依因聚會,私爲冶鑄,遂招來亡命,多致姦盗。颯乃上起鐵官,罷斥私鑄,發所增入五百餘萬。颯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視事十年,郡内清理。

  二十五年,征還。光武欲以爲少府,會颯被疾,不能拜起(東觀記曰:“颯到即引見,賜食於前。從吏二人,賜冠幟,錢人五千”也)。敕以桂陽太守,歸家,須後詔書(須,待也)。居二歲,載病詣闕,自陳困篤,乃收印綬,賜錢十萬,後卒於家。

  《廣東新語》記載有關西京古道的詩文

  屈大均

  屈大均撰《廣東新語》,清代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作者:屈大均,簡介見本書第12頁。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屈大均45歲,他從軍於湖廣,“與吴三桂言兵事,旋建議桂林,以廣西按察司副司”。南歸途經西京古道,寫有《度臘嶺》、《度騎田作》、《乳源出水岩採花贈高士周孝廉詡》、《梅花遼水》、《宿乳源道中》等詩作。反映了屈大均爲了民族氣節,參與反清復明活動,奔走於嶺外、嶺南,在西京古道留下了多次往返的足迹。

  (一)梅  遼

  自乳源治北行,出風門,度梯上、梯下諸嶺,登道險峻,尺寸斗絶,民懸居崖壑之間,有出水岩、雙橋、梅花、遼水四處尤險。其險皆在石,石之氣,使人多力而善鬥,跳湯而前,無不以一當十。以石爲盾,火爲兵,雖瑶蠻亦畏憚之,勿敢與争。子生八、九齡,即以鳥槍、鹿鐵教之,發必命中,予詩曰:“人人持鹿鐵,處處見熊伸。”

  (二)臘  嶺

  五嶺之第二嶺,在郴州南境曰騎田,騎田之支曰臘嶺,在乳源西境。壁立峭拔,高四百餘仞,周三十裏,蓋天所以分騎田之險者。大嶺爲騎田,而臘嶺其小者也。曰臘嶺者,以乳源在萬山中,風氣高凉,於粤地暑濕不類,是嶺尤寒,盛夏凛冽如臘也。一曰折嶺,以嶺高不可徑度,從嶺邊摺叠而行,如往如復,故曰折也。又西北境有關春嶺,嶺之左爲梅花峒,山谷陰寒,夏多積雪,梅花繁盛亞梅關。一名小梅嶺,一曰梅花路,亦曰小嶺,蓋又以梅嶺爲大嶺也。初梅嶺未辟,小嶺爲西京孔道,韓昌黎赴潮時,以昌樂瀧險惡,舍舟從陸道出乳源藍關。藍關,或即此小嶺也。

  (三)度臘嶺

  一逕穿紅樹,千盤墮白雲。

  衡湘林外出,交廣嶺頭分。

  流水如人語,回峰似雁群。

  問關何所事,蕩子去從軍

  (四)乳源出水岩採雪花贈高士周孝廉詡

  乳山多异卉,歲晏發寒林。

  不作冰霜色,誰知草木心。

  幽香盈石室,素影傍瑶琴。

  遲暮吾何惜,憑將答所欽。

  (五)梅花遼水

  梅花遼水地,幽絶可逃秦。

  耕鑿無餘事,衣冠在野人。

  人人持鹿鐵,處處見熊伸。

  瑶女歌聲好,風吹聽不真。

  (六)度騎田作

  鞍馬不遑息,行行棧閣間。

  天寒風落木,日暮雨連山。

  折嶺通三楚,郴江下百蠻。

  遺民思羲帝①,伏臘泪痕斑。

  ① 有羲帝祠在湖南郴州。

  石高溪通濟橋記

  吴邦俊

  本文原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卷之十一,藝文志(上)。

  作者:吴邦俊,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任乳源知縣。

  石高,古溪名也。石高渡南北士民濟涉處也。問溪誰源?楚郡宜章之莽山。問溪誰納?南粤古虞之湞(武)江,蓋匪溝澮間衆可涉行也。餘令兹邑將瓜期,而直指李公報命帝廷。思避樂昌瀧險,檄餘視乳道而避之,達於宜章。餘三復兹橋,詢之鄉父老。父老稱曰:“此石高渡也,石高渡之有橋,自鄉民堯仁始也。”餘喟然嘆曰:“嗟夫!兹橋豈易建哉!彼仁一黔首耳!烏能竣是役也?”對曰:“兹渡之泅溺多矣!方春雨集,川源浚發,建瓴而下,其勢湍急,觸石成聲,爲崩爲湃,人睹之却步,馬牛靡然肱栗。能建者嗇,欲建者弱,惟仁慨然當之。”餘曰:“即當之詎能襄之?”對曰:“危哉!仁之襄此舉也。”議興以後,鄉之豐者靡不奮筆書助,維時樵者、鑿者、曳者、擔者,鳩徒衆相與執役。而餼者色吝不前,仁則不顧其妻兒之饑且啼、寒且號,市其素腴之田畝給之,而後橋甫成。餘低徊嘖嘖不置。父老曰:“抑亦天幸耳!”木石既興,橋樑稍基,洪水暴發,時有商民之木餘杉桫桐順流前奔,勢排山嶽,莫可挽援。役者色懼,計必墊瀉無存矣。仁乃誓矢曰:“吾與此橋爲存亡,基不獲全,我不願生!”於是坐基以畢命,衆挽之不可得。乃群木從虚逸去,基遂獲存。於是百工氣奮,持斧鏨,糾繩墨,匠石崇基,工師構廡。橋凡三門,門布木板,上通徒乘,檐廊桷瓦,以避風雨,肖真武像於中,旦暮香火而鎮之。

  於是往來士民,履坦無虞矣。夫不爲一家計,而便一邑之通;不爲一生惜,而圖萬人之濟。至於今行者出於樑,倦者憩於廡,雨不潤征裘,日不燥炎笠,孰非兹橋之有成耶!嗚呼!有仁而橋以建,有繼仁起者,時復葺之而橋以久,則楚粤其有幸哉!石高介均容、深源間,距縣將百裏,人民易調,餘深幸出入便也,往來通也,作通濟橋記。

  韓昌黎先生祠記

  郭弘纘

  本文原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卷之十二,藝文志(下)。

  作者:郭弘纘,漳浦(今福建漳州漳浦縣)人,清順治四年(1647年)上任乳源知縣。

  裘侯來知乳邑,在順治十八年秋。改創文廟,修整城署,稽復津渡,百廢俱舉。行部至於梅遼,問民疾苦之餘,登高眺遠,不覺有上千古而下萬世之想焉。因問父老,乃知巉岩陡峭之藍關,爲昌黎韓先生入粤馴鰐之取道也。乃愕然曰:“先生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餘服膺久矣。况萬世瞻仰乎,過化存神,不可不祀。”遂捐資構祠若干楹,及祠成征記於餘,以爲成餘有志之未逮者。餘唯唯,以爲得我心之所同然也。稽先生初年隨仲兄謫官韶州,及仕於四門博士,拜監察御史時,關中旱,餞疏上德宗怒,於貞元十九年貶陽山令,逾年改江陵參軍。憲宗元和十四年拜刑部侍郎,上疏諫佛骨,貶爲潮州剌史,路經樂昌瀧,作瀧吏詩雲:“南行逾六旬,始下樂昌瀧。險惡不可狀,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陸度乳源藍關再至陽山,由連州題咏可考也。先生三入粤,惟度藍關爲最末年。開衡山之雲,而馴鰐魚之暴學者仰之,誠所謂泰山北鬥矣。雪擁藍關此段古迹,歷宋而元而明數百餘年皆寂然無聞,可謂缺典矣。實惟裘侯惟賢知賢,陽山乳水揆一烹鮮,故記之。

  康熙元年仲春吉,漳浦郭弘纘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