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雲門宗的傳承

  北漸南頓話雲門

  馬步洲

  本文原載楊羽儀主編《千家寫嶺南》,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作者:馬步洲,中共乳源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副處級幹部。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源頭,一説爲印度南天竺的達摩祖師,一説是六祖。《雲門宗史話》的作者馮學成居士則認爲:禪宗的源頭,不可局於達摩或六祖,而應歸於六代祖師的法事積累——傳教方法和社會效應的積累,到六祖之後方局面一新,這是較爲客觀的説法。

  達摩大師經一葦渡江,雖説長居嵩山,九年面壁,但身邊却没有幾位弟子。二祖慧可處於戰亂之際,且受到其它教派的打壓,甚至没有一處可供立足的寺廟,只好四處流離,以百餘歲的高齡死於誣陷。三祖僧璨吸取二祖的教訓,舍北而就南,長期隱於安徽舒州的皖公山。只有四祖道信身逢治世,得以在雙峰山落脚建寺,聚衆開法,常有衆五百餘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四祖圓寂於雙峰山,五祖弘忍承襲其位,後將道場遷到東面十餘裏的馮墓山,終於成爲名動京洛的東山法門。五祖弘忍於高宗咸亨五年圓寂,其後十大弟子分别開法於荆州、安州、資州、潞州、揚州、莘州、隨州、越州等地,而六祖慧能開法於廣東韶州,則顯示了禪宗内大變革的啓動。這麽一來,東山法門分佈的範圍,北至山西,南至廣東,東至浙江,西至四川,幾乎涵蓋了大唐帝國大半經濟文化的重要區域。這是東山法門在國内的盛况。

  印度佛教,本身就存在着從小乘部派佛法、大乘中觀和瑜伽佛法到後來密乘佛法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有各派佛法并存的形態。不少高僧和學者都把達摩到六祖的禪法看作一個轉變的過程,并且是印度禪到中國禪的轉變過程,也就是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轉變過程。在佛教的三乘教法内,不論是印度的或中國的,不論其何宗何派,也不論是初期階段還是成熟階段,面對和需要解决的都是此岸和彼岸、生死和涅槃、煩惱和菩提這一終極問題。在方法上,則是漸修和頓悟的問題。

  自東晋末年道生提出頓悟以來,頓漸之争便成了中國佛教中的一個熱點,頓悟之説雖漸被人們接受,但其理論體系的成熟和成爲僧人們自覺修持的方法却需要好幾代人的時間。六祖之前,道生和天臺宗的慧思、智者大師等雖倡導頓悟,但同時也强調漸修。傳統的佛教確認,人們若要修行,若要取证無上菩提,必須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也就是先具信仰,然後明解法術義理,再則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禪門和般若觀照的路走下去,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經等覺妙覺方轉識成智,圓滿無上菩提。只有六祖慧能大師把頓悟作爲宗眼、宗風,作爲自己傳授的根本法門,並作了精采的表述,又創立有相應的接人方法和手段,真正意義上的“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南宗,才得到了確立。

  漸與頓在修行中的差别顯而易見,漸則有能所、有净染、有因果、有次第。頓則無能所、無净染、無因果、無次第,并且一切俱足,個個圓成,學人無絲毫可取舍可建立處。六祖明確指出:“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爲迷不見,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色身三身佛。”衆生都是佛,只是未能明見而已。

  有了師承,有了經典,在六祖門下二傳之後,南宗的頓悟法門,就疾速地推展開,與神秀爲代表的北宗展開了激烈的競争,並從盛唐的南北競流發展到晚唐的南宗獨盛。

  安史之亂使北宗受到强烈的衝擊。90年後唐武宗滅佛,更是徹底地結束了北宗的存在。南宗由於大多建叢林於荒野山區,遠離政治中心,過着自耕自足的“農禪”生活,經濟上没有對城市供養的依賴,加上徹底的、不立文字的祖師禪,更没有如其它宗派那樣背上沉重的文化包袱,所以唐武宗的滅佛,對它們來説並没有多大的影響,反而爲它們消滅了對立面,和對立面消失後所留下的廣大傳教空間。

  至五代時,我國佛教禪宗演繹爲五個較大支派——潙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被稱爲“一花五葉”。雲門宗是其中之一葉,由文偃禪師創始於韶州雲門山。文偃是慧能下七世弟子,屬青原行思一係,初參睦州陳尊宿,後得法於雪峰大師。所創雲門宗在北宋時與臨濟宗並盛。其宗風險峻,簡潔高古。據《五燈會元》記載,文偃講道時指出:“我有三句話,示汝諸人。一句涵蓋干坤,一句截斷衆流,一句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依次推論:第一句爲一心門,第二句爲真如門,第三句爲生滅門。文偃把雲門三句叫作“雲門劍”、“吹毛劍”,掌握了就能求得解脱。

  從文偃大師所承襲的雪峰義存禪師圓寂之年(908年)算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禪師圓寂之年(1208年)止,雲門宗經歷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300年。這期間,在雲門宗風鑄冶之下,成就了多少英杰才俊,出類拔萃的高僧大德代代相承,如第二代有白雲子祥、德山緣密、洞山守初、香林澄遠、韶州廣悟(乳源雙峰山廣悟禪師,諱竟欽)、巴陵顥鑒等80餘人。洞山曉聰、雪竇重顯那一代有200餘人。雪竇重顯下有天衣義懷、佛印了元等也是200餘人。佛印與蘇東坡的交往,在千年的禪林中無人不知無不喜聞。再如圓通居訥、大覺懷璉、佛日契嵩、慧林宗本、法雲法秀、大通善本等,這些大威德禪師們,因宋王朝的推崇敬重,到了至尊至貴的地位。以後雲門宗的重心,便由山林轉到了都市,由粗布麻衣,轉爲紫衣磨衲。這樣,就將雲門祖師當年的“忘餐待問,立雪求知,困風霜於十七年間,涉南北於數千裏外”這種真參實证、刻苦求知的寶貴精神逐漸淡化,甚至忘失了。以至宋朝走向滅亡時,雲門宗也隨之燈焰熄滅。據《五燈會元》載,潙仰宗興得最早,衰亡也最早,次之是法眼宗,再次之是雲門宗。這三宗都是在宋朝時法脈絶傳,正所謂後繼無人了。

  自雷庵正受禪師圓寂後至虚雲老和尚興滅繼絶,續開雲門的1944年,前後跨時736年,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裏,雲門宗燈滅焰熄,何等的空曠沉寂!

  虚雲老和尚,中國近代禪宗尊宿和代表人物。他一身兼挑禪宗五家法脈,在福州鼓山之時,就接傳曹洞,兼嗣臨濟,在後來於各處重建寺廟的活動中,又續開了潙仰和法眼二宗傳承。1934年,虚雲老和尚95歲主持並重修南華寺。1943年,虚雲老和尚104歲,得知雲門古寺殘破,尚存文偃大師肉身,於是决定重開雲門道場。

  續興雲門宗,最關鍵處在於傳承有人,不至於再一次斷絶。虚雲老和尚詳考雲門宗的譜系,自宋温州光孝寺已庵深禪師後即無傳。再考雲門寺的住持,更是續斷不定。在法脈的傳承上虚雲老和尚以雲門宗第十二代自任,直續光孝寺,又以妙雲等40餘人爲十三代以續其傳。56字的傳承法脈口訣,更期以延綿不斷之望。

  1952年虚雲老和尚赴北京,雲門寺一時群龍無主,虚老示僧衆普書衆名,在韋陀菩薩下求斷,三次都現佛源和尚之名,虚老於是將雲門宗第十三代之重任,囑咐與佛源和尚。

  虚雲老和尚示佛源禪人偈曰:

  妙心勝德不可量,愷志雄能振宗綱。

  佛慈梵暢摩訶衍,源遠流長法海康。

  1953年6月3日,韋陀聖誕,佛源和尚於雲門寺昇座,自是檀信依皈海衆安和,農禪並舉,家風重振。然諸行無常,實莫能測,1958年,佛源因“反右”而蒙冤在獄。三年饑荒,幾餓斃獄中。1961年雖獲釋,仍受監管於南華寺。“文革”時,佛源和尚不顧性命,冒死護匿六祖靈骸。“文革”後,六祖真身方因之得復原貌。1982年,雲門寺被國務院列爲首批全國重點寺廟,佛源和尚率四衆往禮雲門祖師,縣政府遂請佛源和尚還山。其時寺廟僅餘老僧三人,殘存殿宇亦爲危房,經像法器盪然無存。

  1983年的一天,60多歲的佛源和尚找到縣長盤才萬:雲門大覺寺在“文革”期間慘遭破壞,佛像、禪房、財物已毁損80%,山林無竹木, 桂花潭没桂花,原有的20畝田盡被占去,現寺裏只剩下五個和尚。眼看香菸難以爲繼,故特來求見縣長大人,救救雲門大覺禪寺。盤才萬聽了,立即找到陳京書記,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决定,撥出5萬元,支持佛源方丈,作爲文物保護和宗教場所的維修費用。接着,佛源方丈又從市里得到15萬元,從省裏得到20萬元,再向海内外開展募捐,共得2000萬元,於是開始維修和擴建雲門寺。縣政府派出統戰部副部長專門負責修建工程,直至1993年全面完工。中國佛協常務理事、雲門寺住持佛源有感於縣領導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况下還盡力幫助他,特題辭敬贈:“自治乳源官父母,功垂瑶族利人民。”並於後來也拿出十多萬元,幫助縣裏建起一間雲門希望小學。

  佛源和尚既歸,日夜籌度,事必躬親,農禪並舉,不數年,四衆歸仰,住僧漸至百餘。1986年傳戒,殿宇重建已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寺,贊雲:“十方翹首宗風振,第一功勞在樹人。”

  佛源和尚牢記虚老遺願,在輝煌雲門祖庭同時,興辦雲門佛學院,選賢任能,爲培育後繼人才嘔心瀝血。又恢復禪堂,規定禪堂每日必坐香六枝,冬季五七專精參究。故道風遠播,德澤普被。1990年,曹溪惟因和尚歸寂,南華寺又迎請佛源和尚住持。自1992年入主南華寺以來,8年之間,佛源和尚清肅於内,莊嚴於外,使六祖道場焕然一新,其氣象爲千年之最,亦爲天下之冠。佛源和尚終以續興雲門爲己任,故於近年辭南華院事,以期全力於雲門。佛源和尚不負虚老所托,愛國愛教,50多年來,雖屢經駭浪,仍以履薄臨深的精神,將雲門建設成爲當今國内佛教的重寺。

  2003年4月2日,雲門寺舉行盛典,82歲高齡的佛源昇座50週年退居,傳位給明向大和尚。

  這又是:佛法無邊源流長遠,明燈續慧向往直前。

  大覺禪寺

  劉 烜

  本文原載季羡林主編《中國科學叢書》之一,劉烜、志安(韓)主編《中國禪寺》,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作者:劉烜,北京大學教授。

  大覺禪寺位於廣東乳源瑶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里處的雲門山麓,爲雲門宗祖庭。雲門宗以山名宗。宗主文偃爲慧能第七代傳人,屬南宗青原法係。

  五代十國中期,文偃奏準南漢王劉,移住雲門山。經5年努力,文偃創建了嶺南名刹,又在此開創一代新宗風,參拜者“恒逾半千”。

  公元927年,五代十國中的南漢國王劉敕賜該寺名光泰禪院。這個名字因雲門宗的發展而光耀禪史。不久,劉又敕改爲证真禪寺。北宋干德元年癸亥(963年),南漢王劉釒長敕改寺名爲大覺禪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不過,當地人習慣上將雲門山、雲門宗聯繫起來,稱廟爲雲門寺。

  雲門宗創於五代,南漢國幾代君主都崇佛,爲雲門宗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入宋,此宗勢力迅速向北發展,影響及於京師和朝廷,可以説雲門宗挾皇權之勢,與臨濟一起共同擔當了發展禪宗的動力,雲門的影響在北宋初、中期稍大於臨濟。雲門在南宋時漸衰,元以後法脈不清,歷時不足200年。

  以文偃爲宗主的雲門宗風,上承石頭希遷、青原行思,堅持南宗禪主張的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主張,着重點突出一切現成,即事即真,事事無礙的思想。與這樣的理論重點相聯繫,在接引學人的方法上又顯得很有特色。有人將禪的宗風的區别概括爲:雲門天子、臨濟將軍、曹洞士民。大體認爲,雲門宗宗風峭峻,一語中的,不容改易,一語决定萬機。臨濟却是師徒間互相交鋒。曹洞宗風細密,猶如農民耕地,默默耕耘。理論上能概括雲門宗風的是所謂“雲門三句”,即涵蓋干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浪句。所謂“涵蓋干坤”,因爲萬物有佛性,可以隨處感悟到宇宙中的真理,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黄花無非般若”。其中也含有師生相合之意。所謂“截斷衆流”,就是對學人習慣上陷於語言文字的迷障時,即刻打斷他的固定的思維模式。由於衆流難斷常爲人之固癖,而南宗禪要求直落本心不隨衆流。而所謂“隨波逐浪”,是要按照學人的根基和水準加以教化、開導。

  雲門宗風常用雲門“一字關”,是説文偃回答學人時常以一個字作答。比如有人問:  “如何是心?”答曰:  “心。”其實,這是要打斷他們的執着,改變他慣用的思維定勢,引導學人自己去體驗。等待别人的答案時,永遠也等不到的。其實,什麽是心,什麽是禪,事實上也没有現成的答案。這樣的禪風可以説參破一字,便破萬字,實際是截斷衆流的一種機用。形式上孤危、險峻,事實上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可以説禪風超逸,言語不群。要旨在於回到重視自身體驗,不去求外在的事物攀附。

  文偃的公案中,有一則“雲門日日是好日”。過去中國人外出辦事總得找個黄道吉日,有的日子不宜栽種,有的不宜婚嫁,有的不宜外出,這與雲門主張的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主張不合,所以.雲門宗主張日有陰晴,月有圓缺,皆合常規,况且從來如此,不必顧忌,産生了日日是好日的思想,看來很有自信。

  據説有人對文偃説:“世尊(釋迦牟尼的尊稱)剛生下來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説‘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文偃立刻回應説:  “我當時若是看見,便把他一棒子打死餵狗吃,好使天下太平。”我們可以將這些話理解成禪的超佛越祖。禪的精神是重自性,排除對外力的依賴,排斥對他力的敬畏。所以文偃又説過:  “整個干坤都在你們眼睫上,你們且緩緩細看,是有還是没有。你們都知德山和尚剛見有人進門就揮棒把人打走之事,爲什麽?不要只知吃别人的涎水唾沫,記住一堆話語,擔着一堆古董到處馳騁,管他驢唇馬嘴,四處夸耀説自己懂這懂那。”换句話説,如果天下本無佛祖,那麽人人都可成爲佛祖了。

  雲門宗風禪意盎然,但太孤危險峻,有時曲高和寡,即列上根而言禪風飄逸,餘韵無窮,對一般中下根廣大人群,常感不易理解。

  現代振興大覺禪寺的高僧,是虚雲老和尚。1943年冬,他在當時廣東省長李漢魂的支持下,由曹溪移錫雲門,時年104歲,歷9年日夜辛勞建成殿、堂、樓、閣180餘間,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占地20多畝,1949年以後仍駐錫雲門,1952年才以高齡離開雲門寺,留下了禪史上的千古佳話。虚雲老和尚一直提倡農禪並重的叢林風範,並形成制度。他認爲今後的佛教,要不被社會所淘汰,僧伽必須在經濟上自信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領導修建雲門寺,都帶領僧衆一齊動手。創立大覺農場,規定在寺共住者均須參加墾荒農耕,做到自給有餘。

  雲門寺“文革”中遭破壞,但1978年得到修復。1983年4月被列爲全國重點寺院。1990年修復工程竣工。現今大覺禪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殿、禪堂、山門、虚雲紀念堂、海會塔等。整體布局儼然有序,莊嚴肅穆。總計維修改建2600多平方米,重建新建9800多平方米。新修虚雲和尚舍利塔高7米、山門石牌坊高12米。山門内壁保存有兩塊石碑:南漢大寶元年(958年)《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匡真大師實性碑》、大寶七年(964年)  《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禪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銘並序》。

  振興雲門大覺寺,在虚雲老和尚的“人間佛教”思想指導下,下一步擬建立“雲門山佛教診所”,以發揚佛教利民的宗旨,還準備建設佛學院和藏書10萬册的圖書館。大覺寺前有觀音山,寺後有桂花潭、九仙岩、鐘鼓石、雲門峰等景點,正在開發成旅遊景點。大覺寺除了發揮佛教的宗教功能以外,還將致力於禪學研究、佛學教學、開展利民服務、旅遊活動,以迎接新時代的佛寺建設。

  雲門山大覺禪寺

  本文原載《乳源文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雲門山大覺禪寺,俗稱“雲門寺”,在乳城鎮雲門村雲門山下,即縣城北6公里。

  雲門寺,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即南漢干亨七年(923年)文偃禪師開山創建,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重修。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重修,成化五年至十一年(1469-1475年)重建,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萬曆十一年(1583年)和四十六年(1618年)分别重修。清代曾經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十三年(1704年)、嘉慶五年(180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元年(1851年)數次重修。民國32年(1943年)虚雲和尚重建。新中國成立後,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有所損壞,1982年省、市、縣撥款40萬元,加上各方募捐資助,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力量,由佛源和尚主持重修。

  雲門寺,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即南漢大有元年(928年)由南漢王劉敕名“光泰禪院”,後改“证真禪寺”。 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南漢王劉鋹敕昇“证真禪寺”爲“大覺禪寺”。我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雲門宗”,就是由文偃禪師創立於雲門寺。

  雲門寺東是龍王宫嶺,西爲雲門坳,南係雷公嶺,北依主山大慈悲峰,主峰凌駕衆山,獨出雲表,山頂常浮縷縷游雲,故名“雲門山”。乳源古八景之一的“秀頂奇雲”原指於此。寺院坐落在山之東麓,正前方是雲門洞,乳(源)桂(頭)公路貫穿其間。前面山峰名曰觀音山,與寺院遥遥相望。寺西北面1公里多的山谷之中有桂花潭瀑布。寺宇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有碑記載:“匼匝盡奇峰秀嶺,逶迤皆潑黛堆藍。泉幽而聲激珠璣,鬆老而勢拏空碧”。古鬆挺撥,修竹吐翠,濃蔭掩映。寺院之建築,據史料記載,始建時“五載功成”,搆築的梵宫,“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鱗差。日豐香積之厨,有殊舍衛之城”。“層軒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繩而化出。曉霞低覆,絳惟微襯於雕楹,夕露散垂,珠綱輕籠於碧瓦。莊嚴寶相,合雜香厨,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菴羅衛之林畔,景象無殊,耆阇崛之山中,規模非异”。該寺至今歷時1000多年,經歷代多次重修或重建。

  民國32年(1943年),虚雲和尚自曹溪移錫雲門,重奠地基,改移寺向,大興土木,歷時9年,建造殿堂、廳樓、庫房、塔舍等共180餘楹,總建築面積7300多平方米,占地12000多平方米。

  1982年起,先後由國家撥款和國内外信徒捐款全面重修,至2006年,修建、重建和擴建的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旭日樓、明月樓、鐘樓、鼓樓、齋堂、禪堂、法堂、方丈、祖堂、小西天、海會塔、舍利塔(虚雲紀念塔)、紀念堂(虚雲紀念堂)、橋、路、亭、牌坊、碑廊、放生池、佛學院、釋迦佛塔等。重新修建的建築物爲鋼筋混凝土或條石結構。經過重修的雲門寺院,是一座富麗堂皇的仿古建築群:殿堂樓閣,亭塔牌坊,碧瓦黄墻,巍峨壯麗。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占地近180萬平方米,常住僧尼400多人,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開放寺觀之一。1993年12月1日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殿堂各門或殿内,懸掛有匾聯。其中:天王殿門楣上方懸掛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1983年手書的“雲門山大覺禪寺”匾。門兩邊掛順德岑學吕撰、虚雲和尚書的“雲覆大千界,門傳不二宗”楹聯。大雄寶殿門楣上方懸掛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啓功1983年手書的“大雄寶殿”匾。另外,寺内有摹刻宋代蘇東坡手書的“齋堂”匾和建國後到美國定居的原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於1984年爲雲門寺書寫的“大覺禪寺”匾,以及海内外一些佛教界人士書贈的匾聯,分别懸掛在一些殿堂的門楣、廳堂或柱子上。這些匾聯均爲木制,黑地,多陽刻燙金字,匾緣雕紋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