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人物傳略

  雲門開山祖師文偃

  許化鵬

  本文原載《韶關文史資料》第三十二輯,即《韶關歷史名人傳略》專輯,韶關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年11月編印。

  作者:許化鵬,簡介見本書第26頁。

  雲門寺,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即南漢干亨七年六祖慧能下七世弟子文偃禪師開山創建。

  文偃(864-949年),俗姓張,浙江嘉興人,生於唐咸通五年(864年),係西晋時齊王司馬冏的“東曹參軍”張翰第十三代裔孫,自幼聰明非凡,遇事過目不忘,“凡讀諸經,無煩再閲。”文偃15歲出家,在嘉興空王寺拜志澄長老爲師。21歲於常州壇落髮受戒,受戒後又回到空王寺,侍於志澄。經6年的勤奮學習,學有所成,能代師開講,並“毘尼嚴净,悟器淵發。”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聞説睦州(今浙江建德縣)道踪禪師佛學知識淵博,毅然辭别志澄,外出行脚參禪,到達睦州拜見道踪。在睦州,文偃誠心好學,道踪看出文偃是一個發展的弟子,“知師終爲法海要津,定作禪天朗月”。除了秘加調養外,還作了“參承雪峰”的重要安排。5年後,即唐昭宗干寧元年(894年),道踪將文偃薦給福州的雪峰義存禪師。文偃拜見雪峰後,“朝昏參問”,不過一年,便“温研積稔”,對禪宗底藴卓有見地,因此,雪峰遂“密以宗印付之”。爾後,文偃拜别雪峰禪師,走南闖北,風餐雨宿,載雪披霜,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全國名山大川。先後參訪了臨濟、曹洞門下的衆多尊宿,更與雪峰門下的道友們切磋,收到了鞏固見地、增長見識的成效。同時,在與諸方尊宿的交流中,對其學説進行認真的考察和研究,從而積累了淵博的佛學知識,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禪法,爲後來創立不同於其他禪宗宗派的雲門宗奠定了基礎。

  後梁干化元年(911年),文偃48歲,遊方至嶺南,到曹溪(今廣東韶關曲江馬壩南華寺)禮拜六祖,旋至韶州靈樹寺,謁見知聖禪師。知聖禪師除了具有當時禪師們的各種優秀傳統外,他禪風高古,還能“逆知其事,驗同合契”。知聖禪師從未與文偃謀面,却始終觀照着文偃的成長,這樣的事例,在禪宗史上也僅此一例。文偃在知聖大師圓寂前,在靈樹寺做了7年首座,但7年不見其迹,當是退藏若密,在知聖大師的指導下深加涵養。後梁貞明四年(918年),即南漢干亨二年,知聖大師逝世,恰逢南漢王到韶陽,命爲知聖火化,同時詔見文偃,請他講授禪門宗旨,隨即賜紫衣一件。次年,南漢王命文偃爲韶州軍民開堂講佛學,並繼承靈樹知聖的法席。此後,文偃住持靈樹寺4年,大力闡揚其禪宗學説,“據知聖院,説雪峰法”,致使“問禪者接踵。”韶州牧守何希範亦到靈樹寺向文偃請教。從此,文偃聞名遐邇。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即南漢干亨七年,文偃60歲,自覺年歲漸高,“倦於延接,志在幽清”,需要一個清静的地方。“心唯恬默,奏乞移庵”。遂奏準南漢王移庵雲門山(今乳源雲門山),並率領其弟子在雲門山麓建造梵宇,五載功成,南漢王劉龑賜額“光泰禪院”。因南漢王朝供奉,歷經五年修建的雲門寺,在五代時是國内規模最大的禪院之一。據現存於雲門寺,立於五代南漢大寶元年(958年)的《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記載,當時的雲門寺院:“四周雲合,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鱗差,邃壑幽泉,挫暑月而寒生户牖;喬鬆修行,冒香風而韵雜宫商。近於三十來秋,不减半千之衆。歲納地方之供,日豐香積之厨;有殊舍衛之城,何异靈山之會。”立於南漢大寶七年(964年)的《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禪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亦載;“層軒邃宇而湧成,花界金繩而化出。曉霞低覆,絳惟微襯於雕楹,夕露散垂,珠綱輕籠於碧瓦。匼匝盡奇峰秀嶺,逶迤皆潑黛堆藍,泉幽而聲激珠璣,鬆老而勢拿空碧。由是莊嚴寶相,合雜香厨……。菴羅衛之林畔,景象無殊,耆阇崛之山中,規模非异。”文偃在雲門潜心修習佛學,立章傳道。由於雲門山寺院龐大,便以容衆;山林幽深,便於習禪。再由文偃主法,故而“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雲門道場之盛,在當時享譽全國。文偃在韶州靈樹、乳源雲門先後説法30年,常年聽法者不下千人,得法弟子受南漢王封賜的就達百人,有機緣語的50餘人,其弟子分佈於廣東和湖南,江西、江蘇、湖北、四川、安徽、陝西、山西等地亦有傳人。

  後晋天福三年(938年),即南漢大有十一年,南漢王詔文偃入宫問法,面對劉龑的恩寵,文偃不失“孤介”的禪僧本色,應對一如在山對衆,對答從容,使南漢王倍加欽敬,當即封爲左右街大僧録(專營佛教事務的三品職官)。但文偃不欲爲官,南漢王只好不違師願,遂加封文偃爲“匡真大師”,留在宫内住滿百日,賞賜内金銀珠寶絹紗、香藥等物送回雲門山,此後“每年頻降頒宣”。天福八年(943年),即南漢干和元年,南漢王劉晟又詔文偃入宫,講述禪宗學説,留駐月餘,賜六珠衣一襲及香藥施利等而回。並御制塔額,賜雲門寺爲“瑞雲之院,寶光之塔”。之後,南漢王“常注宸衷,頻加賜賫”。

  文偃住持雲門寺期間,其法門之盛,宋時臨濟宗大師稱贊“雲門氣宇如王”,“雲門(禪)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兩浙轉運副使蘇澥,在爲新刻的《雲門匡真禪師廣録》新作的序中贊曰:“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倫,超今越古,盡神盡妙,道行於天下者,數人而已,雲門大師持爲之最。擒縱舒卷,縱横變化,放開江海,魚龍得游之方;把斷干坤,鬼神無行走之地。草木亦當稽首,土石爲之發光”。由此可見當時文偃在佛家聲望之高遠,禪宗學説造詣之高深。文偃創立的雲門宗,禪風犀利,孤危聳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雲門宗風,天下學侣望風而至。時人論及各家禪風時,有“雲門天子,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説。後其弟子弘法諸方,住持叢林,法嗣極其興旺。至宋初時,雲門宗達到鼎盛,宗風振揚於大江南北。雲門寺也由此達到“時謂禪河光涌,佛日輝華,道俗數千,問答響應”的程度。此後,文偃的禪宗學説,即被認定爲雲門宗而流佈天下。

  文偃自15歲起,參睦州,上雪峰,入靈樹,建雲門,一生致力弘揚佛法,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雲門宗”。雲門寺也因此成爲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的“雲門宗”祖庭。後漢干祐二年(949年),即南漢干和七年四月十日子時,文偃逝世,享年86歲,僧臘66年。當月二十五日,諸山尊宿,四界道俗,將文偃的遺體送入方丈寶塔。15年後啓塔,肉身如故。宋太祖干德元年(963年),南漢王劉晟即命“署人船在雲門,修齋迎請”。迎文偃肉身到大内供養月餘,方送歸雲門,並賜文偃謚號爲“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文偃真身在雲門寺時達千年,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毁。

  本文參考資料:

  [1]五代南漢大寶元年(958年)雷岳撰《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故匡真大師實性碑》。

  [2]五代南漢大寶七年(964年)陳守中撰《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禪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

  [3]岑學吕編《雲門山志》,1951年版。

  [4]馮學成著《雲門宗史話》,四川成都文殊院2001年5月印刷。

  虚雲老和尚傳略

  明 慧  德 真

  本文原載《雲門山大覺禪寺》專輯,即《乳源文史資料》第七輯,乳源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粤北雲門山大覺禪寺1988年10月合編印。

  作者:明慧,法師。

  德真,雲門寺僧。

  虚雲老和尚俗姓肖名古岩,字德清,湖南省湘鄉人,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廿九日寅時。父爲泉州幕府,母顔氏,年逾40,憂無後,赴觀音寺禱之。是夜,父母同夢一長須着奇袍者,頂觀音跨虎而來,躍卧榻上。驚起互告,遂有娠。

  虚雲老和尚年幼慕道,不茹葷腥。19歲出家於福州鼓山,禮常開老人爲師。20歲依妙蓮和尚受戒。時父在泉州,四處尋訪,遂隱岩洞,禮萬佛懺3年。時遇虎狼,亦不畏懼。爲磨煉習氣,持頭陀行,以鬆果野菜充飢,静坐觀心。23歲遵師命,回鼓山任職4年。水頭、園頭、行堂、典座諸苦行事,無不爲之。28歲又辭職,復向後山岩洞,饑餐鬆菜,渴飲澗泉。

  31歲禮天臺華頂龍泉庵融境禪師,識其爲法器,令住國清寺參禪。至方廣習法華寶訓,37歲由普陀回寧波至阿育王寺拜舍利,在天童廳楞嚴宗通。其後發願行脚,朝拜四大名山,遍參善知識。

  43歲再朝普陀。由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直拜至五臺,以報父母劬勞之恩,爲時3年,熬受寒暑風霜,飢渴病苦,而道心愈朗,途中感文殊菩薩指引。48歲在五臺山茅棚,與諸師共同參究,甚有饒益。49歲經川入藏,行及一年,跋山涉水,常數日不遇一人。

  50歲由藏入印,過喜馬拉雅山,有詩雲:“何物横天際,晴空入望中,這般銀世界,無异玉玲瓏”。至揚甫城,禮佛古迹。至孟加拉大埠渡錫蘭(斯裏蘭卡)朝聖地後,即附航至緬甸禮大金塔,至摩羅緬吉帝利。時爲光緒十五年,七月起程回國。過漢城關。回國初願,爲朝鷄足山,禮迦葉尊者。

  53歲,約普照、月霞、印蓮諸師,同上九華山,修翠峰茅蓬,習賢首宗,研習華嚴經。56歲時,揚州高旻寺打12個禪七,老和尚由九華下山。身雖染重病而堅持坐香,到臘月八。第二晚六枝香開静時,護七師冲開水濺於手上,茶杯墜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豁然悟道。即説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虚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曰:“燙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58歲再往阿育王寺拜舍利,每日展大具禮30拜。冬患病,於十一月十七日,在重病中燃指供佛報母恩。燃指後病即愈,不數日膚肉完復,漸漸恢復禮拜在寺過年。60歲被邀赴丹陽重修仙臺觀。61歲上終南山獅子岩,爲杜外擾,儀號虚雲。62歲於終南山隱居,除夕煮芋,跏趺待熟,不覺入定半月。65歲重修鷄足山迦葉道場。隨後於歸覺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重振律議,傳授戒法,皈依者3000餘人,受戒者700。又在大鐘寺傳授大戒。

  66歲往南洋宏法。至南緬太平寺講《彌陀經》,在仰光講《法華經》,在馬六甲講《藥師經》,吉隆坡講《楞嚴經》。各處講經畢,皈依者成百上千。67歲回國,途經臺灣,又至日本參觀各寺後歸扺上海。後與佛教會代表寄禪、冶開諸公進京請願。肅清王善耆,請其爲太福晋説戒法,各王公大臣舊友,多來相禮。對鷄足山加贈名“護國祝聖禪寺”,欽賜龍藏鸞駕全副,欽名方丈,御賜紫衣缽具,欽賜玉印、錫仗、如意。封賜住持“虚雲佛慈洪法大師”之號。

  68歲赴暹羅(泰國)在講經中忽入定九日,哄動國王大臣,官紳士庶。講經畢,國王親自請其至宫中講經,虔誠供養,並授皈依。官紳士庶皈依者數千人,隨後往檳榔市極樂寺講經。

  70歲到仰光請玉佛一尊送鷄足山祝聖寺供奉,宗風大振,滇督李帥率全家受皈依。72歲,滇大亂,兵圍鷄足山,老和尚前往與統兵李根源解釋,其感化而散兵,圍既解,李亦受皈依,作地方護法。是年冬,上海急電至滇,促往滬。與寄禪、冶開諸公斡旋於南京晤孫中山先生,商訂佛教會章程。事畢,復與寄禪同往北京晤袁世凱,寄禪劇病逝於法源寺。爲料理喪事,扶柩至滬,與普常、太虚、諦閑法師及楊仁山居士等在静安寺召開佛教會成立大會,並追悼寄公。73歲回滇成立佛教分會,西藏活佛遠來朝禮。

  75歲到維西中甸阿敦子各地遊覽,再往西藏參禮喇嘛十三大寺。90歲時,閩主席楊幼真、前主席方聲濤率官紳請其爲鼓山涌泉寺住持,擴建寺宇,辦戒律學院,傳戒講經。95歲,三夢六祖,召返曹溪,省長李漢魂作大護法,中興六祖道場。四衆聞風,十方咸來皈護。現枯木開花,白狐樹神皈依之奇异。南華寺修建順利完成後,來求戒者益衆,於寺辦佛學,培育僧材。時值抗日戰争,每日二時禮懺,以薦亡息灾。並號召减省晚食,節省餘糧,支援抗日,將所積之果儀20餘萬,交給政府,救濟飢民。101歲時,重修韶關大鑒寺,辦僧伽工廠。

  1940年,虚雲老和尚在重建曹溪六祖道場畢,朝禮雲門,見祖庭衰落,荆棘叢生,發願重修。

  1943年(104歲)在李濟深、李漢魂和鄒洪的支持下,由省長李漢魂帶領衆官員親自護法駐錫雲門,主持中興偃祖道場。時當抗戰,限於人力、物力和財力困難重重,賴其持之以定,處之以恒,晝夜操勞,事無巨細,必親自檢點。以百餘高齡,率衆披荆斬棘,挑土築堤,自燒磚瓦,改移寺向。經9年艱苦努力,共建成堂、閣、殿、樓、廳、庫、寮、塔等共180餘間,建築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雕塑諸佛菩薩聖像80餘尊。十方僧衆雲集,宗風大振。同時農禪並重,建立僧伽農場,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復以節餘,施濟農村,德化四方。

  107歲在廣州市六榕寺設壇,追薦抗日陣亡者。後應香港之請,主持和平法會,皈依者數千人。再往澳門打七,皈依者數千人,返回時請赴中山石岐建大悲法會,皈依者亦數千人。事畢,回雲門寺趕速完成各殿工程。109歲,春戒後赴廣州市爲佛教志德醫院開幕並説法。復赴香港沙田慈航净苑講經打七説皈依。回雲門寺後,有美國詹寧女士遠渡重洋,前來求戒,爲禪七。110歲,雲門寺重修完善後,請南海岑學吕居士編寫《雲門山志》。

  110歲,往南華春期傳戒,禪堂長期坐禪七,座下有省悟者,後回雲門,着手整理歷年文稿,交付編輯。

  112歲,三月初三日,身遭劫難,入定九日。生平所著最珍貴之《楞伽經》和《楞嚴經》講義,此時被毁。

  1952年(113歲)春應中央邀請,在佛源和尚隨侍下,離開雲門,前往北京,途中病重,往武昌三佛寺。病稍愈,爲達觀音七,皈依者2000餘人。七月廿八日,由中南區派員護送進京,住廣化寺。到京時,受到國家領導人李濟深等到車站迎接,並受到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在南池子賓館設齋宴請。在座作陪的有巨贊、法尊、佛源、葉恭綽、周叔迦及賢良寺住持等十餘人。席間共議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籌辦事項,並商議提請中央頒佈宗教政策,明確規定人民群衆有宗教信仰自由及對寺廟保存與管理方法。大家還商議擬請其任會長,以病辭。十月一日,在廣濟寺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贈送給中國的三件寶物:佛舍利、貝葉經、菩提樹。冬,受上海佛教界趙樸初、方子藩、李思浩、韋航法師等邀請,在玉佛寺主持和平法會,並打三個禪七,皈依者約4萬人。其所得净資分發四大名山,八大名刹及各大小寺廟。

  同年,在杭州净慈寺、蘇州西園主持和平法會,皈依者無數,瞻禮者如潮。法會後游虎丘、靈岩山等名勝,發起修復虎丘、紹隆祖塔,坐船經南通狼山朝拜大勢至菩薩後回上海。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被選爲名譽會長。在京期間,常與李濟深、李根源、龍雲、葉恭綽、朱長生等人往來,互叙舊情。並往山西大同參觀雲崗佛窟,均有佛源隨侍,爲助宏法師作記録。之後,令佛源先返雲門,接任住持。於五月,與佛源同返至武漢分離,在寶通寺主禪七兩期,再上廬山養病。六月,有數僧人,自雲居山來,禀師言:日寇侵中原時,真如寺全部被焚燬,今只見  廬遮那大銅佛兀坐於荒煙蔓草之中。聞言,乃惻然傷之,念雲居乃唐代元和年間,自道容祖師開山,歷代祖師最勝道場,由弘覺、道膺繼之。其後有佛印了元、圓悟克勤等皆任其住持。居士中有白居易、蘇東坡、秦少游等常禮於寺。念歷代祖師道場,倘不重修,將煙没矣,遂發願重修。七月初五,入雲居山,住牛棚内。各方僧人,聞風雲集,墾荒開田,種植茶園。生活艱苦,環境惡劣,但殿堂佛像,修造極爲莊嚴。是時,海内外四衆弟子大力護法,僧衆百餘人,分工合作,歷時6年,恢復雲居道場。以百丈家風,農僧並重,海衆安和,衲子雲集。時值整風反右運動,仍然宗風大振,實古今之偉人也。

  116歲,征得佛協准許,各方僧衆於十月到雲居山,受戒者500餘人,然後起禪七一期。是年,開田種稻140餘畝。栽茶樹果樹等甚多,變荒蕪爲熟地。諸方衲子,撥草贍風,千裏遠來,尋師問道。1957年,北京屢有電至,請師北上,因老病難行,却之。

  1959年120歲時,農曆九月十二日,中午12時起床,自取水飲,洗面禮佛後,唤侍者一齊進來,舉目偏視,曰:“你等待我多年,辛勞可感。從前的事不必説了,我近10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感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只想爲國内保存佛祖道場,爲寺院守祖德清規,爲一般出家人保住此一領大衣,(手指圓領)即此一領大衣。你們各人皆爲我入室弟子,此後,如有把茅蓋頂,或應往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説畢,合掌道:“珍重”。即右脅作吉祥卧,1時45分時寂。荼  後得五色舍利百餘粒,小者無數,有蠶荳黄荳大者,白色爲多,晶瑩光潔。

  虚雲老和尚,世壽120,僧臘101,其弟子寬字滿天下,聞示寂,海内外四衆弟子,佛教團體,紛紛舉行追悼,營造舍利塔紀念堂供奉。並爲老和尚編著年譜、法碟、方便開示語録,追思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