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風景這邊獨好

  南粤第一高峰

  李仲聲  馮冬生

  本文原載《粤北風采》,花城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作者:李仲聲,乳源瑶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

  馮冬生,時任南方日報攝影記者、廣東畫報編委。

  石坑崆峰,又名莽山峰、猛坑石峰,挺立在乳源瑶族自治縣西北部70多公里的莽莽群山之中。海拔1902米,是廣東省第一高峰。

  石坑崆峰頂,是一塊長約60米,腰寬約30米的小平臺,呈橢圓狀,終年雲霧繚繞,如一個大鵝卵,飄浮在茫茫的雲層之上,乘車可以直達峰頂。山坡上,長滿干粗矮小、枝横交錯、虬根盤纏的小灌木。還長着叢叢金竹,枝黄葉翠,嬌小婀娜,隨風擺舞,婆娑瀟灑。每逢山花怒放時節,漫山遍野,姹紫嫣紅,斑駁陸離。頂峰東南面的緩坡上(距峰頂約100米)有“天池”一口,長約40米、寬約30米,水深約2米。池水清澈見底,長年不枯。掬飲池水,甘津清凉,如服瓊漿玉液,沁人心肺。時逢深秋,天池四周的小草一片金黄,與碧緑色的池水相映生輝,猶如一圈金色花環,襯托着一面晶瑩剔透的明鏡。時有群猴渴飲池邊,嬉耍追逐,給静謐的天池帶來了幾分喧鬧。天池對面的山坡上,有大小兩塊巨石,儼似剛從池水中跳出兩只蛤蟆,大“蛤蟆”在前,小“蛤蟆”隨後,正往山頂跳躍。

  莽山雲海,極其壯觀:每年秋冬(10月至次年2月)是觀雲最好季節,此時登上峰頂,極目四望,只見脚下萬裏雲海,浪濤翻滚,氣勢磅礴,瞬息萬變。時如瀑布傾流,一瀉千里;時如萬馬奔騰,汹涌澎湃;時如五彩雲橋,騰空凌架;時如一幅無邊無際的輕紗,飄飄忽忽,可謂千姿百態,絢麗壯觀。有時候峰頂四周,景色各异,東面是驚濤駭浪,南面是濃霧漫天;北面是彩雲朵朵,輕盈漫舞,西面却是萬裏晴空,金陽普照。隨着雲霧起伏張弛不斷變幻,周圍的山峰時隱時現。轉瞬間雲消霧散,蔚藍色的天空下,是連綿千裏緑茵茵的山巒,奇觀异景,美不勝收。

  夏日炎炎登上峰頂,暑氣盡消,山上山下氣温相差十五六度,是個避暑的勝地,住在山上,早上微寒、午間清凉、晚上要蓋棉被,一日之内,經歷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候。從3月至9月,峰頂經常被大霧籠罩,濃霧漫天,一米開外,景物難辨,人在霧中穿行,猶如騰雲駕霧,飄然若仙,别有一番情趣。

  石坑崆峰下,是八寶山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縣城至石坑崆公路,從保護區内穿過。區内古木參天,遮天蔽日,山禽走獸,出没林間。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林木種類就有一百多種,其中珍貴稀有樹種有:廣東鬆、華南鐵杉、黄桑、苦木、三尖杉、粗榧等。還有一種珍珠黄楊(又名千年矮)是中南地區非常罕見的名貴的觀賞樹。還有靈芝、鷄爪、黄連、天蔴、杜仲等珍貴藥材。野生動物有幾十種之多,其中屬於珍貴動物有:華南虎、豹、華南元冠鹿、蘇門羚、金猫、大小靈猫、麝、黑熊、短尾猴、黄腹角雉等十多種。

  石坑崆峰,壯觀奇景,迷惑傾倒多少遊人,慕名前來探勝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絶。原廣東省政法委員會的領導寇慶元同志,不顧年邁,興致極高地攀登頂峰,題下“南粤第一峰”。

  登石坑崆記

  陳中秋

  本文原載2007年7月14日《南方日報》。

  作者:陳中秋,廣東省文史館館員。

  石坑崆算不上名山。但自從我知道她是廣東的最高峰之後,就一直想上去看看。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居然始終未能如願。今年春天,終於又有了一次去粤北的機會。這一回,我可真要抓住機遇了。 

  從廣州到粤北,如今有了一條方便快捷的京珠高速公路。

  公路像一條白色的飄帶,從遠處的高山峽谷中一路飄盪過來。車窗外,山風帶着零零星星的春雨,清新而濕潤,撲在臉上,使人身心格外舒暢。車子經過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然後到了南嶺脚下的南嶺小鎮。要去石坑崆,就得先在小鎮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登山。 

  安頓下來,便邀上幾個年青人先去小鎮游逛。所謂小鎮,實際上就是撒落在一條狹長山溝裏的村子。小河畔穿村而過,隔河相望的山崗上,三三兩兩地分散着幾片青灰色的磚瓦平房。平房周圍是田野和山林。我們沿着公路漫步,既不見繁華的購物中心、百貨大樓,也没有燈紅酒緑的娱樂場所,連廣告牌和汽車也很少見。路旁幾間還在營業的店鋪,賣的也多是菇菌、菜干、五指毛桃之類的當地土産,仿佛覺得又到了我非常熟悉的粤北農村。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上世紀60年代建起來的乳陽林業局所在地,而現在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實際上也就是當年的乳陽林場了。 

  林場很大,四周起伏的山野田園,輕煙籠罩的青灰色民居,河灘上一堆堆被山洪冲瀉而下的怪石……夜宿橙屋酒店。一幢依山傍河,橙、白、緑三色相間的三層小樓。原來這也是由20多年前的林場招待所改建而成的。據説外來者都喜歡住在這裏,還説這是一間“帶故事”的酒店。入住後,果然發現床頭櫃上放着一叠“故事”,都是當年林場老職工的“口述歷史”。一頁頁讀下去,你會對那個遠去的年代和當年在這裏發生的一切,對他們種種艱難困苦的經歷浮想聯翩,感慨不已。夜深人静,萬籟俱寂,當我躺在床上盡情地享受這難得的寧静之夜時,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當年的青春激情和革命鬥志。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向着南嶺的腹地,向着石坑崆出發了。一進入這片廣東最完整、最龐大的原始森林,汽車就仿佛成了一只白色的潜艇,在遮天蔽日無邊無際的緑波翠浪中穿行。我已經分不清東西南北,只知道四面八方都被茂密的森林包裹着,山風夾着草木的芬芳不斷地吹進車裏來。各種樹木、藤蘿高高低低,横生竪長,千姿百態,墨緑、淺緑、嫩黄、粉紅,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有紅豆杉、嶺南槭、黄櫨葉、山烏桕等等,更多的就叫不出名字了。緑波翠浪中,有時又冒出一叢叢紅色的杜鵑,粉紅的櫻桃,潔白的木蓮,還有許多黄色的藍色的花叢,把這緑色的世界裝點得更加五彩繽紛。再看對面的山頭,也都布滿茂密的森林,緑波涌動,直接藍天。當汽車繞行一個大大的“之”字翻上一處山坳時,却見前面出現一大片翠黄色的鬆林,與另一邊的深緑色形成明顯的對比。導遊告訴我們,這就是有名的“廣東鬆”了,而且這是世界上保存最大片的廣東鬆原始林。廣東鬆最奇特的地方,是松葉的顔色可以隨四季變幻,春夏翠黄蒼勁,寒冬一片粉藍,所以又叫做藍鬆。這景致,也應該是南嶺獨有的。因爲這裏也是我國冬季有冰雪的最南端,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才造就了獨特的廣東鬆。這一帶又是華南虎的最後栖息地,可惜我們這次没有見到。據介紹,這裏是整個嶺南地區生物品種最多的地方,至今發現的植物有2000多種,野生動物有200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一、二級動植物就有82種之多。所以這一帶也稱爲廣東的物種寶庫,被列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汽車依着山勢,不斷在森林中繞來繞去,透過樹林,可見白花花的清泉在坡下的谷底奔騰。有時一股清泉從懸崖峭壁一瀉而下,形成各種形狀的瀑布,跌落在形形色色的碧水潭中,像白綢,像銀紗,在森林中飄忽不定時隱時現。 

  導遊説,快到了。我們下車步行到一個更高的山坳上,只見四周茂密的森林突然消失了,頭頂出現了遼闊的天空,身旁只有低矮的灌木叢,山風也突然變大了,迎面呼呼而來。四周起伏的山巒已在脚下,盡收眼底。沿着山梁往左邊望去,只見一座褐色的山峰在遠處迎風矗立着,這就是石坑崆的主峰了。 

  往主峰的路雖然有點陡峭,也並不難走。是一條盤山而上的砂石公路。只是越往上走這山峰便越是裸露,連灌木叢也越來越低矮稀少,到後來便只有一叢叢野草還零零星星頑强地鑲嵌在風化了的岩石縫裏。 

  主峰頂上盡管也是凹凸不平,却有開闊的地方可供遊人行走拍照。靠南邊的一端竪起一塊巨石,上書“廣東第一峰”,海拔1902米。而北端則建起了一座雕塑,雕着一雙手,捧着一個圓球,雕塑的底座上刻着“湘粤同心共創輝煌”字樣。導遊説,這個地方正好是湘粤兩省的交界點,所以兩省的人都在這裏作了標記。廣東人叫石坑崆,湖南人叫猛坑石。而且巧得很,這邊是乳源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另一邊則是湖南宜章的莽山國家森林公園,這兩個公園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聽到這裏,我不禁笑了。我這個出生在湖南,工作在廣東的人正好脚踏兩省,既是廣東人又是湖南人,一瞬間就可以在兩省間來回走動,真是一樁意想不到的樂事。 

  登高志在望遠。站在這座横跨兩省的主峰上極目遠望,只見遼闊的藍天下,不分東南西北,都是山的世界,雲的海洋。近的山,黑蒼蒼的,高大險峻,氣勢磅礴。遠的山,迷迷蒙矇,在雲海中若隱若現,像一座座墨緑的島嶼一直延伸到遥遠的天邊。有人告訴我,廣東的第二、第三高峰也在附近,所以這一帶也稱爲廣東的屋脊。回想起我們剛剛穿過的大森林,你就可以想象得出,在這個龐大無邊的“屋脊”下,珍藏了多少各式各樣的寶藏和自由自在的生命啊!又栖息着多少像廣東鬆、華南虎這樣的珍稀物種啊!她的價值是絶對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也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再造的。 

  站在這雄踞群峰之上的石坑崆頂,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什麽叫天高地厚,什麽是遼闊之美。對於這向往已久的峰頂,你也許覺得有點出乎意料的單調,頭頂只有高遠的藍天,脚下只有裸露的岩石,既没茂密的森林也無奇花异草的裝點。因爲她太高,她的海拔高度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了泰山、衡山、嵩山、廬山、黄山等許多天下名山。高處不勝寒,許多動植物都無法在這裏生存。而億萬年的風霜雨雪還在使這峰頂的岩石不斷風化、崩裂。但石坑崆却像一位無名的英雄,一位歷盡滄桑的巨人,依然不屈不撓地頑强地矗立在天地之間,守望着這片浩瀚的大森林,守望着祖國南方這塊神奇壯麗,裝滿稀世珍寶的福地。 

  山水自然,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且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組成部分。歷史的教訓已經使我們明白,人與自然絶不是簡單的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係,而只能是和諧友好,共生共存的關係。願石坑崆和她守望的這片天然生態屏障永遠與天地共存,與我們的子子孫孫同在。

  初探粤北埕頭大峽谷 

  馮冬生

  本文原載《廣東畫報》1998年第1期。

  作者:馮冬生,簡介見本書第313頁。

  時近深秋,恰逢節假幾天,計劃好尋一清静之地小憩幾日,找回一份悠閒之感。不料,香港一位朋友打來電話相邀到一個叫埕頭的山谷探險,從他描述那自然詭异的景觀時發出的驚嘆聲中,我仿佛難以推脱來自大自然的神秘誘惑,改變初衷,决定到此處一睹其芳容。

  國慶日,我和同事在韶關與香港朋友領隊的勁松攝影探險團一行8人匯合,乘車前往埕頭所在地乳源瑶族自治縣大布鎮。

  大布鎮地處嶺南山脈、粤北崇山峻嶺之中。朋友所説的山谷離鎮街有一段路程,景觀像大峽谷,遠看如群山環抱中的玉盤,盤中一條如練的玉帶蜿蜒往南方飄去,盤邊處玉帶忽然消失得了無踪影。此處便是埕頭大峽谷的起點了。

  聽當地老人説,峽谷的形成還有一段美麗的神話。相傳遠古時盤地北邊的山村裏,住着一位美麗的姑娘,她偷偷愛上了常常路經村子的年青挑夫。姑娘的戀情後來被族人發現了,因爲青年挑夫家裏貧窮,族人便反對兩人的來往。一天晚上,青年挑夫約會姑娘上了北山,很快族人發現後追上山來,情急之下,小伙子背起姑娘往前一跳,落脚的地方踏出了深深的脚印,從此便有了埕頭大峽谷這個壯美景觀。

  在熱情好客的鎮黨委書記劉靖海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離小鎮6公里的埕頭大峽谷始點。當我們站在谷頂的岩堤上向峽谷深處遠望時,不禁爲大自然造化神奇的美麗而擊掌驚嘆。

  峽谷的頂端地貌平緩,始點上部的岩層自然形成一個形似埕瓮的景觀,寬有五六十米,長有百米,落差近40米,當地人稱之“埕頭”便由此而得名。

  一條清溪緩流至埕瓮般的壺口,在梯級樣的崖層上輕試着向下涌去,最後匯集在壺嘴處,奔騰飛躍200多米的斷崖絶壁直冲谷底,水擊石鳴之聲如千軍萬馬厮殺,氣勢磅礴,粗狂雄峻。

  地方誌裏記載,曾有文人賦詩描繪埕頭峽谷瀑布景觀:“ 埕頭石缺水飛飛,滚滚高瀑去不回。日照潭心波影亂,青山倒插望巍巍”。也許有了這一懸飛瀑,使得這幽峽深谷透出充滿生機的靈秀。

  正當我盡情地享受及欣賞這曠野之美時,同行的香港伙伴已按捺不住要往谷底探個徹底了。

  劉書記領着我們沿依山勢而築於岩壁上的水電站引水渠面緩行。越往前越感到大峽谷的壯觀和恢宏。只見谷面寬窄不一,寬處兩岸相距足有一二公里之遥,窄處也有百多米之距。谷中溝壑縱横,奇峰林立,森林莽莽;谷底山溪秀麗,薄霧縈繞,不時見一兩只野鳥騰空而起,飛往絶壁。山、水、林、禽同生共榮,飛瀑流泉與奇峰巧石珠聯璧合,相互映襯,搆成一幅巧奪天工的山水畫廊。

  沿着1386級天梯,我們來到修建於峽谷底的水電站。劉書記説,近幾年爲了改變鎮裏的經濟面貌,開發利用了這裏豐富的水利資源,修建起兩座小水電站,經濟效益不錯,你們今天能下到谷底,也全靠修電站時建起的臺階,要不,得坐直昇飛機才能來了。

  午後的陽光很難照到峽谷的底處,使本已幽深的峽谷更顯神秘。我抬頭上望,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態,氣勢恢宏,突兀的山峰在斜陽餘暉中金光閃爍,好不壯美;峭壁上涓流輕瀉,如掛在少女脖子上的一串串晶瑩的珠鏈,更有那稀有的珍貴樹林,雜以奇花异草,把這裏的山峰岩石打扮得多姿多彩。

  在谷底,我們見到以石英砂岩爲主的地貌,由於地質變化,水流切割,鬼斧神工,形成了世所罕見、奇特各异的景觀。

  我們穿行於絶壁溪水之間,谷底植被完好,樹木緑如翡翠,山谷縱横,涓流不斷。豐富的水態,雖然不及長江大河般氣勢磅礴,但那泉流萬千、纖塵不染、清澈見底的溪流,或温柔秀美,或汹涌澎湃,在群峰峽谷之中向前彎彎曲曲地流去。

  峽谷裏黑得早,主人不斷催歸。劉書記對我們講,這大峽谷始起大布,終至英德,全長15公里,好看的景點多着呢,一兩天是看不完的。我想,這裏如果什麽時候能開發成旅遊景區,一定能吸引不少遊客。

  是啊,如此奇特的大自然美景,誰不想一飽眼福呢?

  走進大峽谷

  王月清

  本文原載楊羽儀主編《千家寫嶺南》,花城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作者:王月清,女(蒙古族),中國人民銀行乳源支行幹部。

  大峽谷位於廣東乳源瑶族自治縣西南68公里的大布鎮,距離鎮政府3公里路程,海拔600多米,地勢平緩,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我想這就是大峽谷美麗的原因之一吧。峽谷長15公里,谷深300多米,谷口寬窄不一,最寬處兩公里,最窄處僅100多米。據專家考證,這是1000萬年前山體運動,造成地表昇降,地層斷裂,經千百萬年的風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大峽谷景觀。這更激發了我的好奇心……

  大峽谷是美麗的,我有幸在不同的季節近距離觀賞過其自然天成的美麗景色,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看點不一。

  那年聽説大峽谷很美麗,正巧是春天,幾場大暴雨後,在猶豫之中還是决定前往。那時還是鄉村公路,道路崎嶇難行,一路顛簸,進入景點,第一次走進這塊神奇的土地,就被這裏奇异的地貌所吸引,心中不由一動。我看山,山是平頂的,不論大小,心想如此地貌我以前從未見過,好奇怪,這種印象非常深刻,至今難忘。在前方不遠,忽然看到霧氣昇騰,好似天宫霧氣一樣,隨着一陣一陣的風,飄盪不定,忽而淡淡忽而濃密,人在其中忽隱忽現,隱隱約約,美不勝收,怎麽回事?那是什麽地方?心中好生奇怪。忙問,同行有知情人告知,那就是大峽谷,由於大雨造成水量大增,瀑布奔騰而下,巨大的衝擊力,使水氣上昇,變成霧氣昇騰。我嘆服大自然的美妙,能工巧匠一般再現人們想像中的人間仙境。

  快到了,快到了,已經聽見響徹雲霄隆隆的巨大響聲了。當我們親臨其境時,無不爲那扣人心弦、氣勢磅礴、撼人心魄的第一景——大布河埕頭大瀑布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以其匆匆的步伐,一下由寬闊的河面擠到不過幾十米的窄小河道,河水深度增加了更加汹涌,波浪重重衝擊拍打着這段河道的巨石,水花飛濺並分三至十多米不等的落差。河水咆哮着、奔流着,其景觀絶不遜色於著名的黄河壺口瀑布,如此壯觀景色,南方少有。這時河道再次變窄,不過三米左右,就像一個傾斜的大酒埕口,河水由不同落差汹涌奔騰咆哮而至,勢如千軍萬馬,集中飛流而下300米,成爲中國罕見的飛瀑。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於描述大峽谷一點不爲過分。

  站在電站修的水渠上放眼看去,峽谷盡收眼底。谷底有清潭,潭水順谷而流又形成大小不一的幾個小潭,同樣清澈見底。峽谷兩岸盡管像刀斧劈削,石崖陡峭,但由於自然環境保護得好,依然覆蓋翠緑的植被與樹木,使人滿眼的舒服。

  遊人不顧濕潤的路面,踏着人工開鑿的陡峭路,一步一步緩緩而下,終於到谷底了。抬頭向上看,由於雨天的原因,水太多,水渠的排泄口有幾處向外排泄,由此形成多處飛流直下的瀑布,難怪谷底到處水氣昇騰,霧氣蒙矇,不一會全身衣服都濕潤了。因在運動並不覺得冷。

  在大峽谷的送子觀音和雙獅迎客兩峰之間有條50度傾斜的電站上下班通路1386個臺階,因太長太陡遊客是很辛苦上來的。過去常有遊客昏倒,許多遊客因怕累,怕力不從心而不敢下去谷底。現在好了,有投資者建了昇降機,遊客方便多了。

  夏天的大峽谷同樣美麗,炎熱並没有阻擋旅遊者的熱情關注,當我們順着陡壁步步艱難行走時,濕潤的陡壁不時散發出野生植物的淡淡清香,行走在樹木之中,累了背靠着樹木休息一會感覺很好,同時伴隨着陣陣清風,並不覺得熱。夏天大峽谷底的清潭是遊客最好的去處,那裏有清清的潭水,遊客三五成群在此休息或嬉鬧,有些遊客看好山好水乾脆跳入水中游泳,自由自在地擁抱清静的河水,那份與自然融爲一體抛棄雜念的放鬆心情,開開心心遊玩真能健康長壽。

  谷底有瀑布潭、黄龍潭、心曲潭、鴛鴦潭、桃花潭、長青潭、青龍潭及仙女潭等。抬頭看藍天白雲那樣的清澈,盡管夏天的瀑布水量少了,斯文地飛度下來落入潭中,還不時被風吹散飄落形成只有感覺出來的小小水珠,但這時一身的疲憊消失得無影無踪。

  秋天大峽谷美如少女,那如刀削的石壁由於千萬年的風化,少許的泥土還頑强地生長着一些野草野花和不知名的灌木,還不時有一些野花東一叢、西一叢地綻開,古老的鬆樹把根深深扎在石壁的裂隙中,頂破頑石吸收有限的養份,照樣挺拔翠緑。石壁經千萬年風吹雨打留下了圖案,加上不經意的緑色點綴,當從潭底向上仰望,一幅天然的國畫展現在面前。那黛緑色的畫面是任何大師也難調畫的。秋風陣陣一身輕鬆,行走在美如畫的環境中,真像返樸歸真的山人。過慣了都市生活到大自然中活動活動是最好的休息,在這裏,我們能與大自然對話。真羡慕這裏的山民,天天吸到如此清新的空氣。

  冬天,伴隨着陣陣大風,站在大峽谷邊上,傾聽到大布出名的山風。也許是没有高大山峰的阻隔,這風吹得有聲有色,每一次風吹的聲音都不一樣,有時像萬馬奔騰、千軍萬馬横掃過來的樣子;有時絲絲作響一聲高一聲低,有時呼呼吹過,吹得你脚跟有點站不穩。我只知在林區,林海會有濤聲,没想到大布峽谷的風,會如此厲害,讓我們這些從没到過林海的人同樣領略到獨特的濤聲,也是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盡管冬天較爲冷,但也因南方四季常青,大峽谷依然如故熱鬧非凡。冬季雨水少,春季那壯觀的瀑布飛流現在變成細細飛瀑,没有湍急的河水只有涓涓細流,河灘巨石全部露出來,山依然青水依然緑,那是另一種景色。

  乳源大峽谷是南方的一塊緑寶石,一方至今仍是處女地的瑰寶,一幅神話般的天然山水畫廊。游大峽谷如同進入童話世界,使你遐想萬千。只要你用心去讀,就會有所發現,有所領悟,有所啓示。

  乳源“地下森林”奇觀

  張如喜

  本文原載1986年7月31日《南方日報》。

  作者:張如喜,南方日報記者。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考察團的同志告訴記者,在乳源瑶族自治縣大坪區(今屬大橋鎮)發現了一處“地下森林”,景象奇特壯觀。

  懷着一睹爲快的心情,記者和乳源縣委的領導同志一起來到了大坪。我們從區公所出發,步行了10多裏路,便到了一處濃蔭覆蓋的山坡。在坡面的緑樹叢中,驀然出現一個大深坑——當地人稱爲“通天籮”,罕見的“地下森林”就在坑底下。

  坑口呈圓形,直徑100多米,往下看,懸崖峭壁直往下伸。我們探頭望去,啊,從坑底到坑口,起碼有30多層樓那樣高,坑腰寬闊,呈谷籮狀,透過薄薄霧靄,只見坑底草木迷離,蓊鬱葱蘢。我們舉起望遠鏡,眼前出現一個地下緑宫:幾株古樟探出身來,撑開如傘的繁枝茂葉,簇擁在一起的櫞、榴、楠、石斑木、灰木、棕櫚等,枝葉交接,層層叠叠。中間藤蔓厮纏,荆葛盤曲,周圍長着許多蕨類植物,擁擠着鋪成一層緑幔。同行的縣林業幹部説,在這裏,可辨的植物起碼有數十種,除本地常見者外,尚有生於南亞熱帶的亮葉猴耳環、水冬哥等。我們側耳細聽,可聞“嘀嗒”的滴水聲和林下淙淙的水流聲。突然,從林中飛出兩只蒼鷹,低空盤旋鳴叫,聲音逥盪,使“地下森林”更顯得幽深和神秘。

  “到了冬、春季,這裏的景色更好看。”當地的幹部介紹説,寒冬時節,山坡上冰結雪飄,草木蕭殺,但“地下森林”裏却温暖如春,翠緑如故,引來百鳥栖息避寒,盤桓啁啾,宛如地下的“小鳥天堂”;到了春暖花開時,山上常有濃雲重霧,有時微風吹處,行雲遊移開去,積在坑裏的雲朵即裊裊上昇,從遠處望來,有如井口冒煙。

  多麽奇特動人的景致啊!所謂地下森林,原來就是生長在深坑下的林木。據中國科學院南方山區考察團的同志介紹,我國最有名的“地下森林”,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内的鏡泊湖一帶。那裏有七處“地下森林”,每處坑深百米,直徑約500米,是火山口,現已有兩處作爲重點風景區開放。乳源境内的這片“地下森林”是怎樣形成的?考察團的同志作了初步考察,認爲可能是地陷引起。大坪一帶屬石灰岩山區,溶洞和地下河很多,且有許多貝類化石,可見以前曾是湖海。在漫長的劇烈的地質變動中逐漸形成這個深坑。從坑腰掛着的石鍾乳已長至數尺來看,該坑形成至今已歷百萬年。由於坑口較大,有陽光射入,且底部有土壤風化,植物得以生殖,並雲集了衆多物種,保留着原始狀態。這不單可供觀賞,對研究地質和物種資源也有價值。不過,由於坑深壁峭,底部至今人迹未至,確切情况還有待探究。

  大自然以它神奇之力,爲我們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河山。當告别這處“地下森林”時,我們想,若能把它闢爲旅遊點,讓更多的人到此領略大自然的奇觀,那該多好!

  游國公岩記

  胡之賓

  本文原載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

  作者:胡之賓,乳源縣人,清初邑庠生員,即縣學秀才。

  去乳邑東北二十裏利村之背,曰國公岩。鄉人相傳昔有鄔、李、侯三國公隱屯於斯,没而爲神,每年六月各祠廟抬神慶賀。癸卯夏五月,時從邑侯裘公,政洽人和,公餘多暇,賓邀同瑰叟、龐夫子、祖如、龐師兄樑玉瑯、鐘公仞弟文,宿往游至岩下。有嶺高百仞,層層若石凳,攀躋而上。岩口有古荆樹,大三尺圍,高四五丈。岩有門,俯下丈餘,路徑彎曲險幽,村民持火前導,方可進步。内若廳堂,然冬温夏凉,通達相聯,上若雨滴,下無苔蘚。其中最奇者,宛肖觀音寶像,頭頂花冠,身披袈裟,盤坐莊嚴於蓮臺之上。後有護法韋馱,左右二石,若鸚哥净瓶。至於若坐若卧,若抱膝如羅漢者,不一而足。池中露一白龜,頭背足裙,躍躍欲動,背一痕,鄉民雲:昔爲馬蹄所蹈,故殻損,首縮。如此又有東瓜石,靈芝石,磊落無數。又有銅鼓石,鐘磬石,隨擊有聲。轉行數百武,幽怪更异,名曰“鬼子田”,分丘列壑,儼乎東作之形。再轉行,勢益卑下,水聲汹涌,莫知底止,以石擊之  長聞,寒風颯颯襲人,衆皆駭异而返,乃相顧曰:“奇哉,别一洞天地!”餘歸篝燈而爲之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