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以城市爲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劃



  一、劃區的必要性    

  珠三角經濟區由廣州、番禺、花都、從化、增城、深圳、東莞、中山、珠海、斗門、佛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江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惠州、惠陽、惠東、博羅、肇慶、高要、四會等28個市縣組成。土地總面積4l 596km2,比臺灣省面積(3.6萬km2)還多5 000多km2,1993年末總人口2056萬,也相當於臺灣省總人口。珠三角經濟區東、西兩端相距約400km,南北相距300多km。區内大中小城鎮.400多個,各地自然資源種類、數量和開發程度各不相同,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差别。對這麽大而又復雜的經濟區域要實行有效的建設和管理,必須根據珠三角經濟區的空間經濟格局和各地條件特點,進行經濟區的劃分,才能做到合理分工、協調發展。

  原來的珠江三角洲大三角經濟開放區是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三類對外開放程度不同的區域組成。是由政策的區域差异確定的。而這次珠三角經濟區是根據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區域差异確定的。其目的是把珠江三角洲建成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先進、産業結構優化、社會分工合理、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城鄉融爲一體、具有高度文明的大經濟區,在全省率先實現現代化,在全國成爲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基地,成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示範區。珠三角經濟區的性質和决策指導思想要求經濟區内部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域分工,這就必須進行内部經濟區的劃分。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目前存在的種種嚴重問題,如許多建設項目重復,地區産業結構趨同,以市縣行政區爲單位“小而全”、“大而全”的經濟體系,地區分割嚴重阻礙了地域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十幾年來先後出現過許多産品的不合理競争,如“電風扇大戰”、“洗衣機大戰”、“空調機大戰”等,使不少同類産品的廠家被淘汰,造成社會經濟資源的嚴重浪費,亦不易形成和保持珠江三角洲自己的拳頭産品。這些問題的解决,都要求建立起地域分工明確、發展相互協調的區域經濟網絡體系。

  二、   分區的指導思想

  我國解放以來,進行過長期的經濟區劃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區劃,雖然都説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爲重要理論基礎,但有着原則的區别。

  改革開放之前,在比較單純公有制基礎上的産品經濟模式,否定商品生産、否定市場機制。那時只有生活消費品才能作爲商品在市場上流通,而資金、技術、生産資料、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均不能作爲商品在市場上流通。還有政企不分、企業是政府的附屬品,主要依靠行政辦法來管理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經濟資源不能通過市場流通來達到優化配置,極不利於勞動地域分工的發展。當時我國的經濟區劃雖説以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爲基礎,實際上區域經濟仍不可避免地出現條塊分割、自我封閉狀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區域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區劃理論深受産品經濟模式、計劃經濟體制乃至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的嚴重影響。

  改革開放就是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産,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要進一步擴大生活消費品市場,而且要培育資金、技術、生産資料、勞動力等生産要索市場,使它們能在地區之間自由流動,把整個社會經濟轉到以分工、交换爲基礎的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産軌道上來。改革要求政企分開,使企業成爲獨立的商品生産者。這就要求打破内外封閉,實行對内對外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經濟區劃的指導思想必須調整、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層决策思想從80年代初期就開始轉變。1981年全國五届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以大中城市爲依託,形成各類經濟中心,組織合理的經濟網絡。”六届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强調按照社會化大生産的要求組織生産和流通,發展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主要是以城市爲中心,根據經濟發展的内在聯繫組織各種經濟活動,打破地區間、部門間、城鄉間的分割……逐步形成跨行業跨地區的經濟區和經濟網絡。”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决定》明確指出:“實行政企職責分開以後,要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爲依託的,不同規模的,開放式、網絡型的經濟區。”1986年4月全國六届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七·五計劃》,把我國的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網絡劃分爲三級,即以特大城市爲中心的一級經濟區網絡、以省會城市和一批口岸與交通運輸樞紐城市爲中心的二級經濟區網絡和以省轄市爲中心的三級經濟區網絡。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報告中都有關於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網絡以及地區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論述。這些論述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需要提出來的,與産品經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區劃思想有原則區别。區劃的内容、要求,區劃的依據和原則,區劃的結構、體系都有很大區别。現在,必須以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網絡一系列重要論述作爲區劃的指導思想。

  三、  區劃依據和區劃方案

  (一)區劃依據與原則 

  遵循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的一系列論述爲指導來研究珠三角經濟區,就必須認真研究珠三角經濟地域組織的實際狀况。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的劃分,除了考慮珠三角内外基本的經濟、地理背景外,應着重考慮下述四個方面。

  1.  地理資源結構 珠三角經濟區土地總面積4l596km2,南部瀕臨海洋。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在珠三角中部匯流、交叉後分八大口門注入南海。三大支流和珠江冲積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區,是珠三角經濟區的核心部分,無論光、熱、水、土,還是海、陸、河、港各種因素的地域組合,都是珠三角經濟區中最優越的。它有衆多的河道和岸綫爲珠三角經濟區通往港澳與世界各地提供許多優良的出海港口,成爲聯接世界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天然通道。位於珠三角中部的珠江主流(黄埔港以下獅子洋、伶仃洋、珠江口)河寬水深,它既是珠三角出海的主要通道,又是珠三角經濟區東、西、北三部的自然分界綫。    

  2. 城鎮體系結構 珠三角經濟區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現在已形成400多個大、中、小結合的城鎮體系。衆多的河港、海港、公路、鐵路、機場搆成的運輸系統,把它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廣州位於珠三角經濟區中部,是東、西、北三部交通運輸的樞紐和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全區最大的中心城市。香港、澳門是自然地理意義上的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的神聖領土,但近代以來被英、葡佔領。1950年代以來,香港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深水良港等條件,發展成爲國際貿易、航運、金融、旅遊、信息中心,成爲擁有五六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我國改革開放,香港大量資金、技術、人才流入珠三角,成爲向珠三角、向内地輻射的强大輻射源,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和城鎮體系都發生巨大影響。首先是珠三角核心地區、毗鄰港澳的市縣經濟發展尤爲迅速,産生了深圳、珠海等一大批新興城市,使珠三角經濟區東部、西部、北部都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鎮結合的城鎮體系。

  3. 經濟地域空間結構 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區,在珠三角經濟區中經濟發展條件最爲優越。但在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主要是中部廣州及其外圍的佛山、南海、順德、番禺,而南部沿海丘陵、臺地、灘涂較多的深圳、寶安、珠海、斗門等市縣都還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改革開放之後,深圳、珠海、東莞、中山利用毗鄰港澳、對外交通方便等優勢,經濟迅速發展。現在深圳、珠海成爲珠江三角洲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最高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區的新會、花都、三水等市縣經濟也得到較快發展。珠三角核心地區已全面發展成爲珠三角經濟區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珠三角經濟區邊緣的恩平、高要、四會、從化、博羅、惠東等市縣是珠三角經濟區中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地區。整個珠三角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從核心地區向邊緣地區從高到低逐步遞降的格局。

  4. 交通運輸體系結構 珠三角經濟區的經濟空間格局是從中部核心部分向外圍地區逐步降低。大中城市主要也集中分佈在中部核心部分。最大城市廣州在珠江主流的頂端,深圳、珠海分别在珠江口東、西兩側,中等城市佛山、東莞(中心城區)、中山、番禺(市橋)、江門、順德等在珠三角核心部分,只有惠州、肇慶兩市在東、西兩側。深水港廣州黄埔港、珠海高欄港、深圳鹽田港,大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深圳機場、珠海機場等都在珠三角核心部分,只有澳頭港、惠州機場在東部邊緣弛區。珠三角經濟區内的京廣、廣深、廣三茂、廣梅汕等4條鐵路都是從中部廣州向北、向東、向西三個方向延伸,主要公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都是以廣州市爲中心向外圍各個方向延伸。深圳則是珠三角東南部最大交通運輸樞紐。珠海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深水大港和大型機場的建設,逐步成爲珠三角西南部最大的交通運輸樞紐。整個珠三角經濟區的海、陸、空交通運輸體系都是從中部核心部分的廣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向外圍各個市縣延伸、輻射,從而聯繫着珠三角經濟區的廣大地域。

  上面對珠三角經濟區分析的四個方面,是這次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劃分的主要依據。劃區的原則:一是每一個經濟區都要有能帶動區内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主要以中心城市的分佈狀况及其吸引範國確定經濟區的劃分;二是每一個經濟區都是中心城市與周圍腹地、經濟比較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組合;三是每一個經濟區的中心城市與腹地的經濟聯繫應有相應的交通運輸設施,從而有效地實現以城市爲中心組織經濟區的生産和流通;四是保持相當於縣級行政區劃界綫的完整性。

  (二)區劃方案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内部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分爲三級,一級區3個,二級區(亞區)9個,三級區(基層經濟區)28個(原來28個市縣各爲一個基層經濟區)。   

  珠三角經濟區内部以城市爲中心的經濟區的劃分,關鍵是一、二級區的劃分。依據珠三角經濟區的地理資源結構、城市體系結構、經濟地域空間結構、交通運輸體系結構以及區劃原則,首先分爲中西部(廣佛肇)、東南部(深莞惠)、西南部(珠中江)3個一級區是再恰當不過的。因爲這3個一級區分别以珠三角經濟區3個最重要的分佈在中、東、西三部的城市廣州、深圳、珠海爲中心城市。廣州市是城市人口300多萬的特大城市,是整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龍頭,當然也是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龍頭。把它定爲中西部(區)的中心城市是合適的。深圳市已是城市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所處區位條件(地處沿海、毗鄰香港)、經濟實力、發展前景以及交通運輸設施已有能力帶動包括東莞、惠州兩個亞區在内的東南部的經濟發展,是珠三角東南部經濟發展的龍頭,把它作爲東南區的中心城市是合適的。珠海市目前城市人口尚未達到50萬,還不屬於大城市,但它所處的區位條件(沿海港口城市、毗鄰澳門),擁有深水港和大型機場,從現在經濟基礎、發展前景及其在全省的地位來看,它將很快發展成爲人口超50萬的大城市,它起着珠三角西南部經濟發展龍頭的作用,以珠海市爲中心城市確定珠三角西南部作爲一級區是合適的。這樣3個一級區的劃分,已考慮到1997、1999年香港、澳門的回歸及其經濟輻射。3個一級區土地面積比較接近,地理位置各處一個方位。

  由於珠江河口深入到珠三角中部,使3個一級區都有各自的深水港作爲出海口,而且每個一級區都是珠三角中部核心部分與邊緣地區組合而成,利於優勢互補,先進地區帶動落後地區。3個一級區各自下屬3個亞區基本上是原來地級市管轄範圍,一級區可以説是3個相鄰地級市的組合。每個亞區都有1個大中城市爲中心城市,是相對獨立的一個地域單元。亞區下面由原來的各個市縣組成基層經濟區。亞區、基層經濟區的地域範圍基本上是歷史上行政、經濟聯繫形成的。一、二、三級區的中心城鎮分别由所在地大、中、小城鎮組成的城鎮體系,一、二、三級區的每個區都是由比較發達的地區與比較落後地區的組合,有利於優勢互補,合理分工。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一、二、三級區這樣劃分,有利於珠三角經濟區的經濟建設與管理。

  當然這只是珠三角經濟區内部經濟分區的基本框架。各個經濟區的今後發展方向,現在産業結構存在問題,如何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進一步協調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確定。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