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應當重視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



  2000630《省政府參事建議》

  黄偉宗

  最近,我受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和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委托,率領由著名的文史學家、地理學家、海洋學家、語言學家、文化學家、作家和記者組成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湛江市和徐聞縣、雷州市進行了調查研究,從有關歷史資料和現場考察,得出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出口港是雷州半島的徐聞的結論,初步協調了延續多年的徐聞與雷州之間的争議,匡正了迄今國内外學術界誤認爲福建泉州是“最早始發港”的説法,將這説法所論定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始時間推前了一千多年,進一步認識到以現代文化意識指導經濟和旅遊開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就此項考察成果提出了大力宣傳和開發海上絲綢之路的具體建議。

  一、考察的起因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是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的記載。其實,在此之前,民間早已開闢了這條通道,而且數千年來歷久不衰。這是中外經貿和文化交流史上輝煌的一頁,其影響和作用並不亞於陸上絲綢之路。

  這一記載也明確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出口港是我省的徐聞。《唐元和郡縣誌》記:“漢置左右侯官在徐聞縣南七星,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以交易有利,故諺曰:欲拔貧,詣徐聞”。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也説:“從中國的高州合浦郡徐聞縣(今廣東徐聞縣西)乘船去緬甸的海路交通,也早在西漢時期已開闢”。“那時,海路交通的重要都會是番禺(即今廣州),船舶的出發點則是合浦郡的徐聞縣”。可見史書早已指出徐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出口港的歷史事實。

  但是,由於歷史郡縣沿地及名稱常有變動,歷史上徐聞曾屬合浦郡,所以弄得徐聞、合浦是一個出口港或者是兩個不同出口港也成了問題;而徐聞古港之所在地是今日的徐聞,還是在今日的雷州市,也有争議。這兩個争議點長期得不到充分的依據論证,一直懸而未决,以至未能予以宣傳、開發。

  福建的泉州則較早地發現并發揮自身的優勢,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即大力宣傳和開發從南宋時期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優勢,召開了多次專家論证會,邀請國内外學者參加,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和支持,並直接與當年絲綢之路通商國開展商務和旅遊往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這樣,也就在社會效應上,進一步掩蓋了廣東的徐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出口港的歷史真相。

  更爲奇怪的是:最近(2000年5月25日)《羊城晚報》廣州新聞版,以頭條通欄位置報導廣州興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消息中,只字不提徐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出口港的歷史事實,而且在同時發表的南宋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中也未標出徐聞之地名。這個遺誤,即使是出於無意,也表明我們的學者和媒體對我省的歷史文化資源知識不够,認識不够,重視不够。這樣,更促使我們提早進行這次考察。

  我國即將加入“世貿”。廣東應抓住這一機遇,弘揚中華民族祖先“走向世界”的優良傳統,弘揚絲綢之路的精神,利用和發揮這筆歷史和文化財富,特别是爲弘揚廣東的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自古交融的傳統和精神,爲增創新優勢,率先實現現代化提供諮詢意見,作爲政府發展經濟、外貿、文化、旅遊業的參考。 

  二、考察的共識

  根據現有文獻和現場調查研究,考察團在下列問題上取得了比較一致的共識:

  1.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和最早的出口港於何地的問題。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19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爲求長生不老藥,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等數千,東渡日本。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人首次航海,據考證其出發地是在今連雲港(即秦時的琅琊郡古朐港)。但這件事傳説成份居多,即使是史實,這次出航也並非絲綢之路之始,而且是有去無回的“單程出港。而《漢書·地理志》的“粤地”條中記的“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出航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13年,即漢武帝平定嶺南之時。顯然,徐聞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始發港之一。至於廣州是否最早的始發港呢?已故的著名地理學徐俊鳴教授在《嶺南歷史地理論集》中作出了科學的説法:“在秦漢時代,廣州的對外交通已經打通……廣州附近地區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同時這裏的海上交通和貿易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當時由於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的限制廣州未能與海外諸國直接通航,所以漢代從南海出航的地點不在番禺(廣州前身),而在徐聞(漢代縣治位於雷州半島南端,瓊中海峽中部偏西的海邊)、合浦(漢代郡治,在今合浦縣東北)、日南(漢代郡治,在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甘露河合流處)某地。”徐教授還進一步指出:“雖然當時的出航地點在徐聞、合浦等地,然其進口貨物仍多集散於番禺(廣州)”。又説:“中國史書在東吴以前,凡通西南海上西蕃史事常説某國在徐聞、合浦、日南以南若干千裏,但從西晋南北朝起,則常稱去廣州若干裏。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晋代以前,廣州未能與外國直接通航,徐聞、合浦、日南是南海市舶衝要,晋代以後,廣州已能直航外國,成爲通往海外諸國的主要港口了”。由此可見,稱廣州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的始發港,稱徐聞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的出口港,是適當的。

  2.廣州與福建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地位問題。對此,徐俊鳴教授也在同部著作中作出了論述:“北宋以來,廣州、明州、泉州爲我國三大貿易港,其中以廣州對外貿易爲最盛。到了南宋,由於泉州靠近當時的京城杭州,外來貨物運往杭州較廣州方便,這樣就使泉州港扶摇直上,到了宋末,泉州已凌駕廣州之上,成爲當時我國最重要的港口”。他又指出:“由於泉州自元末以來遭受戰争破壞,加以港口日漸淤塞,明廷又采取限制對外貿易,規定泉州僅對琉球等地進行貿易,因此自明代起,泉州港便逐漸衰落下去;相反,却規定廣州與之貿易的國家較多……據《明會典》載,經由廣州領取“勘合”(准許证),亦即由廣州登陸入京的有十五國……其後又封閉了泉州龢寧波兩港,獨留廣州對外貿易,故《明會典》載:“市舶提舉司,後福建、浙江俱革,今(萬曆)止存廣東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臺灣已經平定,清政府就在江蘇的雲臺山(今鎮江附近),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漳洲和廣東的廣州分設四個海關,仍如明制,對外施行有限制性的貿易……至干隆二十二(1757年)封閉了江、浙、閩三海關,獨留粤海關(廣州)爲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歷時八十多年,廣州遂成爲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從這些論述可見,廣州比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上早得多,而且持續的時間長得多:而徐聞港的歷史更比泉州港早千年以上。

  3.古徐聞港在今天的徐聞縣的依據。本來在前面引用的《唐元和郡縣治》和徐俊鳴教授的論述中,已明確指出古徐聞港即在今徐聞縣海邊偏西地方。這個地方叫討網村,古名土旺村,即徐聞的五裏鄉二橋,仕尾一帶。從現場考察看來,這一帶不僅正如史書所説的是“縣南七裏”,而且前些年在這裏發掘出漢墓群,發現大量的漢磚漢瓦,有古縣城遺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地勢是一個天然良港,正南海中800至1200米處有海島頭墩、二墩、三墩,對着二橋,仕尾,呈V形港灣,搆成天然屏障的格局,被古人譽爲“瀛島聯壁”,加之三個墩均有泉井,顯然是爲船隻遠航前加淡水之用。頭墩尚遺有古墻基和古樹。這些遺址和地理形勢,説明這地帶是漢代古徐聞港的依據是較爲充分的。

  4.如何看待雷州市所提出的争論問題。自明代以來,對古徐聞港是在今徐聞縣還是在今雷州市,同時對漢代的徐聞府治到底是在今徐聞還是在今雷州市,一直存有兩種説法。今雷州市的南渡江出海口處,也是一個天然良港;河兩岸的“東洋”、“西洋”廣袤地帶和地名,也説明這一帶原是海洋;附近有大量的陶瓷出土和瓷窑遺址的發現,也説明這裏是陶瓷出口地,是古徐聞港的完善和發展之所在。但是,從地理位置上看,雷州市在雷州半島中部和東部,按漢代時沿海遠航的條件,即使船泊從雷州港出發,也得經過古徐聞港之後才能真正出海。另一方面還要看到:漢代時的航海業剛剛起步,不可能有完整的航海條件,也不會有今天那樣的完善港口,而且,開始航海是群衆自發的,是零散的,只要是適合於出航或停航的地方,都可作爲出海港,要待相當成熟之後才會得到官方的確認龢利用,因此,很可能在漢代的雷州半島有許多被群衆自發發現龢利用的出海港,漢代時整個雷州半島都稱爲徐聞(隋以後才有雷州府),從而可以認爲當時整個雷州半島(包括今天的徐聞、雷州、遂溪)的海港都屬古徐聞港,即“大徐聞”酌概念。這個共識,得到了徐聞、雷州兩地的領導和專家所接受,也得到湛江市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的認同,並表示在這基礎上繼續研究,暫擱争議,共同利用和開發這筆歷史和文化財富。

  5.通過這次考察,考察團的成員和湛江市、徐聞縣、雷州市的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都認識到考察的目的,不僅在於發現了什麽或明確了什麽,不僅在於協調了歷史的争議和匡正了多年的誤傳,更主要是在於找到了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找到了歷史文化價值與現實文化和建設價值的統一所在,明確了以現代文化意識和方式去利用、開發、建設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都表示要及時地采取行動,制定規劃,付諸實施,迅速開發。

  三、開發的建議

  海上絲綢之路是我省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海外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一歷史文化遺産的開發龢利用都十分關注。正因爲如此,我們的這次考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人民日報、西南商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湛江日報、湛江晚報、湛江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均作了詳細報導,尤其南方日報連續地突出地報導了考察過程、成果和意義,影響甚大。新華社也發表了消息。爲進一步利用和擴大這項考察成果,我認爲應當從雷州半島的開發入手,進一步擴大和深化爲對整條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具體建議如下:       

  1.省政府應組織力量,撥出專款,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再次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使我們上述的調查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並組織協調規劃、經濟、旅遊、文化等有關部門或機構,訂出開發這項歷史文化財富的總體規劃和措施;

  2.除對廣州、湛江、雷州、徐聞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方進行考察外,還應對其他沿海縣市(如陽江、電白等)進行有關的考察研究工作;

  3.將省和各市縣有關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資料和研究成果,匯編成册,編成系列叢書,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將這些成果,編輯上電腦網;

  4.組織作家撰寫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系列報告文學,可分别寫出廣州卷、陽江卷、湛江(含雷州半島)卷;並在這基礎上,改編爲影視片,形成影視系列;

  5.旅遊部門應着手開設海上絲綢之路的旅遊專綫,沿着古時航綫,開展旅遊活動,並在廣州、湛江、徐聞等地建“絲綢街”吸引遊客;

  6.廣州、湛江、雷州、徐聞等地,要立即采取措施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的古迹文物,並立即整修或設置有關場地或景點,設置有關項目,修通道路(尤其是徐聞的古迹場地交通條件甚差),擴大開放;

  7.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國各有關學科的學者參加,尤其是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人參加;

  8.在適當時候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節,在廣州、陽江、湛江(含徐聞、雷州)進行一系列學術、文化、招商活動,並與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有關國家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