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號的發現及整體打撈的意義及要求



  2003108《南海Ⅰ號沉船整體打撈原則方案》

  第一部分

  廣州海上救助打撈局

  南海Ⅰ號的發現

  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某潜水打撈公司合作在廣東省臺山上下川島外海域進行沉船調查施工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一條滿載中國宋元時期瓷器的沉船,打撈出水了宋元的瓷器和其他文物200多件,在現場的中方人員及時的采取了妥善的保護措施,並將這一情况報告了文物主管部門。此後,國家文物部門對調查、發掘這一古代沉船遺址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並鑒於我國尚無進行水下考古的實際經驗,經過一年多的籌劃,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日本國水中考古學研究所正式簽訂了合作進行南海沉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發掘的意向書,同時組成了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爲隊長,日本水中考古學研究所所長田邊昭三爲副隊長的“中國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並將該沉船正式命名爲南海Ⅰ號。1989年11月15日-11月20日,“中國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對“南海Ⅰ號沉船”進行了首次水下調查。

  此次調查是在交通部廣州救撈局的協助下進行的,租用了救撈局“穗救201”和“穗救205”兩條大馬力拖輪作爲工作母船。由於沉船海域位於廣東西部近海,受一股東北一西南流向的季風海流影響,珠江口以西的海水透明度較差,夏季表層海水透明度約有10米,冬季不到3米。本次工作雖然委托了地質礦産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用美國EGG公司生産的SMS-960式旁測聲納進行搜尋和定位,但由於調查期間海面上刮着5-6級的北風,海水更加渾濁,經過13人次的潜水探摸,僅采集到一片白瓷碗碎片,經與87年打撈上來的瓷器對比,可以肯定是南海Ⅰ號沉船的遺物。此次調查因非人爲因素造成的困難,所以效果不太理想,只大致確定了沉船的範圍和位置。此後由於種種原因,日方的合作承諾未能兑現,南海Ⅰ號沉船又在海底多跨越了一個世紀。

  2001年由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福建、山東等地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以及廣州救撈局的專業潜水員組成的南海Ⅰ號沉船調查隊,在香港“中國水下考古探索協會”的資助和參與下,於2001年4-5月份對“南海l號”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和重新精確定位。2001年5月13日,通過近一個月的物探調查和水下探摸,終於重新發現了南海Ⅰ號,並精確定位。2001年10月,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廣州救撈局的協助下,對南海Ⅰ號進行了進一步的探察,基本確定了沉船的埋藏狀况。2002年3-5月,南海Ⅰ號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救撈局的協助下,對南海Ⅰ號進行了初步發掘,除發現沉船的船體、干舷、船艙外,還發現大量精美的沉船文物,其中陶瓷器約4000多件,此外還有漆器、石製品、鐵器、銅器、銀錠及大量的銅錢。2002年8月,水下考古隊又對南海Ⅰ號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發掘,本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瞭解沉船的保存狀况和沉船範圍,經過約20多天的工作,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效果。2003年1月水下考古隊對南海Ⅰ號沉船進行了一次以物探爲主的調查工作,這次工作因爲氣候及調查船等諸多因素,調查結果未如理想。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的意義及要求

  由於南海Ⅰ號沉船是目前我國發現的保存較爲完好,出水文物最爲精美的一條古代沉船,它所包含的歷史、藝術、科技發展等重要信息難以估量。爲了更好的保護和發掘,使沉船在發掘過程中免遭二次破壞,考古專業人士均希望將沉船整體遷移到一處安全的水域進行細緻的發掘研究。鑒於目前沉船的船體爲木質結構,在水下浸泡800多年後,大多已經較爲鬆軟。沉船的大部分是埋在海床之下的淤泥中,因此沉船船體没有受到奢木類海洋生物(如船蛆等)的進一步蛀蝕,文物也没有受到如滕壺等海洋貝類生長造成的硬性膠結。爲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該沉船的船體結構和沉船文物,要求將沉船連同船内的文物,船體周圍起固定和保護作用的淤泥一同吊離海床面,並使得沉船進入預先準備好的水池進行慢慢發掘。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技術要求主要分下列三個部分:

  1.適合於打撈古沉船在水下安裝的鋼結構箱體,要求便於潜水員在水下施工安裝,並達到足够的搬運古沉船及其附屬物的結構强度。

  2.水下安裝箱體完成後,由抬浮駁將古沉船連同文物、起固定作用的泥沙裝載在箱體中,吊離古沉船沉没現場,並把古沉船放置在全潜駁上。

  3.安全地將裝載古沉船的全潜駁安放在指定的安全水域以供進一步的考古發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