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的大事 中國的大事



  20071221《陽江日報》

  樂之 文兵 李明

  2003年9月23-24日,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率專家隊,到陽江考察南海Ⅰ號出水文物和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迹。經過反復瞭解,深入分析,專家們一致認爲,南海Ⅰ號豐富的歷史遺存足以成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陽江可謂“海上敦煌”。活動期間,黄偉宗教授欣然題詞“‘海上敦煌’在陽江”,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則揮毫寫下“壯哉陽江,‘海上敦煌’”。9月25日,本報一版頭條刊發《“海上敦煌”在陽江》的消息,率先披露專家們的這一觀點。

  一、   “海上敦煌”又有新解

  “敦者厚也,煌者亮也。”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説,他對“海上敦煌”説又有新的解釋和補充。

  黄偉宗説,2003年,他們到陽江考察南海Ⅰ號出水文物,當時明確了它有四個“第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豐富。基於這四個“第一”,並從絲綢之路的範疇出發,黄偉宗等專家提出“海上敦煌”的概念,來概括南海Ⅰ號的地位和代表性。

  不久前,有人在網上發帖,認爲“海上敦煌”説不妥,“進入福建人建構的話語誤區”,甚至質疑海上絲綢之路提法的科學性。黄偉宗在接受采訪時作出回應。

  他説,海上絲綢之路不是福建人提出來的,是在20世紀六十年代,由我國的兩位大學者季羡林和饒宗頤提出來的。他們認爲,中國古代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到七十年代,這一概念得到聯合國的承認。1991年,聯合國有關方面組織了一個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考察團,到中國、日本和朝鮮考察。中國考察的第一站是廣州,第二站是泉州。

  相比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持續的時間更爲完整。因爲陸上絲綢之路經過新疆、西域,到中亞、歐洲那邊,西域一帶的地區和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時斷時續,政治上、外交上的因素,造成陸上絲綢之路中斷。還有一個自然的原因沙漠化。敦煌埋在沙漠底下,就是因爲沙漠化的結果。海上絲綢之路也有過斷裂,清康熙年間,因爲鄭成功在臺灣的緣故,清朝政府曾經禁海。但民間的海上貿易和交往一直没有停過。

  從運輸能力上講,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更大。陸上絲綢之路主要靠駱駝運輸,運力有限,絲綢、茶葉等比較輕的東西可以運。但後來中國大量生産瓷器并且出口,再後來發展到鐵器生産是世界第一,這些重的貨物,靠駱駝是很難運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用船運輸,載物比較穩當、比較多。所以學術界講,海上絲綢之路又是海上陶瓷之路、鐵器之路。

  黄偉宗説,海上絲綢之路既然在世界上這麽重要,它應該有個標誌。這個標誌現在找到了,就是南海Ⅰ號。否定“海上敦煌”,就意味着否定海上絲綢之路。否定海上絲綢之路,意味着我們放棄了屬於世界文化遺産的東西。

  “‘敦煌’兩個字,既是一個特定的地域名詞,也可以成爲一個象徵性的形容詞或者是名詞。從字面意義解釋,煌者,亮也,輝煌的意思;敦者,厚也,積澱沉厚的意思。”黄偉宗説,“從這個角度看,‘海上敦煌’就是中國海洋文化一個深厚積累的地方,也是海上文化的輝煌結晶。正像司徒尚紀教授所説,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窗口。” 

  二、 沉船出水既是學術性事件,又是社會性事件

  黄教授説:“南海Ⅰ號的出水既是學術性的事件,又是社會性的事件。”他解釋,説它是學術性的事件,因爲將在如下四個方面帶來新的課題。

  第一,自然科學。牽涉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艘船爲什麽在海底能够保持800多年。這牽涉到海洋學、氣象説,甚至海洋土壤學,還有海上交通等。現在有人擔心,沉船進館後因爲水流、氣候的變化,會不會對南海Ⅰ號造成影響。因爲兵馬俑面世後,已經得了“關節炎”,俑的手、脚等包裹較薄的地方出現鬆動,説明出土後氣象的變化會導致文物的變化。

  第二,人文社會科學。宋代時候,中國的海外交通、瓷器生産情况怎樣,牽涉到當時社會的經濟學、陶瓷生産學和海上交通學,這些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

  第三,現代科技。當時科技發明怎樣?譬如,是不是用到了指南針類的儀器,或者依靠觀察天象、水流來保持大海中的航向?更多的是,製造華天龍、沉井的技術、建設水晶宫的工藝,都是現代科技。對南海Ⅰ號的發現、出水和保護及文物甄别的一系列事情,都是現代科技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第四,文化和社會的心態學。通過媒體的宣傳,南海Ⅰ號作爲一個學術性的東西、考古的東西,成爲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既是民族心理的呈現,也是民族振興的表現。相比之下,敦煌的發現過程,是中國落後、愚昧、卑屈歷史的體現和寫照。王道士發現了藏經洞,但是他没有理解文物的文化價值,賤賣給外國人。

  黄偉宗相信,南海Ⅰ號在學術研究上的發展,將開啓“海上敦煌”學或者南海Ⅰ號學,成爲綜合性、多學科、多元化、多層次的科學。

  黄偉宗對南海Ⅰ號出水的社會性事件特徵也進行瞭解釋。南海Ⅰ號成爲社會關注焦點,將學術性的活動跟社會心理、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結合起來,將會産生出社會的全面的效應。它不僅會帶動旅遊學,而且將帶動社會的經濟,還有文學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科普的教育等。

  三、 争取200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今年6月,黄偉宗、司徒尚紀兩位教授參加了省政府參事室在陽江對南海Ⅰ號的考察,並在考察後擬定了一份省政府參事建議。針對許多新發現、新分析、新判斷,黄偉宗等建議:應當以具有世界龍頭内涵的“海上敦煌”爲品牌,以南海Ⅰ號文化遺産爲基礎和主幹,全方位地采取多種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陽江打造成國際性的海洋文化中心。采訪中,黄偉宗教授一一講解了這些建議。

  (一)争取2008年在陽江舉辦國際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論壇。争取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落成盛典時同時開幕,邀請國際友人和學者參加。此外,應盡快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由各方面人才組成的南海Ⅰ號研究機構。

  (二)擴大博物館的展覽範圍和文化學術内容。首先,博物館内除當以南海Ⅰ號爲主體外,還應當有我省各海上絲路始發港的展位,並逐步擴展全國以至世界海上絲路始發港的展位,以及迄今所有海上絲路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並立即組織專家繪製《海上絲綢之路圖》。同時盡快成立研究和宣傳辦公室,負責籌備論壇,在國内外徵集論文,並組織作家進行專題報告文學、歌曲、舞蹈、畫卷和電視片的創作。

  (三)争取200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2005年,國家文物局宣佈:争取在五年内,將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及相關文化遺存串聯在一起,申報一項世界文化遺産,必須不失時機地力争列入這一項目。當在聯合國考察前或同一時候,舉辦以南海Ⅰ號文物價值爲專題的學術論壇,以增强申遺的學術力度。

  (四)争取於2010年在陽江舉辦國際性的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據考證:全世界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在我國沿海也有50多個城市,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當以這些國家、地區和城市爲基礎,把海上絲綢之路作紐帶和平臺,進行經濟、貿易、文化、學術和旅遊的展覽與交流合作。

  (五)争取在2011年在陽江舉辦世界海洋博覽會。

  (六)將陽江本地特色文化進行加工整合,以搆成文化競争合力。把陽江風筝、陽江刀具等諸多本土特色文化,與南海Ⅰ號捆綁在一起,形成優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