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英街畔的東和小學



  東和小學地處與香港只有“半街之隔”的深圳市沙頭角鎮“中英街”畔。一條街上同存兩種社會制度,使該校置於“完全開放”的特殊環境之中。然而,東和小學不管“萬國市場”如何變幻,堅持精神文明建設始終不變。他們把愛國主義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開創“特區中的特區”小學精神文明建設新路子,爲培養特區的新一代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讓鮮艷的紅領巾飄颺在“中英街”。

  特殊環境中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

  東和小學有6個年級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多人。學校建在“中英街”這一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思想、兩種文化的交匯處,具有與内地學校不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學生們吃、穿、用的大都是“洋貨”,耳聞目睹的大都帶有“港味”,加上國外高檔商品進入家庭,容易使學生片面地以爲“外國的東西總是比我們的好”。此外,黄色書刊、雜誌、糜糜歌曲、不健康的電視、録像等精神鴉片無時不在侵蝕着學生幼稚的心靈,“一切向錢看”、“一切爲了個人利益”的思想對學生影響極大。

  “中英街”的特殊環境,並未動摇東和小學堅定正確的辦學信念。他們明確提出“以德育爲首位,以教學爲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爲重點”的辦學指導思想,且以强有力的措施實現辦學思想。他們堅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建立了以校長爲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學校、家庭、社會人士參加的治安綜合治理小組,定期請公安、海關、武警的同志到校作法制教育報告,並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法律知識和《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知識競賽活動。在開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動中,他們突出抓好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艱苦檏素的作風。他們還以德育促進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10多年來,該校從未發生過學生違法犯罪事件,在整潔的校園裏,學習蔚然成風。學校連年被評爲深圳市、沙頭角區教育先進單位,少先隊被評爲廣東省少先隊先進大隊。據統計,幾年來該校共獲國家級奬2項,省級奬2項,市級團體和個人奬分别爲16項和110多項。1993年,該校六年級學生參加區統考,語文、數學及格率爲100%,英語及格率爲97%,教學質量名列全區小學前茅。該校的第二課堂也十分活躍,學生製作的航海模型獲市電動自航第一名,P2普及自航團體冠軍,海模綜合團體冠軍;1992年有6幅學生美術作品參加中日少兒畫展評選;學校的藝術團體操在1991、1992年連續兩年獲市冠軍。東和小學名副其實的是一所社會主義文明學校。

  特殊環境中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

  精神文明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内有文化、思想和審美三個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系統各要素之間是有序的排列,綜合地發揮作用。學校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設工程,它集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於一身,又表現着各種教育的不同特色,東和小學的精神文明建設既帶有一般學校的共性特徵,更帶有與一般學校相區别的個性特點,這種特殊性在於:

  (一)地理環境的特殊性  

  東和小學所處“中英街”的自然環境,有許多不同於内地學校的地方,這就是特區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它對東和小學的教育工作既存在着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從有利的一面來看,藉助於“一街兩制”的歷史與現實的交往,便於吸收資本主義地區和國家的先進科學文化教育管理經驗,把東和小學建成精神文明學校,直接對港澳展示社會主義學校的精神風貌。從不利的一面看,資産階級腐朽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也嚴重影響特區的青少年,産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於學生帶一包香皂出關轉手買賣就可吃一頓早餐;帶兩件衣服可飽吃一頓正餐;帶一箱芒果(一個書包完全裝得下),可交一個學期的註册費或買一部電子遊戲機。改革開放初期,就曾出現學生利用特殊環境走私倒賣或不法分子要挾、威逼學生走私的現象。東和小學的校長、教師認爲,“中英街”是對外交流的全開放地帶,有益的東西和有害東西的大量涌入,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而定的。但是吸收什麽,扺制什麽,却應該由自己决定。從根本上説,應該吸收有益的東西,扺制有害的東西,而衡量有益或有害的標準,只能是是否利於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他們注意充分發揮特殊地理環境的有利作用,提高特區小學的辦學水平;與此同時,下大力氣開展長期的艱苦的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工作,逐步消除不利因素的負面影響,把不利因素轉化爲有利因素。

  (二)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東和小學所處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决定其開展德育教育的特殊性。他們根據“特殊環境”這一實際,從德育實效性出發,堅持“正面教育,强化管理,積極疏導”的方針,切實加强以愛國主義教育爲主綫,以行爲規範爲突破口的思想品德教育,鞏固活動陣地,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們以德育人的特色是:

  其一,正面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針對學生“慕洋”的思想傾向,東和小學以正面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我愛沙頭角”、“我國特區美好明天”、“特區紅領巾跟黨走”爲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大陸與香港比速度、比制度、比勤奮“三對比”活動。一名很崇拜外國貨被稱作“西洋仔”的學生,經過“三對比”教育,有明顯進步。他出國後,在寫給母校的信中堅定地表示“無論走到哪裏,我永遠是祖國的兒子”。    

  其二,形象教育與層次教育相結合。東和小學以“中英街”爲基地,用形象教育與層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兩史一情”教育。他們采用“游中英街、唱中英街、寫中英街”的形式,帶學生遊覽中英街,讓學生手撫界碑,牢記因舊中國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而被帝國主義宰割的耻辱;組織學生寫中英街的歷史和現狀,及變化和發展;增强學生對改革開放的信念,到虎門、深圳烈士紀念碑掃墓,激發學生學英雄、愛英雄的情感;把校園内的雷鋒塑像作爲楷模,引導學生像雷鋒那樣努力學習,正直做人,熱愛社會主義的祖國 。

  其三,信念教育與行爲培養相結合。東和小學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對學生良好行爲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國家教委頒發《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之後,把《規範》分細則、分階段、分年級、分層次地實施。以多種方式促進《規範》的落實,如采用設置情景、行爲示範、設問討論、針對教育、矯正輔導、正誤評議、即興表演等方法,以故事、詩歌、舞蹈、演講、討論、小品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增强學生對《規範》的理解。抓住“學、做、思”三個環節,讓學生在反思中找出自己的缺點,在改正缺點的過程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東和小學“三個相結合”的德育教育效果顯著。多年來,學校没有一個學生走私、吸毒、販毒,看黄色書畫影帶。盡管大多數學生家庭條件優越,但是學生們不穿洋服穿校服;不帶金飾帶紅領巾;不看黄書看健康書。他們德育教育的實踐生動地表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只要思想重視,措施落實,即使在開放和特殊環境,這項工作也是可以做好的。”(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董純才的評價)

  (三)認真抓好文化教育

  在特殊環境下辦社會主義學校,不僅要抓好德育教育,還要抓好文化教育。東和小學認爲文化教育是精神文明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文化教育質量不高,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未落到實處。他們重視文化教育,積極探索適合特區青少年特點的文化教育新途徑。

  一是加强基礎建設,優化教學環境。在沙頭角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東和小學努力創建一流學校。1984年他們新建了328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使教學設備達到現代化水平。教學大樓内除有寬大明亮的課室,舒適美觀的桌椅外,還專門設有校史室、隊部室、電腦室、語音室、音樂室、圖書室、自然實驗室等。良好的教學環境,爲深化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是集體研討攻關,提高教師素質。高水平的教學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爲基礎。東和小學36位教師均是中專以上學歷,其中有17人還取得了大專學歷。根據學校青年教師居多,有朝氣和活力,但教學經驗不足的情况,他們選擇了政治覺悟高、理論基礎扎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帶青年教師從如何備課、如何授課到課堂輔導,都給以精心指導和幫助,使青年教師獲得較快的進步。如今,相當部分青年教師已成爲學校的教學尖子。

  三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傳統教學方法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表現是:教師“填鴨式”地滿堂灌,學生則死記硬背書本知識,顯而易見,這種教學方法不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東和小學大膽地探索了啓發式教學、情景教學、第二課堂教學等發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新方法。采取“問題導入——思路分析——提出見解”等步驟,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理解問題,以電視、録像、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英語情景教學,使學生易學易記;他們把集體備課、集體聽課、評教評學制度化,請知識面廣、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示範教學,講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重點、難點,使每位教師都熟悉和豐富教學内容,並從比較中選擇較好的教學方法,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全校成立了電腦、車模、海模、美術、書法、鋼琴、口琴、乒乓球、藍球、田徑、藝術體操、武術、舞蹈、鼓隊、團體操等17個興趣小組和14個培優扶差小組,實行圖書館全日開放,把學生的愛好、興趣吸引到文化學習和技能培訓方面來。

  由於采取上述特色的教學,東和小學教學水平穩步提高。全校的語文、數學、英語提高率達80%以上。東和小學的教學方式不僅受鎮内鎮外學生的歡迎,也對香港的學生及家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在香港新界讀書的學生就慕名轉學到該校學習。

  特殊環境中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

  東和小學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向人們昭示:在“一街兩制”特殊環境下去,精神文明建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把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長期地深入地堅持下,還需進一步思考幾個問題:

  (一)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要全面發展

  學校精神文明由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審美教育等組成。文化教育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德育教育和審美教育一旦離開了文化教育,便没有存在的基礎。德育教育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它不僅决定文化教育發展的方向,也决定審美教育發展的方向。抛開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來講文化教育和審美教育,則方向不明,立場不堅;只强調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忽視文化與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就可能落空。審美教育是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綜合體現,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美的境界、美的心靈、美的語言和美的行爲,是學校教育的宗旨。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同時涵蓋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三個方面,偏廢任何一方都會直接影響其它方面以及精神文明的整體功能。那種以爲只要抓好道德教育就完成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任務的想法,是對精神文明各要素的有機聯繫缺乏理解。實踐證明,精神文明各要素之間“合則齊美,離則齊傷”。學校不僅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更要全面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豐富内涵。    

  (二)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質

  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可以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活動,但是,多形式的活動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的學生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學校的教與學活動中,教師始終處於導向地位,起主導作用。所以,教師道德要有嚴於律己的意識,按科學標準去規範自己教學的各個環節,爲學生樹立嚴謹治學的風範。其次,要有嚴肅的教學態度,每堂課都要認真準備,掌握豐富的信息、資料、數據和知識,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力求有“一桶水”,使教學有充實的内容。再次,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認真設計教學程序,研究教學藝術,使講授既有邏輯性、條理性,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講好難點,又有啓發性、生動性和趣味性,難有所解,學有所獲,從而達到較爲理想的教學效果。只要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就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三)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

  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是通過教學質量表現的,而教學質量的高低只能以對社會發展需要的滿足程度來衡量。日新月异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已經具備一定先進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特區學校,應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特别是加大教學内容和教學方式改革的力度。要大膽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辦學經驗,根據特區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程序,努力促進教學達到富有科學性、豐富性、時代性、現實性和個性的境界,使特區學校成爲全國教學水平和教學設備一流的學校,成爲接近發達國家教育水平的學校,從而通過特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向世界教育吸納有益成分,展現社會主義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這是作者在1994年初選擇“一國兩制”前沿陣地的中英街東和小學所作的調研報告,發表於《現代哲學》1994年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