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醫林人物《四川衛生年鑒 2005》

  陳廷祚,1917年10月出生於江蘇鹽城上岡鎮。1943年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曾先後在重慶中央醫院、昆明中央防疫處任職。1946年,他考取公費留學,於次年赴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專習微生物學、生物製品製造與檢定。新中國成立後應邀回國,就職于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歷任檢定科長、生產科長、總技師(衛生部任命),並兼任大連醫學院副教授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直至1979年撥亂反正後始恢復主任技師職稱,並先後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副所長、顧問。與此同時,還先後擔任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細菌、毒素和血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

  潛心學習  刻苦鑽研

  青年時期的陳廷祚勤奮好學,在中學時就是天資聰穎的高才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爾後在重慶中央醫院任內科醫生。他的老師前重慶醫學院院長錢悳教授稱,他是當時重慶中央醫院首位主張用中文書寫病案者。1946年,陳廷祚參加全國留學生統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國際上頗負盛名的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專習微生物學和生物製品製造與檢定。

  他到丹麥後,被安排在哥本哈根大學普通病理學研究所K.A.Jensen處當研究生。嚴森教授是當時國際上從事結核菌研究最負盛名的學者。陳廷祚首先被安排到國家血清研究所的卡介苗室學習。

  遵照安排,他首先去血清研究所學習BCG和PPD的生產和檢定、菌種特性和保管4個月,逐漸瞭解到該所有幾個部門是國際上的領軍科目。一個是腸道細菌,主要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主持人是考夫曼和所長歐斯可夫。另一個是國聯(WHO前身)在該所設立的抗毒素國際標準化中心,中心主任N.K.Jerne,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還有一個是用胃酶消化法提純抗毒血清。於是他下定決心,不讀學位,留在血清研究所學習生產技術,從頭由培養基製造做起,兼做多項工作,包括臨床化驗(哥本哈根各大醫院乃至全國各地疑難雜症);細菌病毒;小動物繁殖管理;馬匹免疫采血;血漿分離等, 無所不學,務求日後回國成為能應付各種需要的一位元通才,一心投身生物製品的研究。陳廷祚把生產方法、資料、收穫率、純度記錄在本子上,為回國後開創研究事業打下了基礎。

  報效祖國  艱辛創業

  1948年,陳廷祚在國外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他以赤子之心、愛國之志開始辦理回國手續。新中國成立後,陳廷祚應邀回國,到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工作。

  在大連8年,他忘我地勤奮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間,為滿足前方部隊的急需,他兼管大量抗毒素濃縮提純並製作為成品的工作。與此同時,為抵抗美國對進口物資的海上封鎖,他還研製成功賽茲式除菌過濾板,為國家和軍需解了燃眉之急,及時完成了抗毒素生產任務,並獲得了旅大市和東北人民政府個人獎。抗美援朝期間,大連所提供的各種抗毒素和類毒素(白喉、破傷風和4種氣性壞疽)就是按國際中心的標定方法來定效價的。4種氣性壞疽製品國內僅大連所免疫室能生產。大連所在抗美援朝期間,為赴朝作戰的部隊提供了國內最大份額的防疫用品。其次,根據大連大企業學習蘇聯的經驗,他協助所領導組建生產科,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並掌管全所生產科研計畫的實施,使生產與檢定不致脫鉤,產品品質得到保證,為我國其他生物製品所生產科的組建樹立了樣板。在籌建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的工作中,他協助領導對生產科室的設置和佈局,按不同產品對室內技術設計和特殊要求都作了精心仔細的安排,從而使建成的新所既符合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又能達到當時國外同類生產廠所的設計標準和水準。

  心系科研  成果豐碩

  從大連所遷來成都後,因反右運動的牽連,他不再管行政事務工作,只專心從事研究和指導有關鉤端螺旋體、痢疾噬菌體、傷寒桿菌(Ty2la活菌苗,OMP的研究和一種新的抗原θ的發現)、變形鏈球菌和破傷風桿菌毒素類毒素等研究,並取得優異成果,先後獲得衛生部多個獎項。

  陳廷祚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國外留學期間,就曾研習過有關鉤體工作。隨後在50年代初又曾于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協助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微生物學專家魏曦副所長管理和指導鉤體研究室工作。

  1958年夏收期間,四川溫江地區農村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眾多的青壯年集體下田收割早稻,突然病倒,高燒咳嗽,並每每伴有咯血,致肺大出血死亡。至8月中旬,疫情發展到了高峰,對本病病原學的探索仍然不明。陳廷祚在一次與所領導的偶然相遇和交談中,道出了他對這次疫病病原學的見解,“可借鑒1954-1955年英軍在馬來亞叢林中作戰時所經歷的類似病症,如兩地患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學特徵,大批患者僅限於農村,有涉水經歷,呼吸道症狀顯著,咳嗽並伴有血痰,但少見有黃疸,應當考慮為鉤端螺旋體病”。第二天,即8月15日,所領導派人送來疫區12例患者的全血樣本,要求儘快進行檢驗,找出病原。他承受著“右派”的政治壓力,毅然投入病原探索,不顧疲勞,連熬幾個不眠之夜,終於在8月16日第一次獲得陽性血清學試驗結果,接著於8月27日和9月3日又分別獲得了動物接種試驗和直接培養試驗的陽性結果。9月3日,經同行評議討論並由領導做出決定,確認這次疫情是鉤體病引發的特大流行,並最終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農民的生命。

  在那次疫情中,陳廷祚首次由患者賴安華的血液標本分離得到的鉤體病原菌株,經多年反復證明系一個新的血清型別(被稱為賴型鉤體),其在臨床上的獨特表現從未見於教科書中的敍述,是一種新的臨床類別——肺出血性無黃疸型鉤體病,或稱肺出血型鉤體病。後於198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WHO/FAO鉤體參考和研究合作中心》確認賴型鉤體菌株為國際上一個獨立的新血清型別,並獲永久收藏。

  1958年溫江鉤體病大流行,使原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魏曦學部委員所領導的鉤體菌苗研製加快了步伐,研製出兔血清鉤體菌苗。但由於內含異種蛋白兔血清,經過3年的應用,發現被注射人群大量出現過敏反應而停產。1963年,衛生部下達文件責令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及早解決鉤體菌苗引發的人群過敏性問題。所領導決定由陳廷祚提出攻關方案,由北京檢定所、上海、武漢、北京和成都五個生物製品所有關人員組成聯合小組進行研究。在陳廷祚的參與下,經通力協作,歷經8個月,研製成功以人胎盤為原料,不含兔血清蛋白的全新鉤體菌苗,又經多年在疫區的大量人群注射,效果良好,未見有不良反應,為國際上首創,於1978年獲北京科技大會集體獎。

  此後,在他的指導下成立了國家科委批准的綠膿桿菌專業實驗室,於1984年研製成功凍幹綠膿桿菌免疫血漿,為防治燒傷綠膿桿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獲198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研製成功綠膿桿菌20型國際分型血清,並發現其中三株為我國發現的三個新的國際血清型別的綠膿桿菌,198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與華西醫大口腔醫院合作研製成功曾引起齲齒的變形鏈球菌的血清分型,於1990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陳老離休後,被瀋陽協合生物制藥廠聘為首席顧問。在他的指導下,該廠開發成功世界上第一個用金葡菌C型腸毒素超級抗原製成的抗癌新產品——高聚生。2000年8月,他在美國勒特格斯大學和哈佛大學分別召開的學術會議上宣講,獲得與會科學家的好評。

  由於陳教授學識淵博,科學實踐豐富,在耄耋之年,仍然指導所裏技術人員在鉤體(諸多方面,尤其是試製成功合成培養基和因數血清,前者屬國內首創,後者屬國際首創)、綠膿桿菌(治療血漿的研製和應用,以及3個新的國際血清型的發現)、傷寒菌(Ty2la活菌苗的試製、OMP的研究和一種新的抗原θ的發現)、變形鏈球菌、痢疾噬菌體(噴幹品試製)、破傷風桿菌(毒素、類毒素)乃至我國各種抗毒素的標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成果。

  (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

  本文出處:《四川衛生年鑒 2005》 醫林人物(第349—351頁)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成都2006

  國家一級研究員  著名微生物學家

  生物製品專家     陳廷祚

  陳廷祚,1917年10月出生於江蘇鹽城上岡鎮。1943年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曾先後在重慶中央醫院、昆明中央防疫處任職。1946年,他考取公費留學,於次年赴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專習微生物學、生物製品製造與檢定。新中國成立後應邀回國,就職于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歷任檢定科長、生產科長、總技師(衛生部任命),並兼任大連醫學院副教授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直至1979年撥亂反正後始恢復主任技師職稱,並先後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副所長、顧問。與此同時,還先後擔任衛生部生物製品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細菌、毒素和血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

  潛心學習  刻苦鑽研

  青年時期的陳廷祚勤奮好學,在中學時就是天資聰穎的高才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爾後在重慶中央醫院任內科醫生。他的老師前重慶醫學院院長錢悳教授稱,他是當時重慶中央醫院首位主張用中文書寫病案者。1946年,陳廷祚參加全國留學生統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國際上頗負盛名的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專習微生物學和生物製品製造與檢定。

  他到丹麥後,被安排在哥本哈根大學普通病理學研究所K.A.Jensen處當研究生。嚴森教授是當時國際上從事結核菌研究最負盛名的學者。陳廷祚首先被安排到國家血清研究所的卡介苗室學習。

  遵照安排,他首先去血清研究所學習BCG和PPD的生產和檢定、菌種特性和保管4個月,逐漸瞭解到該所有幾個部門是國際上的領軍科目。一個是腸道細菌,主要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主持人是考夫曼和所長歐斯可夫。另一個是國聯(WHO前身)在該所設立的抗毒素國際標準化中心,中心主任N.K.Jerne,他後來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還有一個是用胃酶消化法提純抗毒血清。於是他下定決心,不讀學位,留在血清研究所學習生產技術,從頭由培養基製造做起,兼做多項工作,包括臨床化驗(哥本哈根各大醫院乃至全國各地疑難雜症);細菌病毒;小動物繁殖管理;馬匹免疫采血;血漿分離等, 無所不學,務求日後回國成為能應付各種需要的一位元通才,一心投身生物製品的研究。陳廷祚把生產方法、資料、收穫率、純度記錄在本子上,為回國後開創研究事業打下了基礎。

  報效祖國  艱辛創業

  1948年,陳廷祚在國外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他以赤子之心、愛國之志開始辦理回國手續。新中國成立後,陳廷祚應邀回國,到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工作。

  在大連8年,他忘我地勤奮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間,為滿足前方部隊的急需,他兼管大量抗毒素濃縮提純並製作為成品的工作。與此同時,為抵抗美國對進口物資的海上封鎖,他還研製成功賽茲式除菌過濾板,為國家和軍需解了燃眉之急,及時完成了抗毒素生產任務,並獲得了旅大市和東北人民政府個人獎。抗美援朝期間,大連所提供的各種抗毒素和類毒素(白喉、破傷風和4種氣性壞疽)就是按國際中心的標定方法來定效價的。4種氣性壞疽製品國內僅大連所免疫室能生產。大連所在抗美援朝期間,為赴朝作戰的部隊提供了國內最大份額的防疫用品。其次,根據大連大企業學習蘇聯的經驗,他協助所領導組建生產科,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並掌管全所生產科研計畫的實施,使生產與檢定不致脫鉤,產品品質得到保證,為我國其他生物製品所生產科的組建樹立了樣板。在籌建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的工作中,他協助領導對生產科室的設置和佈局,按不同產品對室內技術設計和特殊要求都作了精心仔細的安排,從而使建成的新所既符合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又能達到當時國外同類生產廠所的設計標準和水準。

  心系科研  成果豐碩

  從大連所遷來成都後,因反右運動的牽連,他不再管行政事務工作,只專心從事研究和指導有關鉤端螺旋體、痢疾噬菌體、傷寒桿菌(Ty2la活菌苗,OMP的研究和一種新的抗原θ的發現)、變形鏈球菌和破傷風桿菌毒素類毒素等研究,並取得優異成果,先後獲得衛生部多個獎項。

  陳廷祚早在20世紀40年代在國外留學期間,就曾研習過有關鉤體工作。隨後在50年代初又曾于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協助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微生物學專家魏曦副所長管理和指導鉤體研究室工作。

  1958年夏收期間,四川溫江地區農村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原因不明的特大疫情。眾多的青壯年集體下田收割早稻,突然病倒,高燒咳嗽,並每每伴有咯血,致肺大出血死亡。至8月中旬,疫情發展到了高峰,對本病病原學的探索仍然不明。陳廷祚在一次與所領導的偶然相遇和交談中,道出了他對這次疫病病原學的見解,“可借鑒1954-1955年英軍在馬來亞叢林中作戰時所經歷的類似病症,如兩地患者有共同的流行病學特徵,大批患者僅限於農村,有涉水經歷,呼吸道症狀顯著,咳嗽並伴有血痰,但少見有黃疸,應當考慮為鉤端螺旋體病”。第二天,即8月15日,所領導派人送來疫區12例患者的全血樣本,要求儘快進行檢驗,找出病原。他承受著“右派”的政治壓力,毅然投入病原探索,不顧疲勞,連熬幾個不眠之夜,終於在8月16日第一次獲得陽性血清學試驗結果,接著於8月27日和9月3日又分別獲得了動物接種試驗和直接培養試驗的陽性結果。9月3日,經同行評議討論並由領導做出決定,確認這次疫情是鉤體病引發的特大流行,並最終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挽救了大批患病農民的生命。

  在那次疫情中,陳廷祚首次由患者賴安華的血液標本分離得到的鉤體病原菌株,經多年反復證明系一個新的血清型別(被稱為賴型鉤體),其在臨床上的獨特表現從未見於教科書中的敍述,是一種新的臨床類別——肺出血性無黃疸型鉤體病,或稱肺出血型鉤體病。後於1987年荷蘭阿姆斯特丹《WHO/FAO鉤體參考和研究合作中心》確認賴型鉤體菌株為國際上一個獨立的新血清型別,並獲永久收藏。

  1958年溫江鉤體病大流行,使原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魏曦學部委員所領導的鉤體菌苗研製加快了步伐,研製出兔血清鉤體菌苗。但由於內含異種蛋白兔血清,經過3年的應用,發現被注射人群大量出現過敏反應而停產。1963年,衛生部下達文件責令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及早解決鉤體菌苗引發的人群過敏性問題。所領導決定由陳廷祚提出攻關方案,由北京檢定所、上海、武漢、北京和成都五個生物製品所有關人員組成聯合小組進行研究。在陳廷祚的參與下,經通力協作,歷經8個月,研製成功以人胎盤為原料,不含兔血清蛋白的全新鉤體菌苗,又經多年在疫區的大量人群注射,效果良好,未見有不良反應,為國際上首創,於1978年獲北京科技大會集體獎。

  此後,在他的指導下成立了國家科委批准的綠膿桿菌專業實驗室,於1984年研製成功凍幹綠膿桿菌免疫血漿,為防治燒傷綠膿桿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獲1984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研製成功綠膿桿菌20型國際分型血清,並發現其中三株為我國發現的三個新的國際血清型別的綠膿桿菌,198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與華西醫大口腔醫院合作研製成功曾引起齲齒的變形鏈球菌的血清分型,於1990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2年陳老離休後,被瀋陽協合生物制藥廠聘為首席顧問。在他的指導下,該廠開發成功世界上第一個用金葡菌C型腸毒素超級抗原製成的抗癌新產品——高聚生。2000年8月,他在美國勒特格斯大學和哈佛大學分別召開的學術會議上宣講,獲得與會科學家的好評。

  由於陳教授學識淵博,科學實踐豐富,在耄耋之年,仍然指導所裏技術人員在鉤體(諸多方面,尤其是試製成功合成培養基和因數血清,前者屬國內首創,後者屬國際首創)、綠膿桿菌(治療血漿的研製和應用,以及3個新的國際血清型的發現)、傷寒菌(Ty2la活菌苗的試製、OMP的研究和一種新的抗原θ的發現)、變形鏈球菌、痢疾噬菌體(噴幹品試製)、破傷風桿菌(毒素、類毒素)乃至我國各種抗毒素的標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成果。

  (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

  本文出處:《四川衛生年鑒 2005》 醫林人物(第349—351頁)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成都2006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