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賦詩填詞

  迎 春 柳

  ——笑談往事 喜相逢 調寄《憶江南》

  一.  報春花

  迎春柳 垂蔓懸空吊

  青枝綠葉臨風擺 滿眼黃花爭俊俏

  且把春來報            

  二.  喜相逢  一問

  倒春寒 蓓蕾遭凍傷

  明日黃花今安在 撫今追昔話衷腸

  誰是攪局郎

  三.  喜相逢  二歎

  黃花晃 盯著直發楞

  強行把花掐走了 不堪回首念恩人

  誰是掐花神

  跋: 本文主要述及,與已故燕真老所長兩次相遇而引發出來的兩則往事。一是1954年春,燕任衛生部生物製品第二所籌備處主任時,他曾親口向我說過:“衛生部寄希望於兩個生物製品研究所。第一所,即現在的北京所,日後主要擔負科學研究工作。其次是位於大後方基地的第二所,即成都所。該所建成後,主要負責生物製品的生產。”據此,第二所當時被四川省和衛生部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然而,不幸的是,第二所從1958年宣告建成前後,以迄1964年四清運動開始前的六年期間,由於莫名其妙的連年內訌,爭權奪利,致使國家對於第二所的期許,終於成為明日黃花。第二所這一名稱在1958年也就被正名為衛生部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若干年來,由於一些人與張賀所長不斷在攪局,雖經衛生部三番五次派員來蓉查處,最後只好採取把他們抱成一團的一夥人分散出去的辦法:有的調到市里當副手,例如書記和副書記,連第三號人物、出席北京群英會的唯一英模也被調走。然而,這些人造成的後遺症還是顯而易見的。多年前,廣大職工一直自嘲為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排行老六(全國一共有6個所)。誰是攪局者,也心知肚明,只因年代久遠,現已不再舊事重提。二是指1958年夏收季節發生在溫江的鉤體病的特大疫情病原體探索成果之被掠奪。有關這方面詳情,參見《陳情表》所述。掐花神比喻掠奪筆者成果的臨床大佬。要不是燕真所長出面做出書面證明,我的這樁冤案將無由得到昭雪。對此,我謹向已故燕真所長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深切的懷念!

  注:1.迎春柳是一種多年生的灌木植物,早春開黃花,供觀賞。栽培時,讓它從牆頭上或支架上垂掛下來。枝條掛上一串串黃花,形成一道美麗的景致。2.攪局郎出處:見2006-2-9《南方週末》“攪局者”,作者李敖。3.1954年建所時,我被衛生部指派來成都所籌備處協助燕真主任安排生產室內技術設計事宜,隨後,每年來成都一次。4.1957年衛生部派北京所副所長張賀任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只他一人來成都,未帶隨員,任職所長22年),張系三十年代參加革命的老幹部。他是河北蠡縣人,1933年河北省大學醫學院畢業,隨後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中途一度與黨失去了聯繫,1947年再度入黨。1958年,衛生部派大連所(已被撤銷)黨委書記劉鐵山(以及他的全部班底)轉任成都所黨委書記,劉系大連解放後入黨的新幹部。燕真主任系晉察冀南下老幹部,曾與白求恩大夫共事4次。燕1952年主管成都新所基建籌備處,新所建成後改任分管生產和科研的副所長。六十年代先後轉往武漢所、蘭州所任所長。

  江 城 子

  江 城 子  (一)        江 城 子  (二)

  為紀念建中兒56歲冥誕述懷    筆者原作

  2001-10-8            2003-7-1~23

  一   英年早逝          一 計謀

  而今母子兩惶惶 憶既往 淚成行  世間豈是競計場 耍伎倆 露鋒芒

  魂牽夢繞 時刻念西昌       抹幹吃淨 爭百世流芳

  壯志未酬竟永別 崎嶇路 咋能忘  料得是非無人說 留後代 論短長

  二   夙願難償                   二   打假

  孤寂一人倍淒涼 遇魍魎 極沮喪  巧取豪奪好倡狂 仗權勢 坑賢良

  盜名欺世 無處訴衷腸       洋鏡拆穿 榮譽一抹光

  嘔心瀝血原無悔 怨恨情 難消亡  暗箱操作盡撒謊 不自律 騙名望       

  江 城 子 (三)         江 城 子 (四)

  筆者原作        一友人讀2001-9-10《人民日報 

  2003-7-1        海外版》簡訊後奉和筆者詞作

  一  嫉賢妒能            一   褒   

  弄虛作假多荒唐 真缺德 沒天良  巨星粉墨又登場 頌歌響 齊聲唱

  身敗名裂 何能談流芳       醫學泰斗 業績震四方

  嫉賢妒能怎了得 邀功賬 何時償  位高權重為人傑 人人贊 五湖揚 

  二  人生自歎          二   貶  

  自恃三無外訪忙 下南洋 拜殿堂  竊人成果邀功狂 喪鐘響 名位亡

  七轉地支 貴在人品上       為人師表 人品落千丈

  不料連年慘遭襲 命註定 空惆悵  欲留生前身後名 道德門 莫瞎闖

  這四首江城子最早的一首是在2001-10-8為紀念建中兒逝世一周年而填的。隨後,在2003-7-1~23為寫陳情表,我又填了兩首。第四首是一位友人在獲悉筆者的身世並且在看到2001-9-10《人民日報 海外版》一則關於鐘惠瀾先生百歲誕辰紀念簡訊之後的即興之作。

  建中於1945年9月20日中秋節晚8時,在風景秀麗的昆明西山腳下高嶢(當地讀qiao )街上馬智明老師家的一棟二層樓裏出生。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幾乎天天晴空萬里,風和日麗,這在我國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好地方。當晚一輪明月高懸于海上(昆明叫滇池為海或海子),而我們的住處,離海邊只百十來米 ,加之房前空曠、面向滇池,不禁使我想起“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的懷舊詩句!建中的母親張瑾已於十年前,即1990年6月4日因患胰腺癌在成都去世,享年73歲。

  建中一生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較之同齡人要少得多。在我出國期間,他和他媽在那艱苦的歲月(1947-1949),先後流落在南京(搬遷2次)、鎮江(搬遷2次)和上海。我回國後,5歲(1950-1951)進大連育才學校(大連市場旁邊)住校2年(因媽媽脛骨骨折)。1954-1957年進大連第12中,住校3年。1957年隨家搬遷,住進成都市第28中學(我1960年被下放一年,所幸他未隨遷涪陵)。接著于1964年高中畢業參加高考,因為我的右派問題,上了“不宜錄取”名單,被剝奪了上大學的權利。在市民盟副主委、四川醫學院院長曹鐘梁的極力動員下(只有兩名右派分子家裏男孩高中畢業被勸導下鄉務農。曹還為我們兩家家長和學生本人開了個座談會),於1965年落戶西昌高草公社插隊8年,加上之前在培訓班一年的體力勞動,共九年的詩酒年華抛灑在農村。

  後來幸得當地武裝部黃參謀的賞識和推薦,占“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名額進入四川師範學院當工農兵學員,並于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後來通過我的一位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工作、留學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好友王複周教授(已故)介紹,結識一位女友,遂轉往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外語系工作。王教授是河南人,在中學時,是和趙紫陽同坐一條板凳上吃飯的同班同學。

  建中在離婚前,一人在西安生活多年。他在陝師大執教期間,勤奮好學、遵守為人師表的古訓,十餘年如一日,還當選為區人大代表。在此期間,他所撰寫的著述頗為人們所敬重,尤其在研究“公孫龍子”方面有所創意。然而他也曾遭遇過類似於我的不幸——某位系主任剽竊他的成果,而校方並為之袒護,於是憤然拂袖離去北上。幸得大連外國語學院院長汪榕培教授賞識,調入大外,任學報副主編,兼英語系副教授,並為他購置了背山面海的一套新居。此前兩年,他和大連第六人民醫院耿平梅醫師相識,並結為連理,重新組織了一個美好的家庭。建中一生主要研究英譯典籍,比較文學和翻譯理論以及外語教育思想,僅從1990年至2000年之間就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多篇,譯著兩部,涉及教育、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語言學、外語教學、邏輯學、比較文學、翻譯理論等眾多學科。 北大英語系主任、英語教學權威李賦甯教授曾經稱他“業務很尖,人才難得”。然而,由於過去的苦難嚴重地摧殘了建中的健康,在新居住了不到半年,即在2000年3月,他發覺心前區疼痛,經住院檢查被“確診”為心血管病,並於3月27日施行手術,結果醫生誤診,導致手術失敗,於3月29日突然撒手人寰。噩耗傳來,我悲痛欲絕。尤其值得記述並使我感到十分遺憾的是他留下來的文稿《公孫龍子》,已被美國耶魯大學接受為該校出版叢書之列,由於其中部分章節散失,遍尋無著,不能出版,也無法了卻其生前的夙願。第三首就是我們父子二人共同的悲憤心情的真實寫照。

  昨天(2008-9-14,中秋節)是建中的生日,晚上的月亮是我來川58年(1940-1944,1954-2008)最為明亮的一年。2001-10-9,在紀念建中56歲誕辰時,我曾經書寫下“故人不曾見今月  今月曾經送故人”的詩句。每當我想起這一詩句時,內心不禁感到愧疚而潸然淚下——由於我的不幸遭遇,使他一生遭受太多的磨難,尤其在西昌那八年的非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回城後,為挽回人生的損失,他拼命讀書,發奮學習,從而嚴重影響了他的健康,導致心臟病,英年早逝。逝者今已矣,夫複何言!

  江城子(三)是我在2000-4-8外訪時,試填的一首詞。這年外訪,我得感謝瀋陽協合生物制藥公司陳巨余總裁和陳彥竹總經理——是他們兩次邀請我出國訪問,使我有機會能夠看到外面世界的許多新鮮事物。

  現在讓我先說一說在洛杉磯的一件往事。2000-8-11,我在陳彥竹總經理家裏看到一份由星雲大師(Master Hsing Yun)創辦的《美洲人間福報》( Merit  Times)。這份報紙辦得很紅火,內容豐富,沒有老套,使我感覺耳目一新。在它的頭一版的版面上,就有星雲大師的一則人生格言:    

  世道坎坷,靠一耐字能通行 。

  人心難測,靠一誠字能知交 。

  耐字不就是在我的一篇題為《讀書劄記》文章裏講的那個“忍”字嗎!至於誠字,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沒有誠字,何能談到誠信或真誠,於是乎,做假和作弊就自然應運而生了!星雲大師是佛教長老,道德高尚,信徒眾多,備受民眾尊敬和擁戴。

  在該報第12版的英文版面上,還有星雲大師的一則別開生面的英文人生格言:

  People fail because their insist on doing things their own way.

  People succeed because their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in doing what is good. 

  這兩句格言說的是個人事業的成敗,取決於自己對事物的考慮方法和所採取的態度;從反面來說,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玩弄花招、蓄意陷害他人的人,肯定要失敗!說到底,講來講去,他還是抓住道德這個做人的基本問題不放。我真佩服星雲大師在道德修養上的超人之處。出家的人到底不同於凡人、乃至缺德的專家、教授。高尚、賢明、仁愛、不爭名奪利是他們的長處和優點。這在另一篇文稿裏,我還要細說。

  在這份報紙第11版面上,有一整版稱為書味香的本周文選第19課——蘇東坡詞選。這個版面的主編是孟樺先生。他一共選了8首詞。每首詞都有語譯(譯為白話文)、注釋、作者簡介、討論主題,以及講師(孟樺)的話。這些比我在中學裏老師講得還要深入、動人,也是《唐宋詞一百首》一書難以比擬的。其中以《江城子  已卯二日夢》為懷念其原配夫人王弗的悼亡之詞,當時正好是王氏夫人逝世十周年那天,東坡感夢而作,文辭生動,情真意切,讀來感人肺腑,令人歎為觀止矣!關於蘇東坡的簡介,報上有著這麼一段敍述:

  蘇軾(西元1038-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父 蘇洵,弟 蘇轍,三人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其中以蘇軾最為傑出,可謂是才華橫溢的全能作家。原配夫人王弗,眉山青神人,進士王方之女,16歲歸於軾,感情甚篤。婚後11年,即西元1065年,卒於汴京,後歸葬於眉山。[附注:青神是我的女兒建民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下鄉插隊的地方,她的住處只她一人,卻有一口空棺材伴隨著她,成為此後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這在當時對一個隻十來歲的女孩子來說,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逸聞。今天,2008-11-22,我收到她發來的一件伊妹兒,說是她們當年下鄉的知青,號召大家寫回憶錄。她積極回應,已寫出了13000字的文稿。她還說,他們之中,現已知有一個富婆,也有達官顯貴的;出國的有兩個人,一個到了俄羅斯,現已回國。另一個就是她。]

  三無系指我的血壓不高,無冠心病以及近十多、二十年來,由於連年皮上劃痕接種卡介苗,而未曾患過傷風感冒。1999-8-23登峨眉山金頂時,適逢下雨,在山頂上哆嗦了4小時,下山後竟然平安無事,實非始料所及,時年82歲,七轉地支。但是,由於平日疏於保養,忽視了動脈血管硬化症,以致2000-11-9在瀋陽發作一次中風(丘腦底部血管梗塞,左側)。所幸只是影響右側身體感覺神經系統(麻木,輕重拿不准,右手不能執筆寫字,平日生活勉強可以自行料理)。登殿堂,這是形象用語,意指參加學術會議,拜訪和遊覽各地樓堂館所。在2000年4月,應邀去了曼谷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會後還遊覽了泰、馬、新(1947,1949,這是第3次)、港(1939,1949,1981,這是第4次)、澳(門)。5月去了緬甸邊境的一個小鎮觀光,這也是利用在西雙版納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之便得以成行的。

  6-8月,我還去了一趟美國,先後在東西部看了看十來個景點,和7-8個大學的校園,並在勒特格斯大學和哈佛大學各做了一次學術報告。 

  在美國,最使我難忘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三藩市的金門大橋,另一處是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我記得,早在1939年,我在上海時,在電影裏,就看過和聽過The Golden Gate Bridge這個大橋和這首歌了。電影名稱我忘記了,不是《飄》,或《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就是《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如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還真的能到三藩市來,乘旅遊船在金門大橋下來回遊覽一次,總算是夠意思的了。

  在林肯紀念堂裏林肯坐像對面,有一篇有名的Gettysburg Address《蓋茨堡演說詞》全文的大幅版面,那是我在蘇高中時,背得滾瓜爛熟的一篇演說詞。蓋茨堡是賓州南部的一個歷史名鎮。美國南北戰爭時,1863-7-3南軍被北軍擊敗於此。林肯於1863-11-19在蓋茨堡舊戰場上舉行的國家公墓獻禮上所做的演說“人一生下來就是平等的”和“民治、民有、民享”,即出於這篇聞名全球的演說。現在居然能夠親眼看到林肯的坐像,和他的演說詞,使我感到興奮不已,懷念在蘇高中的道山亭上背誦和朗讀這篇課文的情景。

  最後,我想提一下在紐約的一個值得記述的地方——WTC(世界貿易中心),其所以值得記述是因為“9?11事件”是震驚全球的大事。在2000-8-9我登上了頂層,瞭望全市景色,如今一去不復返矣!只留下我的那張立時成像的參觀卡作為紀念。在這張卡上有我的照片,文字記載、條碼和磁條。

  山坡羊   信主

  ——友人為紀念華師一高二(一)班六十花甲同學感言集而作

  風雲不測 禍福難料 命懸一線蒙主召 

  皈依神 勤祈禱 迷途羔羊返正道 祥和喜樂有福了 

  生 多信靠

  死 天國好

  在談及這首詞的由來之前,我先說一說柯林斯《有神論》的主旨。

  在我寫的這本回憶錄裏,我多次引用Francis S.Collins(2006):The Language of God 那本書裏的詩句。在上一節裏,當我談到林肯紀念堂裏的林肯演說詞時,使我想起,在柯林斯的書裏,他又把基因組,以及馬太福音,和民治、民有、民享聯繫起來,譜寫成為一首詩,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下麵是他的原作:      

  It's a book of instructions,a record of history,

  A medical textbook,it's all these entwined.

  It's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It's for the people,it's yours and it's mine.

  如果直譯過來的話,可以這麼來體會:“這是一本將教旨、歷史的記錄和醫學課本編織在一起的書,就正如民治、民有和民享那樣,既是你們大家的,也是我的”。很明顯,他是用DNA的語言來說明上帝的教旨。他認為科學和聖經沒有矛盾;相反,科學能使聖經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無神論者來說,未免有點玄乎了。

  Collins 出生在一個沒有自來水管的農場主的家庭裏。在獲得Ph.D.(化學)後,他還是個非教徒,但是當他改行學醫後,看到信教的患者,其所患的疾病更易於治癒,於是他也開始相信上帝,相信福音的宣傳,終於成為一名教徒。他現在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組項目負責人,並且在對囊腫纖維變性症(cystic fibrosis),神經纖維瘤症(neurofibromatosis)和Huntington's disease(一種舞蹈病)這3種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組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這些疾病是由於基因編碼發生錯誤所致。

  在這本書裏,談到了他本人進入北卡大學改行學醫後,思想改變的過程:因為學醫的人要考慮人的因素,倫理的挑戰以及什麼叫做道德法則等等,不具備這些知識和條件,是不能成為一名有道德的醫生的。關於這些,有他獨到、深入的見解。

  這本書是我的外孫女淩幼平在2006年由紐約寄回來的。她聽說我這位老外公病得不可開交,又是學醫學生物的,對我的病情可能有所幫助,至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這句話說得一點不錯,雖則我不是基督教徒。

  講到這兒,我得說一下《山坡羊》的由來。在今年6月26日,我收到那位填《江城子(四)》的朋友發來的一首《山坡羊》的電郵。

  事發經過是這樣的:在2007-9-19下午2時許,他在實驗室裏突然發生嘔吐,隨即送往醫院搶救,經診斷為右腦動脈血管瘤破裂所致。幸而及時做了手術,接著昏睡了兩個月,終於得以生還,並於半年後獲得完全康復,恢復工作。這在醫學上被認為是個奇跡。為慶賀大難不死、保佑餘生不再發生腦血管爆破,他決心皈依基督教,並於2007-12-9接受了洗禮。於是,他在2008-6-26用伊妹兒給我發來詞牌《山坡羊》一首,留作紀念。

  《山坡羊》的創作是這位先生意念和心態的反映,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的。正如柯林斯說的那樣,科學可以和聖經並行不悖。這對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療法,或者說,心理療法。原因是,我們難以逆料的事情和弄不懂的東西確實太多了——對天體的現象是如此,對人體的現象包括人的品德,又何嘗不是如此?還是康得的那兩句話說得對:“頭頂上的星空(應該包括地球,筆者注)和心中的道德法則使他感到讚歎和敬畏。”為什麼?讚賞的是我們可以準確地預測日食和月食,但是還沒摸索得出海嘯、地震以及天體的許多現象,如龍捲風、颶風等等的規律。人們一直在乞求風調雨順,然而至今還不能呼風喚雨,使人徒歎奈何!敬畏的是我們好多科學家能夠尊重和信守學術誠信、道德規範,使人產生敬重、景仰之情,但是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學風不正,缺乏自律性,令人畏懼。

  我記得,我第一天進私塾上學時,要當著老師的面,向“天地君親師”牌位磕頭。向天地磕頭,不去說它了,這是我們至今無法控制的領域。君(是指皇帝)和親也無需說他們了;倒是該講一講明白“師”這個字,為人師表這句話的份量是很重的,重就重在“德”字上。所有宗教之所以得以持續數千年不衰,就靠這個德字。佛教講報應,不能以怨報德;耶穌教講愛字而不要求回報。這有什麼不好?只不過人們把他神化罷了。

  據說,《論語》這部書裏,有這麼一句話,“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說來說去,都沒有超出這麼兩條含義:上天主宰人們的命運和聖人給予人們的道德教誨和榜樣。這和康得的那兩句話,佛教、耶穌教的教旨,乃至孔孟學說,又有何不能和平共存共處的道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眼光,分析已經過去千年的事情,但不能用打倒一切的方式來作出處理。對待神化或神話,也只能用善意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因為這些都不是壞事,何能苛求古人?

  我去過梵蒂岡、錫蘭(斯里蘭卡)的坎地這兩個聖地,在那兒,人們把耶穌、釋迦牟尼奉若神明,朝聖的盛況千年不衰,使我感觸萬端。對此,無論其是否為虛擬的故事,神化就神化,宗教的核心是要人講求道德,發揚愛心和善心。這也是社會和諧和穩定的基礎。信不信教或信佛是人們的自由,誰也不會強迫別人入教或信佛。

  今春,我收到一位美籍華人學者臧英年教授寄來的一篇以《民主、科學、教育——為祝賀米壽德賽先生》為題的文章,很受啟發。在這篇文章裏,除了德賽先生外,他又加上了教育這項新的內容,使之成為三位一體的興國之道。他比較了中美教育方方面面的不同,因為他有廿多年社區學院的教學經驗,他的言論和觀點是根據自己親身實踐和經歷總結得來的,因而是有份量的。我在這裏只指出其中一個特點,即美國學校課外活動多,特別是要求學生有服務社區的觀念。這也是美國學校的優良傳統之一。服務社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種就是要求學生重視並主動爭取參加服務勞動。例如,試做一次所謂義工,以利於改造自己的觀念和今後的行為。我在此處用一個實例來說明臧教授所稱的維護教育傳統這個問題。

  我有一個外孫叫賈士麟,在美國有名的加州帕莎迪納社區學院已經學習了2年(學制2年),2007年要轉入大三。在學院學習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主動去歷史悠久的帕沙迪納醫院做義工,這在美國算是考核學生成績的參考依據之一。他在醫院做了一年義工後,寫出了心得,覺得收穫很大,既培養了和病人相處的感情,提高了醫學道德觀念和醫學知識,又加強了為社會服務的認識和決心,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轉入美國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三年級就讀,2009年即將畢業。

  通過這一事例,我體會到臧教授在他這篇文章裏,除了談到民主和科學是富國裕民的兩大法寶外,如果沒有一個優良的教育制度和文化傳統,要想造就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幾乎不可能的。這些確實是臧教授的金玉良言,否則一個國家真正的軟實力便無所依託或依存,但願國人切勿等閒視之。

  寫到這裏,我應該提一下英國《太陽報》的一個論點:該報在闡述韓國黃禹錫幹細胞研究作假一事時,做出評論說,“道德和科學是驅動人類文明的兩個車輪。”(參閱《成都晚報》2005-12-21報導)。此說點破了臧教授上述三位一體的論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回想起我在江蘇省立蘇州中學(1934-1937)時,校大門的門楣上的“智德之門”四個大字,以及我在國立上海醫學院 (1941-1943)重慶歌樂山校區就讀時,校大門是用兩根柱子、上面還有一個簡陋的雨棚搭起來的匾額,正面寫上國立上海醫學院,背面是由教育部長陳立夫題寫的“正誼明道”四個大字。這些門楣及匾額上的題字確實使我們終身受用不淺。尤其是,作為一名醫生,除了要有醫德,即“明”達“道”德外,還要和患者建立友誼,把“誼”擺“正”,這就是柯林斯所說的“要考慮人的因素”這麼一個基本條件。

  由於臧教授一再強調社區教育是美國教育制度的一個亮點,而他在這方面又有多年的實踐經驗,經過他這麼一番苦心指教,使我對原載於2007-4-16《今日美國報》(參見2007-5-9《參考消息》)上的那篇題為“美國社區學院重視服務社區”的報導特別感到關切。以下我用該報引述的、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兩件新鮮事例——還帶著孩子的一個高齡婦女或是寡婦,竟然能夠上大學,成為專家或領導。在這兩則事例中,都談到了服務學習專案。何謂服務學習專案?這是將社區服務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一種嘗試。其目的是使學習更加貼近社會,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同時幫助他們培養自己的軟技能,如協作能力和領導才能。社區院校歷來對教授應用技能和服務于社區需求引以為驕傲。以下是兩例真實動人的故事: 

  1.“麗莎?赫梅爾一年中曾多次開車經過俄勒岡州波特蘭社區學院,但一年後她才最終鼓起勇氣走入。一旦進去,她立即就意識到自己去對了地方。”

  “赫梅爾回憶說,學校大門貼著的佈告上寫著‘你是單身母親(或父親)嗎?你是否在轉變中苦苦掙扎?’上面說的所有事情都符合我。”赫梅爾是一個寡婦,以替人打掃房間養育兒子。

  “在社區學院,赫梅爾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那裏,老師為她所從事的老人志願服務工作提供了環境和工作重點。通過服務學習專案,她找到了她的未來:爭取成為利用藝術療法治療老年疾病的專家。40歲的赫梅爾不算很大,最大的55歲,最小的17歲。”

  2.“派特裏夏?凱利?愛默生六年級的兒子贏得了密歇根州傑克遜社區學院的獎學金。之後,她在前往學校探望時,瞭解到了申請助學金的事宜。當時她坐在校園的噴水池邊,數年來,她第一次夢想著自己也能上大學。

  33歲的愛默生後來贏得了在該校研修生物學的獎學金,並成為一位學生領袖。她說‘我從一位沒有希望,帶著3個未成年孩子的母親,轉而成為社區學院的學生,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變化如此之大,這是我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這些學生認為在社區學院,他們不僅能夠學業有成,而且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為學院和社區服務。除了學生會和一些課外活動,他們都參加了服務學習專案,他們說,這使得他們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由上面兩件事例說明臧教授所稱頌的傳統,其含義就無須再多說了。如果從反面來說,不良的傳統必然會構成社會的病態。臺灣有一位叫高希均的作者在2005-8-5《聯合報》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做什麼不像什麼》的文章,很有意思。看起來,這位作者對臺灣社會的醜惡現象知道得很多,說得也很透徹,使人受到啟發和教育。以下我只引述其中幾段重要的語句,以供賞析。[詳見:2005-8-23《參考消息》]

  “過去我寫過一篇短文:《做什麼像什麼》 。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一個人的最大稱讚是在他(她)的墓碑上刻著〈做什麼像什麼〉。’”

  “今天寫‘做什麼不像什麼’……我也會一開始就指出,‘對一個人最大的貶損,是在身後對他(她)的評價:做什麼不像什麼。’”

  “可惜的是,……臺灣社會名實脫節,分辨不清雙重人格的標準。”

  “儘管今天的知識份子已經逐漸失去主導社會思潮的力量,但是知識份子還是必須要做到像個知識份子樣子。今天越擁有學術聲譽的知識份子,越應當要有自律。……”

  這位作者特別強調知識份子要自律,這恐怕不只是臺灣一家的問題。自律者自己從道德層面上約束自己之謂也!趨利忘義的人,即使你是VIP,也該被人民當作渣滓拋棄之!

  清平樂

  舍弟廷偉奉和我的詩作

  九十高夀

  防疫多成就

  辛勤奉獻六十載

  赤子之心依舊     

  為人耿直求真

  逮到鉤體功成 

  雖遭坎坷境遇 

  仰天無愧今生 

  舍弟廷偉系北京中國農科院土肥研究所微生物學研究員。他在元月來信説,看了我的詩作後,感觸萬端,尤其是我的詩句,“我已放眼釋前嫌”,説明我的一生為人正直,胸襟開闊,心懷坦蕩,從而能夠做到不計前嫌,這是做人的難能可貴之處,因而他和了一首以“逮到鉤體功成 仰天無愧今生”為中心思想的清平樂。他還向我第一次透露了他的重要而難忘的一件往事——在1961年中國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時,各地都有許多農民餓死。他曾經代表中國農科院隨農業部領導參加國務院緊急召開的一次災荒搶救會議。他在會上提出開發小球藻作為代食品的建議,會後據此並形成中共中央檔下發全國,號召全民食用小球藻以求度過災荒。 但在災荒過後,至今未見有人做出其功效的總結,不無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竹枝詞

  92歲老夫在大年除夕的年夜飯上寫就

  2009-1-25  6:10 p.m.

  一                               

  到處碰壁進牛年  碰得頭破淚漣漣                    

  幸得仁人來搭救  捅出那個討人嫌                    

  牛年初一感言

  2009-1-26

  二

  鼠去牛來力氣大   且把學霸倒起掛

  學生送來忒力普   誠心獻上友誼花

  注:1.竹枝詞是一種詩體,由古代巴蜀民歌演變而來。成都人喜歡借年景譜寫竹枝詞。2.碰壁指某某出版商在鼠年(2008)膽小如鼠,對筆者出版回憶錄的請求,迄無回音,不聞不理,視之如敝屣。進入牛年後,始見轉機,因而賦詩一首,以述感懷。 3.學霸指巧取豪奪別人成果的那位院士。4.李緒忠和他的夫人劉邦義在春節前送來栽有兩株忒力普(tulip,鬱金香的英文名)的花盆一個,和插有十來朵鮮豔花束的花瓶一個。在驚詫之餘,特賦詩一首,以表謝忱。李先生1952年曾在大連所我負責的檢定科進修,夫人劉醫生也在破傷風毒素室進修,隨後雙雙考入大學。畢業後,他們先後在重慶,樂山從事制藥工作,最後於1983年又再返回成都所工作至今,不覺已逾半個世紀。由於懷念舊情,遂於節前來舍間拜訪。送來的忒力普花為紅色,這在西方是用來表示友好情誼的。而牛年又是筆者PK那位的院士的最後一年,不亦樂乎!

  七絕

  蘭州某老教授詩作

  水仙 (一)                                     

  2007-2-8                                 

  無土無肥用水栽  有花有葉迎春開                   

  營養全由鱗莖出  清風未動香自來                    

  水仙 (二)

  2007-2-8

  淩波仙子白玉英  輕馨淺黛總生情 

  不與群芳爭嬌豔  迎春一曲笑吟吟 

  賀春節

  2007-12-15

  欣逢盛世詩興好  喜逢佳節思念長 

  莫道桐葉春色淺  自有梅花晚來香 

  你還記得這位老教授用《采桑子》詞牌填過兩闋水仙嗎?他在來信中說,“我每年春節必養一盆水仙,原因就是水仙不要厚肥沃土,一盆清水足矣!此種精神絕非梅菊蘭荷可比。由此,我悟出一個道理: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像水仙一樣,不求索取,只作貢獻。”我對他的詩作的理解是,人活在世上,要有像水仙那樣純樸而獨特的風韻——自力更生,不稱孤道寡,也不爭寵奪豔,默默無聞地給人們帶來束束馨香!這是我頭一次聽到有關水仙的新奇説法。因為我在網上查到的,都是騷人墨客一片讚美之辭,什麼清高幽雅、玉潔冰清、亭亭佇立、冰肌玉骨、婀娜多姿等等,而很少從人生處世這個角度來談水仙的可貴之處。由此可見,像蘭州這位老科學家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於庸俗的一般文人雅士。

  水仙一名的由來有幾個傳說,有希臘的,也有中國的。西方的傳說,還與一個醫學名詞“自戀症”掛上了鉤。

  網上說,Narcissus是希臘神話裏患有自戀症的一個瞧不起所有女孩子的美男子。他從未見過湖泊。有一天,他見到了湖水中自己的影子,越看越美,就此坐在湖邊,日日為自己的影子折磨和傾倒,最後死在湖邊,成為一棵水仙。於是,水仙英文名字便稱為  narcissus,而在醫學上,也就將自戀症稱為narcissism,或簡稱為narcism。

  作者安然在2007-2-24《華西都市報》的一篇題為《含香體素欲傾城》的文章中說,“水仙最早見於唐代古籍《酉陽雜俎》,名曰奈柢,系音譯。”“唐滅,五代十國分治北、南二地。趙匡胤將五代十國攏入宋代。水仙開始進入文人的筆下。黃庭堅說,‘水上輕盈步微月’,詩人愛用月之輕盈皎潔來比水仙之美。”“黃庭堅還說,水仙為梅的弟弟,相比梅花在淩寒綻放,水仙又因雅潔而小,可以用來寄託哀思(種作寒花寄愁絕)。水仙植株小,而且容易栽種,可做盆景,盆內清水中裝點白石,放置案頭,可襯風流文人的雅靜之思。”

  “自宋開始,文人雅士常常寫水仙、畫水仙。”

  在蘭州老教授當年春節前所作的一首詩中,他還把梅花稱讚了一番。這是陸遊最欣賞的一種花,而黃庭堅卻把它說成是水仙的哥哥。不再去細說這些了。下面是從穀歌上搜索到的黃庭堅首創有關水仙的一首詩作,用以說明一些古怪名詞的由來和釋義,供業餘玩賞。

  水  仙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淩波仙子生塵襪  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  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  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  出門一笑大江橫 

  注:1.頭兩句是說,淩波仙子原出自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語義,以洛神宓妃比喻水仙花,說水仙花像洛水之神出現時那樣,在水面上輕盈漫步。這時天邊一痕新月,淡輝微映水面。這兩句是寫水仙花輕盈優雅的姿態。2.“斷腸魂”和“寒花寄愁絕”意思是說,誰把這幽怨的精靈,令人感傷的魂兒招來,種成一株冰冷的形象,讓人寄託哀思呢?其意承上仍暗用《洛神賦》,賦中寫洛神與曹植人神有別,雖然暫時相會,但終不能相親,離別時雙方滿懷幽恨。這兩句借淩波仙子的幽怨心懷,寫水仙花淒寒幽怨的精神。3.含香體素欲傾城中的“體素”二字是形體素潔,“欲”是幾乎,“傾城”是形容女子美貌絕倫的意思。4.“惱”:撩撥,挑逗。“被花惱”:杜甫《江上獨步尋花》:“江上被花腦不徹”,這裏用其語義。“大江”指長江。“大江橫”:阮籍《詠懷》:“門外大江橫”。這兩句是說,閑觀此花,真的被它搞亂了心境,不如出門走走,放開眼界,看看門外橫躺著的大江巨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