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精神世界是創造的源泉

  感性和理性是精神活動的兩種不同方式。感性的基礎是對外部世界的直覺和生活的體驗。感性心理活動不應用概念,不進行邏輯運演,不爲成見所約束,不接受理性的指導,往往也不傾向世俗的目的,不考慮成敗得失。純樸感情是感性活動的直接産物,復雜感情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與個體的理性思維活動有關。低級動物只服從本能的驅使,没有精神活動的迹象。高等動物的感性活動停留在直覺和條件反射的水平上,同一物種的生命體驗基本一致,因此,一般動物精神創造的潜能極其有限。

  理性是以推理方式進行的認識活動,凡是需要對客觀世界怎麽樣和爲什麽會這樣做出回答的思維活動,都屬於理性的範圍。理性思維必須藉助概念,運用特殊的法則來進行,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從原有的命題出發,推得新的命題,是理性思維的高級形式。理性思維的成果是頭腦中知識庫的重要來源之一。人的知識結構集中反映了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也是形成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基礎。所以,理性心理活動會從根本上影響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責任感的形成。

  將事物放進特定推理模式中,按照模式固有的方式進行推理,從而得出結論的思想過程是抽象思維。從感覺出發,針對具體事物直接進行判斷的精神活動是形象思維。也可以説,通過生活實踐和生命體驗形成感性認識的過程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人類所特有的感性心理活動,她和一般感性心理活動的區别在於是不是需要對事物的性質做出判斷。形象思維需要對事物的性質做出判斷,一般感性心理活動没有這個必要。直覺和具有突發性的頓悟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這種思維的結果具有直觀性,多歧性,和不一定可重復的特點,其結論一般不具備廣泛代表性,不能保证在推廣應用中的可靠性。

  高等動物缺乏主體意識,只具有感知活動能力,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對事物的性質做出判斷;對客觀世界不需要,也不可能形成認識。所以,一般動物既没有抽象思維,也没有形象思維。正因爲人類的精神世界不僅擁有以直覺和感悟爲基本形式的感性心理活動,也擁有以猜想和推理爲基本形式的理性心理活動,才能創造出如此豐富的思想成果,造就人類社會燦爛的文化。

  感性心理活動爲精神創造提供了大量素材,包括生活體驗和對客觀事物的感性判斷。理性思維表現爲一種推理過程,從已知的判斷出發,獲得新的判斷,從舊命題推演出新命題,使人的認識向縱深推進。抽象思維藉助概念和一定的法則進行推理,如果推理所采用的法則是被廣泛確認無誤的邏輯法則,那就是邏輯思維,否則是非邏輯的抽象思維。由於所有的知識,包括我們所使用的邏輯法則,都是有史以來人類精神創造的産物。知識具有時代的特徵,絶對正確的科學理論不存在,任何邏輯法則的絶對可靠性都得不到最後的證明,所以,凡涉及無窮對象的全稱命題,都可能發生錯誤。

  理性主義者堅信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相信理性認識與客觀世界能够達到充分的一致。他們分析説,宇宙是無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也是無限的,無限對無限,人類必將揭開宇宙的全部秘密。而在非理性主義看來,在現實世界中,非理性的事物大量存在。而理性主義對此熟視無睹,甚至有意無意地把不合理性的事物排斥再外,因而在認識論上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揭示非理性的存在,是非理性主義的重要研究成果。

  什麽是理性?理性是人類所特有的,建立在推理基礎上的認識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很有效,却依然只是建立起了思維運演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同構映射。因而,和其他認識方法一樣,不能保证絶對可靠。即使人的認識能力的確無限,然而無限不止一種,有理數和連續統之間就不可能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對宇宙的無限而言,人類認識能力之無限的勢畢竟低得多。我們堅持開放理性的觀念,隨時注意非理性事物的大量存在。同時肯定,理性認識方法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大量非理性的事物隨時都存在於理性的視野範圍之外,而處於尚未被認識的狀態。但是,隨着理性方法的逐漸提昇,如果有這個必要,這些事物總有一天能够納入理性認識的範圍中來,由非理性轉變爲理性,爲人類所認識。當然,理性的確不可能完全認識整個世界,不可能揭開世界的最後秘密,我們並不肯定世界存在這樣的秘密。我們相信在没有獲得完全認識的世界上,人類一樣能够生存,能够發展。

  商朝後期我國開始流行陰陽五行學説。天屬陽,地屬陰;火屬陽,水屬陰;日屬陽,月屬陰;男人屬陽,女人屬陰;皇上屬陽,臣民屬陰;官屬陽,民屬陰。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下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食物有酸、甜、苦、辣、麻五種味道;人體有心、肺、腎、肝、脾五個臟腑;賢者有忠、孝、仁、智、勇五種美德,海内有東、西、南、北、中五嶽大山;如此等等。將天地萬物歸併在同一個體系中,依據陽爲主、陰爲輔、陰陽相輔相成,以及金克木、木生火、同類相聚、异類相克、陰陽相生、五行互補之類的法則,規範事物之間的關係,解釋客觀世界的演化的過程。有用嗎?有用。可靠嗎?不可靠。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這種方法一直被認爲是不變的真理。可是,無論用古典邏輯還是現代邏輯進行對照,都有牽强附會的嫌疑,是靠不住的。不過,將需要研究的事物放進陰陽五行的理論框架,按其固有法則進行推理的做法,不失爲一種抽象思維。長期被我們奉若神靈的唯物辯證法,類此而已。

  邏輯思維是抽象思維的特殊情况,是采用人們所認同的可靠法則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所采用的推理法則可靠,並不能確保得出的判斷正確。即使推理法則没有錯,推理的出發點錯了,所推得的結論也可能發生錯誤。同時,推理法則的可靠性,也許會隨邏輯方法的發展而成爲過去。因此,我們不能把符合邏輯與推理結果正確等同看待。就是説,符合邏輯的推理結果可能出錯,不合乎邏輯的推導結果也可以正確。不過,邏輯法則畢竟應用公理化法則進行了嚴密論证,邏輯思維肯定比其他思維的可靠性高。然而,我們却没有據此忽視非邏輯方法的理由。因爲正是這些非邏輯的判斷,缺乏嚴密性的思維成果,幫助我們冲破固有邏輯的藩籬,突破現有知識框架,爲邏輯推理提供了衆多可供選擇的出發點,爲創建新理論體系開闢廣闊的道路,引導人們創造出新的邏輯和日益豐富的文化。

  没有理性的思考,不可能搆造出與客觀世界同構的認知體系,無法形成系統的認識,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創造。缺乏對事物的直覺,没有猜想,没有原始的感悟,就缺乏從大量事物中進行歸納的力量。我們的思想就會鎖定在前人業已創造的知識體系中,不僅會使我們的感情世界走向枯竭,我們的想象力也會隨之萎縮,以至於完全喪失冲破思想觀念束縛的勇氣和獨立批判的力量。正因爲我們的精神世界不僅具備邏輯的和理性的思維模式,還具備非邏輯的和感性的活動方式,人類的創造才無窮無盡。

  個人的精神世界互不相同。就知識庫而言,有的人知識比較豐富,有的比較貧乏;有的偏向於自然科學,有的偏向於社會科學;具有較高文學修養的人,文學常識比較豐富;懂科學的人,科學常識相對多一些。可是,人的知識在整個精神世界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人的欲望、情感、美感、責任感和道德觀,都是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共同影響精神世界的核心,那就是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可以叫做人的信念。

  精神世界的結構不是綫性的,而是網絡狀或立體式的。最外層由個體的情感、責任感以及人的個性交織而成,她們和價值觀念共同决定個體的思想行爲。人的信念處於精神世界的核心部位,信念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知識庫、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是用以鑒别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的原則和標準。她們接受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指導,總攬價值判斷。

  滋養個體精神世界的養料,來源於社會理性和個體感性。所謂社會理性主要是指現存的文化傳統。個體接受文化的熏陶,首先豐富和完善頭腦中的知識庫,進而影響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促成個性、情感和責任感的形成。個體同時通過自己生命體驗,以直覺的方式獲得感性認識,並應用理性思維對社會文化進行選擇和改造,釀造出豐富的營養,孕育精神世界。

  精神營養的釀造過程綜合了感性和理性兩種作用。從道德觀念、認知體系和審美情趣上昇爲信念,從人生觀和道德觀派生出價值觀和責任感,主要靠理性的作用。在生活的體驗中形成純樸感情是感性的作用,以猜想方式建立原始公理,屬於頓悟和直覺的範圍,是典型的形象思維。審美情趣與道德觀念、責任感和情感之間的交互作用,則表現爲理性和感性的相互牽制和相互促進。正因爲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感性和理性兩種不同的活動方式,精神世界的各部分之間才能發生互動,精神世界才能健康成長。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不論是否擁有健全的人格,每個人在對人處事的時候,都會受到感情的左右,都有可能“感情用事”。我們從小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生活,第一次離開親人,都有一種六神無主的感覺。這種來自生活體驗的情感不由自主,不假修飾,也不會因人而易。從未謀面的男女,一見鍾情,發誓今生今世非此不娶,非彼不嫁。也許此前他們遇見的异性何止成百上千,都没有這樣的感覺。何至於此?没有答案。純粹的感性不相信邏輯,也不需要理由。唐明皇對楊玉環的愛情是真摯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茶不思飯不想,猶身患大病。正因爲這種不由自主的感情拒絶對後果負責,使頗具才幹的皇帝險些丢失了江山社稷。

  不過,人的檏素情感針對的是具體的人和事。要把對家鄉親人的眷戀轉化爲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上昇爲階級仇、民族恨,則必須施加社會理性的影響,也需要得到個體理性的認同。爲了和檏素的感情相區别,我們可以把由理性介入而提高認識,或者被扭曲以後的感情叫做理性化的感情。檏素的感情來源於生活體驗,理性化的感情接受理性的指導。

  來自社會理性的道義首先充實我們的知識庫,影響我們的責任感。如果這種責任感與檏素感情一致,兩者都會得到加强。如果這種責任感和檏素感情不一致,需要生活的體驗服從於社會的理性,就需要進行一番思想鬥争。如果社會理性占了上風,戰勝了個體意識,也就是個體通過理性思考接受了社會理性,我們就説此人的思想轉變了。純樸感情格式化,他的行爲已經符合社會的要求。有的時則是感性體驗佔據上風,克服了社會理性造成的壓力。我們會認爲此人具有叛逆的性格,叛逆的對象是社會理性,叛逆的原動力來自個體的生命體驗,以及個體的理性判斷。

  社會理性通過責任感的建立影響個人的情感。反過來,感情也會導致責任感的形成,人類普遍存在的報恩思想是一個典型的例证。如果説“心存感激”,依然停留在情感層面上的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思想,已經從一般情感上昇爲當之無愧的責任了。知遇者賞識之謂也,爲自己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乃知遇之恩,能不相報嗎?出於對某人才能的贊賞,甚至對美麗相貌的關注,也可以成爲互相傾慕的理由,成爲責任感的誘因。“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悦己者容”的話説得一點也不過分,這是對賞識和愛慕誘發責任心的形象説明。關雲長不爲榮華富貴所動,謝絶曹操的真心挽留。克服千難萬險,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投奔劉備的帳下。那是友情的力量抗拒利益誘惑的成功範例。讎恨心促成實施報復的自覺責任,嫉妒心導致貶斥與攻擊的主觀意向,這些都是情感向責任感轉變的生動例证。

  人的道德觀念主要來自於社會理性,是社會倫理向人心的積澱。這裏所説的社會倫理就是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爲規範,屬於文化傳統的範圍,具有權威性和强制性,對不守規矩的個體可以實施制裁與報復。可是,單靠制裁維持社會規則的權威往往不僅不能奏效,還會引發衝突,於是便出現了道德的説教。通過宣傳與教化,讓社會成員不僅知道應該怎麽做,而且知道爲什麽必須這樣做的根據。社會理性作用於受教育者的道德觀和知識庫,直達人生信念。道德觀和人生信念都與社會理性達到一致的個體,將成爲具有自覺性的社會成員,他們不僅能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還能維護社會規則的權威。價值取向與社會理性相衝突會成爲反潮流的重要來源。

  小孩子往往不懂事,凡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想拿到手裏,欲據爲己有。經過反復教育,他懂得了謙讓,會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别的小朋友分享,這是社會倫理向孩子心中積澱的成果。接受了封建宗法思想的人,懂得皇帝代表天意的道理,知道見到皇帝必須三呼萬歲的規矩。完全可能像安徒生所描寫的那樣,明明看見皇帝光着身子,也會稱贊皇帝的新衣很美。這是社會理性扭曲個體感性,使其放棄獨立的人格,歸附於社會理性的結果。也像安徒生在同一個故事中描寫的那樣,只有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他們的情感没有格式化——才會説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

  由於社會理性隨時代變遷,由社會理性對生命感悟施加壓力而樹造的高尚情操,在别的時代或者换一個地方之後,可能變得不可理喻。以至於在一種文化環境中被贊美的行爲,在别的環境中成了丢人的事情。孔子聽説别處的孩子會揭發父親偷羊的事之後説:這種事發生在他們孔家,小孩是會幫助父親扺賴的。這樣的小孩最有孝心。没有孝心的人比强盗還可惡。孩子從自己的感性體驗出發,也許會爲父親偷羊的行爲辯護。這種體驗與孔子家鄉的社會理性達到一致,幫助親人掩蓋錯誤行爲而受到稱贊,這很正常。但是,在崇尚誠信的社會環境裏,提倡大義滅親的思想品質,小孩揭發父親偷羊的真相才會受到讚揚。

  接受社會理性的影響,可以豐富和完善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成熟起來。不過社會理性只能引導我們接受和服從文化傳統,不可能提供叛逆的力量而推動精神創造。真正能够促進文化創造的因素,主要來自個體的生活體驗。個體的想象力創造出新的意識形態,起初比較弱小,經過多人接受和創造性輸出之後得到放大。當新觀念能够與主流意識抗衡的時候,便有可能冲破舊文化傳統的束縛,引發社會意識的革新,進而導致旨在改革政治制度的革命。所以,在歷史前進的道路上,與陳舊觀念相衝突的個體感性往往是一種潜在的革命因素,是她爲歷史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自從我們的祖先有了意識,爲了克服本能和肢體功能的不足,通過建立認知體系,模擬客觀世界的演變規律,努力把自己的行動建立在對客觀世界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從此。人類的精神世界不可逆轉地强大起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搆成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在接受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創造,他們的創造又以新文化成果的方式表現出來。新工藝和新技術,是人類作用於物質世界的新方式。使用新的工具,以新方式作用於客觀世界,引起客觀世界發生新的變化,這就是創新。

  人與人之間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也是通過文化方式來實現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個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通過言語和行動表露出來。除此之外,人與人的精神世界没有直接溝通的可能。語言是一種符號,一種文化信息。人類創造的各種聯繫方式,都離不開符號的作用。符號好比在精神世界之間傳遞着的電碼,儲存信息的文化製品好比電波。這種電波在人類精神世界之間傳遞,每個人同時接受多種信息,又以類似的方式影響其他個體。在這裏發揮創造性作用的核心環節是個人頭腦中釀造的工夫,其他環節只是文化信息的傳輸,最多因爲偶然原因,引起信息的放大、衰减、阻遏、畸變或震盪。每個人的精神創造以文化的形式與其他人互相溝通,互相砥礪,互相促進,新文化要素對其他人的精神世界産生影響,促使大家的思想方法得到更新。這就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整體運行機制。

  這種情况很像山林中的竹子,植株之間没有直接溝通的方法,它們只能通過埋在泥土中的根係相互串聯。人類個體的精神世界也只能通過客觀世界中的文化渠道相互溝通。個人所創造的精神食糧,以文化的方式輸出,通過社會的根係提供其他個體分享,爲整林竹子的生長作貢獻。每一個人不斷從社會的根係中吸取文化營養,以哺育自己精神世界。離開了個體精神世界製造的營養,社會文化得不到提昇。離開了根係傳輸的營養,植株不能正常發育。缺乏社會理性的滋養,個人精神世界也無法成長。竹林中,真正負責製造有機養料的是植株的葉,人類社會真正具有創造性的環節是個體的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種創造性的存在,文化既是精神運作的産品,也是孕育精神世界的食糧。從嬰兒時代開始,我們就在社會文化的熏陶下成長,我們的精神世界通過自組織,自生成的過程,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社會文化對每一個人精神世界的發展,同時發揮着促進和限定兩種作用。一般來説,傳統是保守的,文化創造的根本任務就是打破舊的傳統,創造新的傳統。我們一方面需要學習傳統文化,掌握傳統的方法。同時,也需要努力突破傳統的束縛,防止舊傳統壓抑了創造的精神。創作歌曲時的情景就是這樣,要創作出適合歌唱的作品,至少需要懂得調性、調式以及表現歌詞内容的一般技巧。但是,如果只知道死守已經固定化的作曲方法,也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歌曲。高水平的創作歌曲,一定要在創作方法上有所突破。

  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絶對自由的,你愛怎麽想就怎麽想,即使身在囚籠之中,也可以遐想聯翩,縱横馳騁,展翅高翔,照樣可以進行創造。事實上,精神創造的可能性就在於精神世界的自由,没有精神自由就没有文化的創造,不從事文化的創造,個人的精神自由也無從表現出來。所以説,精神自由和人的創造性原則上是同一的。社會是人類群體的組合,以人爲本的指導原則要求社會的運行規則不僅應該考慮社會的穩定,更應該考慮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個體獲得成功的需要,爲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保障。社會主義的指導原則,要求賦予全體公民享有平等和充分自由的權利。各級社會組織應該盡最大可能加大公共事業的投入,在保证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條件的情况下,開展有序競争。保证每個社會成員按照自主决定的方向發展,爲他們順利實現自己的理想提供幫助。把社會主義理解爲一種强有力的專政,企圖通過政權運作的方式剥奪社會成員的精神自由,限制個人的思想創造,或者以“人民群衆”的名義壓制個人意願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和我們所説的“只有社會主義能够救中國”的社會主義毫無相同之處。

  科學創造並不完全是知識堆積的結果,能不能實現關鍵性突破,不完全取决於知識的豐富程度,而在於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善於想象。同時,創造性成果出自少數社會精英之手,出現關鍵性創造的概率相當低。我們不能預測誰能成爲社會的精英,關鍵性的創造發明將會在何時完成。更何况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爲了培育精英,她還擔負着普及知識,傳承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責任。所以,必須通過教育的途徑,讓全體社會體成員的精神世界豐富起來,思想活躍起來,讓每個人的頭腦都成爲創造力的源泉。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禁錮了人的思想,科學研究的組織領導權牢牢掌握在革命領導者手裏,得到黨組織的重視成了科學研究獲得成功的首要條件。科學研究實行集中管理,便於統一規劃,統一劃撥資金,統一調度人力物力,集中力量突破重難點,這是她的優勢。可是,長期對科學研究實行集中管理,政治傾向干擾科學研究。往往因爲政治的需要,預設科學研究結果,致使僞科學泛濫,學術浮夸昇級。改革開放後,理論禁區開始打破,科學研究逐步轉移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可是,真正屬於民間的科學研究機構是不存在的。失去了國家主義的理想追求,以經濟刺激推進科學研究的官辦科研必然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假科研的事件偶有發生,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的風氣有所抬頭。“形象工程式”的科研成果一大串,真正能付諸應用的項目却少得可憐。

  革命戰争年代,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激勵人。大家爲着一個共同的目標,奮不顧身勇往直前,不怕苦,不要命地干。那時,正義感的衝動發揮着最大的效益,也的確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迹。但是,把這套辦法搬到和平年代來,却適得其反。具有長期效性的激勵機制,應該是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礎上的競争,應該是在類似於商品市場那樣的環境中運行。依據憲法保障人民群衆的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鼓勵創辦各類民間學術團體,允許公民依法自主創辦各類報刊雜誌,打破官辦機構對學術和輿論的壟斷。只要將組建民間組織的掛靠和審批制度,改爲自行組建登記即行認可的制度,民間組織就可以蓬勃生長起來。民間組織體現民辦的特點,可以在憲法允許範圍内自行擬訂活動計劃,不經批準自行生效。爲了保证出版自由,除極個别發布政令的機關報外,將現有新聞出版機構統統轉爲民辦,一律取消對報刊雜誌的財政補貼,禁止以行政命令攤派訂閲指標,讓新聞出版産業自負盈虧。把政府在這方面的責任限制在對民衆自主創辦的學會團體和報刊雜誌提供法律、政策和信息方面的服務範圍内,造成自由競争的環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