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人格論

  人之所以區别於一般動物,就在於人類擁有精神世界,能够通過自己的精神創造影響客觀世界的進程。除開生存需求而外,人類還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擁有精神世界的人類個體,堅持必要的道德操守,努力按照自己的精神面貌改造客觀世界。人格是人的精神屬性,由人的精神追求所决定。如果一個人始終挣扎在死亡綫上,以獲得基本生存條件爲目標,缺乏精神追求,他就和一般動物那樣,是談不上人格的。奴隸的人格處於被剥奪的狀態,是因爲他們不可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除非他們舉起了造反的大旗,爲奴隸的解放而戰。狹隘物質利益追求者,以所佔有的物質最大化爲目標,放棄必要的道德操守,無視人的價值尺度,無所謂精神追求,人格十分渺小。

  人格决定人的生活態度,也决定了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歷史意義。有的人一旦離開人世,他的影響隨即消失。有些人即使死了很長時間,其影響依然存在。所以不同者,與個人的生平事迹有關。所謂人格,正是個人通過自己的生平事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實質。

  如果一個人的信念獲得審美情趣的充分哺育,經過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全認同,與自己的道德觀、責任感、情感相互協調,那麽,他用以鑒别真、善、美的標準和處於核心地位的人生觀念就可以達到高度的統一。這種人必定具有明確的價值觀,他的責任心很少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轉移。這是完整人格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人格獨立性和堅定性的基礎。如果積澱在個體心中的社會理性與個體感性互相衝突,雜亂無序,内心世界極不和諧。這樣的人當然無法形成明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缺乏選擇社會文化的自覺和能力。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潮流面前,他們往往因缺乏獨立見解而隨波逐流。這種人不可能具有獨立的人格。

  孔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非完全是爲了建立互相尊重與平等的社會基礎。孔子一向維護封建宗法社會制度,他所提倡的仁愛和墨子的兼愛不能够等同。“兼愛”是博愛,不分差等;“仁愛”是對下等人的施捨,是君、父對臣、子的恩典。不過,孔子主張寬容,與保持人格的獨立性並不矛盾。容忍别人,也希望别人容忍自己,正是堅持獨立信念的一種方法。

  孔子還提出了“慎獨”的主張,要求在没有旁人監督的情况下,也能嚴格按照“禮”的規矩辦事。他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儒家傳人孟子説:“吾善養浩然之氣”,告戒人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倡言“舍生取義”。他們以其堅定的人格魅力感召於後世,孕育了我們民族堅貞不屈的優秀品質,鼓勵人們追求正義奮不顧身,培育了許多民族英雄。

  不過,只强調儒家人格積極的一面是不對的。即使避開維護封建正統的觀點不説,儒家人格也不乏其消極和封閉的一面。孔子提出“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主張,教導學生遇上開明君主時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盡力治理好國家。如果君王昏庸,世風敗壞,就應該少説君王的不是,避免公開反對。而是隱瞞自己的觀點,以妥協的方式“獨善其身”。在孔子的眼裏,昏君也是君,是不能够背叛的。孟子讚揚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仕,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隱。……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同樣反對抗争亂世,促進社會變革。所以,我們可以把儒家所提倡的人格,視爲“一半積極、一半開放,而又獨立的人格”。

  道家學派披露儒學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反動本質,極力提倡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反對依附權貴,提倡精神自由,他們追求個性解放,創立了一種完全獨立的人格。莊子垂釣於濮水和薑太公釣魚時的心情完全不同。姜子牙一邊釣魚一邊盼望“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而懷王打算委莊子以重任,差人邀請他共謀國是。他却“持竿不顧”,以爲“藏之廟堂之上”不若“曳尾於涂中”,對名譽地位視若腐鼠,拒絶與統治者合作。

  莊子對人生四種境界進行對比,全面展開對人生價值的討論。第一種境界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這就是儒家功利主義的理想境界。第二是“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這是一種獨立的人格,不爲榮辱所動,獨來獨往,超然獨立於世人上之。第三種人,能“御風而行,冷然善也,尋游五日而後返。”這已經是天馬行空,自由飛翔的人了。可是,莊子還以爲“猶有所待者。”即第四種最高人生境界,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即所謂“天民”,神仙的狀態是莊子的最高追求。

  我無法想象“天民”的日子,也體驗不了“仙民”的生活。從莊子學説中我只能感悟到,人類應該從悲劇的命運中解脱出來,就必須認真做好一個“人民”。其實“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是可以通過自我守持來實現的,能否“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則必須根據外部環境而論了。老子和莊子所説的“天民”並不存在。他們以虚幻代替現實,就是主張放棄改造世界的主觀努力。所以説他們所倡導的人格,雖然具有獨立的意味,却没有主動進取的精神,是一種獨立而消極的人格。

  明代後期,以李贄爲代表的啓蒙思想是劃時代的。他們“直信本心”,堅决反對用封建禮教約束人的言行,走一條與傳統理性抗争的道路。和李贄同時代的“狂放之徒”袁宏道,自嘲曰:“支離龍鍾,不堪世務;頭若薤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勁而短,不善折曲”。形容自己笨頭笨惱,不聽人使唤,不善溜須拍馬,不願屈膝下跪,因而不善爲官。同時代的徐渭也是一個“眼空千古”的才子。經常和凡夫俗子混在一起,“縱談天下,旁若無人”。社會底層人士若有所求,便是“征詩得詩,征畫得畫,征字得字”。有權有勢的富貴人家斥重金以求,反被拒之門外。這類人並非玩世不恭,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因爲反對封建禮教,拒絶和統治者合作,雖未起兵造反,却四處講學,傳播叛逆思想,啓發世人個體意識覺醒,故稱爲“啓蒙思潮”。他們的人格是獨立的,也是積極的和開放的。

  社會理性對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牽引作用。她既可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義感,也可能撲滅個體良知,造成扭曲人性的後果。文革中紅色恐怖風靡全國,誰敢反對毛主席,誰就是我們的敵人。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在“矯枉必須過正”社會理性引導下,無論采用什麽手段對付無産階級的“敵人”,都不會引起反感。爲了表現自己的革命態度,可以把别人當成活靶子往死裏整。爲了沿着革命的道路前進,可以踩在朋友的身上往上爬。明明已經看出文革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甚至自己也受到不公正待遇,可是,爲了維護毛主席的威信,可以睁着眼睛説瞎話,高喊文化大革命萬歲,萬歲,萬萬歲。外國人看到揪鬥“走資派”,讓“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子遊街,以爲是侵犯人權,感到不可理解。是因爲没有置身於我們的政治環境中。如果他懂得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面對革命群衆的過激行動,也會伸出雙臂,爲毛主席革命路綫的偉大勝利而振臂高呼。

  假使雷鋒生活在一個提倡寬恕的世界,也許能養成某種寬容精神。解放了,翻身了,連曾經砍了他一刀的地主婆也會給予原諒,更不至於讎恨地球上所有的地主了。也許,真實的雷鋒並不恨那麽多人,離開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失去了用讎恨表現政治立場的必要性,讓今天工廠的老闆和雷鋒生活在一起,我相信他是恨不起來的。對自由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是時代的需要,雷鋒精神是時代精神的縮影。

  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情感因素十分重要。由於對未來停留在美麗的憧憬中,每個人初戀的感受都是真切的,也是浪漫的。當你接受了過多理性的引導,情感世界中攙雜了不少邏輯的成分,長輩們那些無法辯駁的陳述會迫使你不得不考慮得更多。若干眼下的和未來的選擇在你的心中對比,邏輯的判斷和理智的選擇瓦解了你的全部浪漫。這時的戀愛也算是愛情吧,可是愛情的質量却不可避免地因理性的介入而大打折扣。

  純樸的感情固然可愛,但是,離開了與社會理性的互動,情况往往會變得更糟。假使只接受個體利益的支配,這樣的人要麽是滿腦子强盗邏輯,赤裸裸的利己主義。要麽就是虚情假意的製作者。他們對權勢的敬畏,只是謀取好處的有效伎倆。對朋友的忠誠只停留在表面上,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干出出賣朋友的勾當。在讚揚别人的時候,他們會言過其實,溜須拍馬,背地裏却包藏禍心,伺機落井下石。這種人的嫉妒心特别强,一輩子患得患失。聽説别人富裕一點就寢食不安,知道有人陷入困境便幸灾樂禍。他們和高喊强盗邏輯的人没有多大區别,其情操是低下的,秉性是醜陋的,靈魂是骯臟的,精神世界殘缺不全,唯一的不同就是狡猾一點。

  我們所説的獨立人格,並不是未曾接受社會理性影響的人格,而是在社會理性熏陶下,經過自身生活體驗得以豐富和完善後的一種人格。這種人精神世界各組成部分相互協調,因而不會輕易爲社會潮流所左右。在這個世界上,具有完全獨立人格的人並不多,他們是社會的精英。其餘絶大多數人的精神世界相對貧乏,對時事的看法游離不定。歷史是那些具有獨立人格的英雄們的舞臺,與消極的和缺乏獨立性的人格没有多大關係。後面這種人可以叫做群衆,也可以叫做群氓。他們的行爲直接或者間接受别人支配。他們要不就是受狹隘利益的驅使,要不就隨大流,停留在感情用事的水平上。當革命到來的時候,他們比誰都革命。當日子稍微停息,他們就美夢連天,跟在别人的屁股後面粉飾太平。然而,獨立人格不止一種,其價值觀念互相衝突,這正是誘發社會鬥争,促進社會演變,甚至引起社會革命的根源。

  精英和群衆的劃分與社會地位的高低關係不大。六十年前,年僅十五歲的劉胡蘭爲了掩護革命同志,挺身而出,主動暴露自己共産黨員的身份,被國民黨軍當場殺害。毛主席爲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僅因爲她用自己年輕的生命保護了黨的組織,更重要的是她的革命精神成了時代的榜樣,激勵更多的人投身革命。很多資格比她老,地位比她高的人,都没有留下如此英名。不因爲身世卑微而免除擔當道義的責任,此乃“位卑未敢忘憂國”之謂也。蘇武並没有像大將軍霍去病那樣縱横疆場,拒匈奴鐵騎於千裏之外。可是在流放北海的十九年中,他心存大漢社稷,渴飲雪,饑吞氈,矢志不移,以堅定的信念保持瞭高尚的氣節,成爲萬世楷模,讓多少英雄爲之折腰。身居逆境也改變不了志士仁人的愛國情懷。

  鑄造英雄的人格,不僅需要堅强的意志和自我犧牲精神,還需要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對歷史進程的準確判斷。不過,與其他因素相比,勇於自我犧牲是最難做到的了。文革期間,遼寧省委組織部張志新揭發了毛澤東同志的錯誤,指出他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可能給黨和國家帶來的危害。並非只有張志新一個人的眼光才如此鋭敏,而是因爲她無私無畏,也可以説是她堅强人格没有被社會理性所扭曲。其實,老謀深算的革命家們,對形勢的把握比張志新準確得多。可是,他們更希望在“萬壽無疆”的歡呼聲中,逥避鋒芒,保持“晚節”。被稱爲“八九點鐘太陽”的年輕人,還盼望着接受革命運動的考驗,創造光輝的未來。曾經觸怒過“聖容”的老將軍們,神經已經麻木,對毛主席的獨斷專行早已見慣不驚。與他們相比,張志新只是一個天真誠實的孩子,她給中央寫了報告,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可惹惱了中央文革,一聲命令將其逮捕入獄。在獄中,張志新多次被捆綁吊打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在絶命書中也毫無“悔改”的表示。

  有人説,張志新堅持了一個革命者的原則立場,保持了共産黨員的高貴品質。我並不贊成,我贊賞她的正義感和敢於藐視權威的大無畏精神,讚揚她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和獨立而積極的高尚人格。黨的民主集中制是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種以服從爲特徵的制度不會容忍獨立人格的生長。她張志新算多數嗎?是上級嗎?代表中央嗎?啥也不是,啥也不代表。拒絶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有叛黨嫌疑!文革開始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和國務院聯合下達文件,宣佈誰反對毛主席誰就是反革命,這就是當時的法令。陳錫聯根據黨的組織原則批準了死刑决定,爲了防止張志新在刑場上喊口號,行刑前把她的喉嚨割開了。倒不是有人害怕真理,而是擔心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孩子當衆揭穿了“皇帝新衣”的虚僞性。爲了維護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坐在陳錫聯的位置上,誰都會做出同樣的决定。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許更贊成鄧小平的方式。文革初期,他的檢討比誰都及時,認識比誰都“深刻”。他把自己幾十年的工作説得一塌糊涂,一無是處。反復聲明只是仰仗毛主席的英明偉大,才做出那麽一點成績。然而,他的内心並没有這麽想,他一點也没有改變自己的主張。因爲他已經觸摸到了歷史的脈搏,預感到了黨的危機,只是把自己的看法暫時隱瞞起來。華國鋒粉碎四人幫以後,很多老同志聯名請他出山,他都婉言謝絶。分明是看出華國鋒其人不才,不足以共謀大事。當華國鋒路綫現出了破綻,領導集團發生了分歧,鄧小平才突然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利用中央會議主動發難,一舉奪取了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接下來,便將自己醖釀已久的治國方針和盤托出,隨即改革開放,大展宏圖,帶領中國人民解决了温飽再奔小康。鄧小平的行動符合黨的組織原則,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扭轉了干坤。他的大智大勇應驗了儒家“用行舍藏”半獨立、半積極的人格力量。鄧小平的偉大功績彪炳千秋,與日月齊輝,所發揮的歷史作用的確是不可替代的。

  驚濤駭浪早已過去,我們感到歷史的安排也實在太冒險了。作爲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功勛卓著的領導者,鄧小平是文革中幸存下來的老一代革命家中的唯一人選。他早年留學法國,已深諳馬列主義。革命戰争年代早已聲名遠播,解放後一直以馬列主義資深理論家的資格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在五十年代後期的整風運動,和六十年代初批判蘇聯修正主義的鬥争中,他都發揮過組織領導作用。文革初期因爲和劉少奇站在一條綫上,被打成“黨内另一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鬥争异常激烈的七十年代初,毛主席點名讓他出山主持國務院工作。他頂住了“上海幫”的百般刁難,把國民經濟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再度顯露其卓越才華。鄧小平擁有過人的膽識,心存宏圖大略,憑藉對政治形勢的精確把握,加上歷史賦予的顯赫地位,力挽狂瀾,扭轉十年文革的混亂局面的歷史使命,絶對不可能有第二個人如此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假使張志新采取鄧小平的策略,將會怎麽樣?很顯然,由於其她的地位卑微,肯定是不能成功的——當然,她本來就没有成功。不過,如此一來,英雄之氣盪然無存,張志新將和億萬中國人一樣平庸。張志新的壯烈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給我留下了一種不詳的預感。歷史無法保证高尚和時尚的一致性,英雄的結局往往是悲劇,而成功者的行爲不必光明磊落,人格不一定高尚。歷史似乎總是被陰謀所籠罩,這樣的現實太令人傷感的了。如果鄧小平也像彭德懷那樣坦然堅持正確的主張,他不但不能成功,也會像劉少奇那樣死無葬身之地。那麽,正直無私的社會道義將如何提倡和發揚?面對極不和諧的歷史現實,我們不能不問:是歷史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思想觀念出了問題?是我們的是非標準出了問題,還是我們所堅持社會道義出了問題?

  事實上,個人的歷史意義和他的事業是否成功没有必然聯繫。楚將項羽襲殺了貪生怕死的宋義,勇敢地擔起了指揮聯軍作戰的重任。他在漳河岸邊,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生擒王離,逼涉間自殺,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接下來又招降秦軍主將章邯,攻克咸陽,推翻了號稱萬代基業的秦王朝。可是,在與漢王劉邦的争鬥中,戰况越來越不景氣。垓下一戰,十面埋伏,項羽竟陷入了草木皆兵,四面楚歌的絶境,終於上演了“霸王别姬”的歷史慘劇。然而,戰死沙場的項羽仍爲世人所謳歌,不失蓋世英雄的美名。

  李贄反抗朱明王朝的政治迫害,自殺獄中。譚嗣同力主變法,因失敗被斬首。可是,他們的歷史作用不可低估。人格體現了個人的精神品質,不以地位論高低,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時代英雄好比角鬥場上的猛士,没有一個拳擊手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真的拳王不是那種撈取了拳王盛名便“急流勇退”的識時務者。戰鬥到最後,擊倒臺上的選手更值得尊重。無論鮮花多麽美麗,最後都會凋謝的。盛開的鮮花是燦爛的,隨風飄落是凄凉的。可是,鮮花畢竟是鮮花,她曾擁有生命的美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