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和深圳大鵬LNG項目建設用地陶窑遺迹發掘簡報



  吉篤學(吉篤學,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

  【中文摘要】2008年末、2009年初,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配合工程建設,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技能培訓中心和深圳LNG液化石油天然氣港口和陸域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發掘3座陶窑和1座石灰窑。其中,2008LNGY2和2009GHJY1爲馬蹄形横穴式陶窑,它們與深圳公明樓村元代古窑的形制比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深圳本地元代陶窑的繼承與發展。同時,該類陶窑在宋元以及以前的考古發掘中又較爲罕見,與當時較爲流行的饅頭窑和葫蘆形窑差异明顯。

  【關鍵詞】考古調查與發掘 陶窑 石灰窑 簡報

  Abstract: In the late 2008 and early 2009,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yawan Nuclear Power Station and Dapeng LNG Projects, three pottery kilns and one lime kiln were found by the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Shenzhen. These kilns are similar in shape with those found in Gongminglou Village in Shenzhen, which might be developed from the local pottery kiln of Yuan Dynasty. However, this kind of kiln was seldom found before the archaeolog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was different from the kilns popular at that time. 

  Key word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ottery kiln lime kiln brief report

  

  前 言

  據《深圳市文物志》統計〔1〕,截止2005年,深圳市發現陶窑11座,主要爲饅頭窑和葫蘆形窑,年代大多居於戰國至宋元間。因此,深圳戰國之前和宋元之後的陶窑譜系並不清楚。

  配合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技能培訓中心和深圳LNG液化石油天然氣港口和陸域建設,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對上述兩地進行了考古調查與清理工作,清理3座陶窑和1座石灰窑。其中,2008LNGY2和2009GHJY1爲馬蹄形横穴式陶窑,它們與深圳公明樓村元代古窑的形制比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深圳本地元代陶窑的繼承與發展。同時,該類陶窑在宋元及以前的考古發掘中又較爲罕見,與當時較爲流行的饅頭窑和葫蘆形窑差异明顯。因此,弄清楚這類陶窑的年代、功能與文化性質將會大大促進深圳地區陶窑文化譜系的建立,有助於深圳陶瓷手工業的發展過程的認識。下面對這兩座陶窑作簡要介紹。 

  一、地理位置

  2008LNGY2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大鵬街道上叠福村,地處大鵬灣咸頭嶺沙堤合圍而成的“澙湖”北緣。座標爲22°35′39.12″N,114°26′39.19″E,這裏水源充足,土壤緻密,具備陶器燒造的基本條件。

  2009GHJY1位於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内公安分局北側,現代大坑水庫下游所在的河流階地邊緣。坐標爲22°35′55.44″N, 114°32′03.18″E,這裏土色灰黄,土質粘細。

  二、地層堆積

  2008LNGY2發現於第①層,即現代耕土層之下。

  2009GHJY1發現於T1②層下。T1第①層爲現代耕土,厚0~50厘米。第②層爲灰黑色粘土,厚15~25厘米,質地疏鬆,富含腐殖質,有大量現代灰瓦片和植物根係。 

  三、主要遺迹

  2008LNGY2和2009GHJY1均爲馬蹄形横穴窑,前者長792厘米,方向90°;後者長795厘米,方向60°。兩者均由操作室、窑門、火膛、窑室和煙道五部分組成。

  1. 2008LNGY2(圖一)

  該窑操作室兩側壁局部已毁,現存底部東高西低,呈斜坡狀,長204、寬100~124、深70~140厘米,堆積有灰褐色砂土和大量瓦片、磚塊以及高足杯、四係醬釉罐、鷄心底青瓷碗以及人面瓦當等。

  操作室與火膛之間設有窑門,其頂部業已塌陷,殘長104、寬62~206厘米。窑門基礎部分係由單排横向磚錯縫平砌而成,寬64、殘高60~80厘米。火膛位於窑室内部,低於窑床50厘米,與窑室之間以一排横向長方形磚相隔,磚長15、寬12、厚6厘米。火膛内填有淺褐色硬灰土和磚塊、紅瓦片等物,並在底部留有少量草木灰。

  窑室平面近似“長方形”,拱頂,長290、寬230~250、高234~250厘米。窑壁規整,厚14厘米。窑床底部平坦,有約10厘米厚的桔黄色燒結面。窑室内堆積較爲豐富,可分爲4小層:

  第①層,深灰色砂土,厚1~20厘米,質較軟,内含刻槽盆、帶流壺以及醬釉罐殘片和磚瓦片等。瓦片胎質普遍較細,内飾粗布紋,主要爲桔紅色和青灰色。    

  第②層,黄灰色砂土,厚1~25厘米,質稍硬,内含石塊和磚瓦片等。磚長26、寬12、厚6厘米。瓦片長13、寬18.5、厚0.8厘米。

  第③層,紅褐色砂土,厚5~28厘米,内含少量紅燒土塊。

  第④層,淺灰色土,厚5~30厘米,質稍硬,内含少量青花碗和醬釉瓷罐殘片及磚瓦片等。 

  窑室後側有三條口小底寬,高約有300厘米的煙道,其間距40~50厘米。煙道上口爲圓形,直徑20厘米。煙道底部形狀不規則,直徑50~70厘米,低於窑床26厘米,兩側邊緣有4厘米的寬槽以便用磚或其它建築材料竪向封蓋。煙道内的堆積爲灰褐色砂土,出土有少量刻槽盆殘片。窑室頂部一個橢圓形口,長徑100、短徑60厘米。

  2. 2009GHJY1

  2009GHJY1的操作室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長265、深40~138厘米。口大底小,南寬北窄,口部南北寬分别爲400厘米和120厘米,底部南北寬分别爲172和70厘米。窑室内堆積可分爲兩小層:

  第①層,灰黄色土,土質疏鬆,厚70~84厘米,包含少量木炭和零星灰色薄胎瓦片。

  第②層,淺灰色黑砂土,較硬,厚10~12厘米,出土有少量桔紅色瓦片。

  操作室與火膛間設有窑門,門下寬68、殘高124厘米,呈圓尖三角狀向窑室一側弧狀傾斜。窑門東側殘留有封門磚墻,殘高60、寬16、厚11厘米。

  窑門之内爲火膛和窑室。火膛爲東西向橢圓形,北淺南深,周壁斜直,長徑160厘米,短徑100、深6~36厘米。火膛中填有含大量灰燼的黑色砂土和少量桔紅色瓦片。

  窑室形制如馬蹄形,長330、寬160~345、殘高180~268厘米。窑床高於火膛35厘米,底部平坦,有2~3厘米厚的燒結面。窑室的西壁斜直,東壁弧突。窑床上的堆積較厚,可以大致劃分爲兩個小層。

  第①層,黑灰色鬆土,厚16~24厘米,出土了少量可能爲清代的灰瓦片以及大量的“魂壇”。

  第②層,灰色硬土,厚12~20厘米,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堆積,出土較多胎質細密的桔紅色瓦片。

  窑室的後側有三條橢圓形柱狀煙道。最西側煙道爲圓形圜底,直徑82、高265厘米。由窑床通向煙道的進煙孔長56~110、高22厘米,中間以磚相隔。煙道通向窑外的出煙孔爲圓角長方形,長寬分别爲24和20厘米。中間煙道爲橢圓形,圜底,長徑88、短徑72厘米。一塊殘磚將其分爲兩個35厘米寬的長方形進煙孔。最東側煙道中間用一個由三層磚砌築起來的磚墩將其分爲二個拱頂形進煙孔。以上三個煙道均發現有堆積,上部一般爲較雜亂的塌陷堆積,一般没有包含物。而下部一般爲較細實的灰土堆積,包含有少量桔紅色瓦片。

  四、主要遺物

  2008LNGY2陶窑的操作室中的出土有高足杯、四係黑釉罐、食槽形器以及青花瓷碗等,年代可能略早(圖三,1-5)。

  1-5. 2008LNGY2:1-5  6-10. 2008LNGY2:6-10

  標本2008LNGY2:1,瓦當,黄白色,人面,聳鼻、濃眉、大口,殘長6、當面直徑8、厚1厘米。

  標本2008LNGY2:2,青釉碗,有冰裂紋。方圈足,足底中間有明顯的經刀工修整的鷄心形突起。底徑4.5厘米。

  標本2008LNGY2:3,青釉高足杯,殘高5.5厘米。足柄中部飾三道弦紋,積釉明顯。足跟高0.4、徑5厘米,不施釉,跟中内凹呈喇叭形,有弦紋狀輪制痕迹。 

  標本2008LNGY2:4,罐,黑釉,灰白胎,凹底,殘高21、底徑12厘米。

  標本2008LNGY2:5,食槽形器,橢圓形,泥質,殘長19、高9厘米。

  而窑室中出土有少量的黑釉壺、青瓷刻槽盆以及零星的青花瓷片以及大量的瓦片,年代可能略晚(圖三,6-10)。

  標本2008LNGY2:6,刻槽盆,醬釉,内壁有多道間斷刻槽。口徑19.5、底徑15.5、高10厘米。

  標本2008LNGY2:7,盆,殘。斂口、平沿、内施醬釉,底徑15、口徑18、高18厘米。

  標本2008LNGY2:8,黑釉壺,黄白胎,小口,斜腹、凹底,折肩,橋形紐。高9.5、口徑4.5、 底徑10.5厘米。

  標本2008LNGY2:9,黑釉壺、直口,平沿、直腹、長流,凹底。高13.5、口徑7.5、底徑13厘米。

  標本2008LNGY2:10,刻槽盆。醬釉,折平沿,頸部有一道弦紋,内壁有多條不間斷刻槽。口徑37、底徑26.5、高20厘米。

  2009GHJY1中出土的包含物主要有兩層,2009GHJY1①層爲大量的“魂壇”和少量青灰色瓦片。②層主要爲紅色瓦片。由於②層瓦片太小,特徵不明顯,因此這裏主要介紹第①層的出土物。

  第①層中共發現“魂壇”罐和蓋共16件,其中4件破壞較大,形制不清。保存較完好的“魂壇”罐一般爲醬釉,黄白胎、斂口、平沿、鼓腹、小底,沿面和唇部各有一道凹槽,頸下通常飾一周附加堆紋(圖四,1-12)。

  標本2009GHJY1:1,係罐與鉢形蓋組合。罐附加堆紋之下飾有斜籃紋, 頸和下腹部爲素面,口徑28、底徑16.5、高58厘米。蓋爲圓唇、斜壁、淺腹、平底,口徑30.5、底徑18.5、高6厘米。

  標本2009GHJY1:2,係罐與盆形蓋組合,罐的外表由下及上分别飾有斜刮劃紋、横漩渦紋以及附加堆紋,近底部爲素面。口徑27、底徑16、高61.5厘米。蓋爲平沿、淺腹,周身遍佈快輪制胎過程中産生的弦紋。口徑31、底徑11.5、高11.5厘米。

  標本2009GHJY1:3,罐與盆形蓋組合。罐上腹部飾斜籃紋、近底部有輪制過程中産生的弦紋,口徑24、底徑14、高61厘米。蓋爲圓唇、平沿,近底部飾弦紋,腹部爲素面,口徑34、底徑16、高11厘米。

  標本2009GHJY1:4,盆,圓鼓腹、尖唇、小沿,周身飾有細弦紋,器壁内側有竪向間斷刻槽紋。口徑30、底徑16.5、通高15厘米。

  標本2009GHJY1:5,罐,上腹部飾斜籃紋、近底部素面,口徑28.5、底徑17、高54厘米。

  標本2009GHJY1:6,罐,頸部和近底部爲素面,間或有刮劃痕,腹部横向飾有5排漩渦紋,口徑27、底徑18、高52厘米。

  標本2009GHJY1:7, 腹部飾7道重横向籃紋,頸與近底部皆素面,口徑27、底徑18、高54厘米。

  標本2009GHJY1:8,罐。上腹部飾有斜向刮劃紋,下部爲快輪修整時留下的弦紋,口徑28、底徑17、高52厘米。

  標本2009GHJY1:9,罐。腹部有横向刮劃紋,近底部有拍印痕。口徑24、底徑14.5、高37厘米。

  標本2009GHJY1:10,鐵鈎一枚,“C”形,一端有環,一端近錐形,直徑9.5厘米。

  標本2009GHJY1:11,灰色瓦片,長22、寬20、厚0.8厘米。

  標本2009GHJY1:12,磚塊,殘,桔紅色,長16~17.5、寬12.5、厚1.2厘米。

  五、年代與性質

  2008LNGY2出土物的年代較爲復雜,操作室與窑室中的出土物在年代差别較爲明顯。該窑操作室中出土的高足杯、醬釉四係罐、鷄心底青瓷碗以及食槽形器等均可在大鵬所城北門明代中晚期地層中找到相應的物品,因此,該陶窑操作室的年代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然而,窑室堆積中發現的青花瓷、黑釉壺、刻槽盆以及較薄的灰色和桔紅色瓦片來看,窑室内堆積物的年代却相對較晚,最早不會早於清代早期。由於該窑至今依然結實耐用,所以不排除在明代中晚期廢棄後,清代有二次利用的可能。

  2009GHJY1窑室第①層中出土的大量“魂壇”來看,該類“魂壇”在大鵬所城南門一帶發現於民國層下,並打破了清代層,所以,它可能不晚於民國時期。由於陶窑是用來燒制陶製品的場所,因此,這些“魂壇”顯然並不能完全代表陶窑的年代。從當時的發掘現場來看,此陶窑内壁光鮮,個别煙道燒結物較少,這説明該窑的使用時間並不長,可能在使用後不久即遭廢棄。如果這樣,“魂壇”與窑室内堆積物的年代可能相去不遠。窑室第②層出土的大量桔紅色薄瓦片和極少量的青花瓷片與2008LNGY2窑室内的堆積①-④層的出土物基本一致,因而兩者的年代大體相當。由此可見,該窑的年代可能最早不過清代。

  盡管上述兩孔陶窑與公明樓村元代古窑址的形制接近,但是在各種質地出土物中,瓦片占絶大多數,而陶瓷片等相對較少,因此,這兩窑用於燒制瓦片的可能性較大。 

  六、結 論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和深圳大鵬叠福村發現的陶窑進一步完善了深圳地區陶窑的文化譜系,有利於該地區陶窑研究的深入開展。同時,大鵬所城作爲明代重要的海防重鎮之一,它的建造曾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大鵬所城建築材料的來源問題一直没有定論。這兩座陶窑的發現與其年代、功能與文化性質的認定爲此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綫索。

  

  附記:在發掘和整理過程中劉雲倉、王相鋒以及王智龍都給予了較多的幫助,在此謹謝意。同時,感謝深圳中海油LNG項目和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技能培訓中心項目對本項工作的資金支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