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州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刍議



  程 州(程州,柳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中文摘要】柳州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迹十分豐富,包括白蓮洞遺址、大龍潭鯉魚嘴遺址等衆多史前文化遺存,以及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發現了大量的工業文化遺産。本文主要對這些文化遺産應該怎樣保護進行探索。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 文化遺産 工業遺産 保護

  Abstract: As a famous citi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Liuzhou has abundant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architectures, while a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have been found during the third national survey of cultural relics. The thesis is discussing the way of protecting such varied cultural heritages. 

  Key words: famous c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柳州又稱龍城,建城己有2100多年的歷史,地屬南亞熱帶北緣,氣候温和清爽,境内奇峰林立。終年蒼翠,柳江繞城而過,抱城如壺,漫長的歲月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滋養着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1993年,柳州被公佈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古迹,獨特的建築、獨特的街區分佈,歷史城段,名城風貌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都是對某一歷史階段文化的真實寫照,對歷史演變過程的復述,它們不但記録着歷史最精彩的片段,凝聚着昔日建築藝術的精華,正因如此,切實作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就格外重要,那麽時至今日,柳州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怎麽樣?搆成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那些具體的文物和古迹是否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2008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柳州區域發現大量的工業遺産,又應該怎樣保護?

  在回答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柳州之所以成爲歷史文化名城的基礎。

  一、悠久的歷史

  柳州是名符其實的古城,柳州的歷史當從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説起。遠古時期的柳州,氣候温暖濕潤,森林植被茂盛,水源充足,適合人類繁衍生息,柳州市境内發現的柳江人洞、白蓮洞、大龍潭魚嘴、都樂岩、響水等古人類文化遺址,年代爲距今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五千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柳州也曾出土西周時期的青銅編鐘、春秋時期的青銅匕首、戰國時代的箭簇,説明那時柳州已是人口較爲集中的地帶。先秦時屬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開發嶺南時,這裏屬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設潭中縣,縣址在今駕鶴山一帶。西晋爲桂林郡治,南朝樑、陳設馬平郡治。隋初改潭中縣爲桂林縣,旋改稱馬平縣,縣治所遷至雀兒山附近,唐武德四年(621)爲南昆州治所。唐貞觀八年(634)更名柳州,城遷於柳江北岸,現城中區内。唐天寶元年(724)改稱龍城郡,公元758年復稱柳州,從五代、宋以及明、清歷代,這裏一直爲州或府治所。清代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十二年(1886)爲廣西提督駐地,民國時,先後設馬平縣、柳州縣、柳江縣,1949年11月25日解放後,設柳州市,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

  悠久千載,滄桑歷盡,在朝代更替歷史過程中,隨着中原人口的遷移和少數民族的融合,柳州漸漸由小變大,由小鎮逐步發展爲城市並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唐朝時已開闢從黔中道經柳州到桂林的買馬路(驛道,官道),並開鑿臨桂相思埭,使柳江與長江水系相通,柳州遂成桂中主要的水陸城鎮。元和十年(815)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廢除奴俗,開荒鑿井,扺制巫醫迷信,發展生産,興辦學府,種柳植樹,創一邦人文之盛,開柳州文化之先河。至宋時,柳州水陸交通更爲便利,商業貿易分外活躍,柳布、柳州木材蜚聲海内,并且成爲我國南方一個重要的佛教活動中心,寺廟建築甚爲壯觀,馬鞍山西麓的靈泉寺,被譽爲“廣右(西)第一”。廣西最早的兩個書院之一的駕鶴書院建成,成爲文人雅士活動中心,駕鶴山麓,桃花萬樹,池水千尋,殊擅園林之勝。此後的柳州更漸漸發展成爲“粤西盛郡”。 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六月到達柳州,在柳州旅行考察時間共34天,先後尋訪了“第一仙區”羅山的羅洞岩(今陸道岩);四訪“唐二賢”祠堂(柳侯祠和劉賢良祠);登臨立魚、馬鞍、蟠龍諸山等,並乘船朔柳江、融江而上,到融縣(今融水縣)等地,徐霞客用14000多字的遊記概述了柳州的文物古迹。至清末民初,柳州城有 “三川九漏四碼頭,五庵六寺十街八巷”之民諺,一座初具規模的文化古城已在桂中興起。

  二、豐富的文化遺存

  柳州自古就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居所,人類的生産生活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迹,柳州現有63處自治區(省)、市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致可分爲史前遺址、近代文物遺迹、革命舊址、民間傳説名人故居、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的近代工業遺址,以及風光名勝等幾大類。現擇其主要遺址介紹如下:

  1.史前文化遺址

  (1)柳城巨猿洞

  位於柳城縣境内,1956年發現了巨猿的三個下頓骨以及1000多顆牙齒化石,柳州因之被載入了世界考古史的經典史册,因爲世界第一次找到了巨猿的故鄉。巨猿雖還保留有猿的特徵,同時具有衆多化石人類的特徵,界於猿與人之間,屬人科系統,它在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系統上有重大價值,柳州巨猿洞成了世界考古史的重要遺産,同時也是許多中外專家、學者及旅遊人士留下較深足迹所在。

  (2)柳江人“遺址”

   在市區與柳江縣搭界的國營新興農場東北通天岩處,距白蓮洞2公里,此處出土的柳江人骨化石包括一個完整的人頭骨及部分肢骨,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徵,屬早期類型,爲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距今約5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初期的“新人”(也稱“智人”)。通天岩内,除人骨化石外還出土有劍齒象及完整的大熊猫頭骨化石。

  “柳江人”的出現受到海内外人類學家的重視,與“河套人”、“山頂洞人”同列爲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代表的人類。柳江人生活在長江以南,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典型意義,它的出現説明瞭現代人的起源與柳州有着許多直接的聯繫,目前,很多專家再次把目光投向柳州,探索現代人起源這一具有世界性的課題。

  (3)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位於市西南郊12公里的北面山南麓。遺址面積約75平方米。1985年5月,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白蓮洞洞穴博物建成並正式向外開放,至1990年止,遺址出土動物骨骼化石3550件,牙齒化石390枚和石器、石制裝飾,原始夾砂陶片等文化遺物,此外還發現古人類用火遺迹,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曾爲該館題詞“中國可以成爲世界古人類學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

  遺址包含着舊石器時代晚期經過中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連續序列,時間跨度達3700~7000年,這在國内尚屬罕見。該遺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鯉魚嘴貝丘遺址

  鯉魚嘴貝丘遺址在市區南部龍潭公園内,距大龍潭東北面約10餘米的龍山南麓鯉魚嘴處,遺址總面積144.3平方米,發掘面積66平方米,文化堆積由岩邊往外傾斜,己出土4具人體骨骼及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尖狀器、磨制石斧及少量粗細繩紋夾砂陶片、骨錐、骨針、骨刀、犀牛、牛、鹿、猪等牙化石,專家認爲“大龍潭人骨”可作爲中石器時代的具體代表,距今約12000~8000年,其餘分别爲新石器時代早一晚期的兩個叠壓的文化堆積,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該遺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響水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柳州市柳東鄉陽和村西柳江對岸,遺址面積約300平方米,1979年經考古調查並試掘,文化層厚40~80厘米,出土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錛、刮削器、尖狀器和夾砂繩紋陶片,爲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臺地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6)藍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柳州市柳東鄉藍家村南,遺址面積約550平方米,1979年經考古調查和試掘,文化層厚約20-40厘米,内含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錛、刮削器等石器和夾砂繩紋陶片,爲柳州新石器晚期典型的臺地遺址。

  2.古建築、古墓葬及近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九頭山漢墓

  位於柳州市羊角山鄉九頭山村西面耕地中,1979年底柳州博物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協助下進行考古調查中發現,其中M1、M2墓於1982-83年進行發掘,出土陶罐、壺、銅焦壺、鏡、五銖錢、農耕鐵鍤及瑪瑙裝飾品等文物數十件,爲柳州漢代史提供了實物材料,現存一座未發掘,該墓保存完整,對研究柳州歷史具有重大價值。這些墓葬是目前柳州市屬範圍内所發現唯一的漢墓群。

  (2)劉蕡墓

     在柳州市西鵝鄉文筆村龍興屯東南水田中。中唐政治家劉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人,公元826年中進士,太和二年(82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進謙,後被宦官誣罪,貶柳州司户參軍,墜馬辭世於柳州。墓葬於明成化十三年(1677)曾修葺。墓爲圓形,高2米,面積約9.42平方米,有墓碑及牌坊,牌坊爲干隆三十年(1765)立,1993年修繕,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柳侯祠

  在今柳州市文惠路以北,唐代柳宗元在柳活動的紀念建築、與衣冠墓、柑香亭、羅池、書院、山長住房等建築一體,爲古典園林建築,是重要的文化遺産,祠内(荔子碑)等珍貴碑刻60餘方,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價值、主體建築曾於清代重修,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東門城樓

  位於柳州曙光東路中段,是柳州唯一的古代磚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樓高17、面闊16米,大型方塊石料基座,墻體位青磚砌築,城門上由兩層譙樓組成,園形斗拱結構,梁架屏板均有裝飾刻繪。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該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後曾歷次修茸,爲自治區(省)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西來寺

  在今柳州市雅儒路西一巷67號,該寺創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嘉慶二年,光緒四年,民國六年和1966年屢遭破壞,1980年人民政府撥款維修,西來寺大殿東西長13.5、南北寬11.5、高約8米,磚木結構人字頂。大殿正門右邊現存光緒甲午日刻的(西來古寺)碑刻一塊,刻記光緒二十八年江水猛漲情况、水位標高等,具有歷史、藝術價值。

  (6)清真寺及石刻

  位於柳州市公園路6號,該寺創建於清代,原址在今市機關幼兒園内,清順治四年(1672)遷至今公園路,1878年重建,該寺原由大殿、二殿、經堂三部分組成。現僅存二殿及清潔房一間,磚木結構、二殿東西長16、南北寬11.5、殿内8米,該寺是柳州較早的伊斯蘭教建築,具有較高的宗教價值。

  3.古代摩崖石刻

  (1)駕鶴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駕鶴山南面石壁上,山石上刻有宋代紹興二年(1132)王安中題“駕鶴書院”淳熙元鄭鎮處厚書“小桃園”等五方石刻。該石刻對研究柳州歷史及古代石刻藝術有較大的價值,現石刻有所腐蝕,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平北三大功記摩崖石刻

  柳州市榮軍路西側螞拐岩東北面石壁上,該石刻距地面高約10米,寬2米,明萬曆六年(1578)刻立,石刻記載當時廣西瑶壯民族大起義及官兵鎮壓民族起義的情况,對研究明代柳州地方史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陸道岩摩崖石刻

  位於柳州市柳東鄉獨凳村北電化廣東面陸道岩洞内壁上,該岩洞石刻共6處,有宋景定二年(1261)季春報思光孝禪寺僧所刻,判府大將軍王公題。石刻保存完好,對研究宋代柳州地方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天山萬裏摩崖石刻

   位於柳州羊角山鄉水南村酉“天山”西面岩壁上,該石刻爲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柳慶參將範德榮手書,内容爲“天山萬裏”四字,每字長寬各1.1米,全寬7米,是我市最大的字體石刻,目前石刻有所腐蝕,爲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社王山摩崖石刻

     位於柳州羊角山鄉門頭村水車屯南300米社王山南麓,該石刻高出地面2.5米,面積83×58厘米,文字内容爲有關建村内容,清代所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6)馬鞍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屏山大道馬鞍山上及路旁石壁上,爲柳州摩崖石刻集中地之一。有(新殿記)等宋至清代石刻30餘處,這批石刻均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爲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魚峰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魚峰山洞内及上山路旁的崖壁上,是本市摩崖石刻最多的地點,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石刻60餘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革命歷史遺物及特殊歷史遺址

  (1)劉古香墓及就義處

  位於柳州市羊角山鄉馬鹿山東麓,建於民國時期,劉古香(1896-1913),原名起今,柳州人,1892年考取柳州府學,1901年庚子辛丑舉人,志欲興民族,救國家。1908年配合劉掘策劃起義,討伐袁世凱失敗後於1913年10月13日在柳州東門外鷓鴣堆被殺害,1987年自治區民政廳追認爲烈士,墓呈圓形,直徑一米外包石料,有歷史價值,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陳炳昆墓

  位於柳州羊角山鄉陽和村龜山北面耕地附近,陳炳昆(1868-1927)字舜琴,柳州陽和村人,1885年在廣西提督衙門當衛士,先後任督府軍政司司長,陸軍第一師師長,廣西督軍兼省長等職,參加討袁護國,該墓對研究柳州現代史具有一定價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共柳州縣委舊址

  現在柳州市曙光東路118號,1946-1948年中共柳州縣委秘密機關設於此地,縣委負責人胡習桓、熊元清同志於此期間在這裏主持機關工作,省工委書記錢玄、省桂柳區工委書記陳楓曾多次到此處指導工作或留宿,此屋現仍保持原貌,可利用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對研究柳州革命鬥争史具有較重要的價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中共廣西省城工委舊址

  位於柳州市中山西路63號。1949年1月至柳州解放期間,廣西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陳楓在此租了一間房,設立城工委秘密機關,領導了廣西地下黨的愛國民主運動和保護城市,迎接解放的鬥争,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對於研究廣西革命史具有重大價值,該屋仍保留原樣,可保護利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胡志明舊居

  位於柳州市魚峰區柳石路2-1、2、3號。越南共産黨、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胡志明,1942年被關押在柳州至1943年獲釋,就在此二樓居住。他在柳州期間,在國際反侵略同盟會旗幟下,從1942至1944年間,胡志明在柳州開展革命工作,成立越南革命同盟會,舉辦越南革命幹部訓練班,舉行記者招待會等,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舊居内他使用過的木板床、草席、桌子、竹椅等保存完好,1954年7月,胡志明秘密來柳,與周恩來進行會談,就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内瓦會議涉及到重大的問題交换意見,並達成共識。舊居爲兩層樓的中式建築,磚木結構,長14、寬13米,占地面積183平方米,建築面積366平方米,1964-1997年間,多次維修,爲自治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第三次文物普查——柳州工業遺産

  柳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始於2008年,柳州先期對工業遺産進行普查。柳州作爲廣西的工業重鎮,從20世紀初至九十年代末,工業上的成就與發展位於廣西第一,在全國也屬前列。工業遺産相當豐富。搞好工業遺産普查,發現、保護好工業遺存,也爲柳州20世紀遺産、歷史文物遺産增加了重要内容,本次普查以不可移動文物爲主。

  從原始手工業到近、現代工業的出現,柳州工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柳州工業由早期的手工業演變而來。自唐朝初年至清朝末年,民間的手工業有織造業、造紙業、刊刻印刷業、陶瓷製品業、手工卷菸及菸絲加工業、醬料業。清代光緒末年和宣統年間,柳州出現了小規模從事織布、製革、壽木、香燭、竹編、醬料等行業的手工業作坊,另外,還出現利用機器生産砂糖和加工木材的工廠。柳州工業單行業單産品的問世歷史悠久,多數行業能延續到解放後,成爲柳州工業發展的基石。民國早期,柳州開始使用鐵木機器織布,在斜陽北段創辦了柳州電燈公司,開創柳州電力業之先河。民國中期,廣西省政府在柳州鷄喇籌建了柳州機械廠和廣西酒精廠等。民國十九年(1930),李宗仁在柳州駐紮軍隊,大量采購軍需用品,使柳州的私營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其中,紡織業、鋸木業、打鐵業、車縫業、糖果業、石印業、金銀業等發展較快。至民國31年(1942),柳州有工廠65家。包括紡織機械製造、酒精業、油料加工業、骨粉肥業、製革業、紡織業、印刷業、卷菸業、日用化工業、玻璃業、造漆業、榨糖業、食品加工業、橡膠業等等,另有8户官辦企業。

  抗戰勝利後,内戰繼之爆發。隨着戰事發展,國民黨大量的人員、後勤、軍工企業撤至柳州,柳州工商業也隨之畸形地發展起來,卷菸業、醫藥業、醬料業、印刷業、酒業等行業發展快速。民國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第三特種礦産管理處租借柳州盤龍山與燈臺山之間土地,興建選煉廠(柳州冶煉廠前身。1949年,該廠逐步改造成爲柳州冶金行業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業)。由於國民政府軍事失敗,地方經濟崩潰,許多民營企業紛紛倒閉和遷往外省,柳州工業陷入凋零狀態,餘下稍具規模的工廠有柳州中國農業機械公司(柳機前身)、高工機械廠(柳汽前身)、骨粉廠(柳州第三化工廠前身)、火柴廠(印染廠廠址前身)、新華煙廠等(柳州卷菸廠前身)。至解放前夕,柳州工業的規模仍然很小,主要還是以手工業和小作坊爲主。

  1950年7月,柳州城區首次進行了工業普查,有國營和集體企業19個;手工業户約900户,從業人員1700多人,分佈在木器、竹編、鐵器、織布、車縫、革履、製革、圓琢、白鐵、度量衡、糖果、醬料、香燭、五金修理、繩纜、金銀首飾、鏡面、陶器等18個行業。至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新組建了柳州鉛鋅礦(柳州鋅品廠)、柳州貯木場(柳州木材廠前身)等一批企業;1952年底,全市工業企業增到34家。

  1954年,柳州市輕工業主要爲手工業私人業户相互合作,組織生産合作小組和生産合作社。

  1957年起,爲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央和廣西擬將柳州建設成爲廣西的新興工業城市,並以重工業爲主進行規劃和布局。1958年,中央和廣西有關部門確定在柳州市建設工業10大項目,即柳州鋼鐵廠(該廠1988年邁入全國500家最大企業行列,於2007年在上证所上市)、柳州熱電站(後改稱柳州電廠)、柳州聯合機械廠(後改稱柳州市空壓機廠)、柳州化工廠(後改稱柳州化肥廠,2006年上市)、柳州動力機械廠(後改爲柳州拖拉機廠和柳州微型汽車廠)、柳州建築機械廠(後改稱柳州工程機械廠,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爲廣西首家上市公司。)、柳州水泥廠、柳江造紙廠、柳州第二化工廠、柳北水廠。柳州市已初步形成機電、紡織、制藥、輕工、電力、冶金、建築材料門類齊全的新興工業城市。

  1966年全市有工業企業257個,其中全民企業99個,集體企業158個。

  70年代,陸續籌建第一棉紡廠、第二棉紡廠和市華僑紡織廠等一批企業。籌建電扇廠和冷櫃廠(這兩個廠發展到80年代成爲廣西最早産值超億的集體廠)。

     1985年,全市676個工業企業工業總産值完成31.04億元,柳州因此躍居全國主要工業城市的行列。據國家統計局1985年對全國324個城市統計,柳州市工業總産值在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47個城市中居第1位,全國居42位。建國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柳州市在中央和自治區的扶持下,以工業爲發展地方經濟的重點産業,人民艱苦創業,使柳州崛起爲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和全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90年代後,國家推行抓大放小經濟政策和企業股份制改造,柳州市輕工企業又進入了一次大變革時期。在這輪大變革中,糖果一廠(今爲金嗓子有限責任公司)、牙膏廠(1994年改制爲股份公司,2004年成爲行業内首家掛牌上市的企業)、柳州卷菸廠(今爲中煙集團廣西柳州卷菸廠,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規模最大的卷菸生産企業)、柳江造紙廠(廣西柳州市的柳江造紙廠根據國家扶持“以竹代木,竹木並舉”的産業策和廣西竹子資源豐富的特點,成爲我國最大的“竹漿紙一體化”産業基地,同時將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全漂白化學竹漿生産基地)等企業抓住機遇脱穎而出。

  1995年,全市工業企業1271個(市區852個)完成現總産值202.88億元(市區182.38億元),全市111個大中型企業的總産值占全市65.83%。根據《柳州市志工業專志》資料統計至1995年全市有126家工業企業録入該志。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階段於2008年4月開始。柳州工業遺址普查組按照機電、電力、紡織、化工、制藥、一輕、二輕及建築材料等工業門類進行普查,共發現機電類工廠、舊址15處:柳州機械廠、水輪機廠、汽車廠、空壓機廠、開關廠、微電機廠、電子管廠、無綫電總廠、電纜廠、電器廠、地區無綫電廠、高壓電器廠、整流器廠、磁電機廠、無綫電五廠;發現電力業類工廠、舊址2處:電燈公司遺址(斜陽路)、電廠(柳鋼);發現紡織工業類工廠、舊址6處:市床單廠、華僑化纖廠、一棉、二棉、三棉、蟠龍山蓄水池(印染廠);發現化工制藥業類工廠、舊址7處:柳州化肥廠、市造漆廠、市三柳化工廠、市東化、龍城化工廠、躍進化工廠、市醫藥公司;發現輕工業類工廠、舊址14處:柳州煙廠倉庫、市皮革廠、玻璃廠、機械刀片廠、糖果二廠、糖果一廠、造紙廠、臺板總廠、鐘廠、第二造紙廠、印刷廠、牙膏廠、搪瓷廠、商標印刷廠;發現二輕工業類工廠、舊址4處:市冷櫃廠、市電扇廠、塑機總廠、儀表廠;建材業類工廠、舊址3處:市建材二廠、水泥廠、市政水泥壓力管廠。

  這些工業文化遺産的發現,同樣成爲柳州歷史文化名城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柳州歷史文物保護工作現狀

    要通過歷史文化名城這個載體,真實地把這些歷史過程告訴後人,我們能否把具體的包括傳統文化風貌在内的各種載體保護好,成爲檢驗柳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與壞的一個重要標準。

    爲維護柳州的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强化市民的名城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文物工作者可以説是煞費苦心,不僅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介紹柳州文物古迹,還積極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宣傳文物法規,宣講文物知識,而且組織各種學術研討活動,營造名城氛圍,提高名城知名度,對一些較重要的文物古迹做了科學規劃,有些已初見成效。

  白蓮洞遺址已建成中國第一座洞穴科學博物館,除對選址進行展示外,又修建了文物陳列室,還做了不少補充内容以求再現遠古時的自然環境與風貌。白蓮洞主廳洞口爲古人類文化遺址,是博物館現場展出的主體,支洞内有重現遠古人類生活情景的古人類生産,生活群雕多處,岩壁上鎸刻大量專家、學者和書法家的名言、墨寶,洞外還有史前動物恐龍、劍齒象等雕塑,種植以裸子植物爲主體的原始植被,以及史前動、植物群落的景觀。1996年,還舉辦了中日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係國際學術會議,進行深入研究,爲推動古人類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柳州將投入五億元人民幣建設史前生態園,對白蓮洞遺址進行保護。

    爲紀念唐代文學家、政治家柳宗元所建的柳侯祠,原名羅池廟,始建於唐長慶二年(822),宋代追封柳宗元爲文惠侯,因而羅池廟改名爲柳侯祠,柳侯祠歷代多有修葺,清代還以柳侯祠作爲柳江書院,成爲柳州地方的最高學府,後柳侯祠破損嚴重,解放後經過多次較大的修復,現有大門、儀門、大殿等主體建築,内設柳宗元全身銅像,現存“荔子碑”反映的是柳宗元的事迹,又是韓愈的詩和蘇軾的書法,有“韓詩蘇字柳事碑”之稱,號稱三絶,彌足珍貴;還有“羅池廟碑”亦堪稱三絶,爲韓愈文,説柳宗元業績和他成神的傳説,由晚唐著名書法大師沈傳師手書。另有“劍銘碑”一塊,上書“龍城柳、神所守、出匕首、驅歷鬼”相傳爲柳宗元手迹;另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四十多方,現門額“柳侯祠”三字,出自郭沫若手筆。柳侯祠附屬建築還有衣冠墓、柑香亭、羅池及思柳軒,占地面積爲兩萬多平方米。1993年8月,以“柳宗元與中國傳統文化”爲中心論題的首届柳宗元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柳州召開,中國大陸以及港、澳、臺地區,日本、韓國、美國、泰國等國專家到會,進行深入研究,爲推動柳學研究並逐步把柳侯祠建成柳學研究的資料中心、文物中心、學術活動中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8-2008年,市政府專撥修繕經費4190萬元,現柳侯祠已成爲柳宗元紀念館,周圍古木參天,成爲柳州市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中外遊客。

  胡志明故居建於上世紀30年代,1949年前爲“南洋客棧”,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在柳州從事革命活動期間在此居住,保存基本完好,胡志明住過的套房仍保持原樣,1964年至1997年間多次維修,原貌保存依舊。1954年7月胡志明與周恩來在柳州的秘密會談地點——紅樓,也得到較好的保護,紅樓原爲磚木結構,1990年進行大修,1996年進行内部修整,1997年按原樣做了外墻維修加固。

    東門城樓地處市中心,文惠橋北端南側,是柳州現存唯一的明代古城門,建築格局較爲完整,城門西側尚有百餘米城墻高約三米,東門前面的曙光東路爲古城中心老路。東門城樓曾多次失火,多有修葺,1998年以來柳州市投資1300萬元再次修整東門和保護78米正南門城墻,此前還將附近居民遷出,較爲完整地再現了古城門樓的風貌。

    歷史文名城中的文物保護極爲重要,建國以來,我們的工作重心是文物,無論是出土文物,還是留存於民間流散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柳州市博物館1990年至2008年支出文物徵集經費1140多萬元,共徵集流散文物30000多件。到目前爲止,柳州市博物館擁有各類館藏文物6萬多件,主要爲古代青銅器、玉器、陶瓷器、書畫、金銀器、民族文物、革命歷史文件、古生物化石、城市發展歷史見證物等,總藏量位居廣西區前茅。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畢竟是一項全面而艱巨的任務,僅靠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是遠遠不够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受市場經濟機制的約束,也受到城市現代化趨向的衝擊,還受着自身性質的限制,主觀、客觀均有被動的一面。

    首先,無論是文物的修復,歷史地段的保護,還是傳統文化的整理,每開展一項工作均需大量的資金,動輒數十萬,或者上百萬元,而這些工作又都是社會效益型,不是經濟效益型,少有人肯在這上面投資,而單純依靠政府撥款又往往是杯水車薪,難解燃眉之急,就拿柳江人遺址來説,它作爲整個東亞迄今爲止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代表,它對學術研究和人類歷史的意義之深遠,無疑應該是屬於國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保護規則,在保護區内禁止耕種、放牧、建設以“通天洞”爲中心的風景名勝區,開闢遊覽道路,廣植裸子植物,設置遊覽服務設施,設置柳江人生産、生活復原群雕,然而事實上由於經費缺乏,上述規劃一樣也未能實現,“柳江人”遺址通天岩處如今只安置了一塊保護標牌和一處鐵栅欄門,并且還屢遭附近農民破壞,此外其他設置一樣未添,遺址四周至今荒凉一片,雜草叢生。

    自治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鯉魚嘴貝丘遺址曾發掘出新、舊石器過渡時期古人類完整骨骸和大量文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但該遺址至今也只是原遺址上建成的簡易房擋住風雨而已,雖有一塊保護標牌,但在諾大的龍潭公園裏毫不突出,不爲人所知;清代古建築劉家大院年久失修,墻體破襲,屋面漏雨,墻柱木頭腐蝕嚴重,按規劃保護措施應建成民居博物館,對現建築進行加固維修翻修保護,但一直没有資金來源,這座柳州少有的古建築只能至今充當民宅,猪舍、牛欄;而古代張翀墓、劉蕡墓等古墓葬或荒無人烟,或殘存於田野,墓葬屢次被盗,均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令人嘆息。

    另外,隨着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九頭山漢墓是柳州有二千一百多年曆史的見证,位於郊區羊角山鄉九頭山村西,爲西漢至東漢時期的墓群,可建成漢墓博物館。1982—83年搶救性清理發掘兩座,由於缺少經費保護不力,周圍企業占地建設,這兩座墓已盪然無存,僅存一座尚未發掘,周圍樹木已被砍伐,墓體四周也被人挖出許多坑槽;另外陸道岩摩崖石刻,駕鶴山崖石刻等所在山體植被損壞,環境惡化,開山采石等致使石山受損或缺失,造成極大損失;而且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遇到古墓葬時不及時向文物部門報告,發現後又未采取積極措施的也大有人在,僅近三年來,就有不下幾十座明清時期重要的古墓被推土機夷爲平地,其間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好幾代人都習慣了漠視傳統,我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水平並不高,更遑論自覺保護傳統的意識了,不少人甚至還出現對傳統審美的膚淺理解,以致再現拆掉真古董,新建假古董之類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痛心的現象。同時,“保護性破壞”事件也不鮮見,一些部門和群衆自籌資金修繕文物,隨意改變文物古迹的原貌,結果把真文物變成假文物,例如蟠龍山上的清代古建築堤林峰塔,原有3.5米高的塔體殘存和塔基,但1993年柳州園林部門修建蟠龍山公園時,因不了解文物修繕要“整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基本原則,拆掉原塔,新建蟠龍塔、文光塔,失去了其文物特有的内涵;原與柳侯祠相呼應的柑香亭,被遷址重修後也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在過去的城市建設規劃中,由於忽視了文物保護的需要,建設環境協調區,設定控制建設區,甚至在絶對保護區内同樣建設高樓或市場,破壞了文物古迹的景觀,拿今天的東門城樓來説,雖然花巨資拆遷了附近居民區,重新修繕主體建築,但控制建設區内林立的高樓早把東門圍住,如今登上東門城樓,縱然極目遠眺,也難望見“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迥腸”的景致了,到了今天,要展露古東門雄姿,還得花大量資金拆除那些有礙視綫的高樓;柳州唯一的清真古寺位處市中心,已破損嚴重不説,其寺院也被民族小學佔用,雜處於民宅與現代寫字樓之中,别説古風難覓,甚至已顯出格格不入的尷尬來。

    2004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公佈了63處文物點的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區域,文物點保護有了法律依據,文物工作者亦做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往後的歲月中,如不抓好保護,加强建設,有些文物古迹將從我們的視綫中消失,當我們在感嘆城市缺少古韵時,那些記録着歷史的載體正不斷被摧毁和抛棄。

   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歷史文化名城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産,做好歷史名城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保護和共同努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國外的許多城市比我們走得早一些,在歐洲,二戰之後,一些大的城市爲恢復元氣,解决居住問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造建設,毫不留情地推倒大批傳統建築,建立起全新的街區,發展商業、娱樂、服務等新興行業,於是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鋼筋水泥結構的方盒式建築使城市的風貌變得呆板枯燥,千篇一律,少了古韵,缺乏居住氣氛。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62年歐洲人提出了“城市遺産”概念。許多專家們發現,現代科技確實能以極快的速度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内令城市具有公交網絡及相應的生活配套設施,人類的聰明才智用於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時,也使城市失去了個性,穿上了制服,變得雷同。要阻止這種悲劇的發生,唯一可求助的是歷史,那些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獨特建築,典型的街區分佈和歷史遺迹以及傳統的古典藝術組合是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它們不但凝聚着昔日建築藝術的精華,還隱藏着本土一系列的人格,如文化觀念、人倫關係,歷史情結,這些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讓城市焕發出獨一無二的魅力。隨後,歐洲人對城市歷史遺産采取了一種謹慎的態度,即强調適度發展,限制再開發。

    相比之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比較遲緩,柳州也就相對較晚了。過去歷史保護工作的重心是文物本體,但就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而言,保護好文物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還涉及城建的許多方面,因爲文物無法記録較爲完整的城市歷史,它只是片段的記憶,不是系統的記録,保護歷史古城才是保護城市完整的記憶。

    本世紀50年代,我國的一些考古學家,古建專家已經意識到城市文化遺産保護問題,並把它提出來,但到了80年代,這套理論才用於實踐,1982年國務院公佈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到目前爲止已公佈了99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些還在編制保護規劃之中,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的督導下,有效防止了大規模建設時期歷史遺存的灾難性毁滅,象蘇州、西安、平遥、徽州等古城得以其豐滿浪漫的建築藝術,典雅别致的街區分佈或豐富的文化遺存遺留後世。

   1993年柳州趕上了國家評審歷史文化名城的末班車,並獲此殊榮,盛名之下的城市文物保護工作,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首先是要保護文物。歷史文物分爲兩大類,即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在上述中提到的博物館館藏文物均爲可移動性文物,在發掘前或出土前按特定的要求放置,諸如墓葬中的隨葬品,窖藏品等在埋藏前按當時的特定需求安放,經科學的發掘,記録後,不能就地保護的,把它存放到博物館中進行衡温衡温,遮光保管,這些文物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研究價值,它們記録了城市歷史最精彩的片段。只有將城市中可移動的文物好,我們才有可能通過它們瞭解歷史,書寫昔日的輝煌。可移動文物對於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來説它所占的比重相當大,所以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加强博物館的建設,必須硬件落實,必須有科學的保護設施和較先進的陳列展出手段。對於歷史名城來講,博物館成了一個典型的標誌,成了衡量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目前,柳州市博物館的各項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逐步發展成爲區域性中心城市文物保護、研究、展示中心。歷史名城文物保護工作的另一個重點是不可移動文物,這一類文物的主體和周邊環境都不可移動,如前章所述的柳州史前文化遺址、古建、石刻、近現代文物遺迹、革命文物遺址、名人故居等,均屬於不可移動文物範疇。它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遺産,城市也因它們的存在而散發出獨特魅力。

    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不僅僅是保護它的主體建築結構,更重要的是保護它的周邊環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總則中,規定了不可移動文物必須劃定保護範圍,在保護範圍内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

  文物的周圍環境對於文物來説是極爲重要的。當人類在創造文化時,所有的創造活動都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文化遺産形成於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時期,一旦周邊環境破壞或者改變,文物點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華。柳侯祠始建於9世紀初葉,按清代建制它覆蓋了大半個柳侯公園,屬古典園林建築,是柳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産,我們保護柳侯祠就必須保護它的環境,恢復它的原貌,該陳舊的就讓它陳舊,那才是歷史的真實,讓它得以文化遺産的身姿出現在世人的眼前。

  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柳州對市區範圍内100多家區直、柳鐵、市屬企業進行了拉網式的實地普查。至目前爲止,已對市區79家(個)工業遺産舊址及附屬建築、設施進行了普查,完成了劃定普查企業總量的90%,初步確認保存較完好的、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工業遺産舊址、附屬建築及設施有22個(處)。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柳州的工業門類是多元的,工業歷史文化遺産相當豐富,有柳州乃至廣西的機械工業鼻祖——柳州機械廠,有建於四十年代爲抗戰起着重要作用的柳州鐵橋,還保存着聯華印刷廠舊址,電燈公司舊址,市印刷廠,蟠龍山工業供水設施舊址,馬鞍山居民供水設施舊址等各個不同時期的工業遺迹,反映出當時柳州作爲桂中商埠和西南交通樞紐重要地位,具有豐厚的文物價值。同時在八十年代以後在改革開放以來,柳州的輕工業、機械製造、電器製造、日用化工等工業方面發展迅速,有雙馬電扇廠、華力電器廠、兩面針牙膏廠、金嗓子喉寶、柳工機械廠、五菱汽車等等一系列在全國享有名氣的知名品牌。這些都搆成了柳州這個山水工業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獨特的風采。

  加强工業遺産的保護、管理龢利用,對於傳承人類先進文化,保護和彰顯城市的底藴和特色,搆築歷史與未來的和諧,推動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8年4月,一個旨在保護工業遺産的“無錫建議”,在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官員和中國主要工業遺産城市的代表及專家學者之間達成共識:從現在開始,必須對工業遺産給予足够的重視,要像對待歷史文物那樣對待工業遺産。作爲會議舉辦地的無錫市,决定將上世紀初榮氏家族創立的茂新麵粉廠在保留原址和原貌的基礎上改裝爲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沈陽、武漢、青島、杭州、廣州等大批工業城市把工業遺産保護、利用列入社會發展的硬任務。

  爲此,柳州也充分認識工業遺産的價值及其保護意義,清醒地認識開展工業遺産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研究解决工業遺産保護面臨的問題和矛盾,處理好工業遺産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關係,將工業遺産保護納入柳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保護好、利用好柳州工業遺産,把已破産、改制的市政水泥壓力管廠等10處閒置廠房及附屬建築籌建柳州工業遺産博物館和工業遺址公園,使之成爲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區,成爲文化柳州、歷史柳州不可缺失的新亮點。

  “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就必須保護和整治它的環境”,其他城市成功的經驗我們同樣可以借鑒,2004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公佈了古城63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範圍,這爲今後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定了法律依據,也爲柳州的文物環境整治工作打下了基礎。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古人留下來的寶貝極爲豐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面臨極其復雜的問題。柳州有2100年風光,如前章所述,文物古迹爲數不少,僅將它們加以保護還達不到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理想要求,雖然法律賦與了政府保護文物的職責,但相關的部門必須掌握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由城建部門,規劃部門,文物部門通力合作,組織力量對古城開展全面的歷史地理,歷史文物研究,制定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案,才能全面而系統的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名城風範的體現也在於既保護好了歷史遺存,又能很好地規劃了未來。

    對於城市來説,發展是首當其衝的,對於歷史名城來説,則多了一道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求得平衡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要保護歷史名城,不僅僅因爲它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最爲集中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藉助前人的精華,更好地發展。在半個世紀的時光中,柳州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成爲廣西的首屈一指的工業重鎮,也形成了大西南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工業化結束了古典意義上的柳州城,商業貿易的發展和交通的發達,大量人口涌入市鎮中心,原來窄小的舊街區變得熱鬧非凡,與此同時商業追逐着越來越密集的人口在老城區中蔓延,一座座龐然大物從老街區群落中生長了出來,它們以現代化的姿態改造着這座二千一百年古城原有的秩序與結構。

    這些年,隨着經濟的發展,柳州城市建設步子越邁越大,成片成片舊有居住地帶被拆掉,其頻率之高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歷史名城的保護工作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其致命的克星就是城市道路的擴建和房地産開發,從90年代到現在已有不下30座明清古墓葬消失在無知的推土機和鐵鏟之下。所以許多專家學者呼吁要好好珍惜現有的歷史遺存。

  不久前,國内的專家們在考察中外歷史文化名城後得出一劑保護名城“良方”:保護古城區,另辟新開發區,建現代化新城。這的確能解决我國許多歷史名城保護所面臨的困難。既保護了城市的歷史遺存,也保存了古城風貌,同時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興起,成爲新的商業、娱樂、金融中心。但這一“良方”並不適合於柳州。解放以來,柳州城市建設經歷了四個大的發展階段,並按一般城市發展制訂總體規劃,到1965年初步奠定了工業城基礎,1988年城市性質確定爲“以工業爲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並完成了工業化進程。1991至1994年,柳州城市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發展,4年累計完成建築施工産值30.6億元,城市維護建設投資達4.791億元。而在此之前的城市建設規劃並未按歷史名城的保護制訂,而且規劃制訂時一直以“舊城改造”爲指導方針,因而在保護古街區,保存古城風貌,確定文物保護範圍等方面,力度明顯不足,雖然柳州曾有多次遷城的歷史,但先人的光榮與夢想並没有系統地保留下來,漢城、隋城唐城都在滄桑巨變中消失,剩下的也只是明城中極小一部和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遺存零星片段。柳州歷史名城保護的重點在於系統規劃,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恢復古典園林景觀,復原部分古城風貌使之與現代化的建築相映生輝。

    前些年的城市規劃中,“舊城改造”的提法亦有欠妥之處。具有悠久歷史,又保存着大量文化遺存的城市,才算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無法改造,文物更不能改變。我們在保護時要整舊如舊,以存其真,柳州應該倡導:“保護古城,加快現代化建設。”

    城市是發展着的,但他和歷史緊密相連。1987年國際古遺址協會全體大會第八届會議在美國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規定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原則,目標和方法。“對歷史城鎮和其他歷史城區的保護應成爲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的完整組成部分,並應當列入各級城市和地區規劃”。

    政府應當將此當做一項重要的治理内容,全社會也應對此予以高度關注,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講,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與物質財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就等保護我們自己,也是保護全人類。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