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地下文物調查淺釋



   彭全民(彭全民,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館員。)

  【中文摘要】深圳依山傍海,自然環境優越,自距今7000年起,就有人類在此居住。深圳的地下文物遺存,有一定的分佈規律。掌握這些規律,就會在文物調查中有更多的發現與收穫,從而更深入推動深圳地下文物遺存及深圳古代歷史的研究工作。

  【關鍵詞】深圳 自然環境 地下文化遺存 文物調查

  Abstract: Located by the seaside, Shenzhen has advanced environment and has been inhibited by people since 7000 years ago. There are rules of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ground relics. Once we know the rules, more results in investigations of cultural heritages will be had, and the study of this field will be pushed forward. 

  Key words: Shenzhen natural environment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s investigation of relics

  
  深圳是個依山傍水的城市,西部是水波滔滔的珠江,是出海口的地方,鹹淡水互相交匯,東西兩側瀕臨前海、後海、沙頭角海、大鵬灣及大亞灣,海産品非常豐富,有大珠江的水路入口處,有許許多多風景宜人、適合人們居住的小海灣,自然環境優越,地理位置重要,自古就是人類活動的地方。在有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深圳就發現有人類在此居住,主要有咸頭嶺、大梅沙、小梅沙、下洞等沙丘遺址,香港則有深灣、東灣、春坎灣等沙丘遺址,此類遺址因咸頭嶺遺址發掘時間較早,遺物較多,有考古專家提出應命名爲“咸頭嶺文化”〔1〕。

  漢代深港地區是個重要的産鹽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載:“番禺,尉佗都,有鹽官” 〔2〕。史書記載的番禺鹽官,據考證設於今深圳的南頭,與粤西的蒼梧郡高要鹽官遥遥相對,有“東官”之稱。三國吴甘露二年(266)仍承漢鹽官之制置司鹽都尉,築“蕪城”爲司鹽都尉壘〔3〕。近時長沙走馬樓出土大量三國吴時簡册,亦記載吴國領地屬下有“東官”之地名〔4〕。因此,西漢鹽官之設,是深圳最早設官之始。

  據《宋書·州郡志》載:“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晋成帝立爲郡。《廣州記》: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5〕”。即東晋咸和六年(331)深圳始置東官郡治和寶安縣治,改鹽官“東官”爲行政設置的“東官郡。” 

  深圳也是國内外戰略家看中的天然良港之一。自明代中期以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西方列强就窺視這塊地方,遭到廣東軍民的扺抗和打擊,後葡萄牙轉而進佔澳門。深圳中部與香港隔深圳河、沙頭角河、中英街相望,香港是英國自中英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分三次從廣東省廣州府新安縣(縣治在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劃出去的。因此,深圳、香港自古同屬一個縣,歷史的淵源是分不開的,有着密切的關係。南頭古城是深港共同的根。兩地不少的文物相互之間有關聯,這也是深圳地下文物調查與其他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本人研究深圳地方史,對深圳地下文物調查,作幾點粗略分析。

  一、史前地下文物調查

  史前,即先秦時期,又分爲新石器時代中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等4段。這時期的遺址或墓葬,主要分佈在深圳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兩旁的臺地上,或小山崗上,多見山崗遺址或山崗墓地。此外,還分佈大大小小的海灣的沙丘上,多見沙丘遺址或沙丘墓地。爲了便於分析,把深圳的河流分成東、西兩部分;海灣也分成東、西兩部分。

  (一)西部水系山崗遺址或墓地分佈

  茅洲河,位於深圳的西北部,發源於羊臺山北麓,自東向西北流經石岩、公明、鬆崗、沙井,匯入珠江口。幹流長46公里,其中10公里是東莞縣與寶安縣之界河,又稱東寶河,河深、面闊,指從東莞市長安區宵邊渡口到珠江口礬石水道的交椅灣河段。茅洲河在今深圳境内流域面積313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2‰,總落差480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642~1649毫米,約90%集中在汛期。主要支流有沙井河、鬆崗河、洋涌河和大陂河等。上游從流經之羅田、燕川至洋涌河水閘止,這河段稱大陂河,此段河床很淺,沙底沙岸故名(當地人稱陂即指沙河之意)。從洋涌河水閘至東莞宵邊渡口(頭)止,河寬約100米,泥底泥岸,稱洋涌河。鬆崗河,從茅洲渡口至鬆崗碼頭河段稱鬆崗河。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遺址:寶安區公明街道有燕塘村禾窑口山、燕塘村錦擎山、燕塘村鐵公坑山、燕塘村大石寨山、紅星村威崗山東北、紅星村威崗山等遺址;石岩街道有湖心島、跑馬場、圓頭山、犁頭石、羅租果場等遺址;光明新區東周村鵝頸山遺址。

  商周時期山崗遺址:石岩街道有信宜村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山崗遺址:光明新區白花村碗窑水庫、誠光磚廠、白花果場,寶安區石岩街道有黎光村、麻布村木炭山、徑背老村猪場、徑背老村後山崗、徑背老村麻布果場、石岩供水公司等遺址。

  西鄉河,發源於亞婆髺山,向西南流經新安鎮之大王洲注入大鏟灣,幹流長16.16公里,流域面積74.9平方公里。西鄉碼頭下游約2公里的河段漲潮時可航行100噸的船隻,上游河床淺窄,沙底。此河因流經西鄉而得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遺址:寶安區新安街道更鼓嶺村黄策捕魚山、釣魚山,江雀藪村蚌地山、金坑山、羌公釣魚山等遺址;西鄉街道黄麻布村大王黄田山、九圍村高排凹山、西鄉崗面山等遺址;福永街道竈下村、下角山、嶺下村鳳凰岩山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山崗遺址:寶安新安街道更鼓嶺村上角山、搞寮山、黄麟鱗山,新下布村南下山,江雀藪村死妹山等遺址;福永街道嶺下村林山等遺址。

  觀瀾河,發源於寶安區龍華街道南部的鷄公頭山北麓,北向流經龍華、觀瀾,在尖沙河村北出境,與東莞石馬河連接。幹流長23公里,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4.79‰, 總落差350米。河床較淺,沙底沙岸,不能通航。因流經觀瀾街道,故名。主要支流有龍華河、游鬆河。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遺址:寶安龍華街道清湖村飛鵝嶺、鵝冠山、早禾嶺,瓦窑排村東埔山、羊梅坑山,游鬆村後背山、猪仔瀝山,陂蘭村斜嶺山、弓村,觀瀾街道東庵村烏背嶺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山崗遺址:寶安龍華街道嘴頭村石仔堆山,共和村東瓜嶺,大浪街道黄麻埔村,觀瀾街道牛地埔,東庵村追樹嶺、灣下嶺、鵝公嶺,福民村西山崗,武官村武館山等遺址。

  大沙河,發源於羊臺山南麓,向南在華僑城注入深圳灣,幹流長15公里,流域面積77.6平方公里,河床淺窄,人可淌水過河。由於流經都是花崗岩地帶,風化後,長石溶解於水流失,石英沙料隨水帶入河中,河床和兩岸均由沙所組成,故得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遺址:南山沙河街道華僑城白石嶺,桃源街道長源大馬嶺村等遺址。

  商周時期山崗遺址:南山桃源街道長源村麻坑窩,上面光村東山,福光村屋背嶺、麥地巷西山、楊屋村後山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遺址:南山西麗街道職業技術學院、九祥嶺,茶光村叠石山等遺址。

  深圳河,發源於牛尾嶺,往西經深圳漁農村注入深圳灣,是深圳與香港之界河,幹流長度31.8公里,流域面積309公里。流域坡度不大,從漁農村至深圳灣河段可航行80噸船。深圳河已發展到老年期,河曲較多,洪流難泄,一遇暴雨,海潮上漲,香港新界和深圳市部分地區便受淹。清水河,又稱布吉河,屬深圳河口段,從蔡屋圍至布吉河段,河床淺窄,不能通行船隻。

  春秋戰國時期山崗遺址:羅湖區東湖街道東湖公園鬆亭山、大望村等遺址;龍崗區布吉街道下水徑村高桶嶺山、水徑大陂頭村糞箕窩山,上李朗村鯉魚塘村,羅湖區笋崗街道笋崗山等遺址。

  (二)東部水系山崗遺址或墓地分佈

  葵涌河,發源於筆架山,向南在沙魚涌注入大鵬灣。幹流長10.4公里,流域面積41.9平方公里,河流短淺,不能通航。因是葵涌街道的主要水道,故稱葵涌河。

  春秋戰國時期山崗遺址:龍崗區葵涌街道廟角山等遺址。

  坪山河,是淡水河上游支流的一段,發源於梅沙尖山北坡,幹流長23公里,呈東北向,流域面積152.2平方公里。由於河床淺窄,不能通航,因流經坪山而得名。尚未發現,有待調查。

  龍崗河,是淡水河上游段,發源於梧桐山北麓,東北向流經横崗、龍崗、坪地,再經坑梓下陂出境與淡水河連接,因流經龍崗,故名。幹流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3‰, 總落差924米。主要支流有龍西河、龍溪河、沙背瀝、高橋河、屯梓河等。

  新石器時代晚期山崗遺址: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村、坪山街道夾圳嶺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時期山崗遺址:龍崗區龍崗街道愛聯村蒲蘆陂、坪地街道六聯村金魚嶺等遺址。

  (三)西部海灣沙丘遺址或墓地分佈

  前海灣,位於南山區南頭半島之西,北起寶安區西鄉街道坪洲碼頭,南至南山區媽灣油港與媽灣相連。因在南頭古城之右,面向珠江口,面向省城的水路而得名。

  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南山區南山街道南山村月亮灣遺址。

  商周時期沙丘遺址:南山區南山街道向南東村等遺址。

  南灣,在内伶仃島南面,灣深300米,弧長2.5公里,沙岸爲主,因内伶仃島南部而名。遺物主要分面在東部山前的沙丘上。

  新石器時代晚期沙丘遺址:南山區蛇口街道内伶仃島南灣沙丘等遺址。

  後海灣,今又稱深圳灣,包括後海與三灣。因在南頭古城之左,深入古寶安、東莞縣境内,且背向省城的水路而得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沙丘遺址:南山區蛇口街道虎地山、鶴地山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沙丘遺址:南山區粤海街道後海村,福田區沙頭街道沙嘴村等遺址。

  媽灣,位於南山區南頭半島西南,北起媽灣油港,南至赤灣右砲臺,與赤灣相連,因赤灣天後廟(媽祖廟)而得名。尚未發現,有待調查。

  赤灣,在南山區蛇口半島,三面倚山,是一凹形海灣,西北有小南山,上有右砲臺,東南有獅山,上有左砲臺,背倚赤灣山和大南山,南面伶仃洋,灣大水深,緊靠礬石水道和暗士頓水道,北通虎門,南入香港。赤灣還是一旅遊勝地,愈來愈多的遊客前往參觀宋少帝陵,左、右砲臺及林則徐塑像,港灣區内有天後廟,均因赤灣村得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沙丘遺址:南山區蛇口街道赤灣村等遺址。

  (四) 東部海灣沙丘遺址或墓地分佈

  沙頭角灣,在鹽田區沙頭角鎮東南面,南面爲香港新界,灣深4.25、弧長10.25公里,沿岸多爲磊石,泥灘,因鄰近沙頭角鎮而得名。尚未發現,有待調查。

  大梅沙灣,在鹽田區大鵬灣北面,東南臨大鵬灣,餘皆環山,面積1.58平方公里,磊石沙灘岸,距洲仔島0.8公里,因在梅沙尖山東南面而得名。北面有一條山澗溪水流經沙灘東部入海。海灘有兩級沙堤,遺址位於第二級沙堤上,現1區仍存有一塊2000平方米的遺址保護區。

  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鹽田區梅沙街道大梅沙遺址1區(2區西)。

  商周時期沙丘遺址:鹽田區梅沙街道大梅沙村等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沙丘遺址:鹽田區梅沙街道大梅沙遺址2區(1區東)。

  小梅沙灣,在鹽田區大鵬灣北面,北靠梧桐山,與九龍半島隔海相望。灣深0.75、弧長2.5公里,沙質底,依山傍水,是度假勝地,因在梅沙尖山東南面而得名。沙丘高出海平面8米,文化遺物分佈在長約350、寬約200米的沙丘上。

  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鹽田區梅沙街道小梅沙等遺址。

  溪涌灣,在龍崗區葵涌街道土洋村涌浪灣和泥壁岩之間,灣深約0.5公里,弧長1.75公里,因鄰近溪涌村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期沙丘遺址:龍崗區葵涌街道溪涌村沙頭等遺址。

  土洋灣,南臨大鵬灣,東側有葵涌河自北向南蜿蜒入海。在龍崗區葵涌街道土洋村南面,面積0.045平方公里,避風條件較好,因鄰近土洋村而得名。大黄沙遺址位於土洋灣東部。

  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龍崗區葵涌街道大黄沙、下洞村等遺址。

  商週期沙丘遺址:龍崗區葵涌街道上洞村、水瀝村等遺址。

  叠福灣,南臨大鵬灣,東側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入海。在龍崗區大鵬街道叠福村西南而約500米處,因鄰近叠福村而得名。古遺址位於海邊第二級沙堤上。

  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龍崗區大鵬街道叠福村咸頭嶺村等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龍崗區大鵬街道咸頭嶺村等遺址。

  金沙灣,位於龍崗區大鵬街道下沙村的南部,金沙大道西,面向大鵬灣,東至大澳,西至秤頭角,有一條河從金沙灣的中部由北向南穿過,匯入大鵬灣。

  新石器時代晚期沙丘遺址:龍崗區大鵬街道金沙灣等遺址。

  西涌灣,位於龍崗區南澳街道南部,面向南海,東至穿鼻岩,西至涌口頭,因鄰近西涌村而得名。

  新石器時代晚期沙丘遺址:龍崗區南澳街道西涌灣等遺址。

  二、漢、晋、隋、唐文物調查

  這一時期的歷史,在史志記載中,提到當地的情况稀少,可以説是蛛絲馬迹,但非常有用。現列出幾個記載,作爲地下文物調查和考證的重要依據。

  漢班固《漢書·地理志》記載:“番禺,尉佗都,有鹽官”。

  明張二果《東莞縣誌·地輿志》建置沿革條載:“吴甘露間,始置司鹽都尉於東官場。場名‘東官’,謂東方鹽官”。

  南朝沈約撰《宋書·州郡志》載:“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晋成帝立爲郡。《廣州記》: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    

  宋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載:“東莞縣,吴甘露元年置司鹽都尉”。又載:“東官郡故城,晋義熙中置,以寶安縣屬焉,多蚶蠣、石蛤、海目、香螺、龜。《郡國志》雲,東官郡有‘蕪城’,即吴時司鹽都尉壘”。

  這些記載,給深圳漢晋時期的文物調查以及歷史考證提供了重要的綫索。分析這些記載,主要有如下幾個内容:

  1. 與産鹽的歷史有關

  今南頭、西鄉、福永、沙井、福田、大鵬及香港九龍深水埗、南丫島、大嶼山、馬灣、西貢等沿海古代産鹽之地,發現有漢代遺址、墓葬及遺物。

  重要墓地有:南頭紅花園漢晋墓群、西鄉鐵仔山漢晋墓群等。

  2. 深圳設官之始

  漢代深港地區是個重要的産鹽區域,史書記載的番禺鹽官,據考證設於今深圳的南頭,與粤西的蒼梧郡高要鹽官遥遥相對,有“東官”之稱。三國吴甘露二年(266)仍承漢鹽官之制置司鹽都尉,築“蕪城”爲司鹽都尉壘。近時長沙走馬樓出土大量三國吴時簡册,亦記載吴國領地屬下有“東官”之地名。因此,西漢鹽官之設,是深圳最早設官之始。

  3. 建郡、縣之始

  洪詒孫《三國職官表》也雲:吴永安七年(264)置廣州,統郡六,其中有南海、高凉等,並置有司鹽校尉〔6〕,其地因名“東官”。東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立東官郡,郡名東官,仍沿漢、吴鹽官之名。東晋咸和六年(331)東官郡、寶安縣的設立,是深圳最早建郡、建縣之始。

  4. 與建城有關

  今南頭古城西南角發現三國時期小城子,應是吴甘露二年(266)所置之置“司鹽都尉壘”“蕪城”。司鹽都尉壘其延續時間可能到晋。晋東官郡城與寶安縣城及至隋唐時代城址尚在尋找之中,有待考證。

  没有這些記載和綫索,我們很難找到深圳的古代城址,没有這些城址以及漢晋文物,我們也很難論证深圳設官、建郡、建縣以及建城的歷史。

  三、宋、元、明、清時期文物調查

  (一) 志書記載

  王存《元豐九域志》雲:東莞靖康、大寧、東莞三鹽場,海南、黄田、歸德三鹽栅〔7〕。除此之外,有史志記載,宋元時期還有官富、叠福等鹽場。元代有後海、龍岐澳等採珠場。根據這些記載,我們調查了這些地方的,去尋找這一時期的文物。

  深圳古代官方的記載,主要靠清康熙《新安縣誌》、清嘉慶《新安縣誌》,還有清代《歸善縣誌》的各個版本,還有少量存在於《東莞縣誌》、《廣州府志》、《廣東通誌》、《廣東海防匯覽》等志書中。雖然宋元時期的歷史記載不多,但還是我們作爲深圳宋元時期地下文物調查的重要綫索之一。

  (二) 族譜記載

  根據收集的各姓族譜記載,宋代立村的廣府民係有:北宋南頭鄭氏、平湖劉氏;南宋上沙與下沙、上梅林黄氏,沙井東塘與新橋曾氏,沙井陳朝舉房沙井陳氏、燕川陳氏、荷坳陳氏,公明水貝陳氏,福永橋頭林氏,南山南園吴氏,新安流塘劉氏,沙井附馬房陳氏,西鄉温氏、福永潘氏等姓。

  收集到深圳地方的宋代遷深的族譜計有:南頭五大房鄭氏族譜、寶安平湖劉氏族譜、福田上沙黄氏族譜、福田下沙黄氏族譜、福田上梅林黄氏族譜、寶安沙井陳朝舉房族譜、寶安鬆崗燕川陳氏族譜、龍崗横崗荷坳陳氏族譜、寶安公明水貝陳氏族譜、南山南園吴氏族譜、寶安新安流塘劉氏族譜、寶安沙井附馬房陳氏族譜、寶安福永潘氏族譜等。

  元代立村的廣府民係有:鬆崗文氏、福永文氏、新安上合黄氏、北頭黄氏、皇崗莊氏、大鵬水貝歐陽氏、坪地黄氏、笋崗何氏等。元代立村的客家民係有:觀瀾章閣村楊氏等。

  收集到深圳地方的元代遷深的廣府民系族譜計有:寶安鬆崗文氏族譜、寶安福永文氏族譜、南山北頭黄氏族譜、福田皇崗莊氏族譜、龍崗大鵬水貝歐陽氏族譜、龍崗坪地王氏族譜、羅湖笋崗何氏族譜。

  客家民系族譜計有:觀瀾章閣村楊氏族譜等。

  明朝立村的廣府民係有:寶安鬆崗沙埔蔡氏、羅湖蔡屋圍蔡氏、羅湖袁氏、寶安公明合水口麥氏、寶安沙井步涌村江氏、寶安龍華清湖廖氏、寶安西鄉固戍薑氏、南頭葉氏、羅湖黄貝嶺張氏、湖貝張氏、向西張氏、南頭平山方氏、寶安龍華上芬詹氏、福田新洲簡氏、福田沙尾莫氏等。

  明朝立村的客家民係有:福田下梅林鄭氏、龍崗平地肖氏、龍崗賴氏、坑梓黄氏等。

  收集到深圳地方明代遷深的廣府民系族譜計有:寶安鬆崗沙埔村蔡氏族譜、羅湖袁氏族譜、羅湖蔡屋圍蔡氏族譜、寶安公明合水口麥氏族譜、寶安沙井步涌村江氏族譜、寶安龍華清湖廖氏族譜、南頭葉氏族譜、羅湖黄貝嶺張氏族譜、羅湖向西張氏族譜、南頭平山方氏族譜、寶安龍華上芬詹氏族譜、福田新洲簡氏族譜、福田沙尾莫氏族譜等。

  收集到深圳地方明代遷深的客家民系族譜計有:福田下梅林鄭氏族譜、龍崗坪地蕭氏族譜、龍崗大鵬賴氏族譜、龍崗坑梓黄氏族譜。

  清朝立村的客家民係有:鹽田沙頭角沙欄下吴氏、鹽田鴻安圍彭氏、鹽田凹背何氏、龍崗横崗茂盛何氏、龍崗朱古石劉氏、鹽田三洲田廖氏、鹽田伯公樹吴氏、寶安石岩龍眼謝氏、寶安龍華早禾坑李氏、寶安觀瀾鬆元陳氏、牛湖陳氏、龍崗坪山大萬曾氏、龍崗葵涌屯洋利氏、寶安横崗吉溪陳氏等。

  收集到深圳地方清代遷深的客家民系族譜計有:鹽田鴻安圍彭氏族譜、鹽田凹背圍何氏族譜、龍崗横崗茂盛何氏族譜、龍崗朱古石劉氏族譜、三洲田廖氏族譜、鹽田伯公樹吴氏族譜、寶安石岩龍眼謝氏族譜、寶安龍華早禾坑李氏族譜、寶安觀瀾鬆元陳氏族譜、龍崗坪山大萬曾氏族譜、龍崗葵涌屯洋利氏族譜、寶安横崗吉溪陳氏族譜等。

  深圳這些各姓族譜中關於其祖先立村創業之地、祖先墓葬及歷史名人墓葬等的記載,爲我們提供了調查的重要綫索,大大地補充了地方誌書的不足,也是我們研究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文物的調查又爲深圳的地方史提供了確证。

  (三)古村落采訪老村民

  這是文物調查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每個古老的村落都會有一些非常熟悉他們祖先文物掌故賢人,他們不但瞭解物質的文化遺産,也瞭解非物質的文化遺産,找到他們,就找到打開這個古村落歷史文物的鑰匙。調查者懂地方方言的,其調查采訪會更順利。采訪可以用約會的方式,也可以用開座談會的方式。瞭解到情况,並由他們當向導,更易找到和調查文物。

  (四)田野考古調查

  這是文物工作者最爲常用的專業調查方法。根據調查的範圍,進行地毯式的文物調查,包括勘探、試掘等手段。

  (五)基本建設考古調查

  深圳建設發展快速,建設工地考古調查非常重要。如不及時進行調查,那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産就會毁於一旦。

  (六)深圳家族在香港的文物調查

  深圳與香港自古就是一家人,香港不少家族,支派遷徙在深圳,有的祖墓在深圳;而深圳也有不少的家族,支派分佈在香港,有的祖墓也在香港。地下文物的調查,有時必須過境進行考察,弄清情况。這也是深圳地下文物調查與其他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羅湖區黄貝嶺張氏、羅湖村袁氏、蔡屋圍蔡氏、福田區皇崗莊氏、下沙村黄氏、南山區鄭氏、北頭村黄氏、寶安區沙井陳氏等,均有祖墓在香港。

  深圳地下的文物調查以及文物遺址、墓葬的分佈,有其一定的規律,掌握和瞭解這些規律,就能使深圳地下的文物調查與研究,有更多的發現與收穫。

  

  注釋:

  〔1〕楊耀林:《深圳咸頭嶺史前文化遺存初步研究》,深圳博物館編《深圳文博》,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漢)班固撰:《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南海郡條》。

  〔3〕金兆豐校補《三國疆域志》:“番禺下有寶安城,本東官鹽場,吴甘露二年,置司鹽都尉於此。”又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東官郡故城,晋義熙中置,以寶安縣屬焉,多蚶蠣、石蛤、海目、香螺、龜。《郡國志》雲,東官郡有蕪城,即吴時司鹽都尉壘。”

  〔4〕饒宗頤:《香港考古話由來》,《中國文物報》1997年6月22日。

  〔5〕(南朝)沈約:《宋書·州郡志》:“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晋成帝立爲郡。《廣州記》: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

  〔6〕(晋)陳壽:《三國志·吴志·孫休傳》。

  〔7〕(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