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地上)前期簡報



  周志敏(周志敏,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

  【中文摘要】深圳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總面積爲1952.85平方公里,新發現較重要的古建築有鹽田煙墩,羅湖區蔡屋圍蔡氏祖墓、背夫山日寇碉堡群,光明新區合水口村老圍,南山區灣厦村砲樓、逢源書室等7處。這些古建築的發現,豐富了深圳文物文化内涵,同時爲深圳歷史及“明清海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關鍵詞】文物普查 古建築 新資料

  Abstract: The total area of the third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survey is 1952.85 k㎡. There are 7 important historic buildings found during this survey. These findings enri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ity, and provide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citys history and for the topic of coastal defenc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Key words: cultural relics investigation old building new materials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一項國家工程。深圳市文物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根據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以對文化遺産保護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城市歷史和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積極開展文物普查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一、深圳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範圍

  目前深圳總有面積爲1952.85平方公里,分七個區:光明新區爲152.36平方公里;寶安區爲560.59平方公里;南山區167.05平方公里;福田區爲78.04平方公里;羅湖區爲78.90平方公里;鹽田區爲71.83平方公里;龍崗區爲844.08平方公里。深圳現總有55個街道。市區普查隊負責特區和光明新區。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爲深圳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二階段前期,文物普查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爲單元,實地開展地上文物調查和數據登録工作。

  2009年4月已經按照國家標準登記備選文物建築128處,其中復查文物建築13處,新發現備選文物建築105處,新發現比較重要的古建築(群)有7處。涉及的門類有學堂書院、宅第民居和其他古建築。

  二、文物普查中的新發現

  在新發現的文物中,鹽田煙墩、羅湖區蔡屋圍蔡氏祖墓、羅湖區背夫山日寇碉堡群、光明新區合水口村老圍、南山區灣厦村砲樓、逢源書室等價值較高。

  1. 鹽田區煙墩

  1984年深圳市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彭全民先生根據文獻記載,曾調查發現了深圳市境内的牛灣、伏涌、叠福、野牛角墩、大灣、水頭六個煙墩,這些發現刊登在《深圳市文物志》(油印本)中,2005年版《深圳文物志》引用了這一成果。

  2006年,爲了深入開展國家文物局“明清海防課題”的研究,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龍崗區大鵬古城博物館聯合對明代大鵬所城附屬煙墩展開調查,瞭解到當時煙墩的遺存狀况:(一)叠福煙墩:位於大鵬鎮叠福村北的求水嶺山上,由一個大瞭望墩和三個小煙墩組成。(二)水頭煙墩:位於南澳鎮水頭沙村北英管嶺的山頂上,由一個大瞭望臺和三個小煙墩組成。(三)舊大鵬煙墩:位於南澳鎮西涌靠近海邊的山頂上,由五個東西向排列的煙墩組成,煙墩平面呈覆鬥形,用石頭壘砌,從南向北分别編爲1—5號,方向北偏東30°。東、北山坡地勢低緩,西、南山坡地勢陡峭。(四)大坑煙墩:又名“大灣煙墩”,位於大鵬鎮大坑村南瀕海的山崗上。1982年修建大亞灣核電站時,劃爲禁地,大坑村整體遷移到大鵬鎮,後來廣東核電總公司在山崗上修建休閒閣亭,煙墩被毁無存。(五)野牛角煙墩:又名“野牛涌烽堠”,位於大鵬鎮嶺澳村瀕海的山崗上。1982年修建大亞灣核電站時,劃爲禁地,嶺澳村整體遷移到大鵬鎮。

  在歷年煙墩調查中,未見鹽田煙墩,此次鹽田煙墩調查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關於鹽田煙墩的文獻記載:\[明嘉靖\]戴璟《廣東通誌·卷三十四·營堡·大鵬守御千户所》:“東莞所海澳防守旗軍八十四名:叠福烽堠、鹽田、野牛澳、水頭、沙澳、凹背、舊大鵬。”[明萬曆]郭棐《粤大記·卷三十二·廣東沿海圖》:“野牛角烽堠、大坑烽堠、舊大鵬烽堠、水頭烽堠、叠福烽堠。”[清康熙]《新安縣誌·卷之八·兵刑志·墩堡》:“\[明\] 崗墩、赤灣墩、伏涌墩、嘴頭墩、赤崗墩、鰲灣墩。已上六墩,每墩了守旗軍五人,東莞所撥。野牛墩、大灣墩、舊大鵬墩、水頭墩、叠福墩。已上五墩,每墩了守旗軍五人,大鵬所撥。\[國朝\]康熙七年,奉  特大人暨提督親行踏勘展界,新安沿邊奉設墩臺二十一座: 新安營地方: 碧頭墩臺,一座。 茅洲墩臺,一座。 嘴頭角墩臺,一座。鰲灣角墩臺,一座。南山墩臺,一座。聖山墩臺,一座。屯門墩臺,一座。大軍營墩臺,一座。九龍墩臺,一座。佛堂門墩臺,一座。大埔頭墩臺,一座。黄竹角墩臺,一座。麻雀嶺墩臺,一座。鹽田墩臺,一座。鴉梅山墩臺,一座。東坑墩臺,一座。西山墩臺,一座。深圳墩臺,一座。五通嶺墩臺,一座。大梅沙墩臺,一座。小梅沙墩臺,一座。續奉文行查,將不甚緊要之臺,改作瞭望臺。新安營汛地,實造墩臺八座:碧頭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茅洲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嘴頭角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鰲灣角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屯門墩臺,一座,設千總一員,安兵五十名。九龍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大埔頭墩臺,一座,安兵三十名。麻雀嶺墩臺,一座,設把總一員,安兵五十名。其南山、聖山、大軍營、佛堂門、黄竹角五座,俱改作瞭望臺,每臺設兵十名。大鵬汛地,實設墩臺四座:鹽田墩臺,一座,設千總一員,安兵二十五名。鴉梅山墩臺,一座,安兵一十五名。東坑墩臺,一座,安兵一十五名。西山墩臺,一座,安兵一十五名。其深圳、五通嶺、大梅沙、小梅沙四座,改作瞭望臺,每臺設兵十名。其碧頭、茅洲、嘴頭角、鰲灣角、屯門、九龍、大埔頭、麻雀嶺、鹽田、鴉梅山、東坑、西山一十二臺……捐解修築。”1866年意大利傳教士繪《新安縣全圖》有“東坑”,在蓮塘。[清嘉慶]《新安縣誌·卷之十一 ·經政略·經政四·兵制·墩臺》:“碧頭墩臺(東莞交界)、嘴頭角墩臺(改汛房外委一員)、茅洲墩臺(把總一員)、大埗頭墩臺(改汛房) 、屯門墩臺(改汛房把總一員)、麻雀嶺墩臺(今廢) 、鰲灣角墩臺(改汛房外委一員)、九龍墩臺 。”“烽堠”即“煙墩”。

  的歷史可以從明代洪武年間設立衛所開始。明初是否設立鹽田煙墩?目前尚無證據。但至少在嘉靖十四年戴璟《廣東通誌》就已經有了明確記載。當時鹽田屬於大鵬守御千户所,但是防守旗軍來自東莞所,康熙《新安縣誌》載明代大鵬所的五處煙墩已經没有鹽田煙墩,應該是明末萬曆以後的事情。萬曆二十六年(1598)《粤大記·卷三十二·廣東沿海圖》所載相同,在鹽田村和梅沙村之間没有任何設施機構的記録,由此可以判斷鹽田煙墩設立於嘉靖以前,而萬曆二十六年以後已經裁撤。康熙七年展界,新安沿邊奉設墩臺二十一座,其中有鹽田墩臺一座,同時還有大梅沙、小梅沙墩臺各一座。康熙二十七年編撰縣誌時,大小梅沙墩臺改作瞭望臺,鹽田墩臺仍在。嘉靖二十四年,鹽田墩臺、大、小梅沙瞭望臺俱不存。由此變遷過程可見鹽田墩臺一直是附近地區軍事設施的中心,而大小梅沙墩臺和瞭望臺存在時間都很短。據此推斷現存形制完整的煙墩應該是鹽田墩臺,屬明代遺存。

  這是目前深圳發現的近十座煙墩中形制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爲深圳市煙墩遺迹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同時爲國家文物局“明清海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2.蔡屋圍蔡氏祖墓。蔡屋圍祖墓坐落於深圳市羅湖區蔡屋圍原老圍的北側,今大劇院東北角後,是本地蔡氏九世祖、十世祖、十一世祖合葬墓,有612年曆史。墓葬坐北向南,地上建築平面近似葫蘆形,用青磚砌築,結構是前爲祭坪,中爲三級拜臺,後爲墓堂,左右各立一座竪耳式土地公婆神龕。最寬6.5、最長9.5米,加上周圍風水園林,總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由墓堂地面到墓頂火珠通高1.4米,墓堂後壁正中嵌墓碑,銘刻文字:“未向兼坤地,肖形如仙人常睡。莞邑地師温鹿卿扦穴定針。明十世祖考谷清蔡公、妣劉氏孺人仝墓,元九世祖考基俊蔡公、妣林氏孺人仝墓,明十一世祖考光澤蔡公、妣游氏孺人仝墓。奉祀裔孫三大房人等仝立。光緒丁亥年六月廿六日立碑,永垂不朽。”光緒丁亥年即公元1887年。目前可以看到的蔡屋圍祖墓外觀爲清代晚期形制。

  3. 羅湖區背夫山日寇碉堡群。該碉堡群位於羅湖區泥岡村後山上,一組五座碉堡、暗堡和連接通道。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約1942年夏季,駐寶安日軍爲加强與東莞、惠州日軍的聯繫,在泥岡村後山可以俯瞰監視寶太公路東段的山頭上修建了這一碉堡群,强迫大批村民向山頂運送建材,許多老人至今記憶猶新。現碉堡群保存完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上好教材。

  4.光明新區合水口村老圍。該圍位於公明街道合水口村内西部,始建於明朝中葉,大規模修建於明代晚期至清代末期,現存圍墻一周基本完整,主體皆爲明代晚期磚結構,圍内排屋則以清末重建者爲主。平面上基本保留始建時的原貌。南北寬約60、東西深約40米,圍墻高4.0、厚0.8米,平頭哨卡式門樓。是我市現存數量極少的廣府寶安類型圍村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

  5.灣厦村砲樓。位於蛇口街道辦灣厦村東面廣進化工廠内,該砲樓是深圳僅存的一座純石砌砲樓,共有五層,天臺抹角對角銃鬥。整體外觀現保存還較完整,但因該砲樓深處化工廠内,砲樓墻體周邊堆積太多紅色化工原料,基石已被紅色化工原料腐蝕。因該砲樓是深圳現存僅有的一座全石砌砲樓。

  6.逢源書室。位於南山街道辦向南村一坊24號,該書室是一西方風格碉樓,連天臺共三層、四面天臺山墻兼欄墻、四面居中銃鬥,銃斗分爲壁龕人物故事及八卦。該碉樓整體風格獨特,是深圳較有西方風格代表性的建築物。

  7.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普查,深圳市還將有代表性的當代遺産,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深圳城市發展歷程的工業、金融商貿等各類行業性質文化遺産納入此次文物普查和保護範疇。可以説此舉是深圳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項創新。例如,羅湖區大望村後二綫關(即“特區管理綫”)就被納入深圳市不可移動文物點進行登記。深圳特區設立後,198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特區與非特區之間設立了深圳經濟特區邊防管理綫。這條東起大鵬灣畔背仔角,西起珠江口側安樂村,全長90.2公里的特區管理綫,和14各邊境海關檢查站被人們稱爲“二綫關”。 二綫圍欄於1982年動工,1986年建成,耗資1.38億。曾經是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分界綫。二綫關是特區的一道特殊屏障,有效地保证改革開放政策在特區内的順利實施,减輕了邊境一綫壓力,對特區發展作用重大,是改革開放歷史的見證物和遺産,現代中國柏林墻。建立23年後以至永久,二綫關及二綫關圍欄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仍然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該建築以住未見著録或公佈,係本次調查新發現。其價值不言而喻。此次將其列入不可移動文物點爲將來進一步保護奠定了基礎。

  鹽田區煙墩以前雖然文獻有記載,但一直未發現實物,鹽田煙墩的發現印证了歷史文獻的記載,彌補了深圳海防資料的不足。

  蔡屋圍蔡氏祖墓、羅湖區背夫山日冠碉堡群、光明新區合水口村老圍及灣厦村砲樓,這些新發現豐富了深圳文物文化内涵,爲瞭解深圳歷史增加了新資料。

  南山逢源書室及“特區管理綫”爲近現代文物,見证記録了近現代時期深圳歷史新的發展。所以前期文物普查除原有文物調查外,最重要的是新發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使深圳歷史文物的類型更爲豐富。

  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農村城市化、舊城改造、消滅城中村等社會經濟活動的巨大潮流中,深圳市的歷史建築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被破壞和消失,深圳市的文化遺産面臨着比内地任何城市都要嚴重的威脅。要通過這次普查“摸清家底”,搞清楚深圳到底有多少寶貝。將展開實地調查登記工作,按照這些文物綫索逐一進行登記、記録、測繪、攝影、録像,建立起原始的文物記録檔案,建立深圳市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的數據庫,第三次文物普查將在深圳市範圍内,對現存有保護價值的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包括對已公佈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尚未核定爲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登記。這對今後深圳文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