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談歷史文物所揭示的歷史文化特徵和發展特點



  宋抗壹(宋抗壹,佛岡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佛岡爲粤南、粤中的必經地域,又是粤東、粤西的銜接之地。因爲佛岡所處的特殊區位,使之具有山區與平原、水路與陸路、客家人與白話人互相交流融合的、有别於其他地區的歷史文化。本文以佛岡爲例,談談歷史文物對揭示歷史文化特徵及發展特點的意義。

  【關鍵詞】佛岡縣 文物 歷史文化

  Abstract: Located in a crucial position in Guangdong, Fogang serves as a connection of transportation. These geographic advantages enrich the various cultures of Fogang. The thesis takes Fogang as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features revealed by relics.

  Key words: Fogang county cultural relic history and culture

  佛岡縣位於廣東省中部,爲全省山區縣之一,現有縣域面積1302平方公里,人口32萬多。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岡直隸軍民廳,佛岡始成立獨立建置,民國三年(1914)改稱佛岡縣。佛岡成爲獨立建置的歷史雖然不長,但佛岡地域從新石器晚期以來就有人類居住勞作,繁衍生息。從到目前爲止已發現的歷史文物可以證明,佛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厚。佛岡地處粤中,古稱“囊鑰三州”(意思通往廣州、惠州、韶州的咽喉地帶)爲粤南、粤中的必經地域,又是粤東、粤西的銜接之地。因爲佛岡所處的特殊區位,使之具有山區與平原、水路與陸路、客家人與白話人互相交流融合的、有别於其他地區的歷史文化,在這裏暫稱之爲粤中文化。長期以來,廣東省側重於覆蓋區域較大的且比較成熟的粤南、粤北、粤東、粤西的歷史文化研究,對粤中歷史文化的研究則處於十分薄弱狀態。本文以佛岡爲例,談談歷史文物對揭示歷史文化特徵及發展特點的意義,供研究歷史文化的人士參考。

  一、佛岡歷史文物的類型

  佛岡現有的歷史文物有多種類型。從文物的物質形態分,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古墓葬、青銅器、陶瓷、新石器及保存的古籍等。從文物産生的時限劃分,最早爲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其餘歷代的各類文物。

  古建築有10多處,保存較好且較有特色並已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5處,分别是:黄氏東坑祠,位於水頭鎮蓮瑶東坑村,始建於明朝嘉靖壬午年(1522),屬明代四合院布局的典型建築,後經多次重修,三爰亭,位於湯塘苦竹逕,始建設於清朝壬辰年(1892),爲三進直排結構,是佛岡地域茶亭的代表性建築物;清獻崔公祠,位於水頭鎮豐二下豐村,爲二進結構,始建於明朝;上岳古圍村,爲佛岡境内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最大的建築群,建成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是南宋抗元名將朱文焕子孫居住之處,2006年被評爲廣東省“人文歷史類”最美好鄉村旅遊示範區(點);龍崗古街,位於石角鎮科旺村,建於民國1927年,爲佛岡境内墟市的代表性建築群。

  古文化遺址有猪狜墩山、餘龍圍山、老君廟山和大拱背山4處,分佈於縣境内中、南部地區,其中3處爲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一處爲戰國時期遺址。

  古墓葬有9處,分佈於縣境内北部、中部、南部地區。其中最早的爲戰國時期古墓葬2處。在以上古墓葬中,均出土數量不等的文物。

  博物館館藏文物主要有石器、銅鐵器、陶瓷器等3大類近20多種800多件。其中石器的典型代表有新石器晚期的石斧4件、石錛4件、石磨1件、石心1件、石箭簇5件、石環1件。青銅器有西周青銅鐃、戰國青銅劍(2件)、青銅矛,其中西周青銅鐃爲一級文物。陶瓷器有歷代陶罐、陶碗、陶磚、青釉鉢等200多件。多爲三級文物,其中最早的有戰國時期的陶碗、陶杯共3件,西晋陶瓷、古墓葬磚(有銘文)一批。除以上3大類古文物外,還有西漢古錢等歷代各類文物。

  古籍主要是《佛岡廳志》及各姓氏族譜。其中《佛岡廳志》孤本保存在縣檔案館。《佛岡廳志》撰寫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成書於咸豐元年(1851),記述時間跨度自嘉慶十八年(1813)建廳起,至道光十八年(1838)止,前後共26年。《佛岡廳志》内容分爲四卷共十章,是佛岡唯一的一部古志書,對研究佛岡地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民間姓氏族譜保存較好的有20多部,其中《兩岳朱家族譜》保存完好,記述詳細,是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籍之一。

  除上述所列文物外,佛岡境内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湯塘鎮圍鎮村婦女舞被獅、四九田心村舞鯉魚燈和撞彩門、高崗社崗下村豆腐節等。其中舞被獅、豆腐節被列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他的也曾獲得省市民俗風情表演奬項。

  二、歷史文物所揭示的歷史文化特徵

  歷史文物以原物顯示其産生時代的歷史文化,具有物質性、客觀性和不轉移性的特點。從對佛岡歷史文物的研究分析來看,佛岡歷史文化具有如下三個特徵:

  早發性。根據佛岡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的石器分析,佛岡地域在距今約五、六千年前已有人類居住。此外,還有西周及戰國時期的遺址和文物;還有西晋陶瓷、古墓葬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古墓磚中有“建始元年辛歲七月周家立”的隸書銘文,它是廣東省首次發現的記述歷史上西晋“八王之亂” 的證物。

  地方性。佛岡古建築、古墓葬等遺存具有的地方性特徵比較明顯。如黄氏東坑祠墻體材料均爲青磚,經打磨後砌築成墻,爲佛岡的傳統建築材料。此外,明代黄尚採墓爲灰沙夯築,也具有佛岡傳統建築的特點。

  交流性。從佛岡保存的青銅、鐵器文物以及建築物的布局、風格中既有廣府圍又有客家圍的現狀分析,佛岡很早就與外界交流。如佛岡本土歷史上長期無銅鐵業冶煉業,但出土文物却有西周青銅鐃、青銅劍等。此外古墓葬主人京城兵馬司鄭某的夫人墓,其墓的風格與隨葬物都有與外地交流的痕迹,顯示出佛岡文物的交流性特徵。

  三、歷史文物所揭示的歷史文化發展的特點

  歷史文化來源於社會生活,其發展受社會生活的制約。從對佛岡歷史文物的分析,並結合佛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間習俗等方面考察,可以看出,由於佛岡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基礎以及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歷史文化發展具有起源早、發展慢、不成熟的三個方面特點。

  起源早。是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居住和生産生活,歷史文化也就此起源,並隨着歷史的推移,歷史文化的許多新領域、新形式也逐步産生。與其他地區相比,佛岡歷史文化的起源時間早,這一點是確定的。

  發展慢。佛岡地處粤中山區,歷史上交通條件極差(至新中國成立前仍未有通車公路),偏僻落後,對外交流少。由於以上因素影響,其歷史文化受天灾人禍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時斷時續的不連貫狀態,形成發展速度慢的特點。

  不成熟。由於佛岡處於粤中的特殊區位,爲各方交匯之地,使歷史文化蒙受各方的影響,没有形成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型式,顯現出不成熟的特點。

  以上只是就歷史文物所揭示的歷史文化特徵和發展特點方面而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事實上,歷史文物只是考察歷史文化一個方面的依據,大量的依據還需由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補充,才能對一地歷史文化特徵和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