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議博物館建設與社區和諧



  朱建彰(朱建彰,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中文摘要】21世紀,隨着博物館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所以,博物館作爲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需要盡快適應當前社會,加快發展,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21世紀 博物館 文化建設 和諧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they get more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to some extent suffer from the economic push.  Thus, as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serving units, museums should develop themselve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a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s: 21st century museum culture construction harmony

  

  21世紀,隨着博物館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程度也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市場經濟的衝擊。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因只注重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社區中的文化建設,從而導致一列社會問題逐漸凸現出來。所以,博物館作爲重要的文化服務機構,需要盡快適應當前社會,加快發展,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本人就這個話題,提出以下愚見。 

  (一)時代對博物館與社區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競争機制的引進,文博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時代要求,社區建設也同樣面臨新的挑戰。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爲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設。”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赴河南考察工作時,對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的重要指示。其實博物館在落實“三貼近”指示是很有基礎的。早在1995年挪威斯塔萬格國際博協第17届大會的主題是“博物館與社區”、1997年菲律賓馬裏拉國際博協亞太地區第6届大會的主題是“走向21世紀——博物館與社區建設”, 國際博協在新世紀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2001年)主題確定爲“博物館與建設社區(Museum:building community)。這些事件仿佛告訴我們,博物館與社區間的關係已成爲21世紀博物館發展的關鍵。

  “博物館是一個爲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機構並向大衆開放。它爲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证。”博物館作爲傳承文化精髓的主要載體,其豐富的文物資源不僅是一個民族悠久歷史的物证,更是這個民族滿懷自信地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博物館作爲公共文化一個重要内容,也是一個社區重要的公益文化機構,它和社區的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社區,是社會學的一個概念。“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家族、氏族)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某一地域裏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費孝通語)社區有大有小,大至一個城市,小至一個縣、一條街道。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點,社區文化就是社區特點在文化上的反映。因此,博物館建設要重視社區文化,要根據社區規模的大小和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創造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 

  博物館與社區是21世紀熱點話題之一。博物館身處社區之中,不再是一個象牙塔。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社區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互動,争取社區的資源,并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與文化中心的精神,是現代博物館的一大挑戰。美國博物館協會在1991年宣言二十一世紀是社區文化的世紀。博物館經營的目標,是要它成爲一座“活的博物館”,讓當地及附近社區民衆都願意經常來參加活動,以發揮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休閒等功能。新世紀的來臨,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面對多元化及區域性發展的社會,“新博物館學”的觀念,將傳統博物館學的重心從“物”轉變成“人”,新的挑戰,新的思考,新的思維應運而生。因此,身處社區的博物館,如何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以争取社會資源,並達成博物館的使命,促進社區文化建設,是時代提出的要求。

  (二)社區建設總體目的與博物館發展規劃之間的關係必須是一致的。只有這樣才會出現雙贏良好局面。以中大博物館爲例,它必須樹立爲教學服務、爲學校學科建設服務,爲本專業和相關專業提供優質服務的思想。例如人類學博物館可以爲歷史學、人類學、陶瓷學、考古學、民族考古學、環境學、地質學、青銅器等專業(方向)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人類學係的考古專業,經常會涉及到古環境,當時的歷史環境在課堂裏是很難模擬出來的,但在博物館内就比較容易辦到。由此可以看出,建立教學科研與博物館資源整合機制很有必要。同樣也説明瞭博物館内的展品研究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博物館與對應的專業相脱離,必定是兩敗俱傷,只有博物館與對應的學科相互支持,發揮各自優勢,並整合在一起,資源共享。這樣就是出現雙贏的局面。

  (三)社區教育與博物館教育必須是有機聯繫的。同樣以中大博物館爲例。中大博物館位於中大南校區,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須爲教學服務,它的教學形式、教學内容是本科教育(含研究生教育)的補充。博物館教育與課堂教學之間既有區别又有聯繫。一方面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課堂教育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只有理性認識,缺乏感性認識,同時課堂教育是一種强制性教育。博物館教育則不同,博物館的展覽,向參觀者傳遞了各種信息。而這種信息是通過藝術布展,使各種展品有機的結合,形成某一種主題,而這些主題以很客觀、很真實、很形象、不知不覺的沁人肺腑。這些效果比在課堂裏教學是略勝一籌; 在傳統課堂教育裏,要講明什麽是臺面、打擊點、半錐體、劈裂面,任課老師就要畫圖又要解析,學生還得不到要點。但利用博物館進行教學,這些問題就變成簡單了,只要學生來到博物館,讓他們親手摸一摸,看一看,老師從旁輔導,學生就較容易掌握這些難懂的名詞。這就是傳統課堂教學與博物館教學的區别。

  (四)在社區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重要内容。博物館在這方面必須有所作爲,這是它的責任。博物館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主要陣地,其社會效益是巨大的。就博物館而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以這個主題搞出一個高水平展覽。用布展手段,以展品爲綫索,以輕鬆形式帶出主題,讓學生在參觀展覽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用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别有一格愛國主義教育,是博物館應盡義務、責無旁貸,其效果是明顯的。筆者曾參與主辦一場題爲《青銅器與愛國主義》展覽,讓觀衆在參觀過程中感受到祖國的偉大,體會我們祖先的聰明。筆者曾接待一位小朋友,她參觀完展覽後興奮對我説:“我們的祖先真聰明,在古代就能做出這樣漂亮器物,我真爲有這樣的祖先感到自豪。”童真話語道出辦展覽人的心聲,也説出博物館教育人的效果。

  (五) 社區建設與博物館建設的關係是和諧的、相互依存。和諧的社區關係是一個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基礎,這種關係要建立在博物館與社區相互支持和關心,需要雙方努力纔可達成。就博物館而言,要瞭解社區的需求,廣納意見,多元化的支持社區活動。所以,一個完善的博物館應爲社區不同年齡的對象安排不同的活動,使民衆終其一生均可參加學習;要把活動送上門,使社區民衆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學習;筆者曾與重慶自然博物館合作,在中大附中搞了一次恐龍科普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家門口就可以看到一次高水平恐龍科普展。多位專家現場解答學生各種問題,學生受益良多。能看到真理要寓教於樂,引導社區民衆自我學習;要使教育活動生活化,促進社區民衆全面發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博物館就必須融入社區。實際上,隨着時代的發展,琳琅滿目的文物賣店、優雅的餐廳、悠閒的咖啡座紛紛進駐博物館,從而創造出社區化、生活化的文化消費氛圍。這些文化消費,給社區民衆提供良好的學習、思考的機會和環境,帶動社區民衆親近博物館,與知識接近,進而使博物館成爲人們喜歡接近的生活場所,使博物館真正融入社區文化生活中,成爲一個“生活化”的博物館,成爲和諧社區的好鄰居。就社區而言,需要加强與博物館的對話,社區居民應該關注社區文化活動,積極參與社區博物館建設。首先,社區居民可以爲博物館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諮詢,從而改變博物館的服務方向和政策。其次,群衆參與博物館建設的積極性,有助於提高社區居民對文化機構策劃的服務方案的接受程度,改變社區居民對博物館的認知態度。再次,社區居民也可以成爲博物館服務志願者,彌補博物館專職服務人員不足。

  (六)博物館建設推動社區經濟發展。博物館是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力量,它以群衆看得見、摸得着的形式傳播社區獨特的文化價值,凝聚社區群衆的文化認同感。但博物館不僅是社區重要的文化機構,也是社區經濟建設力量。博物館通過展示社區的文化價值,挖掘旅遊資源,創造旅遊品牌從而促進社區與外界的交流,爲社區經濟發展創造機遇。據瞭解,廣州市博物館每年接待觀衆100多萬人次。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4月15日一天就接到了2萬多人。這些數字説明瞭博物館是社區經濟發展驅動力。IMLS執行總裁貝弗利.謝潑德説:“博物館在社區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它能促進社區的經濟繁榮。”北京市旅遊協會秘書長徐微指出:“博物館對旅遊經濟拉動是無法用數字衡量,它更多是一種潜移默化宣傳和教化作用,通過高水品的展覽(品牌提昇)和精神核心建立,實現對旅遊經濟長遠影響。”

  (七)通過整合社區資源,把博物館建成社區科研基地,服務公益事業。科研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博物館的科研活動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許多學科,没有任何機構像博物館這樣在一個機構内包含着自然的和社會的、理論的和應用技術的多種研究活動。博物館的各項主要業務活動都置於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博物館科研活動的成果及其質量關係到博物館的學術聲譽和業務水平。通常,人們評價一個博物館的成就和地位,首先要看的就是,能否具備高水平的文物和標本的鑒定、徵集、收藏、保護和修復技術,能否在對文物和標本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層出不窮地推出科學嚴謹、深入淺出而引人入勝的展覽,並使觀衆從中獲得深刻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教育。事實上,每一項得到公衆廣泛認同的高質量的展覽都是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爲基礎的。各國著名的博物館都擁有相當數量的學者、專家,他們的科研論著爲學術界所重視。

  博物館有多層次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的直接體現於陳列之中,有的則以學術報告、論文、專著的形式向社會發表。博物館的學術性貢獻更多地來自博物館的藏品。博物館的藏品優勢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藏品保護的科學技術研究受到普遍重視,許多國家的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就設在博物館内;博物館還有相當一部分科研活動屬於業務性研究。把社會上和館内的學術成果轉化到業務中去,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也帶有科學研究性質,如藏品保管中的鑒定、鑒選、分類、編目、科學保養等工作。陳列工作中建立陳列體系、搆思陳列主題思想、規劃陳列布局、設計陳列藝術形式、組合陳列品等也都是在科學基礎上的創造性業務活動。這些都比一般業務工作帶有更多的研究性質。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宫、中國的故宫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等,之所以成爲世界人民參觀、遊覽和學習的中心,就是因爲它們不僅具備非常豐富的展品資源,而且無一不是以雄厚的科研實力爲後盾的,他們都擁有或凝聚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它們有能力徵集、保管好豐富多彩的文物精品,有能力研究和揭示這些文物的豐富内涵,有能力把豐富的藏品不斷地組合成既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和思想性,又生動活潑、充滿趣味性的展覽項目;博物館還開展了科研服務性工作,如博物館的藏品保管部門、圖書資料部門編輯出版的庫藏目録、圖録、圖譜以及其他出版物、復製、複印的書畫、拓片手稿、照片等都有助於館内外研究者的科研工作。

  總言之,博物館參與社區建設,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博物館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是順應21世紀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發展趨勢的需要,是博物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鞏固自身成活根基,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新世紀,博物館發展與社區建設緊密相連,當博物館關懷社區、研究社區、服務社區成爲它的實踐目標時,它就會從社區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回應,獲得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

  2. 曹兵武、李文昌主編:《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工作調查研究》,學苑出版社2005年版。

  3.曹兵武:《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學苑出版社2005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