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跳出傳統“金融中心”思維模式立足創新促進廣東金融發展



  何問陶 

  針對廣東金融大而不强的現實,省政府提出了建設金融强省的主張。幾年過去了,廣東也推出了一系列促進金融發展的舉措,但與立足金融創新的天津相比,成效並不顯著,令人興奮的亮點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廣東過分看重“金融中心”定位,忽視金融創新思考是值得引起重視的。

  一、市場經濟催生了“金融中心”,而傳統金融中心正面臨區域經濟發展、協作和互聯網普及的挑戰,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經濟和金融具有共生性和互補性。市場機制的作用和歷史的沉澱形成了經濟貿易中心城市,投融資需求和金融服務特殊功能又形成了以這些城市爲中心的金融機構和資金大量聚集,並造就了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傳統的區域性或國際性金融中心。

  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和廣泛輻射,以點式爲中心的金融發展模式正向區域發展模式演進,而傳統經濟金融中心由於産業高度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成本高昂,已使企業不堪重負而把總部或後臺業務、服務系統外遷,而互聯網的普及又爲這種趨勢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撑和便利。從區域經濟角度謀劃金融發展已成爲現實選擇。傳統金融中心集銀行業、信託業、證券業、保險業爲一城的模式也隨形勢變化按金融功能的發展需要進行布局。

  1. 英國金融中心已由“倫敦城”拓展爲“大倫敦”概念,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受到重視

  英國倫敦金融中心是全球最早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也是金融集群化模式的典範,在僅一平方公里土地上積聚着全球衆多著名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各種金融市場。隨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以及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證券化、電子化的衝擊,這種點式模式已向包括倫敦周邊區域在内的“大倫敦”擴展,而這一區域金融增加值占全英比重超過40%,金融效率是全英平均水平的2倍多。蘇格蘭的愛丁堡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人文生態以及優雅的創業居住氛圍受到了許多高級基金經理們的青睞,從而把操控着上萬億美元的基金總部落户在這裏,愛丁堡與倫敦錯位發展、突出功能優勢,成爲有名的區域性基金中心。

  2. 美國雖有全球第一的紐約金融中心,但其金融布局區域化、分散化特徵明顯

  美國雖有全球第一的紐約金融中心,但由於其地域遼闊,各州獨立性强,區域經濟差异大,以及早期經濟發展的地域性影響了全國統一市場發展,其金融中心的構建一開始就具有相對分散性、區域性特徵。美國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體系依此設立了12個聯邦儲備區,每個區中心城市建一個聯邦儲備銀行,區域金融中心基本上就依託這些城市發展起來並各具特色。在美國東部的紐約以紐約证交所著稱,影響着美國和全球的資本市場;中部的芝加哥則是期貨交易和定價中心;西部的舊金山則以商業銀行和資金融通爲主要特徵。美國的拉斯達克市場更是藉助互聯網使金融市場不僅打破了城市、區域界限,而且脱離了有形金融機構的制約,藉助網絡“虚擬”交易運作。

  3. 北京、天津錯位發展構建“京津冀”金融區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藉助其特殊地位和政策優勢成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金融中心而言,它是金融政策中心、金融調控監管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支付結算中心等,其他城市無法替代,而天津一直被定位爲製造業和港口城市,金融業相對比較薄弱。2005年6月國務院在批準天津濱海新區作爲全國綜合配套試驗區的同時,天津也成爲了金融創新和改革先行實驗區。獲得這一政策傾斜後,天津認真客觀分析了自身形勢後並未把自己定位爲“北方金融中心”,而是立足金融創新與北京錯位發展共建北方金融中心。2005年下半年以來,天津大展拳脚開拓金融創新業務,先後推出“渤海産業投資基金”、“渤海銀行”、“泰達控股”(天津地方金融控股公司),並積極争取“港股直通車”和OTC(櫃檯交易)以及離岸金融試點。短短幾年間,天津的金融地位大大提昇。

  4. 上海近年來主動積極向周邊輻射發展長三角金融區

  上海由於其深厚的歷史根基、經濟優勢和中央政策導向,使它擁有中央銀行的第二總部、證券交易所、外匯、黄金、期貨交易中心以及海外衆多金融機構的總部和地區分部,龐大的資金在這裏聚散,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大家的公認。盡管如此,在國内經濟、特别是珠三角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上海已感覺到僅憑單個城市的資源發展經濟金融勢單力薄,缺乏後勁。與此同時,在原有舊框架下,上海周邊城市如南京、杭州、寧波等地資源又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上海多次發出與周邊城市共建經濟金融區的信號。在2007年12月召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兩省一市主要領導取得了共識,推出了三方協調模式“聯席會議——專業委員會——具體工作組”具體推進區域經濟金融合作。在金融方面,打破地區壁壘,推動金融跨區經營和資金流動,整合金融資源,降低融資成本,加快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長三角將以更强的金融勢力出現。

  上述分析看出,隨着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大城市爲基礎的點式金融中心模式正向以大城市爲龍頭的區域金融中心模式變化,而原有中心城市則在機構業務向外擴展的同時,在統籌協調效應、總部經濟效應、資源共享與分配效應、研發與創新效應、高端專業人才效應等方面發揮更突出的品牌作用。

  二、廣東傳統金融中心發展模式反思

  廣東改革開放在全國先行一步,鄧小平的“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論述大大啓發了人們的創新意識。上世紀80年代,廣東金融創新走在全國前列,專家學者和業内人士紛紛提出建立“廣州區域金融中心”、“廣州金融中心”的構想,當時廣州作爲華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還未受到挑戰,各級政府原則上同意這一提法,並將之寫入相關文件。但由於種種原因,廣州金融並未得到長足發展,“中心”一詞也留於紙面。90年代深圳崛起,特别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廣州金融中心”有了新的對手,深圳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廣東和華南地區金融中心,兩大城市都希望得到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認可和支持。但客觀形成的金融格局又使兩市要成爲有影響力的全能式金融中心的條件有所欠缺,於是廣東又有了“廣州——深圳金融中心”的構想,包括香港在内的“金融走廊”的提法,“穗、深、港金融圈”或“穗、深、港金融區”的建議。1997年由於金融熱點轉向防止和化解金融危機,“中心”争論暫時淡化。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别是廣東提出建設“金融强省”後,“金融中心”重新成爲熱門話題。在廣東省“十一五”規劃以及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是明確提出建立“廣州、深圳”金融中心,但對兩地金融資源如何整合、如何協調並未提出具體明確的操作方案,特别是將兩地建成一體化金融中心還是雙向金融中心不十分明確,而兩市則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規劃和布局。2003年3月深圳提出了“金融18條”,2004年初又出臺了“保險18條”,同時提出要把深圳建成國家級金融中心,或者説内地第三大金融中心。2005年4月廣州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廣州金融業的意見”,2006年3月制定了《廣州市支持金融業發展意見的若干實施細則》,政策力度不亞於深圳。兩市都試圖建立獨立的全能型金融中心,這種格局使兩市金融重復建設、資源分散,甚至惡性競争,中央也難以將更多的金融資源分配給廣東,在天津金融异軍突起時,廣東金融則相對滯後,金融大而不强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目前全球金融中心模式已在悄然發生變化,從廣州、深圳經濟金融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現有格局很難發生根本性變化,兩地各有優勢,各有不足,如果大家都要建立全能型金融中心,勢必造成區内惡性競争和資源低效率運轉,對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經濟金融發展十分不利,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從大局、從長遠利益出發認真思考。

  三、從區域優勢互補角度出發,解放思想,立足創新發展廣東金融

  建設金融强省,必須有效地整合區域内外的金融資源,這就需要解放思想,消除傳統的 “點式金融中心”思維帶來的重復建設與内耗,以“區域金融中心”爲指導思想,充分利用毗鄰香港這個傳統國際金融中心的天然優勢,合理規劃深、穗兩地的定位、分工與協作,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對區内産業經濟的推動作用和金融自身的價值增值功能。

  1. 按珠三角經濟區來規劃金融發展

  金融服務於産業經濟,金融的發展離不開産業經濟的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於自身産業和内地龐大的産業總量。香港在經濟總量上的領先地位毋庸置疑,在廣東省内,珠三角地區近些年來高度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機制靈活、産業鏈完備等優勢,在GDP總量上占比高達80%左右,并且一直都保持領先的地位,在珠三角中,深、穗又占了大頭。産業經濟的發展决定了區域金融的發展應該采取以香港爲龍頭,深、穗中心城市爲支撑、珠三角爲腹地的“穗、深、港金融區”或“珠三角”金融區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對穗、深進行一體化規劃,按照金融功能錯位發展。

  2. “穗、深、港金融區”在全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香港作爲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公認的全球銀行集中地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股票市場在2006年的集資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香港擁有完善透明的金融監管制度。尤其是香港擁有大批具備現代金融、投資和法律知識的人才。因此, 在目前内地各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主要領域中,香港都有比較優勢。香港一直是内地與外界聯繫的一個重要窗口,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内地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但目前中國的貨幣、金融制度還没有完全對外開放,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内地其它城市很難替代。而廣東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不僅自身經濟實力在國内首屈一指,而且又毗鄰香港,輻射華南。因而需要充分發揮華南經濟總量和實力最强的兩個城市——穗、深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穗、深、港金融區”對廣東的經濟金融發展、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 繼續鞏固和發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積極發揮其金融向内地輻射和導向的作用

  隨着亞太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着新的挑戰,競争對手不斷地崛起和發展,尤其是新加坡,更是香港最直接的對手。新加坡在時區和經濟結構上與香港有很强的相似性,而新加坡的金融業的整體水平比較高,在外匯市場和金融期權的發展規模上已超過香港。同時由於香港地域狹小,成本高昂,本地金融服務需求有限,又缺乏雄厚的工業産業作爲後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香港金融的後續發展。因而香港要加强與内地的合作,特别是與近鄰深、穗之間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分工協作,通過廣東把華南及内陸地區拓展爲自己的腹地。另外,香港還需要對外進行金融業務拓展,藉助自己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開拓東盟、非洲地區業務。

  4. 深圳努力發展資本市場,利用區位優勢做香港和内地金融接軌的實驗區

  深圳的優勢之一在於它擁有全國兩家證券交易所之一——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和國家對它的定位,努力發展資本市場:鞏固A股市場,促進産業集群和相關産業資本的有效定價;發展中小企業板塊,加强這一板塊的風險防範;支持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開拓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塊市場;創造條件建立金融期貨和全國聯網的櫃檯交易市場;發揮現有優勢,擴大基金數量和規模,努力成爲全國基金管理中心等。

  深圳還有與香港直接相連的優勢,經濟發展差距縮小,人流、物流、資金流已相當頻繁。由於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兑换,因此兩地間地下金融活動十分活躍,並産生了許多負面影響。香港權威人士已提出將香港與深圳統一規劃建國際性大都市的構想,也提出開放深圳金融市場,讓金融資本在港、深自由行的建議,這些都值得深圳做好應對準備,深圳可争取A、B股並軌、“港股直通車”、接受境外企業到深圳上市,以及金融創新産品的研發試點,並主動承接香港部分金融業務的轉移。

  5. 廣州引導金融産業集群化,創新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模式,現代理財和離岸金融業務,積極構建南中國現代金融服務中心

  廣州的優勢在於它是廣東的省會城市,又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世紀以來,這種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其工業基礎雄厚,外貿、旅遊、現代服務業繁榮,銀行、信託、保險業發達,與珠三角經濟區有直接的聯動關係,發展後勁足。廣州作爲區域金融調控中心,應充分整合現有金融資源,優化其在全省配置。創造條件使廣州地區的金融機構總部或地區總部遷入珠江新城或天河中心商務區,相對集群,資源共享,提高效益。充分發揮廣州在票據融資、資金結算、金融網絡、金融教育與科研、金融創新的服務中心作用。争取産權交易、期貨交易、離岸金融有新突破,做内地與香港國際金融市場聯結的橋樑和樞紐。目前廣東準備投入140億元建立“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廣州)”和“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南海)”,建議有關方面認真研究,慎重决策,避免多頭競争、重復建設。

  6. 建立與健全組織與協調機制

  建立“穗、深、港金融區”,在目前粤、港市場經濟發達程度和政府干預程度不同的條件下,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來完成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漫長的等待,因而建立和健全組織與協調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由於現行的粤、港合作是在CEPA框架下運作的,建立“穗、深、港金融區”,僅僅簡單地將金融協作納入這一合作框架是遠遠不够的,還必須突出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專門的粤、港金融合作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成員可以有香港金融監管當局、廣東省政府、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各金融監管機構共同參與。同時也要加强粤、港商業金融機構之間的協作,在總體的規劃指導下引導金融企業在金融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

  

  2008年2月2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