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國金融中心的區域布局與功能定位



   何問陶

  金融中心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産物。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GDP總量已躍居全球第4位,與此相匹配的金融中心建設與發展顯得越來越必要和重要。中國金融中心的規劃與布局既要從自身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出發,也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大趨勢。

  一、金融中心及其發展特徵

  1. 金融中心的基本要求

  金融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中心則是其核心和動力源。金融中心不是一個主觀想象和命題,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優越的客觀環境,有着符合金融自身的規律和要求。比如,金融中介高度集聚和廣泛輻射;金融市場開放發達和體系完整;金融交易數量龐大、快速、活躍;金融信息公開透明、傳遞準確敏捷;金融制度完善健全、服務全面便利;金融人才充沛、創新能力强;金融監管切實而有效等。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還要有其開放程度和國際影響力。

  英國倫敦在17世紀下半葉起就一直是英國和國際金融資本的心臟。美國的紐約1792年就有了《梧桐樹協議》並成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雛形,200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總額已達51萬億美元,超過歐洲所有證券交易所的總和38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日本的東京、德國的法蘭克福都有其悠久的發展歷史,使它們和紐約、倫敦一起成爲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2. 金融中心正呈現區域化、多極化、功能化的特徵

  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和廣泛輻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以及互聯網的普及與挑戰,促進傳統的點式全能金融中心正向區域化、多極化、功能化演進。

  英國倫敦金融中心已由“倫敦城”拓展爲“大倫敦”概念,蘇格蘭的愛丁堡則薈萃了全球最多的基金公司以及優秀的基金經理群體,成爲歐洲第五大金融中心,英國政府還根據需要刻意打造利兹金融中心。

  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紐約金融中心,但同時至少還有6個城市扮演着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角色。華盛頓是金融决策和管理中心,芝加哥是期貨交易中心,波士頓是基金管理中心,休斯頓是中部金融中心,洛杉磯是國内金融中心和太平洋盆地金融中心,舊金山是高科技投資中心。在全球50大金融中心城市中美國就占了5個。

  日本東京依託占日本GDP總量的33-40%的首都經濟圈來發展東京金融中心,德國漢堡和慕尼黑直追法蘭克福,希望建成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此外韓國的首爾、印度的孟買、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正積極建設金融中心。而已是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則努力提昇自己的地位,希望進入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行列。

  3. 金融中心建設中政府的作用

  一般來説,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但政府的政策導向、制度建設與環境營造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别是在新興國家顯得尤其重要。

  政府自身或通過民間機構對一個國家金融中心的設立和布局進行考察、研究和論证,並鼓勵競争,使方案更加客觀、公正、可行。比如德國對各個城市競争金融中心並没有限制,而是制定措施對其進行促進,一些中央的金融機構對申請的各大城市進行論证,確定所在地。印度設立了由財政部主導的孟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高級專家委員會專門研究孟買金融中心建設的相關問題。俄羅斯則把莫斯科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列入了202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韓國把首爾建國際金融中心列入了總統施政報告。

  金融屬於服務行業,對政策制度環境要求高。政府可對建設金融中心營造更加寬鬆自由的經營環境,如對市場準入、税收優惠、創新奬勵、人才引進等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和制度。金融健康發展需要高度誠信來支撑,政府應培育一個良好而穩定的信用環境和建立有效的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機制。金融中心的人文環境也十分重要,教育、文化、科技、醫療、衛生、環保、緑化以及社會治安、文明禮貌都希望是一流的,以便吸引機構和人才。比如倫敦有幾十所大學每年可提供上萬名畢業生,倫敦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各種文化設施600多家,居家創業兩相宜,這些軟環境的建設要靠政府引導、歷史積澱。中國的中央政府和領導人很少在正式文件和公開講話中直接談及金融中心議題,但從中央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分配和政策傾斜可以領悟到中央建設金融中心的意圖。而地方政府積極性高、不下10個城市提出了要建金融中心。

  二、“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金融區定位與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隨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日益昭顯,在目前比較成熟的經濟區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最發達,並具有建設金融中心和金融區的基本條件,但三地金融中心如何定位以及今後國内其他金融中心如何規劃以實現多贏,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

  1. 北京金融中心和“京津冀”金融區

  這一金融區有首都北京以及它擁有的獨特優勢,有製造業發達的臨海城市天津以及國務院新批的津濱金融創新和改革先行實驗區,有經濟發達的河北省爲廣闊腹地,其發展潜力大,前景非常樂觀。北京加大金融中心建設力度,今年5月初北京市《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正式對外公佈,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後臺”的空間布局規劃。“一主”指以金融街作爲金融主中心區,“一副”指以北京商務中心區爲金融副中心區,“三新”指新增海淀中關村西區、東二環交通商務區、豐臺麗澤商務區爲新興科技金融功能區,“四後臺”指完成四個金融後臺服務園區基礎設施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海淀稻香湖、朝陽金盞、通州新城金融後臺服務園區的征地拆遷和土地開發工作,推進西城德勝金融後臺服務園區配套設施建設。這一規劃充分體現北京金融中心下大力氣進行金融硬件建設,以進一步增强金融影響力。同時《意見》將北京定位爲國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務中心;第一次明確提出將北京建設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這一定位是客觀的、符合實際並可以實現的。北京不僅僅代表北京這一單個城市,而是代表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以及在全球經濟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影響力更多體現在政治制度層面。當然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設必將增强北京的金融業發展和首都經濟圈經濟實力,加上天津和河北的協調支持,“京津冀”金融區可能會成爲我國最先建成的較成熟的金融區,也可引導全國的金融開拓與發展。

  2. 上海金融中心和“長三角”金融區

  與北京相比,上海不是中國的行政中心,但它一直以來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經濟規模全國最大。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近20年,中央政府對金融資源的分配和政策的傾斜使上海金融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明顯的功能特徵。它有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並在此進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直接傳遞央行的貨幣政策意圖,調控宏觀經濟;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落户上海,全國上千萬户企業和近6億個人的信用資料集中在這裏,可以爲駐滬金融機構提供更加豐富和更爲便利的信用信息服務;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爲A股主板市場集中了全國大中型上市企業的股票上市和交易,並承擔了大量的其他有價證券的發行和交易,其交易量大大超過深交所;外匯交易中心,黄金及期貨交易中心也在這裏大量聚集資金,配置資源。如果説北京定位在金融决策、管理、信息、服務中心的話,那麽上海則定位於金融營運、交易、定價創新和國際業務中心,二者功能有所錯位,像華盛頓和紐約一樣。上海建設金融中心的計劃早已確定並正在逐步實施,“2008年陸家嘴論壇”上則明確把上海金融中心目標定位於國際金融中心,從長遠看,上海成爲遠東或亞太地區性國際金融中心是可行的,從近期看,還有一些基礎性條件尚不具備,而這不僅取决於上海,更要取决於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金融制度的變化。

  區域經濟金融的發展與競争,僅憑上海單個城市的資源建設金融中心,特别是國際金融中心可能勢單力薄、後勁乏力。這一點上海早已認識到了,近年來加强了“長三角”金融資源的協調與整合,並有了實質性進展。2007年12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海、江蘇、浙江取得了共識,簽署了《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金融協調發展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協議》,推出三方協調模式“聯席會議—專業委員會—具體工作組”推進區域經濟金融合作。2008年4月三地又召開了“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金融協調發展工作第一次聯席會議”,簽署了“信用長三角”合作備忘録,區域金融合作協調互利共贏的局面基本形成,並爲全國其他經濟金融區作出了樣板。在“長三角”金融區的規劃中,上海作爲主中心,南京、杭州或兩省其他經濟金融發達的城市可作爲副中心,並在功能上統籌安排,使金融資源充分整合,有效利用。

  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金融區

  包括香港、澳門在内的“珠三角”經濟區是近30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地區,金融集聚程度十分明顯。這一金融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有香港這樣一個世界公認的、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雖然它離4大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金融活力和前景非常可觀。倫敦著名的諮詢公司z/yen 2008年3月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香港緊隨倫敦、紐約、排在第三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在31位和46位),目前國内没有哪一個城市的金融表現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比得上香港。這一地區還有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廣州在銀行、保險業方面有優勢,深圳在資本市場、創業投資方面有優勢,而且兩市爲建設金融中心也作出了相當長時間的制度和政策準備。

  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不僅縮小了香港與“珠三角”大城市的距離,而且使雙方都充分認識到協調合作、互贏共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香港回歸以來更是開啓了兩地經貿往來的新篇章,到2007年末,港資銀行在粤總資産已近1000億元人民幣,廣東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也達65家,QFII和QDII業務的開展更加聯通了兩地的證券市場,香港和廣東分别開展了人民幣和港幣支票結算業務,如果政策進一步寬鬆,金融合作將會有更大突破。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建設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爲龍頭的“珠三角金融開放試驗區”既有現實要求、客觀基礎,又有制度創新的有益嘗試,並希望通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將香港提昇到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珠三角”金融區的功能特徵突出展現在其外向、開放和國際化,除國際金融業務和創新可以在這裏開展外,人民幣合理的利率、匯率機制的形成,人民幣的自由兑换和區域化、國際化也可以在這裏試點,爲内地金融國際化提供實驗基地和經驗總結。

  當然,和前兩個金融區相比,“珠三角”金融區的構建困難更大,條件更不成熟。首先,中央政府如何規劃、布局定位中國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區,這是建設金融區的大前提;其次,香港和内地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和金融制度,法律規範差异大,加上人民幣没有實現完全可自由兑换,金融合作難以有實質性突破,這一層面也要中央政府來定奪;再次,廣東省内廣州和深圳兩個副省級中心城市的金融發展如何協調定位,以香港爲龍頭共建“珠三角”金融區是否達成共識,這一層面的問題則要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地方政府來做工作;最後,具體落實合作框架、協調模式、操作程序等也需要周密策劃、精心安排。

  三、以世界眼光、戰略高度鞏固和提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競争力

  温家寶總理2007年3月16日指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是其他地區不可替代的。作爲我國目前現有的、唯一的、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内地與海外資金雙向流通的管道,是推進人民幣可兑换和國際化的試驗田和緩衝器,在當前的政治、經濟、法律框架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和提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香港難以替代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作爲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公認的全球銀行集中地之一,同時也是全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股票市場在2006年的集資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香港擁有完善透明的金融監管制度,尤其是香港擁有大批具備現代金融、投資和法律知識的專門人才。因此, 在目前内地各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主要領域中,香港都有比較優勢。香港一直是内地與外界聯繫的一個重要窗口,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内地的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但目前中國的貨幣、金融制度還没有完全對外開放,於是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内地其它城市很難替代的。

  2. 目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面臨挑戰

  隨着亞太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着新的挑戰,競争對手不斷地崛起和發展,尤其是新加坡,更是香港最直接的對手。新加坡在時區和經濟結構上與香港有很强的相似性,而新加坡的金融業的整體水平比較高,在外匯市場和金融期權的發展規模上已超過香港。韓國的首爾、印度的孟買金融中心發展勢頭也很猛,直接威脅着香港。此外,臺灣地區近幾年也在不斷加快金融的發展,提昇金融競争力,加上臺灣有較爲强大的産業支持,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臺灣可能也會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搆成競争和挑戰。上述這些金融中心都有一個强大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作支撑,而香港地域狹小,成本高昂,本地金融服務需求有限,又缺乏雄厚的工業産業作爲後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港金融的後續發展,對此香港自身也有一種緊迫感。

  3. 從戰略高度鞏固和提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競争力

  香港和内地雖然“一國兩制”,但它畢竟是中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的,更是中國的,它代表着中國經濟和金融在全球的競争力和影響力,同時它也是世界的,面向全球提供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務。因此國家在考慮金融中心布局和定位時應從全局出發,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放到一個戰略高度來重視,促進其提昇到與紐約、倫敦、東京、法蘭克福並列的世界級金融中心位置,這也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應有的氣魄和膽識。目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提昇特别需要大陸、特别是珠三角强大的經濟實力作爲後盾。從區域經濟角度出發,建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爲龍頭,廣州、深圳爲支撑,珠三角爲腹地的“珠三角金融開放實驗區”是一種可行的方略。由於這一金融區的特殊性,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廣東、香港要協調合作達成共識,廣州、深圳要從大局出發,淡化中心名份,作爲該金融區的副中心,主動承接香港金融輻射與轉移,並從該金融區的總體布局出發選擇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

  爲推進“珠三角金融開放實驗區”的建立,各種準備工作應先行,比如,國家金融機構、廣東、香港三方的協調機制;廣東、香港與兩地金管部門和大型金融機構的協調機制;香港、廣州、深圳三地的協調機制;推進金融區建立的工作進程和操作方案;建立“珠三角金融研究院”、“珠三角金融論壇”,爲金融改革創新、金融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政策建議、輿論準備和人才培養;論证香港、澳門、廣東在珠海横琴島共建離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珠三角金融中心具有超前性和實驗性,既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又要認真求证、仔細規劃,力争辦成。

  

  2008年6月17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