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雨綢繆,警惕國際糧價飆昇的背後玄機



   吴厚德

  2007年以來,國際糧價起漲,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引起市場恐慌和社會動盪。發展中國家本來就是這次危機的主要受害者,但一些發達國家將矛頭指向發展中國家,把目前全球糧食危機歸咎於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糧食需求的增長。世界糧食權威專家指出,此次糧食危機從醖釀、發展到凸現這幾個階段,無不與發達國家密切相關,發達國家特别是美歐國家應該對此承擔主要責任。

  一、國際糧價飛漲的成因

  引起國際糧價飛漲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直接原因

  1. 發達國家長期實行農業補貼政策,導致糧價嚴重扭曲。

  危機爆發前,發達國家長期實行農業補貼政策,1935年以來,美國農場主靠政府巨額補貼,廉價出口大荳,國際市場大荳價格持續走低,令亞洲豆農苦不堪言。2000年起美國通過爲期五年的糧食法案,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幾百億美元,這極大地衝擊了發展中國家農産品市場,影響了其他國家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因而一直是世界農業和糧食問題的主要癥結之一。這種不公平競争的結果是,亞洲大荳生産逐步萎縮,一些大荳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中國也如此,近些年來大量進口美國大荳。全球大荳的生産中心也由亞洲地區轉移到了以美國爲主的美洲地區。

  發達國家實行農業補貼政策,使農業出口國受益匪淺,美國2008年度的農産品出口額預計達到創記録的1010億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發達國家又對進口的農産品設置高關税門檻,或提出種種苛刻的“標準”。這樣的“内外夾擊”,大大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多種積弊必然導致暴發糧食危機。

  2. 發達國家大力發展生物燃料。

  世界石油價格上漲使得美歐國家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汽車與人争奪糧食愈演愈烈,糧食供應進一步惡化。美國作爲世界能源最大消耗國,於2007年底通過了新能源法案,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預計到2022年增至360億加倉。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後幾年美國玉米産量的三分之一將用於乙醇生産。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齊格勒曾經警告説,這是一種“反人類罪”。美國等發達國家把大量玉米、大荳轉化爲乙醇燃料,這對貧困人口來説是場灾難。

  3. 迫使發展中國家改種創匯的經濟作物。

  由於發達國家實行農業補貼政策,迫使承受國際債務的發展中國家以犧牲糧食安全爲代價,改種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窮國的農民既承受糧價飛漲帶來的通脹,又讓他們没有多少能力去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産量,遭受“雙重”的傷害。

  4. 過剩資本大搞市場投機。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從“實物經濟”向運用投機資本致富的“金融經濟”轉型。在發達國家,實物經濟層面的經濟活動趨於飽和,同時在急速的全球化過程中,又跟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成本競争,“實物經濟”已經缺乏獲得充分利潤的機會,它們只能依靠投機性金融泡沫維持景象。在房地産泡沫以後,過剩的全球化資本把目標轉向糧食和資源爲主的商品投機,這對經濟活動所遵循的客觀規律來説,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爲。

  美聯儲爲應付次貸危機連續降息,釋放出大量的“熱錢”。由於美國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軟,投機資本對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的過剩資本流入。在美國,2008年第一季度就有700億美元新增資金流入包括糧食、石油、金屬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場,從而使農産品期貨價格出現劇烈波動。2008年以來,涵蓋26種農礦産品的大宗商品的指數上漲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標準普爾指數下跌7%。可以看出,大宗農産品市場具有明顯的“高收益率”。2007年11月份以來,美國芝加哥的投機家對農産品市場的投資已從250億美元猛昇到650億美元,可以説,他們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將農産品價格連續炒作至歷史高位,而消費者最終埋單,並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

  (二)深層次原因

  1. 美國佔據左右世界糧價的有利地位。

  國際糧價飛漲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以糧食爲武器的世界戰略”意圖,説到底,就是美國“用糧食戰略維係世界霸權”。美國通過控制糧食産量,保持其供應餘力,如果世界糧食供應體制出現异常,那麽能够應對的是美國。因爲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廣闊土地資源,人口相當於我國四分之一左右,耕地面積與我國差不多,農業勞動生産率高,糧食産量多,因此,美國有更多餘的耕地進行休耕,並視世界糧食供應狀况如何加以調整,逥旋餘地大,糧食生産産量供應餘力充足。美國正是利用這一優越條件,佔有以糧食爲主的農産品供應的主渠道。美國農業部從2002年起一直將小麥年産量控制在8000萬噸以下,美國從2005年起加大了控制力度。2007年將産量减少到7000萬噸,這是爲防止生産過剩導致價格下降的重要舉措。美國農業部如果能防止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就可以佔據左右世界糧價的地位。

  2. 美國的“大糧商”左右美國的内政和外交。

  美國之所以能控制糧價上下幅度,是因爲其農業部與生産者以保護環境的名義,簽訂了休耕部分耕地的合同,並向生産者支付環保合作金。給農産品定價的是農産品期貨市場,但在幕後操縱期貨市場的是美國特有的超級糧食經銷商,他們被稱爲“大糧商”,與軍工聯合體相比,農業綜合企業更多地左右美國的内政和外交。美國的三大糧食巨頭——嘉吉公司、ADM公司和邦吉公司,它們所向披靡,因爲它們建立了遍佈世界各地的信息網絡,收集信息和分析世界各地氣候農作物生長情况、消費和經濟形勢等信息,作爲美國最高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比如,冷戰結束後,蘇聯被迫與美國就進口小麥問題展開談判,此舉被美國看作是蘇聯衰落的開始,美國以此爲依據,要挾蘇聯。目前,美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糧食供銷商、協會和大使館的“三重”糧食信息網絡,從中收集有關信息情報,制定對相關國家的施壓政策。

  3. 在美國眼裏,“糧食就是壟斷一切的東西”。

  與此同時,美歐正在發動另一場世界“糧食大戰”,以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中那些不聽命於自己的國家屈從,因爲糧食恰恰是這些石油輸出國的軟肋,這可能給地緣政治體系帶來極大的不穩定,不僅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國内穩定,還可能改變全球的權力平衡。因爲它們可以通過類似於石油“歐佩克”的糧食生産者輸出國組織來共同制定影響世界的糧食政策,預計到2010年時,美國將以30%左右的糧食來迫使那些糧食緊缺的國家(特别是中東地區産油國家)屈從於它。地緣政治中的王牌將是糧食,而非石油。在美國眼裏,“糧食就是壟斷一切的東西”,特别對那些糧食欠缺或不屈從於美國的國家便實行高壓政策,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糧食大戰”。人不吃糧不行,但不用或少用石油則不會致人於死地。

  二、我國如何應對糧食危機

  世界銀行曾警告,由於糧食短缺造成的危機,可能引發戰争。最近幾個月來,埃及、菲律賓、喀麥隆、印尼等國相繼因糧食問題出現社會騷亂。

  國際糧價飛漲,各國紛紛應對。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菲律賓采取打擊囤積居奇、擴大進口的政策;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動員政府儲備糧食;越南采取控制大米出口的做法;法國采取自給自足,嚴管糧食政策;俄羅斯考慮實行“糧票制”;巴西推行“零飢餓計劃”;有的國家與産糧國秘密簽訂協議購買糧食期貨;有的國家通過價格補貼的方式向較爲貧困的民衆提供平價大米等等。

  面對世界糧價飛漲,我國政府早就作好準備,並隨着態勢的變化而不斷加以調整與補充。就事態本身的發展邏輯而言,未雨綢繆,有必要從以下三方面,充分準備:

  (一)要牢固樹立“糧食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的戰略思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根源於農業的發展狀况。農業歷來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從而奠定了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而糧食則是基礎中的基礎。民以食爲天,食以糧爲先,這個客觀的現實命題,至今仍不失爲治國之道。

  毛澤東曾經説過:“手中有糧,心裏不慌”,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鄧小平指出:“重視發展農業,不管天下發生什麽大事,只要人吃飽飯,一切就好辦了”,科學地闡述了糧食的極端重要性。我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而這些人當中的70%左右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農村生産力能不能發展,農民能否增加收入,擺脱貧困,首先要看農村的狀况如何。中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之路,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的改革,走的也是“農村包圍城市”之路,由此,才引起1984年城市的改革。農村不穩定,整個中國的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要保证農村穩定和中國的政治局勢穩定,就必須打好經濟基礎,發展農業,緊緊抓住糧食生産不放,保障人人有飯吃。

  當前美歐發達國家掀起世界糧食危機,其目的就是要動摇民心,引起恐慌,造成社會動亂,以達到另類目的。我們一定要從思想上認清其本質,審時度勢,采取對策,化險爲夷,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念,大力發展糧食生産,滿足人民和國家需要。這也是執政爲民的頭項大事。

  (二)統一規劃,保護耕地面積。我們一定要確保我國糧食耕地18億畝不變。在這18億畝耕地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在保護耕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統籌利用,合理開發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科學合理地利用與開發各地區不同特點的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優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力。加强對土地資源使用狀况的監管,建立土地資源利用的評估機制。通過立法形式,嚴懲違法荒蕪土地、破壞耕地等一切違法行爲的發生。國家財政要大力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産所必須的資金來源,科技興農,加大人才開發與培訓的力度,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

  (三)建立健全糧食儲備制度。我們要抓住糧食需求兩個指標:一是糧食的“需求量”,二是糧食的“儲備量”。糧食“需求量”指的是人民需要的生活用糧和工業用糧,主要是“生活用糧”,一般要保障有兩年的生活用糧量,因爲糧食的生産週期一般是幾個月到一年時間,以兩年計算時間標準來確定,中間有逥旋餘地,我們就主動了。糧食“儲備量”,包括備用糧和軍備糧,“備用糧”是指遇到突發事變(如重大自然灾害發生等)所需要的糧食儲備。“軍備糧”是指用於發生戰争所引起的突發事件所急需的戰略物資,俗話説:“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當今世界形勢的不可預測的因素仍然存在,國内某些突發事件有時難以避免(如自然灾害等)。從國内外現實情况出發,對於“備用糧”和“軍備糧”應保障滿足三年的需求量。美國發動的局部戰争,如伊拉克戰争,前後經歷三年。國際上引發的戰争往往不可能在短期平息,總有一個過渡期。國内發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如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就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得以恢復。因此,爲了防患未然,居安思危,做足準備,打好物資基礎,把灾難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008年8月28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