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借鑒供港農副産品經驗,保障我省城市農副産品供應和安全



  周浩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强,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擁現了許多千萬人口、百萬人口的城市群。解决這些城市人口生活中的農副産品供應和食品安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國各級政府歷來非常重視老百姓的“菜藍子”問題,實施過“菜藍子”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經驗,基本上解决了供應問題,人民群衆是滿意的。但是,農副産品的長期保障供應任務還很艱巨,農副産品的安全和質量問題還有待解决,在這些方面,供港農副産品幾十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可以爲内地城市保障農副産品供應和安全提供借鑒。

  香港有700多萬高消費的人口,加上慕“東方美食天堂”之名的大量訪港旅客,每天需要大量的鮮活農副産品供應。除糧食外,蔬菜、生猪、鷄鵝鴨、塘魚、海鮮,大部分均由内地供應。保证香港的農副産品供應,一直是體現國家對港澳同胞關懷的一項政策,也是解放初期我國賺取外匯的重要來源。隨着香港地價、工資的躍昇及對防治污染的標準昇級,香港本地的農副産品生産日漸萎縮,主要供應來源更加依賴内地,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磨合,供應保障更加有力,食品安全事故越來越少,到最近,安全越來越得到保证。

  一、供港農副産品的經驗

  1. 制度化的農副産品供應鏈

  香港政府將農副産品進口的專營權交給中資企業,由中資企業與國内農副産品出口公司合作,共同組織農副産品的生産、收購、出口,批發至香港菜市場、超市和酒樓食肆,形成了生産、儲運、檢疫和銷售的供應鏈。兩地政府都極其關注這條供應鏈的正常運轉,及時解决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由政府牽頭,企業按市場化管理生産,使供應源源不斷,保证了香港物價穩定,民心認同。

  2. 集約化的農副産品生産

  供港農副産品在起初階段是以少量國營農場生産和收購分散農户産品爲主的方式進行的,隨着對農副産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産品的安全越來越重視,需要改變分散生産的方式。適逢國家改革開放、廣東先行的大好形勢,港資、合資、民營資本紛紛建立了農副産品生産基地、農業工廠、農場、養殖場,進行集約化生産。建立了供港準入制度和嚴格的檢驗標準,致使供港的農副産品的生産和産品質量上了一個臺階,下面舉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1)番禺東昇農業工廠。東昇農業工廠總部設在番禺,連同英德等分廠,土地近萬畝,由港商經營,土地以租貸形式和當地鄉鎮合作,農業工人以當地菜農爲主,農業工廠既種植蔬菜,還建有廠房,對蔬菜、瓜豆進行揀净、消洗、吹干、分包、冷藏、包裝、倉儲、運儲,産品供應香港、加拿大、廣州。

  (2)四會養猪場。由知青在70年代建立的國營養猪場,占地100多畝,員工49名,年産瘦肉型生猪約2萬頭,是供港的生猪基地,以目前每頭生猪2000元價格計算,年産約4千萬元。

  (3)梅州豐華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香港漁農處意識到鄰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區的土地、水源、空氣受污染影響日漸嚴重,未雨綢繆,幫助港商尋找新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到水、空氣、土壤仍處於自然狀態的五華縣,合資組建了生産有機農副産品的試驗農場,占地1200多畝,種植水稻、蔬菜、瓜果,養殖良種猪1000多頭,有機産品已經得到香港權威機構認证,出口香港受到好評,價值倍增。供港農副産品就是由許多規模大小不等、獲得準入的外資、合資、民營、國營的專業農業生産基地供應的,他們都與出口企業掛鈎,形成生産環節與銷售環節接軌,發展無公害緑色農副産品,進一步發展有機農副産品。

  3. 科學檢測與全程監控的産品安全措施

  集約化生産是産品安全的基礎,東昇農業工廠在蔬菜采摘前,先快速檢測,保证殘留農藥不超標,確認後才能采摘,采摘後進入工廠揀净後,分批取樣進行精密檢測,確保符合安全要求,這些檢測數據全部保存在電腦中,通過安檢給出條型編碼,跟隨産品加工包裝,以便全程監控。

  生猪生産同樣需作飼養記録,出欄前由監管部門抽血檢驗,確保無疫和無過量添加劑,在監管部門發出條碼後,才能出欄。外省來的牲畜必須在中轉倉飼養檢驗,合格後才能出口。出口時,質監部門仍須抽檢,合格才能通關。到港時,港府質監部門也作抽檢,合格後才能進入批發市場供應給零售商。發現有問題的産品,可以很快追出問題的來源,可限期整改、暫停準入或取消準入,因此,各生産商很重視安全問題。

  4. 良好的經濟效益

  由於香港是個高消費市場,而且又喜食鮮活産品,必然由内地特别是廣東供應。解放初期曾經是外匯主要來源,現在每年供港農副産品收入仍然是個不小的數字,據統計:2007年供港生猪約200萬頭,約值40億元;活鷄約5000萬只,約值14.5億元。還有大量蔬菜、牛羊、塘魚、海鮮等。

  由此可以看出,供港農副産品仍然是廣東農業發展的一個亮點,需要繼續做好這件工作。

  5. 注重環保問題

  農副産品生産中的養殖業存在環保問題,主要是牲畜糞便的處理。目前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解决方法,有比較好的經驗值得推廣。如四會養猪場在70年代建立時,就預見到猪糞便需要處理,花了70萬投資建成了800立方米的沼氣池,部分沼氣供應職工用作生活燃氣,其餘沼氣發電,供整個猪場生産生活用電,年節約電費6-7萬元;沼液、沼渣免費供給周圍村民的菜地作肥料,30年運行不斷,建成高效、低耗、無污染、生態良性循環養猪場。另外, 梅州的豐華有機農場,在建立千頭良種猪場時,配套建設500立方米沼氣池,供附近200農户燃氣,將沼渣沼液作爲有機農業的肥料,這也是用循環經濟辦法、化害爲利的好例子。五華肥料廠,收集五華養鷄場的鷄糞,堆漚發酵,高温滅菌,熟料糞乾燥成顆粒有機質肥。

  二、保障城市農副産品供應和安全的建議

  1. 改革體制,建立制度化的農副産品供應鏈

  由於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規模和範圍迅速擴展,過去靠城市周圍就近供應農副産品的方法已經不可能。爲解决供應、放寬流通,通過市場建設來吸引各種供應渠道。但是,這種供應方式又極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場價格的影響;同時由於來源分散,因個别生産者的過失,使受農藥污染、飼料添加劑過量或帶瘟疫的農副産品混入市場而造成事故。因此,從改革體制入手,建立符合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化的供應鏈是非常必要的。這個供應鏈應以政府爲主導,發揮各方力量由市場進行操作,建立可靠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建立供應的準入制度,建立可靠的安全檢測和全程監控的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化的生産、加工、儲運、銷售的供應鏈,目前,生産環節是最爲薄弱的同時又是關鍵的一環。

  2. 貫徹“以城帶鄉”、“城市支援鄉村”精神

  建議廣東利用對口幫扶的時機,在被幫扶的縣市建立農副業生産基地,各種農場、養殖場、農業工廠,將扶貧資金、城市資金、技術、市場帶入貧困地區,在廣東各城市周圍形成1-2小時車程的供應圈,這是城市和農村一體化的一環,對保证城市供應和加快農村發展,建設和諧廣東都是有益的。體現了“以城帶鄉”、“城市支援鄉村”精神。

  3. 建設集約化農副産品基地,加速農業産業化

  農副産品供應需要集約化生産,需要建設農場、養殖場、農業工廠、農業加工廠,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業産業化,這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關鍵是土地如何集約?這種産業化由誰來組織?如果各地政府真的用心解决三農問題,由當地政府主導,藉助幫扶城市的力量和社會的力量,用土地租賃、土地入股、土地轉包、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完全有可能逐步完成,實現上述目標。

  廣東已經有許多建立集約化農副産品生産的經驗,全省已有510萬畝土地參加了流轉,占全省土地的14%、農户的18%。土地流轉70%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這説明只要有生産力發展的需要,實現土地流轉和集約化是可能的。除供港的基地外,温氏集團的養鷄農場、養猪農場規模都很大,經營很成功,需要將這些成功經驗和企業引入到山區和農業地區。將這些已經建立了品牌和規模的企業納入供應軌道。

  4. 建立科學檢測和全程監控制度,確保農副産品安全

  在集約化生産基礎上,實行農副産品在生産過程中進行自檢制度,並建立可全程監控的條碼,堅持對進入批發市場的公司和農場實行準入制度,質監部門要對進入産品進行抽檢,保证安全。外省的農副産品一視同仁,也采用相同標準。可全程監控的條碼隨貨同行,實現對有問題的産品跟踪管理。

  5. 解决農副産品生産過程的污染問題

  繼續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在建設牲畜養殖場時,考慮同時建設沼氣池或肥料廠,解决糞便污染問題。最好建設種植和養殖的綜合農場,沼液和沼渣可作爲農作物的肥料,爲生産無污染緑色産品和有機産品創造條件。另外,過量施用化肥所造成的污染問題有待解决。可增加硝酸鹽等檢測指標進行遏制。

  6. 廣東要盡量立足本地,保障城市農副産品供應

  近幾年,隨着人口迅速增加,廣東的人口已達九千多萬,糧食要自給自足已不大可能,但保证基本農田,守住安全綫還是可能的。但是,其他農副産品需求量也很大。據統計,

  (1)我省除了家禽可以自給外,其他畜産品都需從外省調入。

  (2)我省農副産品的銷費零售總值達幾百億元。

  目前,周邊省份經濟加速發展,城市化加快,對農副産品的需求激增,銷售價格逐漸與本省持平,廣東已越來越難組織到貨源。那種“農副産品不够就進口或從外省調入”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我省每年調入1千萬噸飼料糧食加工飼料,除了本省使用外,大量供應外省。我省東、西、北部仍有大量適合發展農副産品生産的山地和良好的環境,這些地區有强烈致富的欲望,有良好的交通網絡,完全具備發展農副産品的條件。

  保障城市農副産品供應和安全,不僅關係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質素問題,關係到物價穩定、社會安定,也關係到農業産業化和三農問題,關係到城鄉一體化的問題;另方面農副産品的生産和加工具有很大的經濟潜力,對農民脱貧致富、改變農村面貌起促進作用,因此,應該重視城市農副産品的供應及其安全問題。

  

   2008年9月18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