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恢復原南越王墓博物館館名的建議



  陳少湘 

  西漢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地方性王國政權,它在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促進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開發發展,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過去歷史文獻對它記載却甚少。自上世紀70年代,在廣州市中山四路一帶發現的南越王宫廷園林遺址,80年代在解放北路象崗山挖掘出土的南越王墓,以及90年代在中山四路一帶挖掘出土證實的南越王宫苑宫殿遺址,首次提供了南越國的重要實物史料。其所揭示出的與遠在中原地區的漢帝國中心的文明一樣,有力地證明瞭我國兩千多年前漢文化的廣闊範圍。

  去年,廣州市計劃投入數億元資金,在中山四路一帶發現的南越王宫園林遺址上,籌建“南越宫署遺址博物館”。遺址考古命名定性,是以出土文物的性質來確定的。從挖掘出土的文物表明,中山四路一帶考古發現僅確证是南越王宫宫殿上蓋塌落和地上宫苑園林景觀現象。因此,該館名取“官署”兩字不符合考古科學的嚴謹性。出於社會責任感和政府參事的職責,我與數十位專家一道,聯名上書中央、省、市有關部門,請求將館名更正爲“南越王宫遺址博物館”,也就是去掉“署”字。結果得到廣州市政府的重視和采納,從而尊重了歷史,使廣州市避免了一次城市規劃建設和文化方面的失誤。我感受到了廣州市政府的新政風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嚴謹態度。

  最近我又發現廣州市文物部門無端地把通行了多年,早已家喻户曉的南越王墓博物館改名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也就是把“墓”字去掉,這造成群衆對此意見很大,學術上對此也有看法。這是很不應該、且在學術上也是很不嚴肅的做法。

  衆所周知,“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在1983年發掘出土的中國南方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的漢代石室墓,於1988年經國務院和廣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保護該王墓遺址並在原地興建起來的一座博物館。廣州市投資了4000多萬元作建館費用,國家文物局撥款60萬元,作墓室維修加固專款。使它建成爲一座負有聲譽的地方歷史類型的陵墓遺址博物館。

  長期實踐證明,這座博物館的原定名:南越王墓博物館及其定性、定位和專業發展方向等,完全符合遺址出土的實物實際,符合西漢南越國第二代文王趙眛墓遺址出土2000多件珍貴文物的實際。該館建成後的一切展出,包括由古墓區、綜合陳列樓和主題陳列樓三部分陳列内容組成的陳列、研究、宣講等活動。其中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是該館最主要的固定的陳列活動,是體現該館性質任務的基本陳列。它的陳列、保管、研究、宣傳和講解等活動,全都是以依託南越王墓遺址和出土文物爲中心而展開的。通過這些陳列内容的展出,使該館成爲人們瞭解西漢南越國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歷史的珍貴史料,是嶺南重大的考古發現。開館以來,它一直深受國内外專家學者及遊客的好評,成爲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是廣州市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王墓遺址和出土文物是該館的鮮明特色和生命綫,可以説没有它們就没有該博物館,這是十分顯明的道理。

  但遺憾的是,本已深入人心的該館館名近些年來,却不知何故被廣州市文物部門更名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它雖僅是一字之差的更名,但却無端取消了它原本具有的獨特的鮮明特色和生命綫,變成名不副實,這不僅令海内外的考古學家及遊客迷惑,即使廣州人也會弄得一頭霧水。博物館的定名不是一件隨意愛怎麽定就怎麽定的事,它所定的名稱必須體現該館性質、任務、發展方向,必須符合博物館的類型,做到準確、貼切,具有科學性,不能隨便更改。若要更改,則必須改得更準確、貼切,更符合該館的收藏實際和發展方向、性質任務。而且還要報經上級批準,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手續才行。現在該館這樣一改,反而使原先定位準確的館名變得模糊起來,且館的類型也由陵墓遺址類,變成一般以人物爲主的歷史類。况且南越王有五主,連第一主武王趙佗的出土文物材料都未找到,其餘三主材料也付闕如,怎能把該館館名變成號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呢?并且館名這樣一改,則舍棄了該館原先最突出鮮明的遺址性質,舍棄了它的原始性和第一實证性的專題類型優勢,這是很不妥當的。

  爲此建議:

  撤消“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名,恢復使用原“南越王墓博物館”館名。

  

  2008年8月1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