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項中醫醫學重大研究項目的艱難路



  ——建議有關部門關注和支持申維璽博士和孫燕院士中醫治病原理的原創研究  

  李鐘聲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用現代醫學理論闡明中醫治病的科學原理、實現中醫理論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夢想。對此,國家50年來投入巨資進行研究,至今仍没有根本性突破。國内外許多西醫至今不明白中醫理論是什麽。這不僅阻礙了中醫藥現代化,也使得社會上不時傳出廢除中醫的雜音。

  中醫治病的科學原理是什麽?這是長期以來被認爲無法攻克的科學難題。最近,我訪問了深圳人民醫院腫瘤内科主任申維璽博士,瞭解到12年前他就和他的導師孫燕院士一起,發起了對這個課題的攻關,行内許多權威專家均認爲取得了關鍵性突破。但12年來,他們申報國家科技項目屢屢受挫,此事應該引起有關部門關注。

  申維璽,50歲,1989年碩士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1996年考取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腫瘤醫院的孫燕教授。孫燕教授給他定的博士論文題是中醫证本質研究。

  接到這個課題後,申維璽分析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一頭扎進研究中。的確,這項研究課題也實在是太復雜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一位教授告訴前來請教的申維璽: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研究中醫证的本質,研究了幾十年,也没有説出個所以然來。正如衛生部部長陳竺2007年10月25日發表在《健康報》上的文章所説,中醫在很長一段時間似乎一直停留在經驗和哲學思辨的層面,長期以來無法改寫中醫理論不能用現代語言予以描述、中醫與西方醫學無法互通互融的格局。

  後來意識到該課題具有戰略性意義的申維璽博士指出,雖然我國搞了幾十年的中醫理論現代化研究,但至今没有認清這項研究的特殊性,仍然跳不出西醫研究的模式,這是一直無法突破的原因。比如,複方中藥治療疾病的原理,數十年來研究的結論是:複方中藥的作用機理是對人體綜合調節的結果,對人體内的各種物質(激素、細胞因子、基因、酶等)都有治療作用。這種結論,在國外專家看來,是一個“國際玩笑”——因爲它没有弄清楚藥物的基本作用機理和藥物治療後體内發生的繼發性變化。

  據申維璽博士介紹和後來國内有影響的媒體如《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導,申博士經反復研究驗证,得出結論:中醫证的發生,是由於細胞因子基因表達异常引起的。即,证的本質是細胞因子。12年來,申博士和孫燕院士取得的成果歸納起來,有如下5個方面:①中醫的证(特别是虚证)是屬於西醫理論中基本病理過程的範疇,证的概念是一類以細胞因子網絡紊亂爲本質的基本病理過程;②病與证的關係相當於疾病與基本病理過程的關係;③中醫证的本質是細胞因子,其發病機理是由於細胞因子網絡紊亂的結果;④複方中藥的作用機理是調節細胞因子網絡的异常功能狀態;⑤中醫辯證治療疾病的科學原理是用複方中藥,以多靶點的作用方式,調節細胞因子網絡的失平衡狀態,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12年來,申博士和孫燕院士在《中醫雜誌》等權威刊物上,發表了30多篇論文。申博士説,他已經準備好各種材料和幻燈片,隨時準備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和接受鑒定。

  《健康報》率先在1998年3月13日頭版顯要位置,報導了這一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撰文支持這一理論發現。1999年,申維璽的博士論文答辯,受到陸士新院士等一致好評,認爲這是一項開創性研究。2001年3月,廣州市衛生局組織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等專家進行諮詢,給予充分肯定,建議盡快争取國家支持。2005年7月,孫燕院士在北京舉行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危北海、張友會、陳飛鬆、張叔人、王建華、陳信義等教授,與鐘南山、陸士新、吴祖澤等院士聯合向科技部寫報告,呼吁盡快立項。2008年3月18日,深圳市衛生局組織深圳地區專家進行討論,給予高度評價,建議盡快組織申報國家科技計劃。

  然而,申維璽自1996年開始,即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研究結果,並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均未能如願。2005年5月和2007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時任中國科協主席的周光召院士,在申維璽來信上先後兩次作出批示。第一次,周主席在給科技部的批示中説:現在的國人很少有像申博士這樣執着研究的了……第二次批示:我覺得他的想法值得關注,中醫研究按老辦法走下去不能完全解决問題,需要加强理論研究,並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結合,請瞭解一下,看看有無辦法促進一下。據瞭解,在周光召批示之前的2004年秋,在時任科技部長徐冠華的關心下,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過一場只有兩小時的專家論证會。申維璽至今仍對這場匆匆結束的論证心有不甘:“由於研究牽涉知識面廣,論证時間太短,隨機抽取産生的評審專家没能給我充分回答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况且,一些中醫專家受傳統中醫思維局限,難以在短時間内理解這項研究;西醫專家則由於不熟悉這一領域,也不能完全理解。”

  筆者不是醫藥學家,不可能對申維璽博士和孫燕院士的科研成果作出評斷。但筆者認爲,申博士12年鍥而不捨的艱難攻關精神,難能可貴,應該肯定。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要經過很多艱難的歷程和很長的時間,才能爲人們所認識。因此,對申博士從事的我國科學界研究了50年也未能解决的科學難題,應該格外重視和大力扶持;對其結論,要慎審辨析。一些專家也指出,對這類原創性非共識性的課題,應采取與一般項目不同的評審辦法,要建立復議制度。

  孫燕院士已經80歲。申博士現在每天都在臨床診治病人。如若放棄或延誤了這項原創性研究,也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爲此,建議如下:

  第一, 國家科技部門和中醫藥研究機構,應該會同孫燕院士協商,盡快組織專家論证小組,對這一科學發現和科研項目重新認真論证,力求取得正確的符合科學的結論。

  第二, 作爲建設中醫藥大省的廣東,也應該重視這項研究。省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學者專家,率先進行評估論证。可以在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先提供條件,協助申博士孫院士進行攻關。如符合條件,應盡快列入我省申報國家科研項目,及早上報,爲開創我國中醫藥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貢獻。

  注:文中“中醫证”的“证”,在中醫教科書中,用哲學和辯證法原理解釋頗爲復雜。而站在現代科學的角度,证,其實是一組有規律或相關聯的症狀的集合。不管什麽疾病,只要出現這一組症狀,就診斷爲某证。

  

  2008年10月1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