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改善交通入手,逐步解决大學城的人文生態問題


   譚元亨

  大學城對於發展中的中國,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就“大學城”這個概念而言,就有不少類型的解讀,並不等於把若干所大學集結起來就可以稱之爲大學城了。發達國家的大學城,甚至只有一所大學,如瑞典的烏普薩拉、隆德,城市名就是大學名,大學搆成了整整一座城市。

  由於認識的不同,大學城構建的思路也就大相徑庭。但是,既然作爲一座城而存在,那麽,大學城也同樣具備一座城市的格局與意義,但可惜的是,不少領導者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導致在大學城産生衆多的缺失,尤其是造成大學城“居民”——大學生的心理失衡,從而凸顯出作爲一座城市的人文生態所存在的種種問題,近來的停水、停電等,更加劇了這些缺失。

  一座城市有它的生活準則、人性理解,而這與城市的地理位置、經濟動力、生活記憶,尤其是生活方式所分不開的,也就是説,應當作爲完整的社會形態而存在。缺乏完善的人文生態,不僅使人失去安全感、群體歸屬感,還會産生各種緊張情緒,包括恐懼、壓迫感、警戒敏感、孤獨感、無所歸依、迷失方向種種,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衝突,包括心理异常。

  對於城市,人們的社會交流應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能局限在幾棟樓、某個社區之中。而這種交流,則應有相應完善的交通設施來實現,而非單純的網絡虚擬空間上的交流。一座城市必須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而一個社會的搆成就不僅僅是學生、教授與管理者,發達國家大學已社會化了,而我們離此還很遠,這樣,大學城無論如何也就成不了社會。

  僅以中部樞紐爲例,開始,人們還以爲那裏除了是交通的樞紐外,還是文化中心等等,更具備一座城市的社會形態,如同烏普薩拉、隆德所見,各種經濟、文化,即商店、書店、影院、公園、俱樂部、飯館……甚至細微到照相館、洗衣店、郵政所等,總而言之,一座城市所應擁有的一切要素,它都具備,不可或缺。然而,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這裏僅僅有幾路公交車停靠,别的什麽也没有。顯然,整個大學城本身,就不存在什麽城市規劃,連交通規劃也非常粗淺、簡陋,如同著名城市規劃大師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説的:“政府對城市給予了特殊的財政優惠,但最終的結果却是出現如此程度的單一、僵化和粗俗”。

  且不去評述大學城作爲急就章的建築效果了,各所學校各自爲陣的情狀顯而易見,而它本身不具備城市社會各種功能與要素,至使平日看上去缺乏生活節奏乃至生氣,尤其到假期,更似一片艾略特筆下的“荒原”。

  就連平日,教師上班,除了少數有自家車外,大都得靠本校的校車,而校車的班次很少,趕不上,就得去坐公交車,這一來,教師根本騰不出時間與學生交流,上完課急匆匆就走人。而一旦誤點,“問題很嚴重”,筆者就曾親眼看到過好些老教授被從公交車上攆下來,因爲很明確,大學城專綫車無老人優惠,而且司機態度相當惡劣。老教授多留下一點時間與學生交流,本已是習慣了,眷眷之心憑此便付之東流。

  有自家車的,也有怨言,因爲進大學城有專門的收費站,來回一次,就得花上10元或更多,對老師絶無照顧或優惠,這樣也就增加了相當一筆負擔。

  而學生僅靠在大學城内部循環的公交車往來,不僅不足,而且會形成心理阻礙。至於大學城設置的地鐵站,也分明不足……

  總之,由於交通關卡等問題,大學城至今仍是島,而非城。

  交通問題不解决好,交通樞紐的社會構建也就形成不了,整個大學城就無法城市化、社會化,各種城市要素更無法産生或進入。大學生也便在城市環境、社會生活缺失的狀况下成長,勢必會産生種種心理問題。一句話,大學城人文生態的失衡,後果堪虞。

  我們常説路通財通,對大學城而言,路表面是通了,但人爲的種種障礙,有形無形,還是不少,所造成的,更多是心理上的不通——阻隔!連城内的交流也遭到限制。任何城市規劃的大手筆,每每與交通相關,務必從交通入手,解决“大學城”人文生態問題也是如此。

  因此,政府在積極引進各種城市要素之際,首先當完善大學城的交通環境:

  一、如何真正打造交通樞紐?除了讓交通樞紐成爲名副其實的城市節點、交流中心與人文聚焦外,怎麽解决師生必要的互動是當務之急,固然各校有班車,但師生的互動却應是不受限制的。如果多點快車、直達車,讓教師無趕不上校車的擔憂是很有必要的,這本身也是大學社會化問題,牽扯到整個大學城的規劃、布局,包括教師公寓的配套等等。

  二、實際解决當今明顯的“瓶頸”問題:如教師自駕車進入大學城,據瞭解,只要把收費站挪動幾十米就有可能解决不收費問題,否則,變成專收教師車費,象什麽話?又如,專綫車的老人不優惠,務必取消,憑什麽專綫車上大學城就可以有逾越廣州市規定的權利?

  三、在大學城内嘗試投放一萬部免費自行車,以利於學生交流使用,連北京那麽大的城市都可以大量投放自行車以解决環保問題,大學城爲何不可以此解决人文生態的環保呢?廣州經濟上去了,這一筆小錢是花得起的,要爲未來着想。國外包括哈佛、麻省理工,都是一大片一大片自行車,且不説烏普薩拉輕軌站外更有幾萬平方米的單車場了。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舉措,整個交通問題,當有一個宏觀的把握,不可頭痛醫頭,脚痛醫脚,要找出癥結,從根本上解决問題。

  事實上,小谷圍這樣一個範圍,對外國而言,大都只是一所,頂多是兩三所大學的用地,而現在擠進十幾所,缺乏統一的管理,加上從來都没有這方面的經驗,發生問題是必然的。因此,把如何從改善交通入手,逐步解决大學城的人文生態平衡,從而營造一個良好、健全的人才成長環境,當作爲一個重大課題加以調研,已迫在眉梢了。

  

  2008年3月1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