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村企共建”新農村的成效、障礙與對策──以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爲例



  劉海英 

  新農村建設的長效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但僅依靠外界“輸血”並非長遠之計,因此必須在農村形成一套農村自身的“造血”機制以使農民持續增收,使新農村建設長效發展。本文謹以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爲例,分析“村企共建” 新農村的成效與障礙,並提出相應的解决對策。

  一、“村企共建”新農村的主要成效

  遂溪縣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雷州半島中北部,是湛江“四通五改六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的發源地,總人口96.5萬,轄15個鎮,1941個自然村。遂溪縣近年來從實際出發,引入龍頭企業,實施“村企共建”,創建“造血型”生態文明村,并發揮村企共建的示範和輻射作用,走出了一條“農村支持企業、企業反哺農村、村企携手共建新農村”的新路子。據統計,2003年以來,該縣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2.5億元,建成“生態文明村”150個,其中“村企共建”村莊100多個,2005年以來,該縣有523個自然村開展創建活動,占自然村總數的27%。

  (一)遂溪“村企共建”道路初探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如何既能促進農業産業化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解决“三農”問題,又能使農村“大補元氣”?遂溪縣經過反復調查研究和論证,確立了企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建設“造血型”新農村,通過“造血”解决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乏方、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等問題的基本思路。

  確定思路後,爲避免走彎路和造成勞民傷財,遂溪縣先搞試點。2003年初,遂溪縣有關領導獲知澳大利亞雷州緑野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打算在雷州半島開發牧草養牛基地的消息後,立即與該公司取得聯繫,請他們到北坡鎮坡仔村考察。坡仔村是“四通五改六進村”的發源地,該村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給開發商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並决定落户坡仔村,在該村建立牧草養牛基地和産品銷售網絡,形成牧草養牛、牛糞回田種牧草和北運菜的生態循環。當年,坡仔村就采用自動噴灌技術,種植牧草110畝,養牛216頭,户均3頭以上,人均年增收710元;種無公害蔬菜60多畝,人均增收500多元,年人均純收入4220元,該鎮人均增收410元。2004年,全村養牛和種無公害蔬菜人均增收2000多元。2005年初,雷州緑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再次派員到坡仔村考察,與該村擴大合作,搞“訂單農業”,以“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送500頭良種仔牛給該村飼養,公司回收産品,利潤分成。僅此一項,人均增收2500元。村民致富後投入60多萬元完善硬底化村道和建設文化樓、運動場、幼兒園等,提高了文明村的創建檔次和品位,該村2005年被評爲省級文明村。村民誠信守法,以良好的信譽和村風民風贏得了縣農信社的支持,被評爲遂溪縣首條信用村,每户手裏都拿到信用社發放的貸款卡,持卡每年每户可獲得縣農信社1—1.5萬元的支農信用貸款,有效地解决了農業生産資金不足的問題。   

  坡仔村的成功經驗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了樣板。於是,多方位多領域的“村企共建”在遂溪縣全面鋪開。

  (二)遂溪“村企共建”的幾種模式及其成效

  遂溪縣從實際出發,發動農業龍頭企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經過探索,目前已形成多種“村企共建”的模式。

  1.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開發使用沼氣等農村新能源,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農業廢棄物轉化爲再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農業産業鏈,同時實現清潔生産,改善農業衛生狀况。2005年11月以來,遂城鎮馬六良村與南寧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合作,以集體投入和群衆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建成2240平方米的猪舍,在猪舍旁建成總容量爲500立方米的全省最大的深埋式沼氣池,擴建改造魚塘76畝,建設蔬菜生産基地200畝,種上以桃花爲主的花卉300畝,平整舊屋地種植菠蘿蜜、楊桃、石榴等果樹500多棵,形成了“畜—沼—魚—菜—花—果”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爲村集體和人均創收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外,利用猪糞日産沼氣250立方米,集中供應到每家每户,全村年可節省燃料費10萬元以上;沼液、沼渣養魚、種菜、種花、種果,既解决了猪糞的污染問題,又爲發展無公害種養業提供緑色飼料、肥料。這一模式在北坡鎮坡仔村誕生,目前已在遂城鎮頭甫村、七裏塘村等條件較合適的村莊推開。

  2.“公司+基地+農户”的農業産業化模式。廣東大華糖業有限公司在北坡、河頭、港門等地建設田園化、標準化基地11個,占地32450畝,實施“公司+基地+農户+科技”的産業化經營模式,以基地爲載體,實行訂單種蔗,並爲農户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的系列服務與蔗農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促進了農民增收。2005年,轄區内農民糖蔗生産純收入達2.46億元。目前,全縣與縣内外、省内外有關公司開展村企共建,建立南藥、優質瓜果、無公害食品等基地的村莊已達到40多條,僅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就達38個。 

  3.“訂單養殖”,走規模化養殖之路。村集體或農户入股,與南寧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技術和回收産品,集體或農户合股建猪舍、鷄舍以及開發養殖場等,所獲利潤按一定比例分成。除遂城鎮馬六良村與南寧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合作,廣東恒興集團公司在河頭、樂民等鎮,采用類似正大公司的做法,村企合作搞水産養殖500多畝。目前,全縣把發展“訂單養殖”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村莊達120多條,建成猪舍240多條,鷄舍120多條。

  4.“以工帶農”,走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之路。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吸引民營企業到創建村莊投資設廠或興辦農場,吸收農民進廠(場)務工,解决農村就業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2004年,城月鎮文質西村引進民營企業老闆投資70多萬元,在村邊建起了木板廠,全村60多個勞動力進廠務工,每人月工資達1000—1900元。臺商在遂城、嶺北、城月等鎮承包土地,興辦花卉、果蔬和桉樹插植苗圃基地4300畝,雇請當地農民500多人,農民年工資收入達360萬元。同時,臺商企業的引入,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

  “村企共建”新農村,實現了“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僅遂城鎮,2005年以産業化的經營模式養猪、養鷄,增加産值1億多元,半數以上村委會的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2006年初,遂溪縣已有30多條村莊與有關公司聯繫。計劃合作共同開發項目,開展村企共建活動。

  二、“村企共建”新農村的主要障礙

  遂溪縣的建設表明,引入農業龍頭企業,實施“村企共建”新農村,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樹立文明新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密切黨群關係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一模式運行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農業龍頭企業尚缺乏有效的風險規避機制

  作爲“公司+基地+農户”這一鏈條的“龍頭”即公司難以避免各種風險的存在。例如决策風險、制度風險、管理風險及市場風險等。同時龍頭企業在農業産業化經營中面臨的風險,還有一大部分來自産業化經營中農户的風險轉嫁。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龍頭企業和農户在簽訂合約時農産品未來的價格具有不確定性,這使得合約履行時出現市場價格和合同價格偏離的現象。由於農户的自利性及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誠信機制遠未建立,農户就極有可能産生尋租行爲,違約行爲屢屢出現,導致龍頭企業和農户的利益受到損害。

  (二)國家和地區給予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不足

   我國每年用於發展農業的資金占國家財政支出的8%,而落實到農民身上的僅爲4%,不少農業龍頭企業仍在爲貸款難而苦惱,由於不符合銀行擔保規定,許多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只能依靠民間借貸。盡管各級政府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由於扶持資金有限,價值實施的透明度不高,而且涉農涉企的部門多,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所需享受的用地、用水、用電、税費收取等各項優惠政策還没有落實到位。這些因素都制約和影響着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步伐。

  (三)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够規範和完善

  根據閆玉科(2005)對廣東省12個國家級、41個省級、49個市級、13個其他級别共115家農業龍頭企業及其直接聯結的部分農户(1120家)進行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115家農業龍頭企業中與農户建立農産品購銷“合同關係”的比例爲62.92%,建立“利潤返還”機制的比例爲10.79%,建立“按股分紅”機制的比例爲2.07%,企業爲農户“提供服務”的比例爲35.82%。而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户建立的“利潤返還”和“按股分紅”兩種緊密型利益聯接方式所占比例,合計僅爲12.86%,比例明顯偏低。同時,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由於部分龍頭企業或農户的誠信意識不强,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簽訂的合同不規範和完善,造成訂單農業的合同履約率不高。總體而言,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還没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因此,此二者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須進一步完善和規範。

  (四)農業龍頭企業的容量有限

  目前廣東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户的聯結項目主要以“種植”爲主,比例爲54.73%;以“養殖”爲輔,比例爲37.96%;其他爲7.32%,廣東的農業龍頭企業大都以農産品生産爲主,因此,農業龍頭企業得以吸收大批農業人口進行生産,以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然而,目前廣東的農業龍頭企業地區分佈還不均衡,並非所有地區的農業龍頭企業都能吸納農村所需轉移的全部剩餘勞動力。同時由於農民的素質普遍不高,造成農業龍頭企業不能完全信賴並依靠農民生産。因而,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容納量尚難以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

  三、 “村企共建”新農村的相關建議

  農業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業龍頭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全面推進農村産業化經營,實施“再育千龍、共建萬社”工程。

  (一)建立農業龍頭企業風險規避機制

  毫無疑問,企業是有風險的,要想保证農業産業化這一鏈條暢通,就要保证各環節的安全,政府應將農業風險機制列在首位,建立一種風險規避和扺禦機制以弱化農業龍頭企業的制度風險、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業龍頭企業對風險的規避,主要表現爲規範和完善“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户”這一鏈條的合約以提高其履約率;積極推行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使公司與基地形成穩定的原料供應關係,從源頭上保障農産品的質量;實行産品與市場多元化以分散經營風險,同時增强企業自身實力、提高産品質量以應對市場風險。

  (二)積極培育、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

  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各級政府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宏觀調控者,公共服務者,應該積極扶持、引導和培育發展更多龍頭企業,興辦各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經濟協會,“再育千龍,興辦萬社”。

  首先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大局出發,爲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立優惠政策吸引其進入這一領域,各職能部門應適當减少農業龍頭企業的辦事程序,减免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費用。其二,要在發展資金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支持,在財政、信貸、税收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提高貼息貸款的數額。其三,政府應努力爲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科技、信息、人才及市場流通服務,同時規範整頓市場秩序,爲龍頭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競争、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健康發展壯大。

  (三)構建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與成熟,最終取决於其利益聯結機制是否健全與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形成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農民才有可能獲得相應的利益。首先要構建和完善以合同爲紐帶的半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和規範“訂單農業”,省級龍頭企業要與農民或通過中介組織與農民簽訂生産合同,按照對等原則,規範合同内容,明確雙方責任,在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二是積極推進以産權爲紐帶的緊密型聯結機制。組織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農户將資金、土地經營權、技術、設施等生産要素作價入股,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與龍頭企業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使農户不但可參與企業的經營决策,而且能分享整個産業鏈的平均利潤。從而真正使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户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政府要做好對農業龍頭企業的監督,篩選以保证農民利益。 

  (四)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

  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是新農村建設的奠基石。要想發展以農業龍頭企業爲基礎的農業産業化經營,必須對農民進行培訓,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變被動爲主動以適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需要。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爲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其次,要辦好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再次,要加强農村農業骨幹的培訓,以發揮“能人”的帶頭作用。

  

                                     (作者係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