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連南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經驗、啓示與建議



  劉柏藩 劉麗東 許少瓊 

  連南瑶族自治縣成立於1953年,是粤北少數民族石灰岩山區縣,是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少數民族貧困縣,也是廣東省重點扶持的十六個扶貧開發縣之一。轄7個鎮71個村委會,86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56萬人。爲了尋找適合山區特點的教育發展策略,筆者於2006年暑假到連南進行了爲時5天的調查,發現連南縣委、縣政府按照中央一號文件中“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要求,從連南的實際情况出發,在教育發展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得到了一些啓示。當然,對怎樣進一步發展連南農村教育事業,我們也形成了一些思路和建議。

  一、努力提高農民群衆的思想道德素質

  連南堅持把提高農民群衆的思想道德素質擺在首位,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新思維,轉變農民舊觀念

  内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連南落後的根本在觀念上。意識是實踐的指導,落後的思想觀念是連南落後的根本原因。

  連南地處石灰岩地區,有一部分農民還安於刀耕火種,認爲讀書無用。據高嶺村村委主任房永輝介紹,高嶺村的小孩念完小學昇上初中的達到100%,但能念完三年初中的却很少,因爲很多男孩中途逃學。在這個地區,很多家長出外打工,早出晚歸,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况。忽視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長甚至認爲,學費不用自己掏,學好學不好都没關係。農民們只顧於生計,没有放眼未來,爲未來做長遠之計,也没有意識到改變貧困的現狀應該從教育開始。我們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不少農民存在“等、靠、要”的懶惰心理,過分依賴政府的扶貧,缺乏自主拼搏的精神,甚至將自己的貧困歸結於政府辦事的不公平,有位50多歲的大嬸憤憤不平地説:“去年政府給村裏發猪苗,全村就只有我們兩家没有,憑什麽我們就没有,人越懶,就越有扶貧,我們干得那麽辛苦却没有。”這是狹隘的想法。

  前任縣長房瑞貴説得好:“我們與外界拉下的差距在哪裏?主要在觀念上。人與人的差别在哪裏?也主要在觀念上。”因此,必須通過教育,通過宣傳,轉變他們的舊觀念,重新樹立讀書有用論。連南縣政府采取定期派相關人員到中小學校給畢業班學生做繼續受教育的動員,向他們宣傳“興科教,造人才”的實際事例,增强他們求學的自信心,使他們的思想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

  (二)切實加强農民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

  1.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之一在於如何提高農民素質,不僅包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思想價值觀念轉變了,才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連南政府深入開展農村形式政策宣傳教育活動,結合“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在農民中廣泛樹立“勤勞、自强、互助”精神,引導農民勤勞致富、自强不息、團結互助,消除好逸惡勞、“等靠要”思想觀念;同時廣泛開展創建和諧家庭、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活動,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移風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較高思想道德,又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

  2.法制教育。連南縣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打擊“兩搶”等,着力解决影響社會治安的問題;同時,加强農村普法宣傳,增强農民法制觀念,使農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農民依法維護權益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

  二、合理利用各方資源,鞏固基礎教育

  俗話説:“根深葉茂。”基礎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逐級昇學和接受專業教育的基礎,而且也爲受教育者接受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以及將來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素質基礎。搞好基礎教育,對受教育者終身成長和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各方力量的支持

  連南縣是廣東省2005學年下學期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試點之一,因而率先享受政府“兩免一補”政策:兩免是免雜費、免書本費,一補是補貼住宿學生的生活費。此外,省財政按照小學每學年每人雜費288元,課本費每人每學年60元,初中生每學年每人雜費408元,課本費每人每學年140元的標準給當地學校撥補助資金。免費政策大大地减輕了農民地負擔,增强了農民對教育事業的信心。2005年,連南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學生人數如下表所示:

  2005年,省政府、省教育廳共撥1222.6萬元扶持連南的教育,其中,布局調整專用資金400萬元,補助寄宿制班生活補貼60萬元,發展高中教育經費120萬元,示範性高中建設經費200萬元,免交書雜費補助375.3萬元,科技專項經費30萬元。連南縣教育局緊緊抓住政府的優惠政策這一時機,認真貫徹免費政策,確保每一個農村學生都能上學,把省財政廳所撥的補助資金合理安排,用於各學校的業務費、公務費、設備購置費等開支,改進學校的教學設備,確保學校正常運行。此外,連南争取港澳同胞、社會團體、熱心人士捐資辦學款526.06萬元,有力緩解了教育資金短缺的壓力。

  (二)整合教育資源,减少行政負擔  

  連南縣委縣政府從連南的實際出發,立足長遠,作出“整合教育資源”的决定。至2005年,全縣中小學布局調整穩步推進,全縣撤銷規模過小、質量過低、布局不合理的教育點12個;縣教師進修學校、電視大學、成人中專實現合併辦學;新建一所民族示範性高級中學,占地200畝,投入7000多萬元,可容納學生3000多人就讀,首期招生30個班,1500多人,2005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跨越式促進連南的高中教育;新建和改造52所中小學校,教育資源進一步得到優化整合,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順德小學,民族初級中學先後晋昇爲“市一級學校”。

  (三)改進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率

  在省教育廳教育設備中心、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連南縣中小學的教育設備有了較大改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1.電化教育方面。目前連南縣中小學共有衛星教育地面接受站4個,多媒體電教室12間,裝備有“二機一幕”教室的學校有36間,目前全縣共有幻燈機436臺,録音機900多臺,録相機30臺,彩色電視機60多臺,影碟機30多臺。

  2.信息技術教育方面。近三年,連南縣1間高中、11間初中、11間中心小學和2間縣屬小學共裝備了27間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擁有教學計算機1387臺。在英語教學設備裝備上,目前連南縣15間學校裝有語言試驗室16間。按省教育廳的要求,連南縣小學三年級以上如期開設英語課,中學、中心小學四年級以上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

  3.實驗室建設,常規教學儀器設備。據今年統計,連南縣中小學校83所,有實驗室的學校62所,有實驗室89間,現有儀器室111間,基本解决了學校開展實驗教學的需要。

  4.圖書館建設,圖書配備。據統計,連南縣中小學現有圖書室50間,面積1926平方米;閲覽室28間,面積2135平方米;圖書櫃562個,閲覽臺229套,現有圖書441,171册,中小學學生人均爲17.2册。

  三、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新型農民

  連南縣在2004年縣十二届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加大投入農民工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議案》,於2005年起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年教育。目前連南縣新增就業崗位達2036個,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48人,就業率達91%,“4050”實現再就業達21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爲2.92%。他們的主要做法有:

  (一)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脱貧一户

  面對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實際情况,爲了提高農民在市場中的競争力,在省的支持下,連南縣勞動局以“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脱貧一户”爲培訓宗旨,對貧困、特困農村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有意願求職參加技能培訓者實行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同時,對貧困生實行“减,换,免,助”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推薦學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並跟踪就業情况三年,爲“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脱貧一户”提供了最好的例证。這樣就减緩一批初中畢業生進入社會的速度,同時,又使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就業資本,消除了一些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二)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

  在辦培訓班時,既要考慮“昇學有望”,更要考慮“致富有路”。連南縣勞動局以市場爲導向,根據市場需求情况開設各種適應性的崗前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自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期間崗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情况如以下兩表:

  (三)多渠道、多途徑促進就業再就業

  連南政府與有關部門一道,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規模培訓農民,大力提昇農村勞動力素質:

  1.采取本地安置和勞務輸出相結合的辦法,爲203名下崗失業人員和738名城鎮失業人員,提供了免費職業介紹服務。

  2.加大對就業崗位的開發。連南縣明華機械廠,大麥山礦業公司和商貿型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鎮失業人員,建立公益性崗位申報制度,解决了214名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

  3.積極兑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調動下崗人員失業人員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積極性,目前,有305名失業人員通過從事飲食,旅業,零售,電器,建材,醫藥等第三産業實現再就業。

  4.通過靈活就業方式安置失業下崗人員,發揮他們的自身技能。現有226人從事三摩運載,衣車縫補,煤氣搬運,返鄉務農等形式實現就業。

  (四)加大投入,建立培訓基地

  根據《關於印發縣人大第十二届二次會議1號會議案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連南縣委,縣政府從2004年起每年安排80萬專項資金用於農民工培訓就業工作。

  縣勞動局與利發毛織廠達成房屋轉讓協議,擬建一所綜合性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建設規模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教室8間400個座位,技術訓練室6間120位,宿舍床位160個,可開辦常用技術工種培訓班20個,年度培訓能力3000人,其中技能培訓1500人次。目前基地建設正在進行中。

  四、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無論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還是通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都需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供質量保证。連南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方面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提高教師素質,加强師資隊伍建設

  農村教師之於農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教書匠角色,我們應該看到農村教師的公共性和社會責任。她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及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她爲那裏創造財富,開創文明之先進風氣,及時表達政府意願與黨的方針政策,是一種增强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的潜在力量;她能動員與發動農民,組織建設與塑造一個新的農村精神。因此,建設一支數量足够,質量合格,結搆合理並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實施教育的關鍵。

  多年來,連南一直力争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學校爲他們提供住宿條件,工資能按時發放。然而,由於連南地處山區,經濟相對落後,教師工資待遇較低,有些高校畢業生不願意到這裏就業,所以連南教育存在初中教師專業不對口,高中部分專業教師短缺的問題。據教育局人事局統計,教師缺口情况如下表:

  爲瞭解决這些問題,政府通過教育資金投入,新建了教師村,解决了教師的住房問題。同時,增加教師收入,吸引外面優秀教師支持本地教育事業。

  (二)加强與高校的合作辦學

  連南政府已經與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簽訂聯合職業培訓班的合同,現已在招生的進行當中。根據連南經濟社會和勞務輸出的實際情况,以及連南農村初中畢業生的求學要求和連南中專的辦學條件,連南政府與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决定在連南中專學校開設一個機電班和一個電子電工班,招收未能繼續上學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延長他們的學習年限,讓他們學到一門職業技術,爲他們適應未來職業的變化和繼續學習打下基礎,更好地幫助他們所在家庭脱貧。

  這次辦班既吸取了原來陽山辦班的寶貴經驗,同時又有所提高。一是辦班週期是兩年,學生在校學習半年,實習半年,再回校學習半年,再實習半年,這樣就能够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在實踐當中發現問題後又重新學習,這樣學習起來就更有針對性。二是采用可持續的資助辦法。學生的學費先由政府撥款資助,學生就業後在經濟許可的情况下要向學校償還他們的學費,用來培訓下一批學生,這就能够實現滚動式地把培訓班辦下去,使學校擁有造血功能實現良性循環。

  五、連南經驗的主要啓示

   從連南上述四個方面的基本經驗,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主要啓示:

  (一)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教育事業,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

  首先,發展教育事業實踐了“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先進的科學文化爲各項事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中心,科技是龍頭,教育是基礎。教育問題關係到能否培養出“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對連南農民絶大多數素質較低,受教育程度低,認識新事件、接受新事物、使用新技術能力不强的情况,政府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和再就業工程,加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創新教育體系,努力造就既有較高思想道德,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農民。

  其次,發展教育踐行了爲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要求。針對連南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又經濟落後,資金不足的現狀。政府對連南的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即“免雜費、免課本費、補貼生活費”基本解决了學費問題,使每個連南的適齡兒童都能上學。

  (二)發展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爲本

  連南縣勞動局從連南的實際情况出發,對不同類别的勞動力進行不同的培訓。對新生勞動力即不再報考高一級學校,即將走入社會謀求就業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在他們未離開學校之前組織展開就業培訓。(傳授求職指導、城市生活、交通安全、廠紀廠規、勞動工資、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安全生産常識。)對下崗的勞動力進行再就業培訓,教他們掌握一技之長,重新走上崗位。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技術培訓,從各層次因人制宜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六、進一步發展連南農村教育的建議

  經過此次社會調查,我們發現:連南的教育明顯落後,探其根源在於思想觀念的落後與急於求成的想法。連南農民面對貧困的現狀,他們迫切想要求得收入,“外出打工”成爲他們的首選。他們有一部分人不贊成供子女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而是在子女初中或者小學畢業就讓其外出打工,養家糊口。其次,長久以來以貧困縣自居的連南太過於依賴政府的扶持。在我們閲讀到的很多部門的很多份報告總會有“希望上級政府給予幫助”這樣的話語。扶持固然是幫助少數民族農民脱貧致富的一個重要策略,但根本上還是要靠自己自力更生。政府在制定發展策略時應堅持實事求是與自力更生的原則。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要立足於改變連南農民的觀念

   觀念决定着方向,如果觀念落後,方向錯誤,那麽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徹底改變現狀觀念。因而,筆者建議連南政府制定並實施一些能够改變少數民族農民的政策。如通過電視、廣播等方式介紹知識致富、技術扶農的典型例子,用事實説服他們,讓他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教育的重視。

  (二)改善教育設備,提高教育質量

  連南的教育設備比起以前有了較大的改進,但仍然跟不上全省教育發展的步伐,許多初中、小學連幻燈機也没有。因而筆者建議連南政府根據其實際情况,更新各中小學的教學設備,使山區的孩子能學習和瞭解更多現代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從硬件上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三)提高教師待遇,吸引人才,壯大師資隊伍

  由於連南的經濟不發達,工資待遇較低,很多高等院校畢業生不願意到連南從教。針對連南的師資匱乏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府盡量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對於願意畢業後服從分配到山區支持教育的大學生給予免除學費的鼓勵;二是分批組織更多的高校學生到貧困山區實習或調查,使我們大學生親身感受山區的落後現狀,體會山區人民對翻身脱貧的渴望,激起大學生爲山區奉獻青春的激情,使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自願走進山區。三是大力發展本地區的經濟(特别是建設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旅遊業),提高經濟水平,改善教師待遇,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教師到連南從教。

  (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針對連南人民迫切需要增加收入與缺乏技術找工難的矛盾,筆者認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解决近期矛盾的較好辦法。連南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樹立“扶上馬,再送一程”的培訓就業理念。“扶上馬”是指對勞動力進行培訓並爲其介紹崗位,“再送一程”則是指建立就業後的跟踪服務體系。在跟踪就業人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爲降低“回潮率”提供依據。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增强受訓人員的競争力,使他們在競争中立於不敗之地。

  由於連南人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缺乏“敢與天空試比高”的拼搏創新精神,没有獲取知識的意向,導致連南的教育還相對落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教育作爲其中一個分支,其發展需要循序漸進。希望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連南人民和各方面熱愛連南的人士、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連南的教育事業能够騰飛起來!

  

  (作者分别係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教授,學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