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農村建設的評價理論與方法



  [本文是湯惠君主持的廣東省重大决策諮詢研究課題(2007202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湯惠君 張效軍 歐陽孔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要求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既包括了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設施爲主的産業能力建設,也包括了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設施建設;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了鄉村社會風氣的轉變,同時還包括了農民素質提高和以村民自治爲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設。[農業部課題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若干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7頁。]這20個字,不僅爲我們解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内涵,而且爲我們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原則以及評判新農村建設成效提供依據。

  一、新農村建設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標評價體系也因此成爲各工作部門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熱點。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方面的内容,設置了包含69個量化指標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湖南省統計局:《湘西:社會主義新農村統計評價問題研究》,http: // www. hntj.gov. cn /sxfx /xxfx /200606260006. htm。];四川瀘州市按照“生産發展領域、生活寬裕領域、鄉風文明領域、村容整潔領域、管理民主領域”五個核心部分設置了含有30個量化指標的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瀘州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初探》, http: //www. lzstj. cn/ Article / ShowArticle. asp? ArticleID=23。];李立清,李明賢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出發,構建了包含50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李立清、李明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濟學家》,2007年第1期。];曲福田教授在對江蘇省新農村建設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具有20個指標的評價體系[曲福田:《江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理論問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等等。

  (一)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1.全面系統性原則。一方面能綜合反映新農村建設的内涵和基本特徵,以反映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狀况爲主綫,將經濟發展狀况、社會進步、農村社區環境狀况以及農村民主管理綜合考慮;另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還應具有針對性,應針對區域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實際,確定關鍵性、决定性要素。

  2.實用操作性原則。衡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指標不僅要科學客觀,還應充分考慮數據資料的可獲性或可測性,要具有簡便實用和可操作的特性。

  3.可比性原則。所選指標要便於横向和縱向的研究分析,并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性特徵,所設立的評價指標應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可行性,才便於地區間比較,從而提高指標體系的使用範圍。

  4.最小可靠原則。在具有幾乎同等代表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指標數量的最小性和數據來源可靠性的原則,以便指標少而精,又能客觀合理地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水平。

  (二)指標體系結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的基本内涵和目標要求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即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社會更加進步,農村社區環境逐漸改善,社區管理更加民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能够全面體現新農村建設的内涵。爲此,在實地調查、借鑒國内外現有研究成果和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本研究以廣東省爲例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指標評價體系。該體系由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搆成(表1)。

  (三)指標體系的分項内涵

  1.生産發展。生産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和保证。它由5項二級指標搆成:(1)地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是指農、林、牧、漁業部門在一定時期内的生産經營活動所提供的社會勞動量的貨幣表現。它反映了農林牧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和對社會的貢獻。地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就是平均單位面積農用地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縣(市)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地區生産總值能較好地反映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况。對於新農村建設評價而言,農村地區生産總值能比較真實客觀地反映這一區域的新農村建設的情况。考慮到數據的可獲性,本研究扣除區域内市區地區生産總值後,采取縣(市)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來反映該項内容。(3)農業機械化綜合指數:是指整個農業生産全過程的機械化綜合作業生産水平,采用綜合機械化作業率來評價農機化程度。爲了比較全面客觀反映農業機械化水平,本文采用農業耕、種、收、脱粒及水産養殖機械增等環節中各自使用機械化的比重進行綜合。(4)有效灌溉面積比例:是客觀反映耕地面積中具有抗旱能力的高質量農田所占比例的指標。它是有效灌溉面積與全部耕地面積之間的比值。(5)農户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例:是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的農户數量占農村總户數的比例。

  2.生活寬裕。反映生活寬裕程度的生活水平指標主要反映三個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水平;二是生活質量;三是分配公平程度。具體包括7個二級指標:(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純收入指農村住户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後的收入總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地區或一個農户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2)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是反映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即農村居民用於食品消費的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國際糧農組織(FAO)認爲,恩格爾係數在0.5-0.6爲温飽型,0.4-0.5爲小康型,0.2-0.4爲寬裕。(3)有綫電視入村率:是指安裝有有綫電視的村占廣東省行政村總數的比率。(4)農村家庭電話普及率:是指擁有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農户數占總農户數的比率。(5)農村家庭電腦普及率:是指擁有臺式或手提式計算機農户數占總農户數的比率。(6)農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是用來反映農村居民居住條件和房屋質量的一個質量指標。(7)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

  3.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指標反映四個方面的内容:一是農村居民人口素質;二是農村文化衛生建設;三是農村社會保障建設;四是農村社會穩定。這四項内容分别體現在下列6個指標上:(1)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以農業爲主要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接受教育年限。(2)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的比例:是指建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數占區域行政村數量的比重。(3)有醫院、衛生院的鄉鎮比例:是指建有經衛生行政部門許可,有固定場所,從事醫療活動的醫院、衛生院(不包括專科的牙醫室,以及主要從事藥品銷售活動的單位。)的鄉鎮數占區域鄉鎮數的比重。(4)有行醫資格證書醫生的村的比例:是指有行醫資格證書醫生的村數占區域行政村數量的比重。(5)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是指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數占農業人口的比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互助共濟制度。(6)人民群衆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人民群衆對本村社會治安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數占村總人數比例。

  4.村容整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主要從清潔能源與水源、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三個方面來反映,具體包括5項二級指標:(1)農村居民清潔能源使用率:是指農村居民家庭中能够使用並經常使用電、各種燃氣(包括天然氣、煤制氣、液化石油氣等)、油及沼氣等清潔能源作爲生活用能源的農户比重。(2)飲用水經過集中净化處理的村的比例:是指住户生活飲用水經過集中净化、消毒等處理的村數占總村數的比重。(3)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的村的比例:是指有垃圾處理設施進行垃圾集中處理,或者雖然没有垃圾處理設施,但是對垃圾實行統一集中清運的村數占總村數的比重。(4)完成改厠的村的比例:是指完成改厠的村數占總村數的比重。改厠是指基本消滅了露天糞缸、糞坑、旱厠、簡易厠所,大多數或全部居民使用帶有化糞池、沼氣池或三隔池厠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厠所或其他村裏指定的定點場所作爲傾倒糞便的場所。(5)通水泥、柏油路的自然村比例:是指有水泥、柏油公路從外部通達到的村的數量占總自然村數量的比重。

  5.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實行一事一議制度村的比例和村務公開的村的比例2項二級指標。(1)實行一事一議制度村的比例:是指實行一事一議制度的村的數量占總村數量的比重。一事一議制度,就是把涉及到村裏的重大事情,比如水電費收取標準、村裏公共設施建設、村鎮土地開發、宅基地佔用、計劃生育指標的分配、救濟款物的分配、重大民事糾紛調解等等,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討論决定。(2)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度:是指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數占村民總人口的比重。

  (四)指標評價方法

  1.規定新農村建設的各指標標準值爲其上限,最低值爲其下限。

  2.確定各指標的實現程度:

  對於正向指標,使用計算公式(1):

  (1)單項指標實現程度=某指標的實際值-最低值/某指標的標準值-最低值[SX)]×100%

  對於逆向指標,使用計算公式(2):

  (2)單項指標實現程度=某指標的最低值-實際值/某指標的最低值-標準值[SX)]×100%

  3.確定權重。通過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結合指標的實際情况,確定各指標在綜合指標中的權重。

  4.確定各指標的實際得分。各指標的實際得分爲各指標的實現程度與其權重的乘積。

  5.計算綜合分值。各指標的實際得分之和。

  二、廣東新農村建設評價

  在上文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内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在此對廣東省新農村建設情况進行評價和分析。

  (一)數據來源、評價標準設置及權重確定

  1.數據來源。廣東新農村建設評價數據主要來源於《廣東統計年鑒—2007》、《廣東農村統計年鑒—2007》、《廣東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提供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調查》[張德揚:《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調查》,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版,第5頁。]和本課題組的調查,經計算後獲得。

  2.評價標準設置。本研究在確定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標準和目標值時與廣東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關指標相一致,并且參考了省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監測體系的相關内容,結合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以及《廣東省農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等相關要求和原則後最終確定。

  3.權重確定。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重的重要程度。層次分析法可以把以人的主觀爲主的定性分析量化,以便用數值來顯示各項目的差异程度,合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體系,提高評價的準確性。本研究確定的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表1)爲:生産發展20%,生活寬裕35%,鄉風文明25%,村容整潔12%,管理民主8%。

  (二)廣東新農村建設實現程度的評價

  在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權重和目標值確定以及數據調查、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對廣東省新農村建設實現程度進行定量化的分析與評價。廣東省新農村建設評價標準、實現值和廣東省新農村建設情况評價分别如表1。分項指標評價如下:

  1.生産發展。廣東新農村建設中生産發展總體實現程度爲75.1%。其中,有效灌溉面積比例和地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最好,實現程度分别達到了86.4%和81.3%,縣(市)域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和農業機械化綜合指數的實現程度稍顯落後,分别爲73.2%和69.6%,農户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例最低,只完成了58.4%。這説明,廣東省總體生産發展還是比較合理,但是各項指標發展的速度參差不齊,尤其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爲代表的農民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這影響到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現,必須成爲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2.生活寬裕。在反映農村居民生活寬裕程度的五個指標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現程度81.9%;用於反映農村居民信息化程度的有綫電視入村率和電話普及率指標分别實現89.5%和81.9%,説明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廣東省農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25.14平方米、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8.6%和城鄉居民收入比3.15,僅完成目標值的62.9%、57.0%和24.9%,説明廣東省農村居民生活質量與收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并且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也刻不容緩,這應成爲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3.鄉風文明。根據測算,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鄉風文明指標實現程度84.2%,高出總體實現程度8.7個百分點。在分項指標體系中,除了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的比例指標之外,其它指標實現程度都較好:人民群衆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指標實現程度最好,達到100%,説明農村的社會治安情况較好;有醫院、衛生院的鄉鎮比例指標的實現程度也高達99.5%,説明農民小病不出鄉鎮的問題基本得以解决;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有行醫資格證書醫生的村的比例和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這三項指標的實現程度分别達到87.3%、85.1%和84.5;有圖書室、文化站村的比例爲19.29%,僅完成目標值的38.6%,需要在今後新農村建設中作爲工作重點。

  4.村容整潔。在廣東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潔評價指標體系中,除了通水泥、柏油路的自然村比例指標實現程度較好,達到91.6%之外,其它指標實現情况並不十分理想。其中,農村居民清潔能源使用率(農村居民人均用電量)和完成改厠的村的比例指標勉强實現77.3%和74.5%,飲用水經過集中净化處理的村的比例和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的村的比例指標實現程度僅有47.7%和59.1%(圖4)。説明廣東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大力發展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的同時,村容的整潔也是重要内容:在繼續提高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和積極推進農村改厠工作的同時,重點應放在農村飲用水净化處理和垃圾的集中處理工作上,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

  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之下有兩個三級指標,即實行一事一議制度村的比例和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度,此兩項指標已經全部達標,説明廣東省農村在基層民主建設龢民主管理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目前,管理民主指標的測度仍然是學術界尚未攻克的難題,本課題借鑒了通用的方法。雖然測算結果較高,但無法反映管理民主的層次。實際上,根據課題組的考察,廣東省現階段的民主管理仍是初級層次,民主建設任務任重而道遠。]。

  三、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主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既包括了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設施爲主的産業能力建設,也包括了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設施建設;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了鄉村社會風氣的轉變,同時還包括了農民素質提高和以村民自治爲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全面的概念,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和諧新農村建設。

  (二)二十字評價體系比較科學

  “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不僅表達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刻内涵,而且爲我們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原則以及評判新農村建設成效提供了依據。由評價結果看出,本文構建的包含5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在内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評價體系是比較客觀、科學和合理的,對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南粤新農村建設成就顯著

  依據我們創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2006年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得分75.5分,離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差24.5分。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2006年已經實現預先設定目標的3/4左右。

  (四)南粤新農村建設有待持續不斷的努力

  分結構看,在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這五大類一級指標中,廣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程度是不同的:生産發展指標實現程度爲75.1%、生活寬裕指標實現程度爲64.9%、鄉風文明指標實現程度爲84.2%、村容整潔指標實現程度爲77.9%、管理民主指標的實現程度爲98.6%。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寬裕、生産發展和村容整潔是廣東新農村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工作要重點解决的問題。

  從廣東省新農村建設評價的分項指標看:在生産發展方面,以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爲代表的組織化程度和生産條件是制約廣東新農村建設中生産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生活寬裕方面,以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食物消費占的比例過大(恩格爾係數)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爲代表農民生活質量和分配公平問題是影響農民生活寬裕的主要障礙;在村容整潔方面,制約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因素是農民的生活用水的質量和生活垃圾的處理;鄉風文明指標雖然實現程度較好,但是建有農村圖書室、文化站的村仍然較少。

  

         (作者分别係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講師,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