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廖蓋隆


  廖蓋隆,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學家。廣東省信宜市白石鎮扶龍管理區蔗坪村人。生於1918年3月。1930年至1932年,在吐珠高小讀書。1932年至1935年,在懷新初中讀書。1935年至1938年,在高州中學高中班讀書。1937年抗戰爆發後利用假日做了一年抗日救亡宣傳工作。高中畢業後,於1938年,前往陝、甘、寧邊區入陝北公學學習。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9年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初在馬列學院中國問題研究室工作,研究並講授中國現代革命史。1941年4月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經濟財政小組長,並被聘爲中共中央主辦的《解放日報》特約撰稿員,發表了多篇關於國民黨財政危機的論文。1944年4月調《解放日報》社,先後任國民黨區新聞部副主任、主任,國内新聞部副主任、主任。1950年任新華社副總編。1951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報紙處處長,兼任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副部長。1957年調中央政治研究室歷史組工作。同年6月至1961年6月,任朱德政治秘書。1961年7月至“文化大革命”前,任中國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主持《非洲手册》的編寫工作。1975年1月在中聯部研究組工作。同年7月到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任《毛澤東選集》第5卷注釋組副組長。1977年6月調任中聯部西亞非洲研究所籌備組長、所長,並任《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一書的編寫組長。1979年9月調任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副主任。1980年3月至1986年11月,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對以《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决議》爲指導,以闡明兩場革命、兩次飛躍、兩大理論成果爲内容,爲新時期中共中央黨史科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兼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統一戰綫理論研究會副會長,還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兼職教授。這期間,他作爲代表出席了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1990年離休後,仍先後任全國中共黨史學會顧問、副會長,繼續努力從事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寫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英譯本名《從延安到北京》,1950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黨史探索》(1983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83年)、《全國解放戰争簡史》(1984年)、《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1987年)、《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988年)、《毛澤東思想史》(1993年)、《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1995年)、《中國和全球走勢》(1996年)。

  他擔任主編的書刊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1987年)、《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國編年史》(1989年)、《中國共産黨歷史大辭典》(1991年)、《中國共産黨發展事典》(與丁曉春等共同主編,1991年)、《中國共産黨的光輝七十年》(1991年)、《中國共産黨七十年(畫册)》(與谷長春、蔣齊生共同主編,1991年)、《中國名人大辭典》三卷(與範源、羅竹風共同主編,共收人3萬多人,1991——1993年)、《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與孫連城共同主編,1993年)、《社會主義百科要覽》(與樑初鴻等共同主編,1993年)、《現代中國政界要人傳略大全》(與劉佑興等共同主編,1993年)、《抗日戰争寫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間還主編出版了6册《中共黨史文摘年刊》。

  廖蓋隆十分關心信宜家鄉社會事業的進步與發展,1992年9月爲新編《信宜縣誌》作序;1995年至1996年把他編著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共産黨歷史大辭典》、《理論家筆下的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史》、《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著作贈送給信宜市圖書館。

  (本文原載於1996年12月《信宜文史》第十三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