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節 考古發現的船、槳資料

  一、國內發現的重要先秦船、槳資料 

  1. 早期木槳的發現。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一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出土有6支木槳,其中一支槳殘長62.2厘米,寬7厘米,厚2.2厘米。柄與槳葉系用一塊整木板製成,做工細緻。槳片較寬,柄長約35厘米,柄上端一側有一個長圓形凹陷。製作的工具是石器,如石斧等。另外,在河姆渡還發現了一具陶質獨木舟的模型,爲夾炭黑陶,屬於河姆渡第四文化層同類遺物,與木槳年代相當,經碳十四測定爲距今7000年前的遺物。以上木槳和陶舟的出現,證明我國最遲也在7000年以前,就有了獨木舟。木槳是筏或者船上用于劃水的工具,木槳發明之前,人們只是單純用手足劃水,或用長條木杆、竹竿撑行,也許還有繩索牽拉的,獨木舟出現後不久,專用的劃水工具被普遍使用。楫是槳字的異名。《世本》有“化狐見魚尾畫水而游,乃剡木爲楫以行舟”,説是人們根據魚尾的形狀通過剡木製成楫。當然,最初的槳可能只是一條長木棍,或一段連枝帶葉的小樹枝。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而形成眞正的木槳。

  有學者將近年來出土的早期木槳分爲三類①:一類爲同木窄葉型。代表性實物是1958年在浙江杭州水田坂出土的一件木槳。槳柄與槳葉是用同一根木料削成的。槳柄爲長柱體,槳葉扁平,較窄,其寬度爲10~14厘米,與柄的直徑相差無幾。二類爲同木寬葉型,代表性實物是1985年浙江吳興錢三漾出土的木槳。也是由同一根木料製成,槳長爲96.5厘米,槳面最大寬度爲19厘米,明顯大於槳柄的寬度的直徑,河姆渡遺址出土的6支木槳,可辨形制的也屬於這種類型。第三種類型爲異木結合型的木槳,代表性實物在浙江水坂田出土的木槳中也有發現,槳柄系另外一條木料製成,槳葉寬達26厘米,揷入木柄的隼口中,再捆紮加固而成。          

  2. 早期獨木舟的發現。2002年11月22日,在跨湖橋遺址考古探方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長5.6米、近乎完整的獨木舟。獨木舟船頭朝東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狹長,接近船尾有一小部分因爲磚瓦厰取土而被截掉。船現長5.6米,船身最寬處爲53厘米,船體深20厘米,船幫有部分被損壞,因而寬窄不一。在船體凹面內,有多條支撑橫木的痕迹。浙江省考古所專家認爲,當時造船的加工工具應該是石錛,其船身上縱向加工過的痕迹非常明顯。有考古專家稱,這是迄今爲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早于浙江境內著名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的一個重要發現。2001年,跨湖橋遺址被列入了當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蕭山區博物館對因磚瓦厰取土遭到嚴重破壞的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近300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態及其組合迥異于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可明確爲一個新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對5個地層所出的6個木頭標本的碳十四測定數據(樹輪校正)年代爲距今8000~7000年間。判斷獨木舟所在的年代,考古專家的依據是古船所在地層的年代:這里是第九文化層,相應推斷出獨木舟的“年齡”約爲7600到7700歲。發現獨木舟時,考古人員正在整修跨湖橋遺址的一考古探方的台階。在地下第九文化層里,考古人員發現了木船的一個角。擴大清理後,發現了獨木舟的一個凹面,後打掉了隔梁,世界第一古船的眞面目才完全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里還可以介紹一些獨木舟的發現:1979年在山東長島大黑山島遺址出土一條獨木舟,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可惜只保存舟的尾殘部。舟壁厚約5厘米,板面平整,有隼卯孔眼;1977年,在山東榮成縣松郭家村,發現一條商周時期的獨木舟,舟體保存完好無損。長390厘米,首寬60厘米,中部寬74厘米,尾部寬70厘米,艙深15厘米。內有兩道低矮橫梁。舟底經過砍削,較爲平整,已非原木狀態;1983年,在江蘇宜興珠潭村發現5條獨木舟。其中有一條殘長達850厘米,中部寬33厘米,尾部寬42厘米,艙深32厘米。頭圓尾方,兩端微微上翹。舟體平整,厚薄均匀。左右舷之後部各鑿有10個橢圓形的孔眼。舟內左右舷上各附有一塊長220厘米,厚2.5厘米的木板,用約30枚分兩行木榫與舷相接。1958年,在江蘇武進古庵遺址發現一條春秋時期的獨木舟,長達1100厘米,中部寬90厘米,舟底內寬56厘米,艙深43厘米。舟底內有兩道微微突起的橫梁。舟的一端有凹槽,仭用安置橫向檔板的。另一端已殘。舟的兩舷鑿有若干孔眼,左右對稱。 

  二、南海北岸發現的反映海船的資料

  1. 廣東省揭陽江北河上游,曾出土一段炭化的獨木舟,位于新亨大肚西北向的古河道中,屬於新石器時代晩期的遺物。

  2. 珠海寶鏡灣岩畫中的海船。

  珠海先秦時期的岩畫,發現于高欄島寶鏡灣,一共5處7幅。1989年,珠海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根據當地群衆提供的線索,經過一番周折,在這里找到了4處6幅岩畫,1998年在寶鏡灣遺址發掘期間,在風猛鷹山近山頂處又發現一處。

  高欄島距珠海市區48公里,是高欄列島的主島,面積35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屬南水鎮。高欄島的主峰觀音山海拔418米,與風猛鷹山之間有一道山坳,山坳之東是鐵爐村和鐵爐灣,山坳之南是南逕灣、寶鏡灣。寶鏡灣是南逕灣的一個小灣,因灣中的一塊石頭上刻有圓形的“寶鏡”而得名,海灣作弧形,長約800米,其中沙灘約400米。與寶鏡灣相連的是風猛鷹山坡,岩畫就分布在沙灘和山坡之上。發現者根據當地流傳的習慣名稱,分別爲稱之爲天才石、寶鏡石、大坪石、藏寶洞岩畫等。根據筆者考證,寶鏡灣岩畫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後。其中天才石、大坪石、藏寶洞東、西壁岩畫中都有反映船及其相關內容。

  天才石岩畫上的船

  天才石岩畫位于寶鏡灣沙灘的南端,高出海面5米,岩石長7米,寬4~5米,岩石頂部呈灰黑色,下部呈褐色,斜面鑿出一個船形,兩個人形和三個看不清的圖形。有人認爲兩個人形像漢字中的“天才”二字,故有“天才石”之稱。徐恆彬先生認爲:“石刻上的兩個人形並非‘天才’二字,而是兩個向前奔走的人,上面的人頭較長向天仰視,下面的人頭稍小向前注視,兩人手臂平直,兩腿向前大步奔走,後腿用力蹬。”①兩個人形的左上部有一個船的圖形,船頭細長尖翹,頭頂裝飾之類的物體,有人認爲是船桅和帆。船尾呈方形,船下刻水波花紋。人形的高度在25.5~26.5厘米之間,船長85厘米。

  大坪石岩畫上的船

  大坪石位于風猛鷹山半腰,在藏寶洞頂部南邊,大石平斜向陽,東西5米,南北3.3~4.3米,經過長期日曬雨淋,風化比較嚴重,岩畫大部分都已經模糊,只有部分依稀可見。徐恆彬先生認爲:岩畫的中心內容圍繞着一條大船,船頭有龍頭似的裝飾,船高0.35米,長1.5米,船前聚集20多個人物和少量動物,表現出船停岸邊,人在岸邊繞着船歡慶,“內容應該是大船出海歸來”②。

  藏寶洞岩畫上的船

  藏寶洞位于山腰,由一巨大的花崗岩石崩裂而成,裂隙之上覆蓋三塊大石,形成岩廈。北部有一個洞口進入,中間通天,洞長8米,寬1.5~2.6米,高約4米左右,洞口處的寬度僅爲0.85米,洞底有少量堆積,南端有火燒土痕迹。洞中刻有東壁岩畫、西壁岩畫和東壁側的一幅小型岩畫。

  東壁岩畫最爲重要,爲珠江口地區目前發現岩畫中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一幅早期岩畫。畫長5米,高2.9米,岩畫中人物和船的形狀最爲突出,對水的表現很豐富。人物的刻畫採用了兩種手法,一種是沒骨法,一種是刻出輪廓,如果以這一岩畫的右上角與左下角爲對角線,將這一幅岩畫分爲兩部分,則可以看出沒骨法的人物主要集中于左邊,而輪廓法的人物主要集中于右側。用輪廓法刻出的人物,性別特徵較爲明顯,有的明顯露出男根。有的則可推定爲女性。從岩畫的右上角到左下角,依次鑿刻有三艘海船,船下和船側鑿有海波紋。

  西壁岩畫稍作仰狀,風化嚴重,岩畫多朦朧不清,難以顯現和恢復石刻本來面目。從殘存的部分線條觀察,石刻殘高1.5米,寬4.5米,雕刻有船、人物等圖形,還有橫、竪、彎、斜的線條。

  3. 高明古耶發現的獨木舟船

  最近的相關報刋中有不少關於高明古耶貝丘遺址發掘的報道,其中提到獨木舟的相關情况,只是由於正式材料尙未公佈,詳情尙不清楚。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